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

漢語漢字
履(拼音:lǚ)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本義一般認為是踩踏,大約到戰國末期引申為名詞鞋子。大約到了唐代,“履”在表“鞋子”義的常用詞地位被“鞋”取代。履由踩踏又引申為經曆、做、實踐,又引申表示居處。[1]
  • 中文名:履
  • 拼音:lǚ
  • 繁體:履
  • 部首:屍
  • 字碼:U 5C65
  • 五筆:nttt
  • 倉颉:SHOE
  • 鄭碼:XMKR
  • 筆畫:15
  • 注音:ㄌㄩˇ
  • 五筆86&98:NTTT
  • 部首筆畫:3
  • 四角号碼:77247
  • UniCode:U 5C65
  • 規範漢字編号:3312
  • 筆順讀寫:橫折,橫,撇,撇,撇,豎,撇,橫,豎,橫折,橫,橫,撇,橫撇,捺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号參照此圖所示文字)履字已見于甲骨文,甲骨文字形(圖1)主體為人形,下部突出人足,足下添一短橫,像鞋或象征鞋;一說上部為表音的“眉”字。西周金文足下作“舟”,戰國楚簡中的履字或增加“止”為形,強調用腳踩踏、經曆。《說文》履字古文(圖4)形體繼承楚簡履字形體寫法,隻是“止”變為“足”。《說文》小篆(圖5)履字形體從屍從彳從舟從止,從屍也許是從“人”形之訛變,也許是從眉形之省訛。睡虎地秦墓竹簡從屍從彳從止從自(圖6),“自”形當是舟字之訛變。從西漢初年開始,履字所從舟旁與止旁連在一起訛變為與“複”字相近,為東漢碑文和居延漢簡中的履字形體所繼承,楷書形體直接由此演變而來。但至東漢晚期熹平石經中的履字作圖7,仍然可以看出從舟。履字隸變前之結構不是從複,從複是從舟、從止之訛變。

“履”的基本義是穿鞋行走、踐踏的意思。裘錫圭先生在《西周銅器銘文中的“履”》一文中指出,西周金文中在轉讓土地的占有權或使用權時,通常要踏勘一次四界,實地把土地的範圍正式确定下來,這種踏勘地界的行為叫做“履”。從踏勘地界的行為的角度出發,“履”就有走過、踩踏的意思。《詩·小雅·小旻》中記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其中的“如履薄冰”,就是像踩在薄冰上一樣。而《說文解字》對“履”解釋是:“履,足所依也。”是說“履”是腳上穿的東西,即鞋子,這實際是本義的引申了。據考證,“履”在戰國之前隻用作動詞義,而名詞性的“鞋子”一般用“屦(jù)”。

戰國以後,“履”表“鞋子”義的用法才漸漸多了起來。如鄭人買履、削足适履。“履”既然和行走相關,就和人的經曆有了聯系,因此引申表示“經曆”,例如戴震《與方希原書》中寫道:“凡事履而後知,曆而後難。”凡事要經曆之後才知道。求職用的“履曆”,也是這個含義。“經曆”是要去做一些事情,引申表示“履行、實施”,例如《禮記·表記》中說:“處其位而不履其事,則亂也。”是說在他的位置而不履行他該做的事情,就要出亂子。能履行、實施一定事情方案的人都處于一定的位置,因此“履”又引申表示“居、處”,例如《新序·雜事四》中說:“夫執國之柄,履民之上。”“履”作“處”講。

詳細解釋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shoes

《莊子‧山木》:“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系履而過魏王。”

草履;衣履;西裝革履;削足适履

腳步

footstep

北周·庾信《和詠舞》:“頓履随竦節,低鬟逐上聲。”

步履

領土;疆界

territory

《左傳‧僖公四年》:“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

行為;品行

behavior

《晉書‧溫峤傳論》:“性履純深,譽流邦族。”

福祿

《詩經‧周南‧樛木》:“樂隻君子,福履綏之。”毛傳:“履,祿。”

禮;禮儀

《易‧序卦》:“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

《詩經‧商頌‧長發》:“受大國是達,率履不越。”

六十四卦之一。兌下乾上

鬼神名

《莊子‧達生》:“桓公曰:‘然則有鬼乎?’曰:‘有。沈有履,竈有髻。’”陳鼓應注“履:神名。司馬彪本作‘漏’。”

動詞

踩踏;走過

tread on

《易‧坤卦》:“履霜堅冰,陰始凝也。”

葉聖陶《窮愁》:“阿松所識,不出裡巷鄙夫,豪富階除,平生未履。”

履險如夷;如履薄冰

穿(鞋)

put on

《莊子‧田子方》:“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屦者知地形。”

《漢書‧匡衡傳》:“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

行走;步行

《易‧履卦》:“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

臨;至

ascend

《易‧履卦》:“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

魯迅《集外集‧斯巴達之魂》:“惟斯巴達人有‘一履戰地,不勝則死’之國法,今惟決死!”

履任;履職;履新

經曆

experience

漢·焦贛《易林‧震之贲》:“四隤不安,兵革為患,掠我妻子,家履饑寒。”

宋·蘇轼《與李方叔書》:“比日履茲秋暑,起居佳勝。”

履曆

居,處

《莊子·天道》:“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

《新序·雜事四》:“夫執國之柄,履民之上。”

執行;實行

fulfill

《國語‧吳語》:“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不可以授命。”

葉聖陶《齊天樂‧建國三十周年緻祝》詞:“人人問己:果所踐符真,出言都履?”

履行;履約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八】【履部】良止切(lǚ)

(履/?)足所依也。從屍從彳從夊,舟象履形。一曰屍聲。凡履之屬皆從履。

?,古文履從頁從足。說文解字注

足所依也。?、依疊韻。古曰屨,今曰?,古曰?,今曰鞵,名之隨時不同者也。引伸之訓踐,如“君子所?”是也。又引伸之訓祿,《詩》:“福?綏之。”毛傳曰:“?,祿也。”又引伸之訓禮,《序卦》傳、《詩·長髮》傳是也。?、禮爲疊韻。?、祿爲雙聲。

從屍,服?者也。從彳、夊。夊,楚危切。彳、夊皆行也。

從舟,象?形。合四字會意。良止切。按《良止》誤也,當依《篇》《韻》力幾切,十五部。

一曰屍聲。别一説也。

?,古文?。從頁,從足。?重首,故從頁。廣韻

力幾切,上旨來 ‖ 履聲脂2部(lǚ)

履,踐也。祿也。幸也。福也。《字書》雲:“草曰屝,麻曰屨,皮曰履,黃帝臣於則所造。”又姓,出《姓苑》。力幾切。一。康熙字典

【寅集上】【屍部】 履;康熙筆畫:15;部外筆畫:12

古文:?、?

《廣韻》力幾切。《集韻》《韻會》兩幾切。《正韻》良以切,並音裡。《說文》:足所依也。本作,今作履。《爾雅·釋言》:履,禮也。注:禮可以履行也。《釋名》:履,飾足以為禮也。《字書》:草曰屝,麻曰屦,皮曰履,黃帝臣於則造。

又踐也。《易·坤卦》:履霜堅冰至。《詩·齊風》:履我卽兮。注:蹑我之迹,而相就也。

又《左傳·僖四年》:賜我先君履。注:謂所踐履之界也。

又以履加足亦曰履。《史記·留侯世家》:良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又祿也。《詩·周南》:福履綏之。注:履,祿。綏,安也。

又姓,見《姓苑》。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屍”從上、左包圍“復”,底部“屍”高“復”低。“屍”的“コ”居上居中。“彳”居豎中線左側第二撇從橫中線起筆。“複”,上下三撇筆過豎中線左側;“日”中短橫在橫中線;“攵”的末筆捺收筆與“屍”底端寺平,捺腳超出上部。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i̯ər

先秦

王力系統

l

ǐe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l

jed

先秦

周法高系統

l

ier

先秦

李方桂系統

l

jidx

西漢

東漢

jiəi

jiə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脂微

jiəi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iei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iei

隋唐

高本漢系統

l

ji

隋唐

王力系統

l

i

隋唐

董同龢系統

l

jei

隋唐

周法高系統

l

iɪi

隋唐

李方桂系統

l

ji

隋唐

陳新雄系統

l

ǐe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上聲

五旨

開口呼

次濁

力幾切

ljei

集韻

上聲

五旨

開口呼

次濁

兩幾切

liɪ

上聲

十一荠

開口呼

次濁

裡弟切

lɛi

禮部韻略

上聲

兩幾切

增韻

上聲

兩幾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齊微

齊齒呼

次濁

li

中州音韻

上聲

齊微

良底切

洪武正韻

上聲

三荠

次濁

良以切

li

分韻撮要

陽上

第三幾紀記

上一篇:步履蹒跚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