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津

張學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張學津,男,(1941年9月—2012年12月21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1]2012年12月21日下午3時許,張學津因肝癌醫治無效在北京佑安醫院逝世,享年71歲。
  • 中文名:張學津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
  • 籍貫:
  • 畢業院校:
  • 職業:
  • 主要成就:著名京劇馬派老生傳人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 國 籍:中國
  • 民 族:漢族
  • 出生地:北京
  • 職 業:京劇演員
  • 代表作品:《借東風》、《甘露寺》、《空城計》等
  • 父 親:張君秋
  • 行 當:老生
  • 家庭成員:張楚楚(女兒)、宋佳(前妻)

人物生平

1949年考入北京藝培學校(即北京市戲曲學校)。

1959年畢業後,到荀慧生京劇團任演員。

1962年拜馬連良為師。

1969年調上海京劇院。

2012年12月21日下午3時許,因肝癌醫治無效在北京佑安醫院逝世,享年71歲。

他自幼受家庭熏陶,7歲開始學戲。拜陳喜光為師學娃娃生。

1949年考入北京藝培學校(即北京市戲曲學校),他曾師從王少樓、陳少武學老生,宗餘派,1959年畢業後,到荀慧生京劇團任演員。

1961年又調入北京市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同年,與馮志孝一起拜馬連良為師,成為馬派優秀繼承人。

1964年演出京劇現代戲《箭杆河邊》。

1969年奉命調至上海京劇院。

1976年排演現代戲《鐵流東進》。

1979年随上海京劇團赴聯邦德國、比利時、盧森堡、英國、荷蘭等國訪問。

1980年後,又陸續排演現代戲《刑場上的婚禮》、新編近代史劇《譚嗣同》等。

1982年調回北京京劇團。

從1994年開始到2006年12年間,在中國京劇音配像工程中為馬連良先生的五十二出戲音配像四十六出。為馬先生在民國十八年灌制的老唱片配像13段,期間還為李少春先生的《穆桂英挂帥》和李盛藻先生的《黃鶴樓》音配像。

2000年當選北京市文聯第七屆副主席。

2001年,創作排演新編曆史劇《大唐貴妃》。

2007年出版《生正逢時》個人傳記。

2008年3月22日為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開講馬連良先生京劇表演藝術講座。

張學津雙收新徒

穆宇18歲,從小就是個京劇明星,7歲起至今獲得過多個京劇獎項。在北京戲曲學校學習期間,師從白元鳴、王恩及、王志廉等老師。他就把拜張學津為師當作自己的夢想,如今終于得償所願。有幸得到名師的親傳親授,兩個晚輩都感到榮幸之至。朱虹在向老師三鞠躬之後已經激動得泣不成聲,穆宇索性行了跪拜大禮。張學津說:“吳素秋是德高望重的前輩,跟她比起來,我就是晚輩,起的是傳幫帶的作用。像京劇音配像工程,就是‘保留火種’的做法,把珍貴的東西保留下來。我們這些人就像一鍋老湯,老湯不能潑了,得留着。現在教徒弟就得‘一磕一’,不再留一手,得傾囊相授!”

流派翹楚張學津

想當年,張學津還是二十多歲的小青年,由他演唱的現代戲《箭杆河邊》一段“勸癞子”的“反二黃”,曾風靡一時,就是拿到幾十年後的今天,和最看好的新唱腔比,也一點不遜色。看張學津的演出,無論是馬派經典,還是獨家新作,絕沒有單純“賣藝”的“以力取勝”,而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形神具備的無盡國粹風流。

從上世紀“有志于學”的梨園新秀,到如今“年過花甲”的流派翹楚,張學津五十年的藝術生涯,留下一路奪目的輝煌。金秋十月,北京京劇院将在長安大戲院舉辦“張學津舞台生活五十年專場紀念演出”,這次紀念演出活動,荟萃了京劇史冊承上啟下的一代名流和當紅名宿,還彙集了張學津門下的優秀弟子。兩場經典名劇,讓觀衆再次領略一代菊壇才俊表演藝術的魅力無窮。

2005年10月4日晚是馬派做工戲的代表作《四進士》,張學津的宋士傑、尚長榮的顧讀、葉少蘭的田倫、王蓉蓉的楊素貞,可謂絕妙佳選當今無雙;6日晚是品牌經典《趙氏孤兒》,由張學津率弟子朱強、張克、範永亮、王佩瑜主演程嬰,李長春演魏绛、陳志清演趙盾、王蓉蓉演莊姬公主、羅長德演屠岸賈,更是超強陣容目不暇接,到時候,“老将出馬”的爐火純青與後生新銳的英姿勃發,一定會有相映成趣的“好戲”可看。

遠見卓識“音配像”

作為張君秋先生的兒子,張學津7歲開始學戲,在北京戲校得餘派名師王少樓先生親授,打下了紮實的“童子功”基礎,後更拜在馬連良先生門下,親聆教誨。當年,馬先生創演《趙氏孤兒》正轟動九城的同時,弟子張學津領銜主演的“小字輩”陣容的《趙氏孤兒》,也以上百場客滿的驕人紀錄為菊壇矚目。

張學津深有感觸地說,如今父親已經去世10年,老一輩京劇藝術家或離開人世,或身體欠佳,13年前中國就開始實施的“音配像”工程,留下了400多出名家唱段的影音資料,自己也曾配合馬連良老師錄制了40多出戲。現在看來這是非常具有眼光和深遠意義的文化工程。

京劇發展需要競争“為什麼現在政府給了戲劇那麼多的支持和關懷,卻反倒沒有出現梅蘭芳等老一輩藝術家在艱苦時期所創造的流派紛呈、好戲叠出的梨園輝煌?我們現在繼承和發揚老一輩藝術家的優良傳統,是不是也應該思考一下他們揚名立萬的内在原因?”張學津認為,缺乏市場競争是阻礙京劇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張學津認為,在梅蘭芳時代,所有的京劇團全靠演員自身過硬的實力在競争激烈的市場中打拼,優勝劣汰迫使演員們充分開掘出自身的最大潛能和創新能力。而有一些演員和劇團就像是人工喂養出來的老虎,不愁吃喝的日子過慣了,反而失去了老虎的本性。所以,一定要引入競争機制,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競争的重要性。隻有這樣,我們的京劇舞台才能湧現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局面。

國粹宣傳很關鍵

雖然是第一次來河南演出,但張學津早已經看過獲得過文華大獎的豫劇版《程嬰救孤》。他表示,河南是戲劇大省,河南省委宣傳部和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此次推出以傳統戲劇為主的大型演出活動,是一個很好的舉措,對宣傳和普及京劇功不可沒。而作為一個傳媒集團,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更是表現出了一個媒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感。他說:“我們的眼光不能太功利,太淺陋,保存和繼承自己的傳統文化其實關乎民族的興亡。”

張學津非常反對缺少深厚内涵的标新立異的“現代派京劇”,“這些戲花錢多,卻沒有唱腔和表演,隻有豪華的布景。這些戲沒有内涵,即使獲獎了,也很快會被人遺忘。”

個人生活

張學津第一位黃汝萍,是北京京劇院的青衣,離婚;第二位是影星宋佳,張學津與宋佳育有一女張楚楚,已離婚。第三位是張麗敏,張君秋的學生,在得知張學津患癌症後,與張學津結婚,照顧到張學津生命的最後一刻

代表劇目

六十年代《箭杆河邊》是其成名作。八十年代末的《畫龍點睛》為其赢得極高的聲譽。在音配像中,幾乎所有的馬派戲均由其包辦。演出的馬派劇目有《借東風》《趙氏孤兒》《清官冊》《甘露寺》等

得意弟子

張學津的弟子有朱強、高彤、杜鵬、穆雨等,活躍在京劇舞台

獲獎情況

所獲獎項:第二屆梅花獎,1998年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為其頒發亞洲最佳藝術人表演獎。

上一篇:趙斌

下一篇:王仁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