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羊

岩羊

偶蹄目牛科動物
岩羊又叫崖羊、石羊、青羊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形态介于綿羊與山羊之間,外貌也确實兼有這兩類羊的一些特征。[1]就體形而言,岩羊很象綿羊,不過它的角不盤旋,而近似山羊,但雄獸的下颌又沒有胡須,也沒有膻味。它的體形中等,體長120—140厘米,尾長13—20厘米,肩高70—90厘米,體重為60—75千克。頭部長而狹,耳朵短小。通身均為青灰色,吻部和顔面部為灰白色與黑色相混,胸部為黑褐色,向下延伸到前肢的前面,轉為明顯的黑紋,直達蹄部。
    中文名:岩羊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别名:崖羊、半羊、石羊、青羊、山盤羊、盤羊、蘭羊、欠那、那瓦、貢那、龍羊、大岩羊、石山羊 英文名:Pseudois nayaur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亞綱:真獸亞綱(Eutheria)、有胎盤類。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亞目:反刍亞目(ruminantia) 科:牛科(Bovidae) 亞科:羊亞科(Caprinae) 屬:岩羊屬(Pseudois) 種:岩羊 分布:青藏高原特有種,在中國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西部等地,以及毗鄰的尼泊爾、錫金、克什米爾地區。 所在地:甯夏回族自治區與内蒙古自治區交界處賀蘭山脈 開放時間:無 票價:免費

基本資料

中文學名:岩羊

同物異名:Ovis nahoor szechuanensis,Ovis nayaur

拉丁文目名:ARTIODACTYLA

拉丁文科名:Bovidae

拉丁文亞科名:Caprinae

拉丁文屬名:Pseudois

拉丁文種名:nayaur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Hodgson,1833)

命名:偶蹄目牛科岩羊屬(Pseudois)唯一種,因喜攀登岩峰而得名。

生境:高山裸岩帶及與之相接的草甸山坡。

捕食:用嘴啃食植物。

保護:中國II級重點保護動物。

概述

岩羊中等體型,頭部長而狹,耳朵短小。通身均為青灰色,吻部和顔面部為灰白色與黑色相混,胸部為黑褐色,向下延伸到前肢的前面,轉為明顯的黑紋,直達蹄部。腹部和四肢的内側則呈白色或黃白色。體側的下緣從腋下開始,經腰部、鼠鼷部,一直到後肢的前面蹄子上邊,有一條明顯的黑紋。臀部和尾巴的底部為白色,尾巴背面末端的三分之二為黑色。冬季體毛比夏季長而色淡。雄獸的四肢前緣有黑紋,而雌獸則沒有。雄獸和雌獸都有角,但雌獸的角很短,僅有13厘米左右,基部扁,角形直,往上逐漸變得尖細,橫切面幾乎為圓形。

岩羊又叫崖羊、石羊、青羊等,體型中等,形态介于野山羊與野綿羊之間。兩性具角,雄羊角粗大似牛角,但僅微向下後上方彎曲。以青草和各種灌叢枝葉為食,冬季啃食枯草。

雄獸的角的長度為60厘米左右,最高記錄為84.4厘米,既不像盤羊那樣盤成螺旋形,而且有很多褶皺和顆粒,也不象北山羊那樣朝後呈彎刀形,而且具橫棱,而是先向上,再向兩側分開外展,然後在一半處稍向後彎,角尖略微偏向上方,整個角的表面都比較光滑,末端尖細,角基略有一些粗而模糊的橫棱,橫切面為圓形或鈍三角形,雖然沒有盤羊和北山羊角那樣奇特,但也因為特别粗大,顯得十分雄偉。

它們宛如大自然的精靈,時而在山間穿梭跳躍,時而在河道奔跑嬉鬧。

岩羊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無林山地。夏季結成十至數十隻的群,冬季則結成數百隻的大群,由1隻或數隻公羊率領。主要在黃昏活動,常有1隻或幾隻公羊立于高處突出的岩石上□望,當敵害開始接近時則迅速奔向高山裸岩地帶,由于毛色與岩石極其相近,故不易被發現。夜間及中午在岩石或岩石旁休息。岩羊皮堅固耐用,可縫制服裝,肉味鮮美。主要天敵是雪豹、豺、狼,以及秃鹫和金雕等大型猛禽。

物種特征

體型中等,形态介于野山羊與野綿羊之間。兩性具角,雄羊角粗大似牛角,但僅微向下後上方彎曲。雄羊體重50-74.5kg,雌羊35-50kg。上體毛色青灰褐色、褐黃灰色、褐灰色。一般四肢前面及腹側具有黑色紋。

分布

西藏亞種(P. n. nagaur)分布于西藏,國外分布于尼泊爾、錫金、克什米爾;四川亞種(P. n. szechuanensis)廣泛分布于雲南、四川、陝西、甘肅、青海、甯夏、新疆和内蒙等省區。

生境

是典型的高山動物,栖息在4000-5500m的林線以上高原、丘原和高山裸岩與山谷間的草甸(文獻記載最高達6600m)。無固定獸徑和栖息場所。它們在懸崖峭壁隻要有一腳之棱,便能攀登上去。一跳可達2、3米,若從高處向下更能縱身一躍10多米而不緻摔傷。岩羊留戀于高山裸岩環境,冬季在海拔二千四百米以上的高處生活,而春季常栖息于海拔三千五百米以上的高原。那裡雖然光裸無林,似不隐蔽,但除雪豹外,幾乎沒有其他敵害。況且岩羊躺卧不動時,體色竟與草地上的裸岩十分相似,不易被發現,具有拟态的保護作用。

習性

喜群居,很少獨栖,雌雄攜幼大小常數十隻,多者在百隻以上,終年一起生活。雄雌性比約為1:5,但在夏季年老的雄,常離群獨栖,有時雄羊還單獨結群。由帶頭羊率領。受驚時,羊群随帶頭羊奔走逃逸,爬上山脊後,往往回頭看望,再決定行動方向。

繁殖

岩羊每年冬季12月至翌年1月發情交配。雄獸之間的争偶形式于其他羊類相似,但沒有其他羊類激烈。雌獸的懷孕期為5—6個月,6—7月生産,每胎産1仔。幼仔出生10天後就能在岩石上攀登,1.5—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15—17年。

食物

以草類、樹葉、嫩枝等作為食物。主要以蒿草、苔草、針茅等高山荒漠植物和杜鵑、繡線菊、金露梅等灌木的枝葉為食,取食時間不十分固定,白天常時而取食時而休息。冬季啃食枯草。它們還常到固定的地點飲水,但到寒冷季節也可舔食冰雪。

保護現狀

保護區

新疆昆侖——阿爾金山域内,建有自然保護區。塔什庫爾幹保護區建于1984年,位于昆侖山西端,面積約1.5萬平方公裡,主要保護對象為雪豹Panthera unica、盤羊、北山羊、岩羊等;阿爾金山保護區于1983年建立,位于東昆侖山庫木勒盆地,面積約4.5萬平方公裡,主要保護高原有蹄類及其生境。新疆昆侖——阿爾金山地區,地廣人稀,經濟開發較晚,岩羊資源尚十分豐富,本區域以南青藏高原縱深更是一片無人煙區,種群數量可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岩羊資源的利用尚處于自生自滅的自發獵捕階段,缺乏有效的科學管理。

現有保護措施

岩羊已被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未經省區級主管部門批準不準任意獵捕。

人工飼養

初生幼羔可以捕捉飼喂,日料中加牦牛奶或羊奶,并适當添加維生素和鈣等。在四川汶川一帶采用“踩躍子”的方法,套捕岩羊,隻要及時取套,經過風土馴化,逐漸往山下移,精細管理,飼養得法,1個月以後便可消除緊張情緒,能在新的環境條件下,安定的自由取食。

岩羊在動物園中比較容易繁殖。交配期在秋末冬初,孕後将公羊分開,以免追逐雌獸導緻流産。6、7月産仔。産後2小時身上毛幹即可站立活動。如果初産,不善哺乳,可輔助吸乳。幼羔生長較快,3個月後即可斷奶。半歲後開始長角,2歲性成熟。部分動物園飼養展出。在成都動物園岩羊已繁殖多次,羔羊生長發育都很正常。

上一篇:構圖

下一篇:袁崇煥之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