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師

張天師

道教創始人
張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輔漢,原名陵,漢人,道家,漢國沛郡豐(今江蘇徐州豐縣)人。正一盟威道,即天師道創始人,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後世尊稱為“老祖天師”。張道陵“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高明上帝,張天師。著作《老子想爾注》,弟子有3000多人,設立24治,奠基天師道。張道陵、葛玄、許遜、薩守堅合稱四大天師。張道陵創建天師道的背景:當時在巴蜀一帶,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規模的淫祀而害民。而這些祀奉鬼妖(學名為:妖邪)的法教巫師聚衆斂财,無惡不作。張天師攜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來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禍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帶流傳的張天師以太上老君劍印符箓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為原型的。[1]
    本名: 别名:張道陵,張輔漢、張道仙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豐縣阿房村(豐縣費樓村)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世界著名最具影響力宗教家 中文名:張陵 性别:男 民族:漢族 國籍:中國東漢 出生年月:公元34年2月22日 去世年月:公元156年 職業:道士 畢業院校:太學 宗教:道教 代表作品:《老子想爾注》 世 号:米賊

簡介

陵傳子衡,稱嗣師;衡傳子魯,稱系師。傳說第四代孫張盛由漢中(今屬陝西),徙居江西龍虎山,世代相傳,子孫嗣教者均稱天師,而尊張陵為第一代天師。四代以後史載較著者有:三十代天師張繼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師張大可(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1316,一說1317)、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

發展張正常曾撰《漢天師世家》,記述漢天師張陵迄四十一代張正言之譜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删校增次,并作後序。越200餘年,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又增補從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迹,止于四十九代張永緒。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萬曆續道藏》。自五十代天師張國祥迄六十一代張仁晸之譜系,記于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所作《補天師世家》,傅勤家《中國道教史》曾予轉載。清《續文獻通考》又輯錄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師事迹。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員往各省開壇傳,限龍虎山天師府統率本山道衆,停止朝觐等。道光年間,取消正一真人稱号,終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關系。但正一道内部仍按傳統教法續演不止。

來曆

漢天師張道陵,字輔漢,沛國豐(江蘇省豐縣人),東漢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吳地天目山。其為創漢功臣張良(字子房)之八世孫,史書又稱其名為張陵。他七歲時即能誦《道德經》,并能達其要旨。長成後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繪其形像為:龐眉文額,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使人望之肅然起敬!他生性好學,天文地理,河洛圖緯,皆極其妙;諸子百家,三墳五典,所覽無遺。先為往來吳越之地的一人大儒,從其學者有千餘之衆。

永平二年赴“直言極谏科”而中之,漢明帝時拜巴郡江州令(今四川重慶),不久退隐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陽附近),修持煉形合氣,辟谷少寝長生之道。建初五年诏舉賢良方正不起,複征為博士,封冀縣侯,三诏不就。後入吳,又愛蜀中溪嶺深秀,遂入蜀隐于鶴鳴山,修神丹符咒之術。

張道陵有弟子王長、趙升随其習黃老之道,助煉龍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還童,且去遊而參訪仙源。

一日,在北嶽嵩山遇繡衣使者告訴他說:“中峰石室内,藏有《三皇秘典》、《黃帝九鼎丹書》,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張道陵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經道書,遂赴雲錦山(即龍虎山),精思修煉,而得分形散影之術。

 

一日夜半似醒似夢之間,忽見那太上老君下降,對張道陵說:“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錄”,三五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平頂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為期,約會于阆苑。

張道陵拜領老君所授,日昧秘文,據說能集三萬六千神靈,以供驅使。他随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經,立十絕靈幡,鳴鐘叩磬,布龍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同聲哀求,盡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張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殲六大魔王,群妖乃滅表絕迹。他則遂與弟子王長、趙升往川中雲台山蔔居其地繼續修煉。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來告道:“子之功業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滅鬼過多,未免殺氣穢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須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于上清八景宮中。”于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長、趙升複往鶴鳴山,精修二十餘年。

永壽元年正月,據說太上與衆真複降,為張道陵說:“北鬥延生真經”及“三八謝罪法殲”。永壽二年春,會三界萬神于青城山黃帝壇下,盟五嶽四渎,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獄。定三十會真壇與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各治設祭酒與男官、婦官,以贊玄化。其時,道教始有正規教團組織。

張道陵率弟子複遊各地,斬妖巷孽、奪鹽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據稱,功成後蒙太上老君冊封為正一天師。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合山,見絕岩下桃熟,命王、趙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傳其真道。後以餘餘丹及印、劍、都功符錄。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萬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與王長、趙升天雲台山白日飛升。

張道陵因在蜀漢之境設二十四治,為布化行道的機構,凡入道者交五米為信,後人因稱其教為“五鬥米道”。因張陵為該教第一代天師,故教徒尊稱“祖天師”。人們又稱其教為“天師道”。張天師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經典,并自撰《老子想爾注》發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論,宣稱即是“一”,“二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漢祖天師在唐僖宗時被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代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封為“正一沖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因嗣第四代天師張盛将天師法裔由陝西漢中遷居江西省龍虎山中。現貴溪縣上清鎮天師府即其遺脈。

曆代傳人

順序  姓名  簡曆 

1  張道陵(34年~156年),本名張陵,字輔漢,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道教創始人,7歲讀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義。為太學書生,通曉天文、地理、諸子、五經,從學者達千餘人。

2   張衡  陵長子,156年襲教在陽平山飛升,世稱嗣天師 

3   張魯  衡長子,以政教合一,雄據巴蜀三十馀年葬邺城,世稱系師 

4   張盛  魯三子,漢末遷居龍虎山創龍虎正一道 

5   張昭成  盛長子,居龍虎山,年119歲 

6   張椒  昭長子,居龍虎山,年百馀歲 

7  張回  椒長子,居龍虎山,年百馀歲 

8  張迥  回之子,居龍虎山,年90歲 

9  張符  迥之子,居龍虎山,年93歲 

10   張子祥  符之子,居龍虎山,年120歲 

11  張通玄  子實之子,居龍虎山,年97歲 

12  張恒  通玄之子,居龍虎山,年98歲 

13  張光  恒之子,居龍虎山,年104歲 

14  張慈正  光長子,修道于聖井山,年百馀歲 

15  張高  茲正長子,居龍虎山,年90歲 

16  張應韶  高長子,居龍虎山,年99歲 

17  張頤  應昭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18  張士元  頤之子,居龍虎山,年92歲 

19  張修  士元長子,居龍虎山,年95歲 

20  張谌  修長子,居龍虎山,唐武宗賜建真仙觀 

21  張秉一  谌長子,居龍虎山,建天師 廟,年92歲 

22  張善  秉一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23  張季文  善長子,居龍虎山,年87歲 

24  張正随  季文之子,居龍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觀,年87歲 

25  張幹曜  正随長子,居龍虎山,年85歲,葬耳口鄉曹家源 

26  張嗣宗  幹曜長子,續建上清觀,善吐納 

27  張象中  嗣宗長子,居聖井山,年81歲,其孫張憲為武狀元 

28  張敦複  象中長子,年53歲,無嗣,弟敦厚之子景端過繼 

29  張景瑞  敦複侄子,年52歲,無嗣,叔敦信嫡孫繼先過繼 

30  張繼先  景端長侄,9歲嗣教,13歲應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宮、天師府、演法觀,年36歲,葬安徽天慶觀,終生不娶,無子,着《虛靖語錄》七卷 

31  張時修  敦複長子,張繼先叔父 

32  張守真  時修長子 

33  張景淵  守真長子,葬上清呂家源 

34  張慶先  景淵長子,好酒,宴坐而化 

35  張可大  守真次子,主領龍虎宮,葬瑞訂觀,丞相江萬裡撰碑文 

36  張宗演  可大次子,官居二品,書頌而化 

37  張與棣  宗演長子 

38  張與材  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書畫,遺頌而化,葬金溪鳴陽山 

39  張嗣成  與材長子,化為舟中,工書畫,尤善畫龍,畫作有《廬山圖》傳世 

40  張嗣德  與材次子,能書畫,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鑄“上清宮銅鐘”傳世 

41  張正言  嗣德長子,微疾而化 

42  張正常  嗣成長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師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  張宇初  正常長子,人稱列仙之儒,撰《龍虎山志》10卷,《岘泉集》12卷,曆代天師的佼佼者 

44  張宇清  正常次子,善書畫,敕管武當山,中秋集歡,雷擊而化,着有《西壁文集》 

45  張懋丞  正常三子,娶王侯劉基侄女為妻 

46  張元吉  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後葬本裡播基灣 

47  張原慶  元吉之子,娶國公朱儀之女為妻,葬金溪長生觀 

48  張彥羽頁  原慶長子,娶王侯柳文之女為妻,建上清宮、真人府和正一觀,善詩文,葬弋陽叠山書院 

49  張永緒  彥羽頁長子,10歲襲教,善劍術 

50  張國祥  娶驸馬謝公之女為妻,補寫《天師世家》,輯《龍虎山志》三卷,編《續道藏》等書,葬金溪明陽橋 

51  張顯庸  國祥長子,着《三教同塗論》、《金丹辯惑論《浴梧詩集》等書 

52  張應京  顯庸長子,妻郡主朱氏封為一品夫人 

53  張洪任  應京長子,葬金溪朱坊 

54  攻繼宗  洪任長子,筱嶺背南山 

55  張錫麟  繼宗長子,年29歲 

56  張遇隆  錫麟之子,1740年,婁近恒撰《龍虎山志》16卷 

57  張存義  遇隆之子,年28歲,無嗣,以堂未能起隆襲教 

58  張起隆  錫麟繼子,葬正一觀 

59  張钰  起隆之子,葬南極觀 

60  張培源  钰長子,曾在鄉裡督辦團練,葬于南極觀 

61  張仁政  培源之子,光緒年間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  張元旭  仁政長子,中國民國道教總會發起人。病故于上海,葬楊家山 

63  張恩溥  元旭長子,善畫符,1949年2月去台灣,1969年12月底病故于台北,由堂侄張源先在台灣繼承64代天師

道教創始人張天師65代後裔

張繼禹: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青聯副主席。

張金濤:天師府主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江西省道教協會常務副會長。

張金華:道教祖庭天師府駐京辦主任、中華天師道友會執行會長、世界易經風水研究院院長、貴溪撤縣設市市徽設計者。天師府、龍虎山曆史文化石碑文字的工作者。

上一篇:枯榮大師

下一篇:王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