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線

川藏線

中國成都至拉薩公路
川藏線是連通四川成都與西藏拉薩之間汽車通行的第一條公路,于1958年通車,是318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川藏線分南北路線。南線由四川成都、雅安、康定、東俄洛、巴塘,西藏芒康、左貢、邦達、八宿、波密、林芝、八一、工布江達、墨竹工卡、達孜至拉薩,全長2142公裡,屬國道318線(東起上海虹橋國際機場,西至西藏中尼公路樟木口岸)的一部分。北線由成都至東俄洛與南線重合,再由東俄洛與南線分開北上,經幹甯、甘孜、德格、西藏江達、昌都至邦達又與南線重合,直抵拉薩,全長2412公裡。
    中文名:川藏線 外文名: 别名:川藏公路 穿過的河流: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

路線介紹

川藏公路于1950年4月開建,新中國的築路大軍劈山治水,終于在1954年12月25日與另一條同樣偉大的、堪稱“人類開創史之壯舉”的“青藏公路”同時開通,一曲《歌唱二郎山》的戰歌,一時流行全國。

川藏公路317,318線被中國國家地理譽為中國的景觀大道,以風景優美路途艱險着稱。

沿川藏公路進西藏,須翻高山、跨急流,路途艱辛且多危險,但一路景色壯麗,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和若幹大江大河(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是旅遊探險愛好者和攝影師的極樂所在。

如今,川藏公路已經是318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有南線和北線,分線點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新都橋鎮前的東俄洛鄉。

路線規劃

川藏南線

川藏南線(318國道)于1958年正式通車。從雅安起與國道108分道,向西翻越二郎山,沿途越過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上遊,經雅江、理塘、巴塘過竹巴籠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芒康、左貢、邦達、八宿、然烏、波密、林芝、墨竹工卡、達孜抵拉薩。

南線相對北線而言所經過的地方,多為人口相對密集的地區。沿線都為高山峽谷,風景更為秀麗,尤其是被稱為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區。但南線的通麥一帶山體較為疏松,極易發生泥石流和塌方。川藏南線成都至拉薩途經最高海拔4700米,該地是有“世界高城”之稱的理塘。

川藏南線高爾寺隧道貫通

由興蜀公司建設管理的甘推項目、藏區公路G318線東海路高爾寺隧道主洞于2015年7月18日下午6點30分順利開挖貫通。

該隧道全長5682米,于2011年5月開工建設,進出口海拔4000米左右。興蜀公司東海路指揮部和各參建單位克服高原缺氧、有效施工期短、施工效率低、地材奇缺、圍岩破碎、地下水豐富、電力不足等諸多困難,曆經四年零兩個月的艱苦建設,實現了隧道主洞的順利貫通。

至此,國道318線東海路改建工程主要控制性工程之一的高爾寺隧道主洞和平導洞均實現了開挖貫通。隧道連接康定、雅江兩縣,建成後将縮短裡程21公裡,節省通行時間40餘分鐘,繞避陰山冰雪路段老路,屆時将極大地提升道路抗災能力、通行能力和行車安全性。

接下來,隧道進入最後攻堅階段,興蜀公司東海路指揮部已經組織各參建單位開展“攻堅一百天”活動,預計年底基本完工,随後及時開放交通正式營運。

川藏北線

其中一條北線是從成都出發,經雅安進甘孜後,經爐霍、甘孜、德格過崗嘎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江達、昌都抵南北線交合點邦達後,經波密、八一往拉薩,全程2413公裡。此線被旅遊探險者稱之為“小北線”。

另一條北線是從成都北上,在汶川與國道213分路,從刷經寺經馬爾康、昌都到達拉薩,是國道317的重要組成部分。南線與北線在昌都與邦達有國道214連接。北線沿317國道在那曲與青藏公路彙合,也可到達拉薩。同時也是青藏公路的組成部分。川藏北線成都至拉薩全長2412公裡。此線被後來的旅遊探險者稱之為“大北線”。

民居建築

新都橋

典藏新都橋民居被稱為東方的金字塔。川藏線上的壘石與夯土民居,這些石碉的砌築或是泥土的夯築,其技術都堪稱精湛、高超,其氣勢甚為雄偉、壯觀。它也強烈表達出建築者對大地的敬畏和熱愛。

從折多山下來不遠,在川藏線南北分叉路口,有一片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神奇的光線,無垠的草原,彎彎的小溪,金黃的柏楊,山巒連綿起伏,藏寨散落其間,牛羊安詳地吃草……這,就是新都橋,令人神往的“光與影的世界”、“攝影家的天堂”。

新都橋的木雅民居大都采用倚山建房,以石砌牆。房高數丈,一般三層,底層養畜,樓上堆物和住人,采光極好,白牆院子和朱漆大門,每座樓房的每面牆上開着三四扇窗戶,窗檐上用紅、黑、白等色彩描繪着象征人丁興旺、五谷豐登之意的日月或者三角形圖案。

甲居藏寨

丹巴甲居藏寨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整個丹巴甲居藏寨面積約5公裡,149家藏寨星羅棋布,甲居全景以綠色、白色為基調,造型獨特、别緻,絕大部分民居為四層,石木結構建築,完整保留了嘉絨民居的基本特征,保持了曆史的面貌和風格。甲居藏寨是自然環境與建築的完美結合,具有高度的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中國民族建築的典範,被世人稱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藏區的童話世界”。

村寨建在山腰,山下就是大渡河的主要支流大金河,村寨美麗幽雅,一座座造型别緻的白色小樓錯落在濃蔭綠抹之中。小樓大多為三至四層,樓頂四周建有小塔,塔上插着瑪尼旗,門前挂有經幡。其底層為牲畜圈,二層是客廳和廚房,三層以上為卧室及經堂。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樓的形态。丹巴藏寨牆體也用石頭砌成,一般為三至四層,底層是倉庫和圈養牲畜的地方,二層為客堂、廚房,三層為居室,頂層常設為經堂。一側還配有廂房。但不論房屋和廂房如何建造,頂層外緣都環圍着黃、黑、白三種色帶,這是嘉絨藏寨的一大特色。

幾百幢美麗獨特的嘉絨藏式民居依山就勢錯落有緻地融于自然環境中,背靠神聖的墨爾多神山,腳下是流淌的金川河谷,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如此古樸典雅的丹巴鄉土民居資源,是中國乃至世界鄉土民居建築的一朵奇葩。

木制民居

川藏線上的木制民居被稱為大地凝固的音符:道孚民居是藏式建築中極具特色的一種。它特有的氣質,在道孚構築着曆史和現在。遠遠望去,錯落參差的建築在青山綠水間靜靜流淌,宛如高高低低的琴鍵,叩響勤勞與智慧的婉轉樂曲。專家們“到藏區不去參觀道孚,猶如到了北京未去長城”的評價所指,主要是道孚随處可見的、舉世聞名的“崩空式藏民居”,就是“木頭架起來的房子”。

崩空的形式分兩種,一種是以夯土或砌石為主,在其上象征性的架上一兩間崩空的土木或石木結構形式;一種是以整原木架就的全木結構形式。主要分布在川藏北線上的道孚、爐霍、甘孜、德格和西藏的江達一帶,其中尤以道孚和德格兩地的全木結構“崩空”最具特色。

馬尼幹戈是進入德格後的第一個小集鎮,由于這裡海拔高、氣候嚴寒,“崩科”式民居低矮了許多,而且多為單層式,如“火柴盒”似的。但你可别小觑了它,這些看起來并不起眼、顯得過于簡單的“崩科”式民居,從它的身上,可以感悟到青藏高原上多姿的“崩科”式民居早期雛形的影子。

德格地處深谷,民居皆依山勢而建。重重疊疊依山而建的民居,給人一種扶搖直上的感覺。由于地勢所限,這反而促使德格“崩科”式民居在空間布局上發揮得更自由。在層數上,或二層、三層不拘;在陽台的取位上,或居中或置邊,随主人的意願而為。窗框呈外八字形,一般要雕鑿二至三道圖案,如蜂巢、串珠、蓮瓣等,并且着彩,透露出一種華美的氣息。

昌都康巴

昌都康巴民居被稱為曼陀羅的世界:昌都地處藏、川、青、滇結合部的民族走廊與文化交流通道,作為古今往來民族遷徙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有容納、傳播、交流和連接等多方面的功能。昌都文化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多元文化交彙與融合的特點,這一特點不僅從四五千年前的卡若文化遺址中透露了出來,而且從建築上延續了下來。

昌都地區民居按承重結構和使用材料的不同,大體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柱梁承重,石頭砌外牆,即所謂的碉房。柱梁承重是藏族建築的主要結構,在昌都地區這種結構更為突出。以木柱架構、密梁平頂、牆體不承重為特征,在牆外立柱托起大梁的結構,是昌都民居的一個重要特點。

第二類為牆柱混合承重,夯土或石砌為牆。這種承重結構與柱梁承重的内部結構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靠近牆體不再另立柱子托起大梁,而是把大梁直接架在牆體上,是昌都民居常見的結構。此類結構的建築可以建的很高大,如結合軍事防禦的功能可稱為碉樓。

第三類為牆體承重與外圍護合一的木楞房,即中國古代三種木結構類型中的井幹式建築。井幹式結構在漢代常用于皇家或貴族的棺椁式墓葬。木楞房的基本結構為,将原木橫向平置,十字交叉相互扣接,圓形向外,平面向内,轉角的交接處挖成凹槽,相互搭接,上下層層疊壘後形成井字形或箱型結構的建築,還可以根據需要放在闆築的樓層或牆體上。由于它的密封性能好,防潮、防盜,而且抗震力極強,常作為藏東地區富裕人家的糧食倉庫。

昌都的民居在結構類型、材料的使用方面均不拘一格,呈現出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結合。

林芝民居

林芝地區山高谷深,河流湍急,平川、谷地十分少見,沿途看到的村寨大部分坐落在山腳、河邊的小塊平壩上。這些民居往往建築外牆為石砌,牆體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木闆、竹籬柳條籬亦為多見。林芝地區民居的基本形式是一戶一棟二層樓,底層飼養牲畜或作儲藏間,二層住人。内部結構基本是木質,屋内除梁、柱、地闆以外,連隔牆也用木材。頂部多為斜頂,還有少量歇山頂。可以深度遊曆的,虛拟邊界的“工布藏族文化博物苑”、“意境田園休閑地”。

古道文化

茶馬古道

茶葉産自祖國内地,輸入藏區的最初時間,據史料記載興于唐代。從唐代開始,藏族飲茶漸成習俗,并成為飲食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藏族的茶文化中,除了飲食習俗的文化内涵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漢藏貿易文化。

漢藏“茶馬互市”文化在唐代初興時,被稱之為“茶馬互市”,即指以漢區的茶葉與藏區的馬進行互換的以物易物的經貿往來。其時的互市之所,主要設在西北地區,在互市過程中還未形成一種專門制度。

及至宋代神宗時期,采納王韶建議,榷禁川茶,用于博馬,實行官營。為确保茶馬貿易的正常發展,宋廷制定了一系列的具體辦法和措施。例如在管理上設置專門機構買茶司、買馬司、茶馬司、鹽茶司、都大茶馬司等;采取招馬、降低茶價和提高馬價等優惠政策;在制度上實行官運茶葉專賣的榷茶制。至使四川的茶馬互市在宋代得以興盛。其互市地點,主要有黎、雅、嘉、威、茂、文、益、泸、叙、夔和南平、長甯、永康等地,中心為黎州(今漢源)和雅州(今雅安)。

元代,中央政府對漢藏茶馬互市管理松弛,前期由政府統購茶葉銷往藏羌地區,後政府停止經營,漢藏之間,聽其民間自由互市。

但在交通方面,元中央王朝卻十分重視川藏茶馬古道的通暢。為通達邊情,宣布号令,加強對藏區的治理,開辟從内地到西藏的交通線路,至使川藏茶馬古道成為正驿,并設置驿站。元代,川藏茶馬古道共設19處驿站。到了明代,對驿站進行繼續維護和擴建。及至清代,區内驿站增擴至87處。泸定、康定成為川藏交通之咽喉。

及至明代,初行“金牌信符”制度,後改“引岸”制度。除此而外,明中央王朝還對藏族僧俗首領施行了朝貢制度,這種制度又被稱為“貢馬賜茶”制度。這種制度不僅出于明朝政治統治的需要,同時也是其時漢藏茶馬貿易的一個必要補充。

清朝開國,“踵前朝故事”。及至乾隆時期,“茶馬互市”制度宣告退出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與茶馬互市有相同意義,但貿易範圍更加廣泛、基本形式有較大變化的“邊茶貿易”制度。邊茶貿易制度的核心是改官營為商營;以“引岸”制度代替“榷茶”制;内地仍以茶葉為主要交易商品,此外,其他與藏族人民相關的生産、生活資料進入市場的比例大幅增加,而藏區輸出的交換商品已不再僅限于馬,主要是當地生産的皮革、藥材、黃金等土特産品。邊茶貿易制度一直實行到建國初期。

漢、藏之間以茶葉為中心的貿易在曆史上所産生的作用是極其重大的。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發展

随着藏族地區對内地茶葉的需求量不斷擴大,刺激了内地茶業興盛、産量增加。

服務于茶葉貿易的機構、人員以及運輸力量等逐漸加大,服從于茶葉加工的其它行業得到發展。

藏區發展

明代以前,茶馬貿易的互市市場均不在藏區,各地藏族到互市市場進行交換,需經長途跋涉,加之藏族長期生活在氣候高寒的青藏高原,難于适應内地的盛夏酷暑,互市時節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

明代以來,随着貿易的增加,互市市場開始向藏區縱深發展。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碉門設茶馬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岩州(今泸定岚安)設互市市場,天全六番招讨司八鄉之民“番蠲其徭役,專令蒸造烏茶,運至岩州,置倉收貯,以易番馬”。

清代以來,藏區高原市鎮的發展規模和範圍都有擴大。“雍正七年(1729年),置打箭爐廳,‘為番夷彙總,因山為城,市井輻辏’,商務繁盛,為邊茶轉輸西藏、青海各蒙藏地區‘出口總路,是以四方茶商俱聚于此’。藏漢間交易通過‘鍋莊’為煤介。雍正至乾隆年間,打箭爐由十三家鍋莊發展到四十八家……鍋莊由待貢向行棧職能的轉化,表明雍幹時期打箭爐商務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彙集于打箭爐的藏商集團,除了今甘孜州内的土司商、寺廟商,還有今西藏、青海、雲南和四川木裡的藏商集團;彙集于打箭爐的漢、邛、蒲幫,雅州幫等。據乾隆年間統計,四川的邛崃、名山、雅安、荥經、天全等縣銷往打箭爐的邊茶總引額數達十萬零三百四道,計約一千萬斤以上。民國時期,每年引票銷售量均在十萬張左右,其中最低額年份亦在六萬九千多張。

文化交流

在曆史上,川藏茶馬古道既是一條經濟路和政治路,也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在這條古道上,藏族土司頭人,高僧大德,漢族、滿族、蒙古官兵,漢、藏商賈,漢藏苦力背夫、馱腳常年往來其間。康定、泸定作為漢、藏民旅交彙的地帶,随着漢、藏貿易的發展,帶來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在康定這一漢藏貿易的中心地,多元文化并存的現象十分突出。

風靡海内外的歌曲——《康定情歌》即是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結果:這首歌的雛形來自康定三道橋民間,屬于流行于康定的許多民歌中的一首歌曲。在這首歌曲中,人們既能感受到藏族民歌的韻味,又能體察到漢族民歌的影子。集中地體現了多元文化交融升華的産物。

入清以來,人藏和來康的文人雅士、官吏逐漸增多,來到康區,因事因景而感發抒懷之詩詞、文章、着作漸增,并流行于世。例如姚瑩的《康輔紀行》、查骞的《邊藏風土記》、陳渠珍的《芄野塵夢》等着作。又如嶽鐘琪的《泸定橋詩》,劉贊廷的《懶兵詩》,康定頭道水”小天都”瀑布的摩崖石刻及孫士毅惠齡、和甯等人的《詠小天都瀑布》詩等脍炙人口。此外,康定地名和泸定橋來曆的傳說中,既有漢族的傳說故事,也有藏族的傳說故事。時至今日,兩種傳說依然在民間流傳,而無厚此薄彼之非議。

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幹、吳作人也曾到康定采風作畫;著名民族學家,曆史地理學家任乃強先生在康區多年,為後世留下了不少着作;川劇表演藝術家陳書舫、舞蹈家戴愛蓮等地曾在康定進行過藝術表演……這種文化現象不僅成為康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光點越發明亮。一首《康定情歌》和一座“泸定橋“使康定和泸定兩座城市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曆史名城,成為甘孜州人文旅遊資源最閃亮的品牌。

川藏茶馬古道文化在四川從川古的邛崃一至延伸到金沙江畔,其中康定、泸定成為茶馬古道文化的核心區,漢、藏文化的交彙點。

途經景點

尼洋河

尼洋河是工布地區的“母親河”,又稱“娘曲”,藏語意為“神女的眼淚”。尼洋河沿河兩岸植被完好,風光旖旎,景色迷人,途徑景點衆多,是青藏高原最美麗的河流之一。尼洋河風光帶野生鳥類衆多,這裡也是西藏著名的黑頸鶴越冬區。

太昭古城

位于工布江達縣太昭村,318國道旁,距工布江達縣城20公裡。

據曆史資料考察,現工布江達縣前身為太昭宗,是川藏古道的重要驿站。清朝時期這裡商賈雲集,來自藏、漢、回、尼泊爾等地的商人絡繹不絕,是重要的商業、文化、外貿、軍事、交通要地,素有“小八廓街”之稱。自古内地通往西藏的路有四條:青藏西道、青藏中道、青藏東道、川藏驿道。其中,除青藏西道以外的三條路都要經過太昭,因此太昭古城也為軍事交通要地。

巴松錯

巴松錯也稱錯高湖,1997年巴松錯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同年被世界旅遊組織列為世界旅遊景點,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首批AAAA級風景區,2002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公園稱号。

該景區位于林芝地區工布江達縣錯高鄉境内。“錯高”藏語意為湖頭,在藏語中意為三岩湖,意思為“湖之源頭”和“綠色的水”。

巴松錯景區主要景點有巴松三岩、巴松湖、紮西島、求子洞和巴松錯度假村。

然烏湖

然烏湖是川藏線上的明珠,她的源頭來古冰川腳下有兩個美麗的湖泊,湖畔的村莊被評為“中國最美的村莊”之一。

南迦巴瓦峰

被譽為“雲中的天堂”,海拔7787米,藏語意為“直刺藍天的戰矛”或“雷電如火燃燒”。其巨大的三角形峰體終年積雪,雲霧缭繞,從不輕易露出真面目。當地人們相傳天上的衆神時常降臨此山,聚會、煨桑,那高空風造成的旗雲就成為衆神們燃着的桑煙。

嘎拉桃花溝

遠方的雪峰還有皚皚白雪,桃花已如醉霞绯雲般地争相鬥豔。粉嫩的桃花,在氣勢磅薄的雪山懷抱中無限柔媚。妖娆桃花,映着蔚藍雲天,美不勝收。到嘎拉桃花村觀賞拍攝美麗的桃花。

旅遊信息

交通路線

川藏線318國道路線

主要線路:

成都——雅安

雅安——康定

康定——理塘

理塘——巴塘

巴塘——芒康

芒康——左貢

左貢——八宿

八宿——然烏

然烏——波密

波密——林芝

林芝——加查

加查——澤當

澤當——拉薩

川藏線317國道路線

主要線路:

成都——汶川

汶川——馬爾康

馬爾康——爐霍

爐霍——德格

德格——昌都

昌都——類烏齊

類烏齊——索縣

索縣——那曲

那曲——羊八井

羊八井——拉薩

航空狀況

拉薩貢嘎機場

拉薩貢嘎機場位于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貢嘎縣甲竹林鎮,坐落在壯麗的雅魯藏布江南岸,海拔3600米,跑道長4000米,寬45米,機場等級4E,可供波音747、空中客車等大型飛機起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之一。

2003年,貢嘎機場旅客吞吐量達70萬人次。

昌都邦達機場

在藏東橫斷山脈八宿縣的一個山坳中,有一片不大邦達草原,這就是2002年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世界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邦達機場所在地。1971年5月10日機場開始修建,1978年8月竣工。

海拔4300米,跑道43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跑道最長的機場。1995年完成修建後于同年4月首航成功。邦達機場成功通航是人類民用航空飛行史上的奇迹。

林芝機場

位于林芝地區米林縣境内的雅魯藏布江河谷,距林芝首府八一鎮50公裡,海拔2949米,低于4334米的昌都邦達機場和3570米的拉薩貢嘎機場,其海拔高度在國内民用機場中排位第五。林芝米林機場是西藏第三座民航機場,于2003年十月開工建設,2005年底正式通航,共投資7.8億元,是西藏自治區重點工程之一,設計年運送旅客量12萬人次。

康定機場

是一個中國四川省的民用機場,地處康定縣折多山斯木措,海拔4290米。機場距康定城約38公裡。2007年10月22日首次通航。

機場跑道長度4000米,為4C民用支線機場。機場跑道中心點海拔達4242.56米,其海拔最高點為4280米,是世界第二高海拔機場。僅次于海拔4334米的西藏昌都邦達機場,可滿足波音737-700和空客A319等同等機型的起降要求,年客運量達33萬人次,貨郵運量達1980噸。康定機場被稱為是最美麗的景觀機場。

元稻城亞丁機場

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北部的海子山,距離縣城50公裡。機場跑到長4200米,有4個停機坪、候機樓建築面積8796平方米。機場海拔4411米,這種海拔已然讓稻城亞丁成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機場在2012年8月29日已經竣工,2012年11月23日試飛成功。

最佳旅遊時間

5月,8月~10月。

川藏線是每年夏季最火熱的旅遊線路之一,因其迷人的風景和艱苦的條件極具挑戰性,自駕、騎行、包車都是這條線路的旅遊方式。

而在5月~8月份之間是一個雨季時節,此時雖有美景卻也是泥石流和塌方的高發時間,會對出行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而冬季則太冷,春季雖天氣較好,但此時的風景并不迷人,因海拔問題川藏線沿途的山脈還處于冰天雪地之中,路面還有結冰的狀況。而進入秋季是景色最迷人的時候,氣溫不是很冷,出行也相當便捷。

上一篇:汽車抛錨

下一篇:卡宴GTS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