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

小孤山

位于宿松城東南六十公裡的長江中
小孤山之稱,區别于鄱陽湖中大孤山。[1]它屹立在宿松城東南六十公裡的長江中,秀峰獨立,形成于第四紀冰川時期。“障百川于千裡,納群山于足下”。“海門石柱”、“長江絕獨”、“江上第一景”均為世人對小孤山之贊譽。
    中文名: 外文名: 地理位置: 氣候條件: 開放時間:08:00-17:00 門票價格: 占地面積: 著名景點: 票價:30 所在地:安慶 地址: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複興鎮 類别:風景名勝

介紹

小孤山座落在安徽省宿松縣東南,位于長江中下遊,距離縣城65公裡。與江西省彭澤縣的彭郎矶隔江相望與江西的石鐘山、龍宮洞遙相呼應,和國家級風景區廬山,湖北省黃梅縣的五祖寺,安徽省的天柱山雄距長江兩岸,形成三角之勢。構成了天然的旅遊網絡。素有“海門第一關”,“長江天柱”,“江上蓬萊”之美稱。為遐爾聞名的旅遊勝地,風光旖旎。小孤山以奇、險、秀、孤而聞名于世,被曆代詩家學者吟贊為“長江絕島、中流砥柱”。

小孤山原是江中石嶼,開始形成于兩百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時期。它孤峰獨峙,三面環水,直插江心,氣勢險峻。巨石懸立奇峭,大有“障百川于千裡,納群山于足下”之勢。此山其高不過百米,周不過裡許,然而其形特異,如一出水芙蓉,孤峰聳立。山上幽洞滄波,玉竹翠亭,峻梭碧閣,相互映襯,美不勝收。山雖小卻志傲群山,上鎖金焦,下阻千浪。大别山恭其俊秀,五老峰遜其不峙。而引得曆代詩家學者對小孤山的青睐,留下無數比蘇東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加脍炙人口的詩句。千百年來,小孤山以奇、險、獨、孤而著稱。“東看太師椅、南望一支筆、西觀似懸鐘、北眺嘯天龍”為其最形象的描寫。正如南宋愛國詩人陸遊贊曰:“江水東流直下吳,狂瀾倒挽一人無,世間枉說奇男子,砥柱還須讓小姑”。n

小孤山的曆史悠久。相傳大禹治水時,曾至此刻石記功;秦始皇東巡,勒“中流砥柱”于石上,盛唐時期小孤山的名字正式見于詩人的筆端。小孤山的“孤山”是以其獨立不倚而得名,至于小者,是為區别江西鄱陽湖的“大孤山”而言。小孤山山勢挺拔,獨立江心,北望靠天柱,南觀倚匡廬。世人因山形長勢猶如古代婦女頭上發髻,故又稱為髻山。世俗又因小孤與小姑同音,逐轉小孤為“小姑”相傳日久,有好事者将對岸的彭浪矶說成“彭郎”,遂生發出許多小姑與彭郎相愛的美麗傳說,更給此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n

小孤山無處不景,無景不奇,上有奇花異草,下有長江湍流。據說海潮至此不複往上,故又有“海門山”和“海門第一關”之美稱。環山而上層層疊疊,彎彎曲曲,忽而接近波濤,忽而懸空托起,令人一步一個新奇。那奇峰綴怪石,古木裹雲衣之景色,則令人頓入神仙福地。山上綠草如茵,茂林修竹,廟宇亭台,層次分明。迎山而上則勝迹叠,如:一天門、龍角石、龍耳洞、關聖殿、彌陀閣、先月樓、半邊塔、界潮祠、禦詩碑、梳妝亭、觀濤亭、啟秀寺、藏經樓、聖母殿、大雄寶殿等十多處景點,且每一景點都有每一景點之雅觀和民間傳說,并有曆代名人的匾額和雅士墨客之碑文,攀得頂峰曆經三百六十五級台階,取登山一回。度過一年之意。其道曲徑通幽,其景奇觀叠出,若上“天梯”一站,一邊一個山峰,萬事萬物盡收眼底,心曠神怡。n

小孤山不光風景優美,其地勢也非常險要,為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後,曾在此設立烽火台和炮台,元代紅巾軍與餘阙,明代朱元璋與陳友諒,清朝彭玉麟的湘軍與太平軍均在此對壘交鋒,以争成敗,故又有“安慶門戶”“楚塞吳關”之說。n

小孤山地處長江之濱,三面環水,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曆年來,據不完全的統計每年有香客600000多人次、遊客40000多人次前往此山遊玩。1999年安慶市旅遊局、港務局合資興建了小孤山旅遊專線碼頭,由上海至三峽,南京至重慶,蕪湖至九江等客輪和旅遊輪均在此停靠。陸路方面,位于三省交界七縣相連的宿松縣,城内公路縱橫交錯,南至九江、南昌、西至湖北武漢,北至合肥。105、318及京廣鐵路貫穿宿松,安九沿江公路臨山而過更是便利。由于政府的關注和小孤山優美的風景及便利的水陸交通吸引了衆多的遊客前往觀光。n

小孤山為安徽省著名的風景名勝之一。它獨具特色的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構成了高品位的旅遊勝地。198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小孤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廟志

啟秀寺

小孤山的寺廟,始建于唐代。當時中國佛教興盛,禅宗馬祖道一(709年-788年)雲遊天下名山,行腳至星子縣的龔公山,宿松的靈隐山一帶傳授佛法,後以小孤秀過靈隐,便至此開山建廟,曰“啟秀寺”。其弟子“百丈清規”的創始人懷海,世稱百丈禅師,于唐德宗時曾到此寺講法,傳下了《禅門規式》。故《山譜》上有“馬祖開山,百丈傳規”的記載。

相傳,唐時山上寺廟很是狹小,内朔一男形神象,姓氏不詳,無從考記。廟在盛唐後,日見荒蕪,從顧況的“古廟楓林江水邊,寒鴉接飯雁橫天”的詩句中即可想見當時的概貌。晚唐時,幾經兵亂,寺廟一度破毀。

北宋時期,廟重建。改名“惠濟寺”始祀海神媽祖,即現在所稱的小姑娘娘。據《清一統志》稱:“天後,宋莆田林願第六女,始生有祥光異香,長能乘法席渡海,乘雲遊島嶼間,升化後常飛翻海上,專司救助海難。宋、元、明、清時,累著靈迹”。故宋代在此立廟祀之,并對女神一再加封,給她以“助順安濟廣濟惠濟夫人”的稱号。如此一來,由馬祖開山變成了媽祖,像由男形變成女形。南宋紹興初,魏國公張俊從湖湘還,曾對小孤山寺廟加以修葺,擴建為六重,規模宏敞。廟前額曰“惠濟”神号“安濟夫人”并有碑載其事。寶慶二年(1226年)江洲守臣厲文翁又在山巅上建“牧羊亭”并築有石級可登。

元代以海運效靈,又對小孤山寺廟略加修葺,賜額“廣濟”給女神加封“顯靈”稱為“顯靈廣濟夫人”。廷佑年間,虞集登此山,見路毀亭荒,即鼓勵安慶府判李維肅新修此亭。天曆年間,又在廟南山門側立一鐵柱,長約三丈有餘,系有鐵索,讓舟人攀援渡險。石上镌有俞翰書的“海門第一關”,門首重書“啟秀寺”三字。明代是小孤山寺廟鼎盛時期,洪武二年(1369年)遣良工派官員,對寺廟進行維修和緻祭,封女神為“天妃聖母”。

永樂年間,封山神為“護國佑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并遣官緻祭。官緻祭文曰:“維神下奠巨浸,砥柱中流,吳楚之鎮,畿甸之候。延攪萬裡,享祀千秋,利有攸往,唯神是求。迄今祭奠,以迓神庥,尚響”。為安南兵事,成祖遣國公朱能,英國公張輔,先後于永樂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永樂七年二月五日兩次祭山。宣德二年二月七日,又遣龔良上山緻祭。弘治時期,邑令陳恪,施溥均對廟宇重新修葺。嘉靖九年(1532年)安慶知府葉夢熊予以維修,并刻詩文記述其事,至今尚存。亭改名“梳妝亭”被譽為天妃聖母梳妝處。

二十六年(1547年),因山小廟隘。敕别建天妃行宮于山西裡許處,其磚瓦皆各地所獻,每片都刻有督造官的姓名。顔曰:“護國寺”,一進九重。中為“天妃殿”,規模龐大,雕梁畫棟,制度宏巨,俨若王居。院内有“禦碑亭”刻有嘉靖的父親興獻帝詩一章。落成後,派官員緻祭,有:“在昔二聖曾此經過。顧覽神栖式展處,敬重以禦題勒石,妝葺廟庭。珍器尚藏,用充俎豆”等語,使小孤山名盛一時,可謂達到頂點。小孤山成為不是五嶽的五嶽,佛教活動也相應地發展起來。進入昌盛階段。後因歲久江坍,護國寺水毀無存,僅有部分碑文、石刻存于山上。

清代對此山廟宇,不斷加以修葺。順治九年(1652年)邑令孟瑄興建小孤山山門和關帝閣。廟内住持寶慧,經過多年募資,把重樓餘庑修制一新。康熙初,知縣王民(臯),重建“護國寺”于故址東北處,與山上寺廟相互輝映。五十九年(1720年)诏令天下省州縣皆為天妃立廟,加封女神為“天後”。

乾隆年間,山上寺廟日漸圮毀,總督高某奏請核準,廟于巳酉(1765年)重建,門首镌有禦書“靈昭江嶼”,亭由邑國子孫王傳璋重修。五十三年(1788年)又為天後加封“顯神贊順”四字。山僧西照還募砌石階于山麓,修石級至殿門,以便泊舟登山。鹹豐年間,廟因年久失修又遭兵燹,狼籍不堪。丁巳七年(1857年),彭玉麟視師江表,與彭友勝等,重修小孤山廟,碑記序雲:“本來巾帼,靈爽千秋。道造無極,威鎮中流。水繞而曲,山峻而幽,江南妙境,此争上遊。年代已久,古刹雲休,修理複舊,抑又何求”。并擴建了外舍,獻制了鐵香爐,匾對和石刻。

民國十二年(1923年),七社集資,增修山寺北處的“護國寺”。後三年又将湮沒的禦詩碑複制重建。移置小孤山絕頂梳妝亭後。此後二十多年中山僧龔明道還不斷化緣募資。對山上的廟宇作過多次增建和維修。

1949年建國後,政府對山上廟宇和文物石迹實行保護,1964年安慶行署派工程隊前來,将山上的廟宇亭閣修葺一新,并添置了不少文物。1967年“文革”中橫掃“四舊”,山廟的建築、佛像和文物屢遭破壞,宗教活動基本停止,隻剩山上啟秀寺一座。此後十幾年中,山上寺廟全由僧人常聞、果成等人看守。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政府恢複了宗教政策,由江西省調來的匡成老和尚與常聞、宏印、行義等人。把信衆供奉的香火錢積累起來,購置佛像、法器,修整僧舍、客房,并于聖母殿東邊山腰修建一座水塔。

特别是1996年以後,住持匡成老和尚帶領監院釋行義,四處募集資金,新建藏經樓和僧舍,并對山上危樓進行大量維修。

1998年釋行義接任住持,他又帶領僧衆,省吃儉用,攢下一點一滴的香火錢,建造平台,維修山路,并在山門前增放一對三米多高的巨獅。2004年他又在多方面的努力下,籌集資金,銀行貸款修新複舊的新建大雄寶殿、聖母殿、娘娘殿。至此,這座千年古刹在曆代僧侶的護持之下又煥然一新、初具規模。

由于啟秀寺位于長江絕島,山神被視作船隻航行的保護神,又有一些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因而遊客、香客不斷。特别是古曆三月二十三日,小姑娘娘誕辰這天,遊客、香客更是絡繹不絕的上山朝拜,以求平安,更給千年古寺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近年來,由于政府的重視,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小孤山啟秀寺為省級52座重點寺廟之首,山上石刻也被列入重點保護文物。這座古刹,曆經千年,在列朝政府和山僧的護持下,又恢複了昔日的雄姿。

小姑傳略

天後聖母即媽祖,這裡俗稱小姑娘娘,姓林名默,福建莆田湄洲嶼人,生于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8歲讀私塾,十分聰穎。10歲開始信佛誦經,悟力極強,能悉解《金剛經》。13歲,玄通老道士授其道典秘法。修持2年後,盡得要領。據傳說,她15歲那年,“與群女閑遊,照妝于井中,忽見神人捧送銅符一雙”,默受之不疑。此後,符咒可辟邪,力日見玄通,常身在室中,神遊四方,扶危濟險,救人與水厄海難。唐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八。傳說,默預先告知親友說:心好清淨,塵寰所不樂居,明辰乃重陽,适有登高之願,預告别期。“翌日,焚香誦經,徑直等上湄洲嶼最高峰,駕雲升天”。默生前即被人稱呼為神女、龍女、卒後世人立廟祀奉。

相關景點

一天門

一天門n

為清順治九年宿松前邑宰孟瑄所建。這裡有一天然石洞,依山就勢,傍洞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山門。門首題額曰啟秀寺,并镌有乾隆篆書“靈昭江嶼”于其上。洞門深處,峭壁高聳,斷岩淩空,内有七十九級石階,曲徑通幽,扶搖直上。上有陽台一座,半入山門,直望雲天。旁有蘭煙缭繞,碧苔浮壁,玉樹拱合,綠蔭如雲,故稱之為一天門。一天門者,直達山腰淩絕頂的唯一門戶也。

碑林

近百首曆代古詩名聯沿山路而行。落于竹林之中,駐足一讀,可解此山曆史。倍感文人墨客之幽雅。

海眼

在小孤山下石棱北轉處。那裡峭壁撐天,直立江心,與對岸澎浪矶相峙,水面極其狹窄。江流至此,回旋澎湃,形成了鬥大的盤渦,迳入江底,宛如其下有門,可以通海,故稱之曰海眼。宋謝枋得到此題詩贊道:“人言此是海門關,海眼無涯駭衆觀。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瀾。”說的就是此處壯景——山高、川險、江窄、流急。過去小舟誤入此眼,常遭颠覆;而今大輪遊戈,履險如夷,蔚為壯觀。

禦詩碑

在梳妝亭背後,卧羊石南邊。原為明嘉靖帝朱厚所建,存放在護國寺内,民國十五年移置于此。碑甚厚,高約七尺,正面镌有禦詩一章,音節铿锵,字亦莊重遒勁,反面刻有重建禦碑記。碑首嵌有雙龍環抱的聖旨,碑下鎮一石龜,伸頭縮頸。碑後緊接龍口,壑險岩危,真是“寒光溜碧空,峻勢淩江壤,松挂紫虬髻,石垂玄虎掌”,與禦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相似。賦而有興,歎為觀止。

梳妝亭

又名牧羊亭,在小孤山絕頂,為宋寶慶二年所建。相傳南北朝時,有一隐士結廬牧羊于此,故名牧羊亭,至今亭畔,還留有一群俯仰倚偎的卧羊石,潔溜光滑,狀若睡羊。元代亭浙荒圯,安慶府判李維肅新修,改名一柱,亭内石上刻有“獨立華表”四字。明嘉靖重修,始改名梳妝亭,一作妝亭,被譽為“小姑”梳妝處。亭前楹聯是:“梳長生鶴發,妝不老峰頭”。亭有六角三層,結構美觀大方。登上亭樓眺望,大江南北,雲山叠映,沃野平疇,紅綠相間,萬千景象入簾中,真令人陶醉。

上一篇:孟菲斯

下一篇:精誠所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