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義

張全義

唐末五代時期将領
張全義(公元852年—公元926年),初名居言,又名宗奭(朱溫賜名),字國維。濮州臨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人。唐末五代時期将領。張全義世為田農,曾參與黃巢起義,被授為吏部尚書、充水運使。後投降河陽節度使諸葛爽,屢立戰功,被表為澤州刺史,累授忠武軍節度使、守中書令,封東平王。曆仕後梁、後唐,累官守太尉、中書令、河南尹并兼領河陽節度使,封齊王。他生性勤儉,善撫軍民,政績卓著。[1]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張全義去世,年七十五。後冊贈太師,谥号“忠肅”。
    本名:張全義 别名:張居言、張宗奭 字:國維 所處時代:唐末五代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濮州臨濮 主要成就:恢複洛陽農業生産 出生日期:公元852年 逝世日期:公元926年 官 職:守太尉、中書令、河南尹 爵 位:魏王(後梁)、齊王(後唐) 追 贈:太師 谥 号:忠肅

人物生平

自齊歸唐

張全義家世為田農,曾在縣裡做小吏,多次受到縣令的困辱,于是就逃亡加入了黃巢的起義軍。黃巢攻入長安建立大齊政權時,任命他為吏部尚書、充水運使,主管大齊的水運事務。黃巢失敗時,他到河陽(今河南孟縣)投降唐将諸葛爽,屢立戰功,諸葛爽表請唐廷任他為澤州(今山西晉城)刺史。唐昭宗賜其名張全義。

割據洛陽

光啟二年(886年)十月,諸葛爽病死,大将劉經與張全義立諸葛爽之子諸葛仲方為留後。劉經與諸葛爽另一大将李罕之争奪洛陽渑池(今屬河南)一戰,劉經為李罕之所敗,退守河陽。諸葛仲方年幼,劉經派張全義前去抵敵,張全義竟與李罕之結為同盟,調轉矛頭進攻劉經,結果被劉經打敗。他與李罕之退保懷州(今沁陽),并向李克用求援。在李克用所派援軍的聯合進攻下,劉經和諸葛仲方被迫逃往汴州投靠朱溫。于是李罕之自領河陽節度使,任命張全義為河南尹,治理洛陽。

歸降朱溫

李罕之是張全義的“刻臂為盟,永同休戚”的患難之交,又是他的上級,因軍中乏食而經常向張全義求取軍糧及缣帛,次數多了,張全義不滿。文德元年(888年),張全義于李罕之出兵攻打河東的晉(今山西臨汾)、绛(今新绛)二州時,乘其後方無備,派兵襲取了河陽,自任河陽節度使。李罕之無奈,投奔李克用,讨得援兵三萬回攻河陽,圍困日久,城中食盡,張全義部“啖木屑以度朝夕”,向朱溫求救,朱溫派兵救援才得解圍。朱溫安排大将丁會守河陽,令張全義依舊擔任河南尹。張全義感謝這一次救命之恩,從此聽命于朱溫。

朱溫挾唐昭宗東遷洛陽前,令張全義修繕洛陽宮殿,他十分賣力。朱溫打算篡唐時,他擔心朱溫對他不放心,就主動避讓權位。朱溫就調他為天平軍節度使、守中書令,封為東平王。唐昭宗被弑後,又将他調回仍任河南尹,兼忠武軍節度使、判六軍諸衛事。朱溫建梁稱帝後,又令張全義兼河陽節度使,進封魏王,賜名宗奭,想是朱溫要他以當年輔弼周天子的召公為榜樣努力為後梁效勞。

張全義一直小心謹慎,不但竭盡全力做好朱溫的後勤供應,而且忍辱到了常人難以接受的程度:乾化二年(912年),“太祖兵敗蓨縣,道病,還洛,幸全義會節園避暑,留旬日,全義妻女皆迫淫之。其子繼祚憤恥不自勝,欲剚刃太祖,全義止之曰:‘吾為李罕之兵圍河陽,啖木屑以為食,惟有一馬,欲殺以饷軍,死在朝夕,而梁兵出之,得至今日,此恩不可忘也!繼祚乃止。”由此可見,張全義在後梁盡管位極人臣,進爵封王,可還是靠卑身曲事以求保全。

投奔後唐

後梁末帝朱友貞時,張全義未受信任,曾經請求到河北指揮作戰,未被采納。後唐莊宗李存勖攻占梁都開封,他從洛陽趕去觐見,泥首待罪。由于在後梁時他常通過其弟張全武秘密與太原方面交往,所以李存勖待他很客氣,撫慰久之。張全義一方面表示自己“曾栖惡木,曾飲盜泉,實有瑕疵”,改去朱溫所賜宗之名,并請李存勖洛陽行郊天之禮,公開表示效忠新朝;另一方面又通過關系,厚賂李存勖的皇後劉氏,竟至使劉皇後認他為義父,真可以說是費盡心機。

因此,張全義在後唐也受到尊崇,先被封為魏王,後改封為齊王,任命為守太尉、中書令、河南尹并兼領河陽。可是他處理政務很馬虎,“凡百姓詞訟,以先訴者為得理,以是人多枉濫,為時所非”。另外,他與河南的一個縣令羅貫有私憤,便通過劉皇後在李存勗面前說羅貫的壞話,結果羅貫被殺,“冤枉之聲,聞之遠近”。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趙在禮據魏州發動兵變,李存勖打算親自征讨,大臣們則主張派李嗣源前往,李存勖本不答應,最後在張全義的力薦下才同意。可是李嗣源到魏州後,便與變兵合流。張全義聞變後,憂懼不食而死,終年七十五歲。

天成(926年—930年)初,李嗣源冊贈張全義太師,谥号“忠肅”。

主要影響

張全義長期鎮守洛陽,曆唐、梁、後唐三朝,招撫流亡,鼓勵耕桑,頗有政績。當時的洛陽,經過多年戰亂,僅存斷壁殘垣,破敗不堪。張全義初到時,那裡“白骨蔽地,荊棘彌望,居民不滿百戶。全義麾下,才百餘人,相與保中州城。四野俱無耕者”。張全義從他的部下中選出18人為屯将,每人發給一面旗一張榜,到周圍18縣的殘存墟落樹旗張榜,招撫流散逃亡的民衆,勸耕農桑,恢複生産。張全義為政寬簡,除殺人者要償命處死以外,其餘都從輕處罰。“無嚴刑,無租稅,民歸之者如市,又選壯者教以戰陣,以禦寇盜。數年之後,都城坊曲,漸複舊制。諸縣戶口,率皆歸複,桑麻蔚然,野無曠土。”洛陽周圍30裡内,有蠶麥豐收的農家,他一定親自到訪,召來全家老幼,賞給酒食衣料,表示慰勞。“民間言張公不喜聲伎,見之未嘗笑,獨見良麥佳繭則笑耳”。對于有田荒蕪的,他就召集民衆查問原因,有因為缺牛耕地的,便要求有牛的鄰裡負責助耕。“由是鄰裡有無相助,故比戶皆有蓄積,兇年不饑,遂成富庶焉”。(《洛陽搢紳舊聞記》)

人物評價

民間竊言:大王見聲伎未嘗笑,獨見佳麥良蠶則笑耳。(《洛陽缙紳舊聞記》引)

諸葛爽:他時名位在某之上,勉之。(《洛陽缙紳舊聞記》引)

李晔:保釐東雒,二十馀年,惠行而藹若春和,令簡而煦猶愛日。珪璋特達,桃李無言,勸勤靡憚于身先,敬善每聞于國事。宮商叠應,杞梓相扶。誅茅棘為平坦之田,變黍離為垣墉之峻,役均甸服,莫不子來。夙駕而勤陝宮,戴星而營新殿,講論勳績,實為亞焉。

李柷:俱深倚注,鹹正台衡。(《令張全義攝行太尉中書令敕》)

儲氏:宗奭,種田叟爾!守河南三十年,開荒斫土,捃拾财賦,助陛下創業,今年齒衰朽,已無能為,而陛下疑之,何也?(《舊五代史》引)

楊凝式:洛陽風景實堪哀,昔日曾為瓦子堆。不是我公重葺理,至今猶是一堆灰。(《贈張全義》)

李存勖:張全義首冠王臣,心明佛性,資善宏于淨衆,增福聚于皇基,将欲壇啟琉璃,人铨鴛鹭,實彰忠節,宜示允俞。(《允張全義請萬壽節于嵩山琉璃戒壇度僧敕》)

李濤:全義曆事累朝,頗著功效。當巢、蔡之亂,京師為墟,全義手披荊棘,再造都邑,垂五十年,洛民賴之。(《廿二史劄記》、《宋史》引)

薛居正:①況全義本出巢賊,敗依河陽節度使諸葛爽,爽用為澤州刺史,及爽死,全義事爽子仲方,即與李罕之同逐仲方,罕之帥河陽,全義為河南尹,未幾,又逐罕之,自據河陽,其翻覆也如此。自是托迹朱梁,斫喪唐室,惟勤勸課,其實斂民附賊,以固恩寵。……夫全義匹夫也,豈能自殖财賦,其剝下奉上也又如此。晚年保證明宗,欲為子孫之福,師方渡河,邺都兵亂,全義憂憾不食,終以餓死。……蓋亂世賊臣耳,得保首領,為幸已多。(《舊五代史》)

②全義一逢亂世,十領名籓,而能免梁祖之雄猜,受莊宗之厚遇,雖由恭順,亦系貨财。《傳》所謂“貨以籓身”者,全義得之矣。(《舊五代史》)

張齊賢:梁祖經營霸業,外則幹戈屢動,内則帑庾多虛。齊王悉心盡力,傾竭财資助之。及北喪師,梁祖猜忌王,慮為後患,前後欲殺之者數四。雖夫人儲氏面讦梁祖獲免,亦由齊王忠直無貳,有勳名于天下,不能傾動之故也。……及莊宗滅梁,齊王上表待罪,莊宗降诏釋之,召見大喜,開懷慰納,若見平生故人,盡魚水之情焉。與論當世之務,皆出莊宗功臣意表,恨得齊王之晚。其識略德望,動人主也如此。……則王之功,雖千載之後,其不朽矣。(《洛陽缙紳舊聞記》)

洪邁:嗚呼!今之君子,其亦肯以全義之心施諸人乎?(《容齋随筆》)

馬端臨:唐末盜賊之亂,振古所未有,洛陽四戰之地,受禍尤酷。全義本出郡盜,乃能勸農力本、生聚教誨,使荒墟為富實。觀其規畫,雖五季之君号為有志于民者所不如也。賢哉!(《文獻通考》)

馮夢龍:全義起于群盜,乃其為政,雖良吏不及。彼吏而盜者,不愧死耶!全義一笑而民勸,今則百怒而民不威,何也?(《智囊全集》)

王夫之:當是時,人各自以為君,而天下無君。民之屠剝橫屍者,動逾千裡,馴樸孤弱之民,僅延兩閑之生氣也無幾。而王潮約軍于閩海,秋毫無犯;王建從綦毋谏之說,養士愛民于西蜀;張全義招懷流散于東都,躬勸農桑;楊行密定揚州,辇米赈饑;成汭撫集凋殘于荊南,通商勸農。此數子者,君子酌天地之心,順民物之欲,予之焉可矣。存其美,略其慝,不得以拘緻主帥之罪罪王潮,不得以黨賊之罪罪全義,不得以僭号之罪罪王建,不得以争奪之罪罪行密,不得以逐帥自立之罪罪成汭。而其忘唐之尚有天子,莫之恤而擅地自專者,概可勿論也。非王潮不能全閩海之一隅,非王建不能保兩川于已亂,非全義不能救孫儒刃下之餘民,非行密不能甦高骈虐用之孑黎。且其各守一方而不妄觊中原,以糜爛其民,與暴人争衰王。以視朱溫、李克用之竭民肝腦、以自為君而建社稷,仁不仁之相去,豈不遠哉?(《讀通鑒論》)

趙翼:張全義媚事朱溫,甚至妻妾子女為其所亂,不以為愧。及唐滅梁,又賄賂唐莊宗、劉後伶人、宦官等,以保祿位。馮道曆事四姓十君,視喪君亡國,未嘗屑意,方自稱長樂老,叙己所得階勳官爵以為榮。二人皆可謂不知人間有羞恥事者矣。然當時萬口同聲皆以二人為名臣、為元老。……以朝秦暮楚之人,而皆得此美譽,至身後尚系追思,外番亦知敬信,其故何哉?蓋五代之亂,民命倒懸,而二人獨能以救時拯物為念。……統核二人之素行,則其德望為遐迩所傾服,固亦有由。至于曆事數姓,有玷臣節,則五代之仕宦者,皆習見以為固然,無足怪。(《廿二史劄記》)

人際關系

家世

祖父

張琏,家族世代為農夫。

父親

張誠,家族世代為農夫。

妻子

儲氏,聰慧機敏而有才能謀略。

子女

兒子

張繼祚,官至上将軍。後晉高祖石敬瑭在位時,與張從賓在河陽謀反,被誅殺。

張繼業,曾訟告其弟張繼孫。

張繼孫,官至汝州防禦使,後貶房州司戶,被賜自盡。

女兒

張氏,嫁朱溫第五子福王朱友璋。

張氏,嫁左骁衛上将軍李肅,早逝。

張氏,在姐姐早逝後嫁于李肅,累封清河郡夫人。

史料索引

《洛陽缙紳舊聞記·齊王張令公外傳》

《舊五代史·卷六十三·列傳十五》

《新五代史·卷四十五·雜傳第三十三》

上一篇:椎名光

下一篇:駱曉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