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蟾

幹蟾

中醫藥材
幹蟾,一種中醫藥材,是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幹燥全體。多于夏、秋二季捕捉殺死。味辛、涼,有毒。歸肝、脾、肺經。消腫解毒,止痛,利尿。用于慢性氣管炎,癰疖疔瘡,咽喉腫痛,水腫,小便不利。一般情況下的話對于華蟾素的話這個是從幹蟾蜍皮中提取的一種有利的物質,而且的話該藥為腸溶衣片,除去包衣後顯黃色對于味道的話是蠻苦的。[1]
  • 藥品名:
  • 外文名:SICCUS BUFO
  • 别名:癞蛤蟆、蟾蜍皮
  • 是否處方藥:
  • 主要适用症:
  • 主要用藥禁忌:
  • 劑型:
  • 運動員慎用:
  • 是否納入醫保:
  • 批準文号:
  • 藥品類型:
  • 中文名:幹蟾
  • 屬性:中醫藥材
  • 原料:中華大蟾蜍、黑眶蟾蜍等
  • 性味:甘、辛,涼。有小毒

形态特征

體粗壯,長約10厘米以上,雄者較小。全體皮膚極粗糙,除頭頂較平滑外,其餘部分,均滿布大小不同的圓形瘰疣。頭寬大,口闊,吻端圓,吻棱顯着。口内無鋤骨齒,上下颌亦無齒。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對。眼大而凸出,後方有圓形的鼓膜。頭頂部兩側各有大而長的耳後腺。軀體短而寬。在生殖季節,雄性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有淺色的斑紋;雌性背面色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時自眼後沿體側有斜行的黑色縱斑;腹面不光滑,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細花斑。前肢長而粗壯,指趾略扁,指側微有緣膜而無蹼;指長順序為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掌突2,外側者大。後肢粗壯而短,胫跗關節前達肩部,趾側有緣膜,蹼尚發達,内跖突形長而大,外跖突小而圓。雄性前肢内側3指有黑婚墊,無聲囊。體長79-120毫米。

藥材特性

性狀

本品呈矩圓形,扁平,結粗壯,長7~10cm,寬約4cm。頭略呈鈍三角形。外皮粗糙,多疣狀突起,背部灰褐色,腹部黃白色,有明顯的黑色斑紋。四肢屈曲向外伸出,前肢較長,後肢粗大,趾間蹼不發達。除去内髒者呈扁片狀,可見突起的中央脊椎。質韌,不易折斷。氣腥臭,味鹹而麻舌。

全體拘攣抽皺,縱面有棱角,四足伸縮不一。表面灰綠色或綠棕色。除去内髒者腹腔内面為灰黃色,可見到骨骼及皮膜。氣微腥,味辛。

主治

破症結,行水濕,化毒,殺蟲,定痛。用于疔瘡、發背、陰疽瘰疬,惡瘡、臌脹,水腫,小兒疳積,慢性氣管炎。

加工

夏、秋捕捉。捕得後,先采去蟾酥,然後将蟾蜍殺死,直接曬幹;或殺死後除去内髒将體腔撐開曬幹。

基本内容

【性狀】本品呈矩圓形,扁平,結粗壯,長7~10cm,寬約4cm。頭略呈鈍三角形。外皮粗糙,多疣狀突起,背部灰褐色,腹部黃白色,有明顯的黑色斑紋。四肢屈曲向外伸出,前肢較長,後肢粗大,趾間蹼不發達。除去内髒者呈扁片狀,可見突起的中央脊椎。質韌,不易折斷。氣腥臭,味鹹而麻舌。

【性味與歸經】辛、涼,有毒。歸肝、脾、肺經。

【功能與主治】破結,消疳積、行水、解毒、殺蟲、定痛。用于疔瘡,發背,陰疽瘰疠,水腫,惡瘡,小兒疳積。

【用法與用量】1~3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熬膏攤貼。

【注意】孕婦慎用。

【貯藏】置通風幹燥處,防蛀。

【别名】癞蛤蟆、蟾蜍皮。

【制法】捕捉後,将體上的蟾酥取出,曬幹或烘幹或剖腹除去内髒,并連同下颚及腹部一并去掉。将體腔撐開,曬幹,再放烘箱上烤,随時翻動,以免燒着。最好放密閉室内用硫磺熏,如不烘熏,則易發臭。

【性味歸經】甘、辛,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消腫解毒,止痛,利尿。用于慢性氣管炎,癰疖疔瘡,咽喉腫痛,水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2~3錢;研粉用量0.3~1錢。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上一篇:雜交

下一篇:預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