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式油底殼

幹式油底殼

改善潤滑性能的設備
幹式油底殼技術最早出現于20世紀30年代,應用于小型摩托車以改善潤滑性能。幾十年來,随着汽車運動的發展,這項技術愈加被人們所了解和認識,尤其是在賽車運動與汽車改裝領域。幹式油底殼可以說是專為超跑而生的,它與濕式油底殼不同的地方在于幹式油底殼并沒有将所有潤滑油集中在發動機底部,而是在發動機外部設有專門的儲油罐,通過機油泵将儲存在儲油罐内的機油輸送到潤滑油路,對發動機内的零部件進行潤滑。[1]
    中文名:幹式油底殼 釋義:賽車引擎 優點:避免了發生濕式油底殼那些由于激烈駕駛而産生的種種不利的現象 适用車型:賽車

基本内容

幹式油底殼用在很多賽車的引擎。它沒有在油底殼中儲存機油,更為準确的說是沒有油底殼。在曲軸箱這些運動的摩擦表面都是通過一個個量孔壓出機油進行潤滑。由于幹式油底殼發動機取消了油底殼的儲存機油的功能,所以原油底殼的高度就大大降低了,發動機的高度也随之降低,重心降低帶來的好處就是有利于操控。最主要的優點就是避免了發生濕式油底殼那些由于激烈駕駛而産生的種種不利的現象。

幹、濕比較

由于潤滑油的壓力全部都要來源于機油泵,機油泵動力則是通過曲軸的轉動通過齒輪連接而來。在濕式油底殼發動機中雖然也需要用機油泵來為凸輪軸提供壓力潤滑,但是這種壓力是很小的,機油泵需要的動力也很少,然而在幹式油底殼的發動機中,這種壓力潤滑的強度需要大很多,而且機油泵的尺寸也要比濕式油底殼發動機的機油泵大很多,所以此時機油泵需要的動力也就更多一些。這就相當與機械增壓的發動機一樣,機油泵需要消耗掉發動機的一部分動力。

尤其是在高轉速的時候,發動機轉速增加,摩擦部件的運動強度也就增加,需要的潤滑的機油也多,所以就需要機油泵提供更大的壓力,對于曲軸動力的消耗也就加劇了。顯然這樣的設計并不适合普通的民用車發動機,因為它需要損失一部分發動機的動力,不僅會影響到動力輸出,而且不利于提高經濟性。因此幹式油底殼隻會配備在大排量或者大功率的發動機上,而且裝配的還是那些需要經常激烈駕駛的車型,特别是賽車型跑車。

例如蘭博基尼就是采用這種幹式油底殼的設計的,對于它來說,提高極限時的潤滑效果以及獲得更低的重心是更重要的,而功率的損失可以通過提高排量等其他方面彌補,至于經濟性,則是這種車型完全不需要考慮的。

上一篇:橡木桶

下一篇:吊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