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齒龍

巨齒龍

斑龍科巨齒龍屬動物
巨齒龍是最早被命名的恐龍,但生活的時期卻是在侏羅紀。早在1677年,就有一位英國牧師對它的零星骨骼進行了描述,可惜那位牧師并不知道何種動物會有如此之大的骨骼,便把它說成是“巨人”的遺骨。直到1823年又發現了同一動物的颌骨及牙齒,才由英國地質古生物學家威廉姆·巴克蘭對它作了科學的記述,命名為“巨齒龍”。
    中文名:巨齒龍 拉丁學名:Teratosaurus 别名:巨龍、斑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爬行綱 亞綱:雙孔亞綱 目:蜥臀目 亞目:獸腳亞目Theropoda 科:斑龍科 亞科: 族: 屬:巨齒龍屬 亞屬: 種:T.suevicus(模式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分布:歐洲、東非、澳洲、印度、中國

物種發現

巨齒龍的模式标本是由克莉斯汀·艾瑞克·赫爾曼·汪邁爾所叙述,他根據一個附有牙齒的左上颚骨,宣稱該化石與箭齒龍并非同一種動物。之後的研究人員,德國的休尼博士、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以及埃德溫·爾伯特(Edwin H. Colbert),将原蜥腳下目的埃弗拉士龍的顱後部份歸類于巨齒龍,使得埃弗拉士龍被認為是種非常原始的獸腳亞目恐龍。許多20世紀的大衆書籍遵循這個錯誤,将巨齒龍叙述成最早的大型、二足、肉食性恐龍,并獵食原蜥腳下目恐龍。巨齒龍被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是侏羅紀肉食性恐龍的三疊紀祖先

物種簡介

大型食肉恐龍,牙齒巨大呈鋸齒狀,與較長的牙根,固定在颌骨内,牙齒頂端向後彎曲而倒伏,像有鋸齒的鋒利的刀。他們通常采用小規模的狩獵。第一具巨齒龍化石遺骸是1818年在英國牛津郡石場的闆岩中發現的。從那以後,已經有25隻之多的恐龍被命名為巨齒龍。其實,巨齒龍就是斑龍,這個名稱已經給了許多不能清楚鑒别身份的獸腳類恐龍。

形态特征

巨大颌骨和其他骨骼證明,巨齒龍是一種大型可怕的食肉恐龍。巨齒龍比兩隻犀牛還要長,高出一個成年人兩倍的高度。它的大嘴裡長滿大而尖的牙齒,每一顆牙齒的大小相當于當時小哺乳動物的整個颌部。牙齒是彎曲的,邊緣呈鋸齒狀,齒根長在颌骨的深處。這樣即使是最激烈的撕咬争鬥,也不會使牙齒松動。溫和的植食性恐龍不是饑餓的巨齒龍的對手。除去可怕的大嘴外,它的手和腳上還有厲害的武器--長長的爪。爪用來撕開獵物堅韌的皮,然後把皮下的肉撕碎。

巨齒龍是最早被科學地描述和命名的恐龍,它是一種龐大的動物,也是殘暴地獵食其他動物的野獸。它的頭很大,并且在強有力的上下颌中長着彎曲的牙齒,像切牛排的餐刀一樣,頂端有鋸齒,用于咬食新鮮的獵物。在它的“手指”和“腳趾”上長着尖利的爪,具備了這樣的武器,巨齒龍能夠随時攻擊林型的食草恐龍。其遺骸非常破碎,裡面可能還混雜其他獸腳類骨骼的破片。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非洲。

腳印

20世紀90年代,一個由美國丹佛科羅拉多大學恐龍足迹專家馬丁-洛克萊教授率領的古生物考察隊在位于土庫曼和烏茲别克邊境上的一片泥灘上,發現了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長的恐龍足迹化石。其中,有5串足迹都比過去在葡萄牙發現的延伸了147米的世界最長恐龍足迹還要長,其長度分别為184米、195米、226米、262米和311米。

這些足迹是由20多條巨齒龍留下的。巨齒龍是一種與霸王龍相似的食肉恐龍,但是它們生活在距今1億5千5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那個時候霸王龍還沒有出現。

新發現的足迹與過去在北美洲和歐洲發現的巨齒龍的足迹非常相似,說明在侏羅紀晚期的時候巨齒龍的分布範圍很廣。

每個足印的大小與霸王龍的足印差不多,有60多厘米長。足印還顯示其足後跟比較長。足迹顯示的跨步長度表明,這些巨齒龍的身體隻比一般身長在12.2米左右的霸王龍略微小一點。像所有的食恐龍一樣,巨齒龍的足迹顯示它的一隻腳的足印并不落在另一隻腳的前面,而是在左右足印之間有90多厘米寬的間距。科學家據此推測,巨齒龍很可能像鴨子那樣搖搖擺擺地走路。

物種習性

巨齒龍的牙齒确實不小,每枚牙齒都有10厘米長,齒尖向後彎曲,形态就像一把把匕首。深深地口裂,配以如此巨大鋒利的牙齒,不難想象它活着時的兇猛。當更多的同類化石發現後,人們對巨齒龍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巨齒龍及其相近的侏羅紀的肉食龍,是三疊紀肉食恐龍鳥鳄龍的後裔,與其祖先相比,有明顯的進步,主要表現在體形的增大上。

大的巨齒龍已有9米長的軀體,頭較大而脖子短粗,足生四趾,内側第一趾短小,移向後邊,第五趾退化,其餘三趾和腳掌骨發達。前肢長度約為後腳的二分之一,有三個具利爪的指頭,可以幫助捕食。

巨齒龍的身體雖然略顯笨重,行動不甚敏捷,但是強壯有力,追捕獵物锲而不舍。這種肉食龍曾遊弋于北美、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廣大地區。

上一篇:蝙蝠

下一篇:螃蟹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