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藿香

廣藿香

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藿香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較廣,常見栽培。喜溫旺濕潤扣陽光充足環境,宜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其全草入藥有止嘔吐,治霍亂腹痛,驅逐腸胃充氣,清暑等效;果可作香料;葉及莖均富含揮發性芳香油,有濃郁的香味,為芳香油原料。藿香亦可作為烹饪佐料,或者烹饪材料,某些比較生僻的菜肴和民間小吃中利用其豐富口味,增加營養價值。此外,藿香還可用作園林或庭院栽植美化環境。
  • 中文名:廣藿香
  • 拉丁學名: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
  • 别名:刺蕊草
  • 界:植物界
  • 亞界:
  • 總門:
  •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亞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又稱木蘭綱。
  • 亞綱:菊亞綱(Asteridae)
  • 超目:
  • 目:唇形目(Lamiales)
  • 亞目:
  • 科:唇形科(Labiatae )
  • 亞科:野芝麻亞科
  • 族:
  • 亞族:
  • 屬:藿香屬(Agastache)
  • 亞屬:
  • 組:
  • 亞組:
  • 種:廣藿香
  • 亞種:
  • 變種:
  • 品種:
  • 分布區域:中國各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 中文學名:廣藿香
  • 中文别名:大葉薄荷、山茴香、水蔴葉
  • 英文名:Herba Pogostemonis
  • 體征:莖直立、四棱形

簡介

按産地不同分石牌廣藿香及海南廣藿香。枝葉茂盛時采割,日曬夜悶,反複至幹。

【拼音名】:GuǎnɡHuòXiānɡ

【炮制】:除去殘根及雜質,先抖下葉,篩淨另放;莖洗淨,潤透,切段,曬幹,再與葉混勻。

【性味】:味辛;性微溫。

【歸經】:歸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芳香化濕;和胃止嘔;祛暑解表。主濕阻中焦之脘腹痞闵;食欲不振;嘔吐;洩瀉;外感暑濕之寒熱頭痛;濕溫初起的發熱身困;胸闵惡心;鼻淵;手足癬。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5-10g,鮮者加倍,不宜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浸泡患部;或研末調敷。

【注意】:陰虛者禁服。

【臨床應用】:用于濕濁中阻,院痞嘔吐,暑濕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

【摘錄】:《中華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的幹燥地上部分。

【采收和儲藏】:水田栽培6-8月、坡地栽培8-11月收割。選晴天連根拔起,去掉須根及泥沙。亦可留宿根分期收割,于定植後3-6個月收割側生分枝,以後每隔5-6個月割1次,2-3年後更新,也可在收獲期将離地2-4個節上的枝條和主稈割下,讓其基部再長枝葉,第2年收獲期又依此法進行,2-3年後更新。廣藿香采收後,在陽光下攤曬數小時,待葉成皺縮狀時即分層重疊堆積,蓋上稻草用木闆壓緊,讓其發汗一夜,使枝葉變黃,次日再攤開日曬,然後再堆悶一夜,再攤開曝曬至全幹。

【生境分布】:中國福建、台灣、廣東、海南與廣西有栽培。原産菲律賓等熱帶亞洲。

性狀

該品莖略呈方柱形,多分枝,枝條稍曲折,長30~60cm,直徑0.2~0.7cm;表面被柔毛;質脆,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老莖類圓柱形,直徑1~1.2cm,被灰褐色栓皮。葉對生,皺縮成團,展平後葉片呈卵形或橢圓形,長4~9cm,寬3~7cm;兩面均被灰白色茸毛;先端短尖或鈍圓,基部楔形或鈍圓,邊緣具大小不規則的鈍齒;葉柄細,長2~5cm,被柔毛。氣香特異,味微苦。石牌廣藿香枝條較瘦小,表面較皺縮,灰黃色或灰褐色,節間長3~7cm,葉痕較大而凸出,中部以下被栓皮,縱皺較深,斷面漸呈類圓形,髓部較小。葉片較小而厚,暗綠褐色或灰棕色。海南廣藿香枝條較粗壯,表面較平坦,灰棕色至淺紫棕色,節間長5~13cm,葉痕較小,不明顯凸出,枝條近下部始有栓皮,縱皺較淺,斷面呈鈍方形。葉片較大而薄,淺棕褐色或淺黃棕色。

一年生草本,高30-60cm。直立,分枝,被毛,老莖外表木栓化。葉對生;葉柄長2-4cm,揉之有清淡的特異香氣;葉片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5-7-10cm,寬4-5-7.5cm,先端短尖或鈍圓,基部闊而鈍或楔形而稍不對稱,葉緣具不整齊的粗鈍齒,兩面皆被毛茸,下面較密,葉脈于下面凸起,下面稍凹下,有的呈紫紅色;沒有葉脈通走的葉肉部分則于上面稍隆起,故葉面不平坦。輪傘花序密集,基部有時間斷,組成頂生和腋生的穗狀花序式,長2-6cm,直徑1-1.5cm,具總花梗;苞片長約13mm;花萼筒狀;花冠筒伸出萼外,冠檐近二唇形,上唇3裂,下唇全緣;雄蕊4,外伸,花絲被染色。花期4月。中國産者絕少開花。

鑒别

(1)該品葉片粉末淡棕色。葉表皮細胞不規則形,氣孔直軸式。非腺毛1~6細胞,平直或先端彎曲,長約至590μm,壁具刺狀突起,有的胞腔含黃棕色物。腺鱗頭部單細胞狀,頂面觀常作窗形或縫狀開裂,直徑37~70μm;柄單細胞,極短。間隙腺毛存在于栅欄組織或薄壁組織的細胞間隙中,頭部單細胞,呈不規則囊狀,直徑13~50μm,長約至113μm;柄短,單細胞。小腺毛頭部2細胞;柄1~3細胞,甚短。草酸鈣針晶細小,散在于葉肉細胞中,長約至27μm。

(2)取該品粗粉适量,照揮發油測定法分取所得揮發油,進行以下試驗。取揮發油1滴,加氯仿0.5ml,滴加5%溴的氯仿溶液數滴。石牌廣藿香先褪色,繼顯綠色;海南廣藿香先褪色,繼顯紫色。另取揮發油1滴,加苯0.5ml,再加5%醋酸銅溶液少量,充分混合,放置分層,吸取上層苯液,點于載玻片上,俟苯揮發後,于殘渣上加乙醇1~2滴,放置後,置顯微鏡下觀察。石牌廣藿香可見衆多灰藍色針狀結晶;海南廣藿香可見少量灰藍色結晶及綠色無定形物。

(3)取[鑒别](2)項下所得的揮發油0.5ml,加醋酸乙酯稀釋至5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百秋李醇對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2μl,分别點于同一矽膠G薄層闆上,以石油醚(30~60℃)-醋酸乙酯-冰醋酸(95:5:0.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5%三氧化鐵乙醇溶液。供試品色譜中顯一黃色斑點;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紫藍色斑點。

化學成分

莖葉揮發油含廣藿香醇(patchoulialcohol31.86%),西車烯(seychellene9.85%,α-愈創木烯(α-guaiene8.82%),ξ-愈創木烯即α-布藜烯(ξ-guaiene,α-bulnesene8.65%),α-廣藿香烯(α-patchoulene8.48%),β-廣藿香烯(β-patchoulene6.91%),廣藿香酮(pogostone3.80%),還含β-愈創木烯(β-guaiene),β-榄香烯(β-elemene),β-丁香烯(β-caryophel-lene),ξ-荜澄茄烯(ξ-caolinene)及廣藿香二醇(patchoulan1,12-diol)。地上部分含揮發性小分子成分:乙酸甲酯(methylac-etate),3-甲基丁酮(3-methylbutanone),3-甲基丁烯酮(3-methyl-3-butenone),黃酮類成分:藿香黃酮醇(pachypodol),商陸黃素(ombuin),芹菜素(apigenin),鼠李素(rhamnetin),芹菜素-7-O-β-葡萄糖糖甙(apigetrin)及芹菜素-7-O-β-O-葡萄糖(apigetrin)及芹菜素-7-O-β-D-(6-對-香豆酰)-葡萄糖甙[apigenin-7-O-β-D-(6-p-coumaroyl)-glucoside]。

形态特征

多年生芳香草本或半灌木,高50-100厘米。莖四棱形,上部分枝。

單葉對生,葉片卵形或矩圓形,長3~6厘米,寬1.5~3厘米,紙質,先端短尖,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鈍齒,基部楔形;上面綠色,秃淨,主脈上具短毛;下面淺綠色,脈上有疏毛,老則漸次脫落,具腺點;葉柄長1.7~3厘米。腋生及頂生的疏散分枝總狀花序,長2.5~5厘米;花柄有短毛;苞片披針形;萼鐘狀,宿存,5裂,上唇2裂較大,下唇3裂,前端均尖,表面有粘質長毛及腺點,結果時較為膨大;花冠談紅色;雄蕊4,突出,花藥2室,卵圓形;雌蕊1,柱頭2裂。小堅果4枚,圓形,徑約1毫米,黃褐色,表面有微細皺紋。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态習性

分布廣西、廣東、雲南、福建等地。生于荒地、田邊、路邊及草叢中。耐蔭、耐寒,适應性較強,喜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和腐殖質多的土壤。

繁殖栽培

1.繁殖方法:常用播種和分株繁殖。

播種:可3—4月春播,10~15天發芽,發芽較整齊。

分株:可在春季宿根萌芽後挖起重新栽植。

2.栽培管理:播種苗3—4厘米高時,進行間苗。苗高6—8厘米時,選擇陰天或傍晚進行第二次間苗或補苗。生長期保持土壤濕潤,但不能積水,每半月施肥1次.越冬宿根5—6月出苗後,露地栽植或盆栽,6—7月繼續開花。

3.病害防治:主要有褐斑病、枯萎病和紅蜘蛛、蚜蟲危害。病害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灑;蟲害用80%敵敵畏乳液1500倍液噴殺。

常見品種

藿香産于我國大部分地區,因産地不同而有不同名稱。

蘇藿香:産于江蘇蘇州者。

杜藿香:産于浙江者。

川藿香:産于四川者。

野藿香:大多數野生于山坡、路旁,故亦統稱為野藿香。該類藿香較廣藿香味淡,品質較次。

廣藿香:亦稱南藿香。該品種與上述藿香同科不同屬,原産于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中國南方廣東、台灣等地也有栽培。全株長30至60厘米,多分枝,莖鈍方柱形,直徑2至7毫米,節間長3至13厘米;外表面灰褐色,灰黃色或帶紅棕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中心有髓;基部的老莖類圓柱形,具褐色栓皮。葉對生,皺縮成團,展平後葉片卵形或橢圓形;兩面均被灰白色絨毛;先端短尖或鈍圓,基部楔形或鈍圓,邊緣具不規則鈍齒;葉柄長2至4厘米,被柔毛,氣香特異,味微苦。廣藿香有濃郁的特異清香,味微苦而辛,品質最佳,化濕和中、解暑辟穢之力尤勝。

應用價值

1.園林用途:藿香在中國栽培曆史悠久。當密集的淡紫紅色花盛開時,優美雅緻。适用于花境,池畔和庭院成片栽植。十分幽雅,也可盆載觀賞。

2.食用價值:

1)營養分析:據現代科學分析,藿香嫩葉含水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等。其性味辛微溫,具有下理氣、和中、辟穢、祛濕的功效。主治感冒暑濕,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洩瀉、痢疾等。

2)食用方法:

鮮藿香葉25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有散表邪,芳香化濕,和中止嘔。适用于外感暑濕之邪,頭重體倦,發熱胸悶,食欲不振,嘔惡吐瀉,脘腹脹痛等病症。

藿香嫩葉250克,精鹽、味精、醬油、麻油各适量。有解表散邪,利濕除風,清熱止渴的作用。适用于感冒暑濕、寒熱、頭痛、胸腔痞悶,嘔吐、痢疾等病症。正常人食用可澤膚潤肌而健美。

鮮藿香葉25克,白糖适量。此飲可擴張微血管、抗菌消炎,對于腸胃神經有鎮靜作用,并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能力。中、老年人及中暑寒熱、消化不良、胸悶吐瀉者,常服有保健作用。

姜片5克,紅棗5枚,藿香嫩葉25克,白糖少許。

制作方法:

(1)先将藿香葉拾去雜質,用清水洗淨,取姜切成薄片。

(2)把紅棗去核、生姜去外皮,分别洗淨,取姜切成薄片。

(3)将鋁鍋刷洗幹淨,放入适量清水,投入姜片、紅棗煮20分鐘,及時放入藿香葉繼續煮10分鐘,加入白糖攪勻,出鍋,即可供飲用。有益脾胃。适用于脾胃虛弱、嘔吐、胸腔痞悶、運濕消食、食欲不佳等病症。

嫩藿香葉24片,果子醬50克,白油1000克(約耗75克),白面糖50克,雞蛋清3個,精面粉少許。

烹饪工藝:

(1)将藿香葉洗淨,用開水稍燙撈出,搌幹水分。

(2)取藿香一片,上面抹入少許果子醬,在果醬上面再蓋上一片藿香葉,共加工12個。

(3)将蛋清放入湯盤内,用鐵抽子打成蛋泡糊,裡面加入少許精面粉拌勻。

(4)勺内放入白油,燒至三成時,将藿香葉拍上少許面粉,再均勻地挂上一層蛋泡糊,放入油中,用小火慢慢炸至挺身時撈出,待油溫升到六成時,再重過油炸一遍,撈出裝盤,上面撒上白糖即成。

色澤淡黃,松軟香甜。據有清暑化濕、健胃止嘔之功效。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廣藿香酮體久對白色含珠菌、新型隐球菌、黑根黴等真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甲型溶血性鍊球菌等細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廣藿香葉鮮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的生長也有定的抑制作用。其鮮汁滴耳(4滴/次,每日3次)能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所緻的急性實驗性豚鼠外耳道炎。廣藿香酮能抑制青黴菌等黴菌的長,可用于口服液的防腐。

2.鈣捐款抗作用廣藿香水提物對高鉀引起的離體豚鼠結腸帶收縮有明顯抑制,表明其有鈣拮抗作用,3×10-4g/ml,抑制率為17%,30×10-4g/ml時,抑制率達91%。有效成分為廣藿香醇,其鈣拮抗作用的拮抗參數(PA2)值為5.95,IC50為4.7×10-5mol/L。廣藿香醇對Ca2+引起的大鼠主動脈條的收縮,也與維拉帕米相心,具有劑量賴性拮抗作用。

醫學作用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廣藿香油,patchouli oil)2%~2.8%,幹葉含油4.5%,油中主成分為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約52%~57%,另含α-及β-廣藿香萜烯(α-,β-patchoulene)、β-榄香烯(b-elemene)、α-桉樹烯、α-及β-龍腦膠萜烯、γ-杜松烯、菖蒲烯、α-愈創木烯、δ-愈創木烯、廣藿香萜醇(pogostol)、丁香酚、桂皮醛、苯甲醛、環賽車烯,另尚含廣藿香酮(pogostone)、廣藿香烯醇(patchoulenol)和賽車烯。

又有報道廣藿香油中含有生物堿廣藿香吡啶堿(patchoulipyridine)和表瓜亞吡啶堿。海南産廣藿葉中揮發油3%~6%,莖0.5%~0.7%,而石牌産廣藿香葉含油0.3%~0.4%,莖含0.1%~0.15%,其中以廣藿香酮為主成分,海南産的揮發油中此種成分含量甚微。

【理化鑒别】

取該品粗粉适量,提取揮發油。将所得揮發油,進行以下試驗。

1.取揮發油1滴,加氯仿0.5ml,滴加5%溴的氯仿溶液數滴。石牌廣藿香先褪色,繼顯綠色;海南廣藿香先褪色,繼顯紫色。

2.取揮發油1滴,加本0.5ml,再加5%醋酸鋼溶液少量,充分混合,放置分層,吸取上層苯液,點于載玻片上,侯苯揮發後,于殘渣上加乙醇1~2滴,放置後,置顯微鏡下觀察。石牌廣藿香可見衆多灰藍色針狀結晶;海南廣藿香可見少量灰藍色結晶及綠色元定形物。

3.取揮發油0.5ml,加醋酸乙酯稀釋至5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百秋李醇對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2μl,分别點于同一矽膠G薄層闆上,以石油醚(30~60℃)一醋酸乙酯一冰醋酸(95:5:0.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5%三氯化鐵乙醇溶液。供試品色譜中顯一黃色斑點;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紫藍色斑點。成分分析研究進展:略。

典籍論述

1.《藥品化義》:藿香,其氣芳香,善行胃氣,以此調中,治嘔吐霍亂,以此快氣,除穢惡痞悶。且香能和合五髒,若脾胃不和,用之肋胃而進飲食,有醒脾開胃之功。辛能通利九竅,若岚瘴時疫用之,不使外邪内侵,有主持正氣之力。凡諸氣藥,獨此體輕性溫,大能衛氣,專養肺胃。但葉屬陽,為發生之物,其性銳而香散,不宜多服。

2.《本草正義》:藿香,清芬微溫,善理中州濕濁痰涎,為醒脾快胃,振動清陽妙品。《别錄》治風水毒腫者,祛除濕濁,自能清理水道也。去惡氣者,濕漫中宮之濁氣也。霍亂心腹痛者,濕濁阻滞,傷及脾土清陽之氣,則猝然撩亂,而吐瀉絞痛。芳香能助中州清氣,勝濕辟穢,故為暑濕時令要藥。然性極和平,力量亦緩,止可以治霍亂輕證,而猝然大痛,吐瀉并作,肢冷脈絕者,非大劑四逆湯不為功,斷非此淡泊和平,所能獨當大任。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于燥熱,能祛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怠倦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亦辟穢惡,解時行疫氣。蓋疠疫以氣染人,無非濕濁穢腐之熏蒸,感之者由口鼻吸入,胃先受之,芳香得清氣之正,而藿香氣味和平,不嫌辛燥,故助脾胃而無流弊。但必以廣産為佳,入藥用梗而不用葉,簡稱廣藿梗,雖以氣勝,而沖和可愛,今江浙間遍地産之,則味苦澀而氣亦惡劣。石頑謂伐胃消食,且能耗氣,而世俗以為能解暑氣,瀹茶多次,未盡善也。仲醇謂陰虛火旺,胃弱欲嘔及胃逆作嘔者弗用。按:藿香雖不燥烈,然究是以氣用事,惟舌有濁垢,而漾漾欲泛者最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鹹非所宜。凡芳香行氣,醒脾勝濕諸芳草,皆有同情,不僅藿香、木香一類為然也。

3.《别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4.《本草圖經》: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

5.《珍珠囊》:補衛氣,益胃氣,進飲食,又治吐逆霍亂。

6.《湯液本草》:溫中快氣。肺虛有寒,上焦壅熱,飲酒口臭,煎湯漱。

7.《本草述》:散寒濕、暑濕、郁熱、濕熱。治外感寒邪,内傷飲食,或飲食傷冷濕滞,山風瘴氣,不伏水士,寒熱作瘧等症。

8.《本草再新》:解表散邪,利濕除風,清熱止渴。治嘔吐霍亂,瘧,痢,瘡疥。梗:可治喉痹,化痰、止咳嗽。

功效

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發表解暑。

相關配伍

1、治療暑濕表證,或濕溫初起,濕溫并重,發熱倦怠,胸悶不舒:可與黃苓、滑石、茵陳等同用。(《溫熱經緯》)

2、治濕濁中阻所緻的脘腹痞悶,少食作嘔,神疲體倦等症:常于半夏、丁香等同用。(《和劑局方》)

相關論述

1、《别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2、《本草逢原》:藿香入手足太陰。芳香之氣助脾醒胃,故能止嘔逆,開胃進食。溫中快氣,去瘴氣,止霍亂,治心腹痛。凡時行疫疠,山岚瘴瘧,用此醒脾健胃,則邪氣自無容而愈矣。

藥材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高溫濕潤氣候,以年平均氣溫24-25℃最适宜生長,氣溫隆至17℃以下,生長緩慢,植株能耐0℃短暫低溫。雨量要充沛,分布均勻,要求年降雨量1600-2400mm。喜陽光,但在苗期和定植初期必須适度蔭蔽,一量長出新根和新葉後即去掉蔭蔽。遇台風時枝葉易折斷。以土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扡插繁殖,生産上采用直插法和插枝育苗移栽法。

直插法:宜選取溫暖多雨季節,如海南省,一般在9-10月,選生長旺盛,粗壯、節密,生長期4-5個月的植株,取中部莖的側枝,長20-30cm,具6-7個節,下部3-4節褐色木栓化,用手将枝條自工戲上輕輕折下,使插枝附有部分主莖的韌皮組織。采苗時一般自莖基部逐層分次向上采取,每隔15-20d采1次。采下的苗應置于陰涼處,并要随采随種。

插枝育苗:即将鮮枝條插于苗床上,待長根後再移栽大田。其方法及時間與直插法同。枝條插在苗床後,早上搭棚遮蔭,晚上揭開,冬季應晝夜搭棚防霜害。每日早晚各澆水1次。插後10d左右發根。可施稀人糞水3-4次,20d後除去蔭蔽物,1個月質即可定植。定植應在溫暖濕潤季節,廣州郊區宜4月上旬,湛江地區在3-5月,四川在8-9月,海南可在7-8月及9-11月;一般采用斜插法,将苗的3/5斜插入土中,複土壓實,按行株距50cm×40cm的三角形種植,植後随即淋水,蓋草遮蔭。

田間管理

功成活後應定期進行除草松土。定植後半個月可進行第1次除草,以後每月除草1次,中耕除草後結合施肥,以施氮肥為主。一般植後1個月有新芽葉長出時即進行第1次追肥,以後每隔20-30d施肥1次,直至收獲前1個月停止。前期多施人糞尿和草木灰等,後期則施硫酸铵為主。幹旱季節多施水肥。應注意灌溉排水,保持田間一定的濕度。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可及時疏溝排水,挖除病株,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還有細菌性角斑病等。地老虎,可人工捕殺或用毒餌誘殺(将麥麸炒香,用90%晶體敵百蟲30倍液攔潮)。此外,還有蝼蛄、紅蜘蛛等為害。

生藥材鑒别

廣藿香

【性狀鑒别】全株長30-60cm,多分枝,枝條稍曲折。莖鈍方柱形,直徑約2-7mm,節間長3-13cm;外表皮灰褐色、灰黃色或帶紅棕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中心有髓;基部老莖類圓柱形。直徑1-1.2cm,具褐色栓皮。葉對生,皺縮成團,展平後葉片呈卵形或橢圓形,長4-9cm,寬3-7cm;兩面均被灰白色茸毛;先端短尖或鈍圓,基部楔形或鈍圓,邊緣具大小不規則的鈍齒;葉柄長2-4cm,被柔毛。氣香特異,葉微苦。以葉多、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别】莖縱切面:表皮為1列細胞,排列不整齊,有非腺毛,1-5個細胞;表皮下有木栓化細胞3-5列。皮層外緣為4-10列厚角細胞,内緣為薄壁細胞,有大形細胞間隙,内有間隙腺毛;腺頭單細胞,長圓形或類圓形,長75-195μm,内含黃色至黃綠色揮發油,柄短,1-2個細胞,多與皮層細胞相連接,薄壁細胞尚含草酸鈣針晶,長約15μm。中柱鞘纖維成束。韌皮部狹窄。木質部于四角處較發達,由導管、木薄壁細胞及木纖維組成,均木化。髓部細胞微木化,含草酸鈣針晶及片狀結晶,稀有演粉粒。

【粉末特征】:淡棕色。

1.非腺毛1-8個細胞,平直或先端彎曲,長97-590μm,壁具刺狀突起,有的胞腔含黃棕色物,有的基部含小針晶。

2.腺鱗頭部8個細胞,直徑37-70μm;柄單細胞,極短。

3.間隙腺毛存在于葉肉或莖薄壁組織的細胞間隙中,頭部單細胞呈不規則囊狀,直徑13-50μ,長23-43μm,含有金黃色狀物;柄短,1-2細胞。

4.腺毛頭部2細胞或偶單細胞;柄1-3細胞,甚短。

5.草酸鈣針晶細小,散于葉肉、莖薄壁細胞或纖維中,長3-27μm。

6.葉表皮細胞不規則形,氣孔直軸式。

7.柱鞘纖維單個散在或數個成束,淡黃色或黃綠色,呈長梭形,直徑11-37μm,木化,紋孔較稀,有的可見分隔,胞腔大多含黃棕色物,偶有細粒狀結晶。

8.木纖維成束,直徑13-35μm,壁木化,紋孔斜裂縫紋孔、網紋、螺紋及環紋。

9.髓部薄壁細胞形大,有紋孔,有的含細小針晶。

【理化鑒别】

1.取該品揮發油1滴,加氯仿0.5ml,再加5%溴的氯仿溶液數滴,石牌廣藿香先裉色,繼顯綠色;海南廣藿香,先裉色,繼顯紫色。

2.取該品揮發油1滴,加苯0.5ml,再加5%醋酸銅溶液少量,充分混合,放置分層,吸取上層苯液,點于栽玻片上,待苯揮發後,于殘留物上加乙醇1-2滴,放置後,于顯微鏡下觀察。石牌廣藿香可見衆多藍色針狀結晶;海南廣藿香可見少量灰藍色結晶及綠色無定形物。

3.薄層色譜取揮發油0.5ml,用乙酸乙醋稀釋5ml,作供試液,另以廣藿香酮、百秋李醇為對照品。分别點樣于同一矽膠G薄闆上,以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冰醋酸(95:5:0.2)展開,取出,晾幹,噴以5%三氯化鐵乙酸液,再于105℃;加熱顯色。供試液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

故事傳說

很久以前,深山裡住着一戶人家,哥哥與妹妹霍香相依為命。後來,哥哥娶親後就從軍在外,家裡隻有姑嫂二人。平日裡,姑嫂相互體貼,每天一起下地,一塊兒操持家務,日子過得和和美美。一年夏天,天氣連日悶熱潮濕,嫂子因勞累中暑,突然病倒。隻見她發熱惡寒、頭痛惡心、倦怠乏力,十分難受。霍香急忙把嫂子扶到床上說:“您恐怕是中了暑,治這種病不難,咱家的後山上就有能治這種病的香味藥草。讓我趕快上山去把它采來,早日治愈你的病。”嫂子念小姑年輕,出門不便,勸她别去。霍香卻全然不顧,執意進了深山。

霍香一去就是一天,直到天大黑時才跌跌撞撞回到家裡。隻見她手裡提着一小筐藥草,兩眼發直,精神萎靡,一進門便撲倒在地,癱軟一團。嫂子連忙下床将她扶坐床上,詢問緣由,才知她在采藥時,不慎被毒蛇咬傷了右腳,中了蛇毒。嫂子聽後頓時神情緊張,趕緊脫下霍香右腳的鞋襪。隻見在霍香的腳面上有兩排蛇咬的牙印,右腳又紅又腫,連小腿也腫脹變粗了。嫂子一面驚叫,一面抱起霍香的右腳,準備用嘴從傷口處吮吸毒汁。但霍香因怕嫂子中毒,死活不肯。等鄉親們聽見嫂子的呼救将郎中找來,卻為時已晚。

嫂子用小姑采來的藥草治好了病,并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埋葬了霍香。為牢記小姑之情,嫂子便把這種有香味的藥草親切地稱為“霍香”,并讓大家把它種植在房前屋後、地邊路旁,以便随時采用。從此“霍香”草的名聲越傳越廣,治好了不少中暑的病人。因為是藥草的緣故,久之,人們便在霍字頭上加了一個“草”頭,将霍香寫成了“藿香”。

上一篇:杜松

下一篇:桄榔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