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剛

張培剛

中國經濟學家
張培剛(1913.7~2011.11),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經濟學家,被認為是發展經濟學的奠基人。張培剛1934年畢業于國立武漢大學經濟系,194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曆任國立武漢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顧問及研究員、華中工學院建院籌備委員會委員兼基建辦公室主任、華中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教授等職。
  • 中文名:張培剛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北黃安(今紅安)
  • 畢業院校:國立武漢大學、哈佛大學
  • 職業:經濟學家
  • 代表作品:《農業與工業化》
  • 主要成就:提出發展經濟學

個人履曆

1934年6月畢業于國立武漢大學經濟系,獲學士學位。

1941年—1945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研究生部學習,後在該校文理學院研究生部經濟系學習,獲碩士、博士學位。

1951年秋—1952年夏派往北京馬列學院學習一年。

生前曾任職務: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及上海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武漢大學、西南财經大學教授;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名譽院長,中美經濟合作學術委員會中方主席。

個人榮譽

四個一學生

張培剛在武漢大學的曆史上是著名的“四個一”學生:畢業時成績全院第一;3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試全國第一;第一個拿到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博士;第一個中國人獲得哈佛大學最高獎———威爾士論文獎。

1929年張培剛考入武漢大學文預科。學校的檔案館至今還保存着他當年的報名表。這張修業證明顯示,張培剛當年隻讀了一年半的高中跳級考入武大預科。當時國立武漢大學剛剛成立,招生非常嚴格,當年的文科班隻錄取了張培剛一個人。

1941年8月張培剛從香港乘船抵達波士頓,進入康橋哈佛大學。他選擇了《農業與工業化》為博士論文題目。張培剛在哈佛的圖書館裡申請了不足6平方米的空間,他閱讀了德文、法文、英文參考書200多本,涉及到的經濟學家就不下180餘人,包括了當時經濟學中有關的主要論着。張培剛用了9個月的時間,1945年10月寫下了英文稿的《農業與工業化》。答辯時,張培剛隻用了一個小時。答辯順利通過,幾天後,老師讓他改名“peterchandler”填在論文封面,參加威爾士獎的競争。1949年,他的論文由哈佛大學出版,并成為許多大學經濟學專業的指定參考書。中國人民大學的高鴻業教授上世紀五十年代在美國伯克利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就在老師給他的書單上意外地發現這本惟一一個中國人寫的書。

1946年,張培剛從哈佛大學畢業時,張伯倫還曾邀請他在哈佛任教。一心想把理論付諸實踐的張培剛還是決定回國,應武漢大學邀請擔任武大經濟系主任。1948年張培剛在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擔任顧問,他是委員會中位居第四的高級官員,但他卻認為這份美差隻是個閑職,為了迎接新中國,在解放前夕,張培剛舍棄了600美元的月薪從曼谷再次回到武大。

發展經濟學之父

在“文革”中,張培剛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長年與專業無緣,大好年華白白浪費。“文革”結束後,張培剛才在華中這所工科院校裡開設了經濟學專業,張培剛說,自己一直站了30多年,總算有一張凳子可以坐下歇歇腳了。他先後擔任華中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1978年5月,張培剛被借調到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擔任《政治學辭典》、《外國經濟史》的主編。随後,他又成為第一批給國家領導主講“外國經濟學”的專家,并與厲以甯合寫了《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最早把西方經濟學(即市場經濟學)介紹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他通過着作和講學,全面介紹了西方經濟學、西方管理科學和世界經濟的發展。

20世紀八十年代初,他把在抽屜下面藏了30年的英文手稿譯成了中文,埋沒了半個多世紀的這本書終于開始得到人們的認識。那時張培剛已将近70歲。經濟學家胡鞍剛定期要給政府部門編寫國情報告,他在文章中就經常引用張培剛的理論。胡鞍鋼說:“張培剛先生早在1949年寫那本書的時候,就已經讨論過這些問題,他當時讨論的是三大關系,實際上就是最早我們稱之為對外開放的理論。就是農業國必須要參與全球化的過程,從全球化過程中和與工業國之間的交往過程中,獲得資金、技術及支持,應當說後來中國改革開放就是這樣的一個理論,張培剛先生已經都做出了一些鋪墊。”

張培剛後被推選為全國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名譽會長、中美經濟合作學術委員會中方主席等。1989年他寫的《發展經濟學往何處去》一文力挽狂瀾,拯救發展經濟學于垂危之際。那時學術界認為發展經濟學走向衰落,張老不僅為發展經濟學正名,而且擴大了發展經濟學的研究範圍。

1990年北京大學的梁小民教授把當年劉易斯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增長理論》翻譯成中文,相比之下張培剛的理論遠在劉易斯之上,劉易斯主張通過工業化來實現經濟發展,那是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但是張老的書是把農業作為産業的一個部分,他所要求的不是犧牲農業發展工業,而是把農業和工業作為整體來發展。後來劉易斯也作了反思,劉易斯說,“過去我太重視工業了,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看來這是錯誤的。”

世界銀行的經濟專家錢納裡來華講學時說:“發展經濟學的創始人是你們中國人,是張培剛先生。這是中國人的驕傲。”1986年,西北大學教授何練成訪美後說,哈佛大學一教授在座談會上說,張培剛才真正是發展經濟學的創始人,劉易斯、舒爾茨的理論比他提出的要晚好些年,因此他更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

1998年,張培剛教授的博士點批準下來,研究領域是發展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和工商管理學。這些學科目前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

個人經曆

1928年武漢省立第一中學初中畢業(武昌區昙華林117号,現武漢市第十四中學);

1934年武漢大學經濟學本科畢業;

1934年畢業後即被選送到前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農業經濟研究工作;

1941年考取清華庚款留美公費生;

1941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并于一年後轉入文理學院研究生院攻讀經濟學學位;

1943年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

194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在哈佛期間,師從熊彼特、張伯倫、布萊克、漢森、厄謝爾、哈伯勒等大師,深入學習和研究當時世界最前沿的經濟學理論。

1946年張培剛回國,擔任母校武漢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7年,他的博士論文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農業與工業化)獲得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學經濟學專業最佳論文獎“大衛·威爾士獎”,該文是世界範圍内第一部以農業國的工業化問題為主題的專着,并在農業國工業化問題上提出許多獨到而精辟合理的觀點,後該文被收入《哈佛經濟叢書》,這本書使他斐聲于西文經濟學界,也使他成為世界上最早從曆史上和理論上比較系統地探讨農業國工業化問題的經濟學家,被譽為“發展經濟學的創始人”。

1948年任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顧問及研究員;

1949年再次回國,繼續在武漢大學經濟系擔任系主任;

1951年秋至次年夏在北京中央馬列學院學習;

1953年調華中工學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任建院籌備委員會委員兼基建辦公室主任;

文革結束後,張培剛在華中理工大學(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成立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并總結出版了《新發展經濟學》,1998年,在其帶領下,華中理工大學經濟學院獲得西方經濟學專業博士點,85歲的張培剛成為博士生導師。

科研項目

戰後工業化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989-91年;

新型發展經濟學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990-92年;

大國經濟發展與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993-95年;

發展經濟學新發展與大國經濟發展,湖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992-1994年;

新發展經濟學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湖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997-1998年;

南方湖區經濟問題研究國家“七五”課題

我國農業市場化問題研究國家“八五”課題

着作發表

《清苑的農家經濟》,商務印書館,1936年;

《廣西糧食問題》,商務印書館,1938年;

《浙江省糧食之運銷》,商務印書館,1940年;

《農業與工業化》,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1949年英文版初版,1969年再版;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初版,1988年版。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合着),人民出版社,1980年。

《發展經濟學通論第一卷農業國工業化問題》,湖南出版社,1991年。

《新發展經濟學》(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

《微觀經濟學的産生與發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國糧食經濟》,即将出版,1998年。

主要論文

收入《張培剛選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個人影響

張培剛先生是中國具有國際影響的老一輩著名經濟學家。早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他在哈佛大學完成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獲得1946-47年度最佳論文和“大衛·威爾士獎”。這一論着被列為哈佛經濟叢書第85卷于1949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以英文出版,奠定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農業國工業化)的理論基礎,張先生因此被譽為發展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20世紀80年代,面對西方發展經濟學正走下坡路,而世界上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并未發展起來的現狀,他再次扛起開拓創新的大旗,全面提出創立新發展經濟學的思想,引導發展經濟學走出困境。1992年,他主撰的《新發展經濟學》,将發展經濟學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為了推動中國對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和傳播,立足中國,面向世界,以嚴謹的科學态度,不斷探索中國和發展中國家如何有效地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理論和政策。

基金會設立

華中科技大學設立了以張培剛先生命名的非公募基金會“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基金會”。基金會的兩項重要公益活動就是設立“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簡稱張培剛獎)和舉辦中國經濟發展論壇。設立張培剛獎,旨在表彰為發展經濟學及其相關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學者,促進經濟學研究的繁榮,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并讓中國的發展經濟學研究成果走向世界。該獎每兩年評選一次,第一屆優秀成果獎已于2006年評出,由何煉成、林毅夫、史晉川三位教授獲得。舉辦中國經濟發展論壇,目的在于彙聚國内外知名專家學者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研讨,總結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尋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策,并将中國的發展經驗推向世界。

與世長辭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奠基人,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兼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培剛教授因病于2011年11月23日14時在武漢與世長辭,享年98歲。

上一篇:程欣

下一篇:君子以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