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栀子

山栀子

常綠灌木
常綠灌木,高0.5~2米,幼枝有細毛。葉對生或三葉輪生,革質,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4厘米,寬2~5厘米,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全緣,兩面光滑,基部楔形;有短柄;托葉膜質,基部合成一鞘。中藥名,主治:熱病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疳、淋證、血痢尿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
    中文名:山栀子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 亞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亞綱: 超目: 目: 亞目: 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别名:木丹、鮮支、卮子、越桃、水橫枝、支子花、枝子花、山栀花

物種名稱

【中文名】栀子(《本經》)

【類别】果實類【異名】木丹(《本經》),鮮支(《上林賦》),卮子(《漢書》孟康注),支子(《本草經集注》),越桃(《别錄》),山栀子(《藥性論》),枝子(《唐本草》),小卮子(《本草原始》),黃雞子(《廣西中藥志》),黃荑子(《閩東本草》),黃栀子(《江蘇藥材志》),山栀(《藥性論》),林蘭(《謝康樂集》)。【來源】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實。

植物形态

花單生于枝端或葉腋,大形,白色,極香;花梗極短,常有棱;萼管卵形或倒卵形,上部膨大,先端5~6裂,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花冠旋卷,高腳杯狀,花冠管狹圓柱形,長約3毫米,裂片5或更多,倒卵狀長圓形;雄蕊6,着生花冠喉部,花絲極短或缺,花藥線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頭棒狀。果倒卵形或長橢圓形,有翅狀縱梭5~8條,長2.5~4.5厘米,黃色,果頂端有宿存花萼。花期5~7月。果期8~11月。

地理分布

常生于低山溫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溝旁、路邊。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湖北、福建、台灣等地。

藥用價值

本植物的根(栀子花根)、葉(栀子葉)、花(栀子花)亦供藥用。

采集

10月間果實成熟果皮雖黃色時采摘,除去果柄及雜質,曬幹或烘幹。

亦可将果實放入沸水(略加明礬)中燙,或放入蒸籠内蒸半小時,取出,曬幹。

藥材幹燥果實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4.5厘米,粗0.6~2厘米。表面深紅色或紅黃色,具有5~8條縱棱。頂端殘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紅黃色,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内有多數種子,粘結成團。種子扁圓形,深紅色或紅黃色,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鮮黃色。氣微,味淡微酸。以個小、完整、仁飽滿、内外色紅者為佳。個大、外皮棕黃色、仁較癟、色紅黃者質次。

化學成分

含黃酮類栀子素、果膠、鞣質、藏紅花素、藏紅花酸、D-甘露醇、廿九烷、β-谷甾醇。

另含多種具環臭蟻醛結構的甙:栀子甙、去羟栀子甙泊素-1-葡萄糖甙,格尼泊素-1-β-D-龍膽二糖甙及小量的山栀甙。

藥理作用

①利膽作用栀子水提取液及醇提取液給予家兔口服,對輸膽管導出的膽汁量及固形成分無影響,但有人用同樣制劑注射于家兔,15~30分鐘膽汁分泌開始增加,持續1小時以上。

給兔靜脈注射藏紅花素和藏紅花酸鈉後,膽汁分泌量增加。

栀子水煎劑或沖服劑給人口服後作膽囊拍片,證明服藥後20及40分鐘膽囊有明顯的收縮作用。

家兔總輸膽管結紮後,口服栀子水提取液則血中膽紅素減少,用藥愈多,減少愈顯著(如結紮後每隔24小時口服1次,則結果甚為明顯),尤其連續服用适量藥物以後結紮,所得效果最佳,醇提取液亦具有相同的作用,但較水提取液作用稍弱。

栀子醇提取液注射于家兔,2小時血中膽紅素較對照組稍增加,6小時後較對照組低,24~48小時後明顯減少,藏紅花素及藏紅花酸鈉亦有同樣作用。

在總膽管結紮的家兔,注射醇提取液,24小時末梢淋巴液中膽紅素減少,藏紅花素及藏紅花酸鈉亦有同樣作用。

栀子可用于膽道炎症引起的黃疸。

②鎮靜、降壓作用小白鼠皮下注射栀子流浸膏,使自發活動減少閉目、低頭、肌肉松弛,并能對抗戊四氮的驚厥,而不能對抗士的甯的驚厥,但能減少其死亡率,以流浸膏灰分作對照則未見以上作用。

也有用以消除失眠及過度疲勞者。

栀子煎劑和醇提取液對麻醉或不麻醉貓、大白鼠和兔,不論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持久性降壓作用,掙脈住射降壓迅速而維持時間短,其降壓部位似在延腦副交感中樞。

③抗微生物作用栀子水漫液在試臂内對許蘭氏黃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等多種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劑15毫克/毫升能殺死鈎端螺旋體,在體外,栀子煎劑能使血吸蟲停止活動,煎劑對細菌生長無抑制作用。

④其他作用栀子醇提取液對家兔及大白鼠離體腸管平滑肌,低濃度興奮,高濃度抑制。

去羟栀子甙對小鼠有瀉下作用,其提取物制成油膏,可加速軟組織的愈合。

毒性

小鼠急性腹腔注射半數緻死量為27.45克/公斤,皮下注射為31.79克/公斤,與鎮靜有效量比較,安全指數較小。

炮制

生栀子:篩去灰屑,揀去雜質,碾碎過篩;或剪去兩端。

山栀仁:取淨栀子,用剪刀從中間對剖開,剝去外皮取仁。

山桅皮:即生栀子剝下的外果皮。

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鍋内用文火炒至金黃色,取出,放涼。

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鍋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涼。

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鍋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須存性,取出,放涼。

《雷公炮炙論》:凡使栀子,先去皮須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幹,搗篩如赤金末用。

性味

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别錄》:大寒,無毒。

③《醫林纂要》:苦酸,寒。

歸經

入心、肝、肺、胃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肺、大小腸、胃、膀胱六經。

③《藥品化義》:入肺、胃、肝、膽、三焦、胞絡六經。

功用主治

利用山栀子來幫助我們解決熱毒、實火而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腫痛的情況,對瘡瘍腫毒這樣的症狀也是有好處的。再加上山栀子是屬于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作用的一種中藥材,可以幫助我們用來治療血熱妄行的情況,同時,山栀子還可以和生地、側柏葉、丹皮等搭配起來服用,這樣對于治療目赤腫痛的情況也有好處,還可以與菊花、石決明等一起服用,這樣是可以幫助治瘡瘍腫毒問題的。

①《本經》:主五内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瘡瘍。

②《本草經集注》:解踯躅毒。

③《别錄》:療目熱亦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④《藥性論》:殺蟅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幹,目赤腫痛。

⑤《食療本草》:主瘖啞,紫癜風,黃疸積熱心躁。

⑥《醫學啟源》:療心經客熱,除煩躁,去上焦虛熱,治風。

⑦《藥類法象》:治心煩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絕,血滞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郁,行結氣。

⑧《綱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複,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

⑩《本草備要》:生用瀉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煩嘔,内熱用仁,表熱用皮。

用法與用量

内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

脾虛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彙言》:吐血衄血,非陽火暴發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虛火上升,二者禁用。

上一篇:白鮮皮

下一篇:蘇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