張昭

張昭

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東漢末年,張昭為避戰亂而南渡至揚州。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張昭。孫策臨死前,将其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并安撫百姓、讨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孫權代理車騎将軍時,以張昭為軍師。後拜綏遠将軍,封由拳侯。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後,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上還官位及所統領部屬,改拜輔吳将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張昭去世,年八十一,谥号文。[1]
  • 本名:張昭
  • 别名:張公
  • 字:子布
  • 号:
  • 所處時代:漢末三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徐州彭城
  • 主要作品:《春秋左氏傳解》
  • 主要成就:輔佐孫策、孫權安定江東
  • 爵位:婁侯
  • 谥号:文
  • 官職:輔吳将軍、班亞三司

人物生平

有名于時

張昭年少時便好學,擅長隸書,随白侯子安學習《左氏春秋》,與琅琊人趙昱、東海人王朗一道聞名又互為友好。張昭成年後曾被舉薦為孝廉,但他推辭沒有接受,與王朗一起讨論以往君王避諱之事(《宜為舊君諱論》),徐州的才士陳琳等對他頗為稱賞。徐州刺史陶謙慕名察舉他為茂才,被張昭拒絕。陶謙認為張昭輕視他,因此将張昭監禁。後經好友趙昱援救才被釋放。即使這樣,在陶謙病逝後,張昭還是為他寫了悼文(《徐州刺史陶謙哀辭》)。

舉輔孫氏

東漢末年,中原動亂,張昭随其他難民逃到江南,受到割據江南的孫策的重用,官拜長史和撫軍中郎将。孫策對張昭極為禮遇,曾同他一道登堂拜見張昭的母親,像同輩的密友一樣。孫策的領地上幾乎所有重要的事務都由張昭經手,他為孫策打平江東做出了很大貢獻。因而他深受北方士大夫的敬重,在他們的書信中多有稱贊張昭的言辭。對此,孫策非但沒有猜疑,反而潇灑地說:“當年管仲為齊國國相,齊桓公開口仲父、閉口仲父,而他則稱霸諸侯為天下所尊崇。如今子布賢明,我能重用,他的功名難道不為我所有嗎?”這足可看出張昭在孫策心中的地位如同管仲在齊桓公心中的地位一樣重要。

當時,荊州牧劉表想要親自寫信給孫策,寫完後先給名士祢衡看,祢衡看完後譏笑劉表,說道:“像這樣是想要讓孫策帳下的孩童讀嗎,還是想要讓張子布看到?”由此可見,就連一向狂傲的祢衡,都認同張昭的才華。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重傷,臨終前将弟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孫策囑咐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複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當時孫權年少,孫權之母吳夫人擔心他不能成事,便引見張昭及大将董襲等人,詢間江東能否保得住,董襲回答說:“江東地理形勢,有山川險阻可以憑固,而讨逆将軍為賢明的州牧,對百姓有過恩德。讨虜将軍承襲基業,上下齊心聽令效力,張昭秉政掌管大事,我董襲等人做為爪牙,這正是據有地利、人和的時候,絕無什麼可憂慮的!”

孫策去世後,張昭即向朝廷上表,又給各屬縣發公文,對江東的内外将校則令他們各守其職。當時孫權非常悲傷,張昭勸孫權說:“作為繼承人,重要的是能繼承先輩的遺業,使它昌大興隆,以建立偉大的功業。如今天下動蕩不安,盜賊占山蜂起,孝廉你怎麼能卧床哀傷,與常人那樣去放縱個人的感情呢?”他親自扶孫權上馬,列兵而出,然後衆人才服從了孫權。

在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因根基未穩,導緻一些不服的人勾結在一起,謀圖造反。而張昭輔佐孫權安撫百姓,地方的長吏及羁旅之人,也得到重用而安定下來。孫權每次出征,都留張昭鎮守後方,總領府署的事務。後來黃巾餘黨起兵,張昭率軍将其讨平。孫權征合肥時,命張昭另外率部攻讨匡琦。又命張昭督統諸将,攻破豫章賊帥周鳳等人于南城。張昭自此以後就很少領兵,經常在孫權左右任謀臣。

孫權因為張昭是舊臣,因此格外厚待。依然任其為長史。張昭在孫權面前敢于說出自己的意見,往往指責孫權做得不對的地方,對于孫權有良性的作用。

建安十二年(207年),原江夏太守黃祖的部将甘甯投奔孫權後,立即向孫權獻上讨伐黃祖的計策,當時張昭在座,對甘甯的意見不以為然。他說:“江東自身危急,如果軍隊真的西征,恐怕必然導緻國内大亂。”甘甯不客氣地反駁:“國家将蕭何那樣的重任交給閣下,而您卻留守擔心出亂子,用什麼來追慕古人呢?”孫權見二人争執,就舉杯向甘甯勸酒,并說:“興霸,今年即出征西進,如同這杯酒,我決定把它拜托給你了。你盡管勉力提出作戰方略,使我們一定能打敗黃祖,如此就是你立了大功,何必計較張長史的話呢?”

力主言和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爆發前夕,當時曹操寫信給孫權。孫權把書信給部屬們看,衆人無不驚惶失色。張昭等人說:“曹操是豺狼虎豹,挾持天子以征讨四方,動辄以朝廷的名義來發布命令。今天我們如果進行抗拒,就更顯得名不正而言不順。況且将軍可以抵抗曹操的,是依靠長江天險。現在,曹操占有荊州的土地,劉表所訓練的水軍,包括數以千計的蒙沖戰船,已由曹操接管,曹操計全部船隻沿長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陸并進。這樣,長江天險已由曹操與我們共有,而雙方勢力的衆寡又不能相提并論。因此,依我們的愚見,最好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但在主戰的周瑜、魯肅等人的勸說下,孫權與劉備聯合,反倒擊退了曹操大軍。同年十二月,孫權親自率軍包圍合肥,派張昭率軍攻打九江郡所屬的當塗,但未能攻克。

江東之望

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表奏孫權為車騎将軍,張昭任軍師。孫權每次打獵,經常騎馬射虎,老虎常常往前撲到馬鞍上。張昭因此改變臉色上前說道:“您用什麼抵擋它?為人君者,應該能駕禦英雄,驅使群賢,豈能馳逐于原野,骁勇于猛獸?如果一旦有個好歹,不怕被天下恥笑?”孫權向張昭道歉道:“年少慮事不遠,此事有愧于您。”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車,車中不設蓋,有一人駕駛,自己在裡面射獸。當時有脫群的野獸撲向他的車,但孫權每次都親手搏鬥以此為樂。張昭盡管苦谏,孫權卻常笑而不答。

建安十七年(212年),司空軍謀祭酒阮瑀在《為曹公(曹操)與孫權書》中寫道:“若能内取子布,外擊劉備,以效赤心,用複前好,則江表之任,長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觀。”當時周瑜已去世,而劉備已入蜀,曹操臨濡須。此時作為曹操的喉舌阮瑀就寫了這個笑裡藏刀拉攏孫權的信,可是這信裡要孫權除掉的兩個人,一為劉備,另一個就是張昭。

黃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遣使者邢貞封孫權為吳王。刑貞入門,不下車。張昭對邢貞說道:“禮節沒有不恭敬的,故此法律也沒有不施行這一點。而你膽敢妄自尊大,難道是認為江東勢弱,連一把用來執法行刑的小刀也沒有嗎?”邢貞慌忙下車。之後,張昭被任命為綏遠将軍,封由拳侯。

不久,張昭又與孫邵、滕胤、鄭禮等人,根據周朝、漢朝的制度,撰定了臨朝的典禮。

後來,孫權再次遣使稱臣于魏時,提到要派張昭與孫邵随其子孫登一同入侍為質,曹丕因此相信了孫權。由此可見,張昭即使在赤壁之戰後,不管從聲望地位等多方面還是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孫權在武昌時在釣台飲酒大醉,讓人用水灑向群臣說:“今日酣飲,隻有醉後落入水中,才能停止。”張昭正色不言,外出坐于車中。孫權遣人呼張昭還,對他說:“大家一起高興,您又何必發怒?”張昭回答:“以前纣王作糟丘酒池一夜宴飲,當時也以為隻是高興而已,不認為有什麼不對。”孫權默然而感到慚愧,于是罷酒。

然而,當孫權設立丞相時,很多人提名張昭來擔任,可孫權推托說:“現在事多,丞相責任很重,這不是優崇他的舉措。”于是任命孫邵任丞相。孫邵去世後,大家又提出讓張昭擔任丞相,孫權這才說出一部分的真實原因:“孤怎麼是對子布吝啬呢,隻是考慮到丞相的事務繁雜,而他性情剛烈,他的話要是沒有被聽從采納,就會産生怨忿诘難,這對他并無益處。”于是任命顧雍為丞相。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大會百官,歸功于周瑜。張昭舉杯想要褒贊功德,未但還沒說,孫權就說:“如果聽從張公您的話,現在已經要乞讨食物了。”張昭非常慚愧,伏在地上流汗(《三國志集解》引王懋竑說認為孫權一向敬畏張昭,不大可能會這樣說,而張昭性格剛直,也不會因為一句話就伏地流汗;但盧弼對王懋竑說持反對态度)。

老而彌辣

不久,張昭稱老退位,上交了自己統領的部屬,被改拜為輔吳将軍,地位僅次于三公(丞相),改封婁侯,食邑萬戶。他退居無事後為《左傳》和《論語》寫注解。

張昭每次朝見,都辭氣壯厲,義形于色,曾經因為直言逆旨,而不進見。後來蜀漢的使者抵達,稱贊本國的德業,群臣中竟沒有一人能讓他屈服,孫權歎息道:“如果張公在坐的話,他不屈服也會意撓,怎麼還能自誇呢!”隔日,派使者勞問,想要請見張昭。張昭到達後,避席道歉,孫權跪着阻止。張昭坐定後,仰頭說道:“當初太後(指孫堅吳夫人)、桓王(指孫策)不把老臣交給陛下,而把陛下交給老臣,所以臣思盡臣節想要報答厚恩,但臣見識思慮淺短,違逆陛下聖明的意旨,自己認為死後必将屍骸永遠丢棄在溝壑中,不料又蒙召見,得以報效陛下于朝廷。然而臣這顆愚暗的心用來服事國家,志在忠貞不移,死而後已。假如說要臣改變思想,以求得世間的尊榮和陛下的歡心,這一點為臣是絕對做不到的!”孫權為此向他道歉。

嘉禾元年(232年)十月,曹魏遼東太守公孫淵在遼東反魏,向孫吳稱臣以為外應。張昭勸谏道:“公孫淵背叛魏國而懼怕其征讨,所以才遠來求援,這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孫淵改變意圖,想要自我表白于魏,那兩位使者就回不來,這難道不會讓天下取笑嗎?”孫權與其反覆争辯,張昭勸谏之意越來越懇切。孫權不能忍受,抓着刀憤怒地說:“吳國的士人入宮就拜朕,出宮則拜您,朕對您的敬重,已經到了極點了,但您數次在衆人中折辱朕,朕害怕自己失手傷害您。”張昭注視孫權良久,方才說道:“臣雖然知道自己的話不會被聽從,但每次想要竭盡愚忠的原因,是因為當初太後臨終的時候,呼喚老臣在床下,遺诏顧命的話如今還在耳旁啊!”說完後涕泣橫流。孫權也擲刀于地,與張昭相對而泣。

但孫權還是遣使前往遼東,張昭憤恨自己的話不被采納,于是退居不朝,孫權在盛怒之下,命令用土封住張昭的家門,來表示他永遠不必出門了。張昭也用土從門内将門堵住,以表示他也永遠不打算出門了。結果公孫淵出賣孫吳,殺了孫權派到遼東去的使者張彌和許晏。這時孫權才感到後悔,數次派人請張昭上朝無果,但又不願道歉示弱,于是下令用火燒張昭的家門,以此逼他出門。但這方法也沒吓倒張昭,因此孫權隻好又下令将火又撲熄。最後孫權在張昭家門前久站不去,張昭才在兒子的攙扶下,出門與孫權和解。

簡樸入葬

嘉禾五年(236年)三月(《建康實錄》作七月),張昭去世,享年八十一歲。他遺令喪事從簡,入棺材都沒有更換衣服。孫權身着素服前往吊唁,谥号“文”,以太牢禮儀祭祀(《建康實錄》作“文成”)。張昭長子張承已因功封都鄉侯,因而由次子張休世襲婁侯爵位。

主要影響

政治

張昭作為輔佐孫策、孫權兩代的重臣,對于江東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直施行着“穩定豪強”政策。在孫權初即位、四方叛亂叠起之時,張昭與江東諸将盡力輔佐孫權,使得局勢趨于安定。在吳夫人擔憂孫權年幼,江東不穩時,董襲就說過:“讨虜(孫權)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衆事,(董)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孫權對群臣大多直接稱呼其字,唯獨稱呼張昭為張公,稱張纮為東部,可見孫權對二人的器重。張昭亦曾向孫權舉薦嚴畯、呂蒙等人,後來都成為吳國的名臣。

文學

張昭精通儒學,晚年在家無事即為《左傳》及《論語》做注(今皆佚失)。孫權希望太子孫登熟讀《漢書》,也命張昭之子張休先向張昭學習,再回宮轉授孫登。“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著有《武庫賦》,張纮讀後寫信稱贊陳琳的文才。陳琳卻說與張纮及張昭兩人相比,是小巫見大巫。

《全三國文》又收錄有其作品《宜為舊君諱論》及《徐州刺史陶謙哀辭》。

書法

張昭善隸書,其書法作品今無存。唐代書法家張懷瓘在《書估》中将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轶事典故

諸葛戲弄

在一次宴會時,孫權命諸葛恪依次給大家斟酒,斟到張昭面前,張昭先已有了幾分酒意,不肯再喝,對諸葛恪說:“這樣的勸酒恐怕不符合尊老的禮節。”孫權說:“你能否讓張公理屈詞窮,喝下這杯酒?”于是諸葛恪反駁張昭:“呂尚年已九十,依然高舉白旄,手持兵器,指揮軍隊作戰,還沒有告老退休。如今軍隊上的事,将軍您跟在後邊;聚會飲宴的事,将軍您總被請到前面,這還不夠尊敬老人?”張昭無話可說,隻好飲酒。

曾經有白頭鳥聚集在宮殿前,孫權問道:“這是什麼鳥呢?”諸葛恪答道:“這是白頭翁。”張昭認為自己是座中年齡最大的,懷疑諸葛恪利用鳥來戲弄他,于是說:“諸葛恪欺騙陛下,未曾聽過有鳥名叫白頭翁的,試一試讓諸葛恪再找出一隻白頭婆來。”諸葛恪說:“鳥名鹦母,不一定就有與它名字配對的,試一試讓輔吳(張昭)再找出一隻鹦父來。”張昭不能回答,在座的人都歡聲大笑。

嚴畯鄙生

孫權曾經問被張昭推薦任職的衛尉嚴畯:“你還記得小時候熟讀的書嗎?”嚴畯就背誦了《孝經》的“仲尼居”一節。張昭說:“嚴畯是個書呆子(鄙生),老臣請求為陛下背誦。”于是背誦了“君子之事上”一章,衆人因此都認為,張昭知道要在君主面前背誦什麼。據《南齊書·王儉傳》記載:齊太祖蕭道成曾讓陸澄背誦《孝經》,從“仲尼居”誦起。王儉說:“陸澄真是所謂博而寡要,臣請求背誦。”便背誦了《君子之事上》章,蕭道成說:“很好!現在更覺得張子布(即張昭)沒什麼稀奇的了。”

舉邦敬憚

張昭外表持重,有使人震驚的氣勢。孫權常說:“我和張公談話,不敢随便亂說。”舉國都很敬畏他。

議論世事

劉備手下将領張飛曾到名士劉巴處就宿,劉巴卻不理會張飛,使張飛十分惱怒。後來,張昭曾和孫權談論此事,張昭認為劉巴心胸過于狹隘,不應如此抗拒張飛。孫權則說道:“若讓劉子初随世俗沉浮,為了取悅玄德而結交張飛,怎麼能稱得上是高士呢?”

一次,孫權和張昭辯論神仙,虞翻指着張昭說:“他們都是死人,還辯論神仙,世上怎麼會有神仙!”

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典略》、《吳錄》、《吳書》、《江表傳》、《建康實錄》、《資治通鑒》、《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八·直臣傳》、《書史會要·卷二》、《續後漢書·卷五十四·列傳第五十一》。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張昭生平與正史大體相當,于漢末避亂江東。孫策在江東創業時,辟張昭為長史,以管仲視之。孫策臨終時,将孫權托付于張昭、周瑜,遺言“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賴公瑾”。張昭性格嚴肅,對孫權多有直谏。赤壁之戰之際,張昭主降,孫權深感失望。但此後仍對孫權各項決策發揮重要作用。

人際關系

長子:張承,字仲嗣。官至濡須都督、奮威将軍,封都鄉侯。死後谥定侯。

次子:張休,字叔嗣。官至揚武将軍,襲父張昭爵婁侯。

侄子:張奮,官至半州都督,封樂鄉亭侯。

孫子:張震,諸葛恪外甥。襲父張承爵都鄉侯。後與諸葛恪一同被誅,夷滅三族。

孫女:張妃,嫁孫權三子孫和;張氏,嫁陸遜次子陸抗。

曾孫:張闿,字敬緒,東晉大臣,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封宜陽伯。

曆史評價

孫策: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者宗。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三國志》引)

陳琳:自仆在河北,與天下隔,此間率少于文章,易為雄伯,故使仆受此過差之譚,非其實也。今景興(王朗)在此,足下與子布在彼,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答張纮書》)

曹丕:彼二人皆權股肱心腹也。(《诏責孫權》)

孫權:①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将興,非所以益之也。(《三國志》引)②使張公在坐,彼不折則廢,安複自誇乎?(《三國志》引)③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于衆中折孤,孤嘗恐失計。(《三國志》引)④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三國志》引)

魚豢:其人信一時之良幹,恨其不于嵩嶽等資,而乃播殖于會稽。(《典略》)

陸機:①誅叛柔服而江外厎定,饬法修師而威德翕赫,賓禮名賢而張昭為之雄,交禦豪俊而周瑜為之傑。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達而聰哲,故同方者以類附,等契者以氣集,而江東蓋多士矣。(《辨亡論》)②故豪彥尋聲而響臻,志士希光而影骛,異人輻辏,猛士如林。于是張昭為師傅;周瑜、陸公(陸遜)、魯肅、呂蒙之疇入為腹心,出作股肱。(《辨亡論》)

陳壽:張昭受遺輔佐,功勳克舉,忠謇方直,動不為己;而以嚴見憚,以高見外,既不處宰相,又不登師保,從容闾巷,養老而已,以此明權之不及策也。(《三國志》)

華譚:賴先主承運,雄謀天挺,尚内倚慈母仁明之教,外杖子布廷争之忠,又有諸葛、顧、步、張、朱、陸、全之族,故能鞭笞百越,稱制南州。(《舉秀才對策》)

慕容皝:及(孫)權據楊越,外杖周(瑜)張(昭),内憑顧(雍)陸(遜),拒魏赤壁,克取襄陽。(《與陶侃箋》)

庾闡:桓桓勇武,堂堂碩佐。運籌則淵回,抱麾則虎步。臨機如公瑾,遺愛如子布。是以朝宗江漢,廓落王祚。(《揚都賦》)

環濟:忠正有才義。(《吳紀》)

許嵩:好學,善談論,能隸書。(《建康實錄》)

朱敬則:蕭何之鎮靜關中,寇恂之安輯河内,葛亮相蜀,張昭輔吳,茂宏之經理琅琊,景略之弼諧永固,劉穆之衆務必舉,揚遵彥百度惟貞,蘇綽共濟艱難,高熲同經草昧,雖功有大小,運或長短,鹹推股肱之林。悉為忠烈之士。(《隋高祖論》)

李溪:破虜當時拔俊中,張公杖策過江來。平生容貌矜莊甚,此老威嚴列上台。

司馬光:昭容貌矜嚴,有威風,吳主以下,舉邦憚之。(《資治通鑒》)

蘇轼:①如漢汲黯、蕭望之、李固,吳張昭,唐魏鄭公、狄仁傑,皆以身徇義,招之不來,麾之不去。正色而立于朝,則豺狼狐狸,自相吞噬,故能消禍于未形,救危于将亡。(《王元之畫像贊》)②仆之有張昭,正如備之孔明,左提右挈,以就大事,國中文武之事,盡以委之,而見教殺昭與備,仆豈病狂也哉。(《拟孫權答曹操書》)

上一篇:呼韓邪

下一篇:弗雷德裡克·永貝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