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麻雀

山麻雀

鳥綱雀形目動物
雄鳥上體栗紅色,背中央具黑色縱紋,頭棕色或淡灰白色,颏、喉黑色,其餘下體灰白色或灰白色沾黃。雌鳥上體褐色具寬闊的皮黃白色眉紋,颏、喉無黑色。屬雜食性鳥類,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蟲為食。所吃動物性食物主要為昆蟲。分布于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印度、緬甸、越南、朝鮮、俄羅斯及日本。
    中文名:山麻雀 拉丁學名:Passer rutilans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亞目: 科:文鳥科 亞科: 族: 屬:麻雀屬 亞屬: 種: 亞種:4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英文名稱:Russet Sparrow

外形特征

雄鳥初級和次級飛羽黑色,具寬闊的栗黃色羽緣,初級飛羽外翈基部有二道棕白色橫斑。眼先和眼後黑色,頰、耳羽、頭側白色或淡灰白色。颏和喉部中央黑色,喉側、頸側和其餘下體灰白色有時微沾黃色,複腿羽栗色。腋羽灰白色沾黃。

雌鳥眉紋皮黃白色或土黃色、長而寬闊。頰、頭側、颏、喉皮黃色或皮黃白色,其餘下體淡灰棕色,腹部中央白色,兩翅和尾顔色同雄鳥。虹膜紅栗褐色或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黃褐色。小型鳥類,體長13~15cm。

栖息環境

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各類森林和灌叢中,在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區,也見于海拔2000-3500m的各林帶間。多活動于林緣疏林、灌叢和草叢中,不喜歡茂密的大森林,有時也到村鎮和居民點附近的農田、河谷、果園、岩石草坡、房前屋後和路邊樹上活動和覓食。

生活習性

遷徙:留鳥,部分遷徙

食性:山麻雀屬雜食性鳥類,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蟲為食。所吃動物性食物主要為昆蟲,其中較常見的有金花甲、金龜甲、叩頭甲、蜷象、蜻蜓幼蟲、鱗翅目幼蟲、象鼻蟲、瓢蟲、螞蟻、蟬、蚊、銅綠金龜甲等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半翅目、蜻蜓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植物性食物主要有麥、稻谷、荞麥、小麥、玉米以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等野生植物果實和種子。

習性:性喜結群,除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呈小群,在樹枝或灌叢間飛來飛去或飛上飛下,飛行力較其他麻雀強,活動範圍亦較其他麻雀大。冬季常随氣候變化移至山麓草坡、耕地和村寨附近活動。

生長繁殖

繁殖期4~8月。營巢于山坡岩壁天然洞穴中,也築巢在堤壩、橋梁洞穴或房檐下和牆壁洞穴中,也有報告在樹枝上營巢和利用啄木鳥與燕的舊巢。巢主要用枯草葉、草莖和細枝構成,内墊有棕絲,羊毛、羽毛等,雌雄鳥共同參與營巢活動。

巢的大小在四川馬邊崖壁天然洞穴中找得的2巢測量,外徑分别為6.4厘米×8.8厘米和9厘米×13厘米,内徑5.2厘米×6.1厘米和7厘米×9厘米,高9.7和6厘米,深2.8和2.5厘米。每窩産卵4~6枚,1年繁殖2~3窩。卵白色或淺灰色、被有茶褐色或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常在鈍端形成圈狀,卵的大小為17~21.1毫米×13.0~14.8毫米,卵重7.9~8克。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上一篇:洞庭碧螺春

下一篇:暗灰鵑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