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鳄

帝鳄

已滅絕鳄類
帝鳄,又稱為肌鳄、帝王鳄,意思為“肌肉鳄魚”,是一種已滅絕的鳄類。帝鳄是遠古十大猛獸之一,全稱叫做帝王鳄,更是有着“肌肉鳄魚”的稱号。其生活在白垩紀時期,現如今已經滅絕。[1]但是它也是現如今為止存活過的最大的鳄魚類。一條成年的帝鳄身形能夠長到8-13米,和獸角類的恐龍身形可以比較。上颌的長度大于下颌,形成咬合不正。颌部相當狹窄,尤其是幼年體。口鼻部占了75%的頭顱長度。研究發現帝鳄化石來自于數個個體,包括一個脊柱、四肢骨頭、髋骨、背上的鱗甲、超過六個頭顱骨。
    中文名: 拉丁學名:Sarcosuchus imperator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蜥形綱 亞綱:雙孔亞綱 目:鳄形目 亞目:中真鳄亞目 科:大頭鳄科 亞科: 族: 屬:肌鳄屬 亞屬: 種:帝鳄 Sarcosuchus imperator(模式種) 亞種: 分布區域:白垩紀非洲河流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帝鳄 中文别名:肌鳄、帝王鳄 英文名:Sarcosuchus 體征:長13米,重8噸,高約1米

來曆

帝鳄化石是在尼日爾的撒哈拉沙漠發現。第一個帝鳄的牙齒與鱗甲是在上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發現,由法國古生物學家艾伯特·拉伯發現。直到1964年,地理學家發現其頭顱,并引起菲利普·塔丘特的注意。他帶着化石回到巴黎,頭顱由France de Broin檢驗。在1966年,他們正式地将這種動物叙述、命名,學名為帝鳄(Sarcosuchus imperator),意思是“肌肉-鳄類-帝王”。

正模标本為MNN 604,是尼日國立博物館(Musee National du Niger)的第604号标本,研究之後标本歸還回尼日。 第二、三次主要的考察是保羅·塞裡諾在1997年與2000年的考察。他在El Rhaz地層發現部分的骨骼、大量的頭顱、20噸的已分類化石,該地層時間是晚白垩紀的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他們花了一年完成帝鳄标本。挖掘的結果在2001年12月公布。這個挖掘團隊有芝加哥大學與國家地理學會的駐會探險家保羅·塞裡諾、耶魯大學與多倫多大學的漢斯·拉爾森、紐約骨科醫學院的Christian Sidor、尼日的Boubé Gado。

生活習性

如同真鳄類,帝鳄也許有廣範圍的發聲範圍。帝鳄可能使用這些聲音來界定領地範圍、吸引異性、與它們後代溝通。帝鳄的眼窩略朝上,顯示這動物可能花大部分時間浸在水中,觀察岸邊的獵物。它們似乎以白垩紀的大型魚類與烏龜為食。突出的颌部與結實的牙齒是用來抓取與壓碎,它們的主要獵物可能是大型動物與較小的恐龍,它們埋伏在水中,并将獵物拖入水中,将獵物壓碎、淹死、撕裂。

帝鳄可能與同一地層發現的似鳄龍産生獵食的沖突,似鳄龍是身長10.7米的獸腳類恐龍,有類似長吻鳄的颌部。保羅·塞裡諾宣稱,因為這群動物非常大,它們可以輕易地獵食中小型恐龍,包括非洲地區的長頸部、小頭部的巨大蜥腳類恐龍的幼年個體。

其他鳄類生物學家懷疑這巨型動物的獵食能力。帝鳄長而瘦的口鼻部非常類似現代長吻鳄、僞長吻鳄、狹吻鳄的狹窄口鼻部,上述物種都是以魚類為食,不能追蹤大型獵物。與現代尼羅鳄與已滅絕的恐鳄相比,尼羅鳄與恐鳄都有非常寬廣、厚重的頭顱骨,适合咬食大型獵物。由于該地當時有大量的總鳍魚類動物,所以許多專家認為帝鳄隻是種大型魚食性動物,是現代長吻鳄的布滿鱗甲版本,而非恐龍殺手。

然而,未成年帝鳄與現代狹窄口鼻部鳄魚,兩者口鼻部寬度類似,但成年帝鳄的口鼻部極度擴展。若計算口鼻部相較于身體比例,帝鳄比尼羅鳄還狹窄,但寬度仍比長吻鳄寬。此外,帝鳄的牙齒并未如同大部分魚食性鳄類般互相交錯,顯示它主要以魚類為食,而以陸地動物為補助,如同尼羅鳄。

與帝鳄住在同一水域的總鳍魚類經常身長超過1.8米,重達90公斤。這增加了獵食大型或中型陸地動物的可能性,而非以這些大型魚類為食,許多這種魚類擁有一層保護用的皮内成骨。

在1億1000萬年前的早白垩紀,撒哈拉沙漠是個熱帶平原,上面散布着湖,有河流與溪流過,岸邊布滿植披。

現代真鳄類的體型與外形上非常相似,傾向于生存在不同區域;帝鳄是鳄形動物之一,鳄形動物體型與外型上差異很大,大多生存于同一區域。有四種鳄形動物跟帝鳄在同一岩石層發現,包括有着8厘米長頭顱的矮小鳄類。它們占據多樣且不同的生态位,而非互相競争食物資源。按含河馬,去掉非洲象的公式算,體重還算過得去,帝王鳄的腿其實應該夠強,例如2000kg的雄河馬大概是450mm的Hc+Fc周長,帝王肌鳄假設按580mm算,即便按指數2.733放大,理論值也是4000kg左右,因此它陸地行動能力即便按半直立算,也有應該有河馬的部分行動能力,而且帝王肌鳄骨盆腸骨的ilium比真正鳄類比例寬大的多,可以附更多的肌肉。

所以應該考慮下帝王肌鳄有的時候是像勞氏鳄,法索拉鳄那樣可以陸地行動,抓個自己能吞下的蜥腳亞目崽子,漁場與漁場之間遷徙,而不是總在水裡面遊動伏擊獵物。

物種考古

新華網10月30日電最新的古生物考察發現,在距今約1.1億年以前,恐龍并非地球上唯一的統治者。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最近在尼日爾的泰内雷沙漠發掘到一具巨型鳄魚的化石。這種鳄魚的學名叫“sarcosuchus”,就是“鳄魚之王”的意思。與此同時,這些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這隻生存在水中的鳄魚堪稱為“龐然大物”。它長約12米,重達8噸,比現在人們所能見到的最大鳄魚還要大1倍。而且,這隻鳄魚與恐龍同處一個時期——白垩紀,是當時最兇猛的食肉動物之一。更讓研究人員吃驚的是,這樣的鳄魚在恐龍橫行的遠古時代,有時竟捕食恐龍為餐。那麼,它是如何來捕食恐龍的呢?研究人員發現,與許多生活在淺海中的古代鳄魚不同,這種爬行類鳄魚以河流為家。當時,陸地上複蓋着茂密的森林,無數河流縱橫交錯,遍布其間。而這種鳄魚就栖息在這些寬闊的河流中。每當恐龍感到饑渴,到河邊飲水時,就是鳄魚捕殺恐龍的最好時機。

這類鳄魚之所以能捕食恐龍,主要因為它有着非常特殊的身體構造。它的鼻子末端長着一個巨大的、球根狀的突起,突起裡面有一個空腔。這使它的嗅覺異常靈敏,并能發出奇異的聲音。而且,這種超級鳄魚的牙齒也非同一般。與一般以魚類為生的動物相比,它的下颌牙不僅與上颌牙互相交錯,而且能精确無誤的嵌入其中。在100多顆牙齒當中,一排門牙能咬碎骨頭,撕裂像小型恐龍。此外,它的眼睛也難以理解地向上翹起。

每當恐龍到河邊喝水的時候,鳄魚就把幾噸重的身體藏在水下,水面上隻露一雙眼睛。然後,它慢慢接近獵物,伺機發動突然襲擊。用這種方法,許多恐龍轉瞬之間就成為它的盤中美餐。

除此之外,鳄魚的皮膚上還長有一層片狀骨質“铠甲”。這些“铠甲”不僅像樹的年輪一樣标志着鳄魚的年齡,而且能保護鳄魚在捕食獵物時免受傷害。

事實上,早在1964年,法國科學家就曾在尼日爾挖掘到一塊此類鳄魚的頭蓋骨化石。之後,由保羅·塞雷諾率領的芝加哥大學的考古隊也分别在1997年和2000年挖掘到一些類似的化石。但這些殘缺的化石僅僅提示研究人員——這樣的鳄魚有可能存在。而最近的發現則表明,此類鳄魚可能就是生物史上最大的鳄魚。

正如古生物學家保羅·塞雷諾在接受采訪時所說,當時,這種鳄魚勢力非常強大,很可能就是使草食恐龍做惡夢的那類東西。

上一篇:藍三角

下一篇:奶油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