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蘭巨食人魚

帕蘭巨食人魚

脂鯉科鋸脂鯉屬魚類
鋸脂鯉類魚類,長有鋒利鋸齒,巨食人魚被作為食人魚(尻鋸脂鯉屬、臀點脂鯉屬、鋸齧脂鯉屬、鋸脂鯉屬)的姐妹群,體長達1米以上,故稱巨食人魚。食人魚屬于鋸脂鯉亞科,其與許多雜食性魚類是近親,例如淡水鲳魚[1]。2012年12月,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存在于大約600萬到1000萬年前的大型食人魚,其牙齒咬合力驚人,可達到自身體重的50倍。這種史前食人魚十分兇猛,甚至能打敗一輛中型卡車大小的鲨魚。開羅美國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賈斯汀-格魯比奇(Justin Grubich)表示,“除開體型不講,這種食人魚是真正的海洋霸主。在颌的進化上,它們達到了巅峰。”這種被稱為帕蘭巨食人魚的動物,生存于第三紀中新世的南美洲的亞馬遜和巴拿馬地區。然而,随着安第斯山脈的隆起,這一區域被分割為兩片盆地,科學家們認為,這很可能是導緻帕蘭巨食人魚滅絕的原因。
  • 中文名:帕蘭巨食人魚
  • 拉丁學名:Megapiranha paranensis
  • 别名: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鳍亞綱
  • 目:鯉形總目
  • 亞目:
  • 科:脂鯉科
  • 亞科:
  • 族:
  • 屬:鋸脂鯉屬
  • 亞屬:
  • 種:
  • 亞種:
  • 分布區域:南美洲的亞馬遜和巴拿馬地區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外形特征

牙齒

帕蘭巨食人魚(Megapiranha paranensis)根據阿根廷的第三系上中新統的一個籠統的、帶有牙齒的前上颌骨描述,這個鋸脂鯉類魚類(鲑鯉類和食人魚)的新屬新種和其他鋸脂鯉類魚類的區别的特征包括:七個前上颌骨齒——其中前四個牙齒以“之”字形前後交錯排列;大而精巧的三角形齒冠擁有鋒利的鋸齒形的刃。巨食人魚的系統産生的位置取決于對形态特征的詳細分析。巨食人魚被作為食人魚(尻鋸脂鯉屬、臀點脂鯉屬、鋸齧脂鯉屬、鋸脂鯉屬)的姐妹群,并且有兩個共有衍征支持發生分析:1牙齒唇視三角形和非常鋒利的刃、2牙齒兩緣的鋸齒。巨食人魚的齒列介于鲑鯉類的雙排牙齒和食人魚類的單排牙齒之間,并在之後的逐步進化中,雙排牙齒在食人魚類重新進化為單排牙齒。

體長

帕蘭巨食人魚(Megapiranha paranensis)被認為是已知最大的“食人魚”,體長達到1米。

咬合力

其牙齒咬合力驚人,可達到自身體重的50倍。

這種史前食人魚十分兇猛,甚至能打敗一輛中型卡車大小的鲨魚。

開羅美國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賈斯汀-格魯比奇(Justin Grubich)表示,“除開體型不講,這種食人魚是真正的海洋霸主。在颌的進化上,它們達到了巅峰。”

為了理解這種大型食人魚的可怕撕咬力,科學家們對其現存的近親黑色食人魚進行了研究。黑色食人魚體重僅有0.9千克,以鋒利的牙齒,對肉食的貪婪的饑餓感和捕食獵物的能力而臭名昭著,其雙颌的咬合力可達到72磅,為自身體重的35倍,可以瞬間從獵物身上撕下一塊肉來。

通過對黑色食人魚和帕蘭巨食人魚的雙颌的構造和尺寸進行對比,科學家們測算出帕蘭巨食人魚的咬合力可達到279到1067磅,為自身體重的9倍到50倍之多。考慮體型因素,帕蘭巨食人魚的咬合力與霸王龍相當。

生活環境

生活時期

生存于第三紀中新世紀。

生存地

生存于第三紀中新世的南美洲的亞馬遜和巴拿馬地區。

滅絕原因

在那一時期,從蛇到鳄魚等各種動物的數量都很多。然而,随着安第斯山脈的隆起,這一區域被分割為兩片盆地,科學家們認為,這很可能是導緻帕蘭巨食人魚滅絕的原因。

相關報道

8月27日消息,據媒體報道,科學家發現一種大型食人魚化石,生活在約600萬到1000萬年前,其牙齒咬合力驚人,可達到自身體重的50倍。這種史前食人魚十分兇猛,甚至能打敗一輛中型卡車大小的鲨魚。研究人員稱,這種食人魚是真正的海洋霸主。在颌的進化上,它們達到了巅峰。

上一篇:奶蛇

下一篇:平湖西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