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烏桕

山烏桕

大戟科烏桕屬植物
山烏桕,别名紅葉烏桕、山柳、紅心烏桕(廣東)、山桕子、山桕、紅桕字。為大戟科,烏桕屬。廣泛分布于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和台灣省的山區。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各國亦有分布。烏桕屬約有120種,中國約有10種,其中山烏桕也是優良的蜜源植物。
    中文名:山烏桕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超目: 目:大戟目 亞目:大戟亞目 科:大戟科 亞科:大戟亞科 族:烏桕族 亞族: 屬:烏桕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生活型

喬大或灌木。

高3-12米,罕有達20米者,各部均無毛。

小枝灰褐色,有皮孔。

葉互生,紙質,嫩時呈淡紅色,葉片橢圓形或長卵形,長4-10厘米,寬2.5-5厘米,頂端鈍或短漸尖,基部短狹或楔形,背面近緣常有數個圓形的腺體;中脈在兩面均凸起,于背面尤著,側脈纖細,8-12對,互生或有時近對生,略呈弧狀上升,離緣1-2毫米彎拱網結,網脈很柔弱,通常明顯;葉柄纖細,長2-7.5厘米,頂端具2毗連的腺體;托葉小,近卵形,長約1毫米,易脫落。

花單性,雌雄同株,密集成長4-9厘米的頂生總狀花序,雌花生于花序軸下部,雄花生于花序軸上部或有時整個花序全為雄花。雄花花梗絲狀,長1-3毫米;苞片卵形,長約1.5毫米,寬近1毫米,頂端銳尖,基部兩側各具一長圓形或腎形,長約2毫米寬近1毫米的腺體,每一苞片内有5-7朵花;小苞片小,狹,長1-1.2毫米;花萼杯狀,具不整齊的裂齒;雄蕊2枚,少有3枚,花絲短,花藥球形。雌花花梗粗壯,圓柱形,長約5毫米;苞片幾與雄花的相似,每一苞片内僅有1朵花;花萼3深裂幾達基部,裂片三角形,長1.8-2毫米,寬約1.2毫米,頂端短尖,邊緣有疏細齒;子房卵形,3室,花柱粗壯,柱頭3,外反。

蒴果黑色,球形,直徑1-1. 5厘米,分果爿脫落後而中軸宿存,種子近球形,長4-5毫米,直徑3-4毫米,外薄被蠟質的假種皮。

生長環境

生于酸性土壤地區的疏林、灌木叢中,以氣候溫暖、土壤濕潤而肥沃、陽光充足的低山次生疏林或山谷地區生長最好, 在較幹旱地區也能生長, 但多為灌木。

分布情況

廣布于雲南、四川、貴州、湖南、廣西、廣東、

江西、安徽、福建、浙江、台灣等省區。印度、緬甸、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也有。

栽培技術

脫蠟

山烏桕種子外被蠟質,播種前要脫蠟,一般方法是用60-80℃熱水浸泡,自然冷卻,再用冷水浸種3天,取出種子除去蠟皮,晾幹後即可播種。還有一種快速去蠟皮的方法:每10-20千克種子,用1千克生石灰配成石灰水,再加少許洗衣粉浸泡7-8小時,然後用清水洗幹淨裝入竹筐,放在活水或池塘裡浸泡24小時後晾幹播種。

播種

山烏桕以2-3月播種為宜,一般每畝播種量為5-8千克。播種後2-3個月全部出土。通常采用條播,行距20-25厘米,每行播2-3厘米,整地和田間管理與常規育苗相同。

山烏桕生長快,當年苗就可達1米或以上,最高可達2.5米。每畝産苗1萬-1.2株。

采收

山烏桕果熟期為10月。當果皮呈黑褐色,幹裂,露出固着于中軸上潔白的種子時即可采收,采收的果實先出去雜質,曬1-2天後裝木桶或布袋中,置于通風幹燥室内儲藏,再儲藏中要防止發熱和鼠害。

病蟲防治

主要蟲害有小地老虎、烏桕毒蛾、樗蠶、水青蛾、大桕蠶、烏桕卷葉蟲、袋蛾、蛴螬等。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瀉下逐水,散瘀消腫。n根皮、樹皮: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通。n葉:外用治跌打腫痛,毒蛇咬傷,過敏性皮炎,濕疹,帶狀疱疹。

經濟價值

山烏桕種子含油量為40.8%(雲南勐臘)、46.7%(廣東羅定)。脂肪酸主要組成:肉豆蔻酸微量至6%、棕榈酸24.9%-42.4%、硬脂酸0.8%-3%、油酸22.4%-49.5%、亞油酸4.7%-20.3%、亞麻油酸1.7%-20.6%。

種子油可制肥皂。木材輕軟,可制火柴枝及茶葉容器。

園林價值

山烏桕為喬木類,可用做遮陰樹,冬季滿樹紅葉,也可作為庭院觀賞樹種。

上一篇:孝順竹

下一篇:鵝掌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