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尿術

導尿術

直接從膀胱導出不受污染的尿标本的手術
導尿術是将導尿管經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目的是解除尿潴留,采取不污染的尿液标本作檢查,測定殘餘尿,測定膀胱冷熱感、容量、壓力,注入造影劑或藥物幫助診斷或治療等。手術者站立患者右側,戴無菌手套,用無菌水或苯紮溴铵消毒會陰部及尿道口,導尿管前端沾無菌潤滑油,左手執陰莖(如為女患者,則術者左手拇指及食指分開小陰唇顯露尿道口),将尿管插入膀胱,直至導尿管有尿液流出。
  • 中文名:導尿術
  • 外文名:
  • 專科分類:
  • 英文名:catheterization
  • 目的:為尿潴留病員放出尿液
  • 适應症:各種下尿路梗阻所緻尿潴留
  • 應用範圍:尿潴留

目的

導尿術的目的、

1、直接從膀胱導出不受污染的尿标本,作細菌培養,測量膀胱容量、壓力及檢查殘餘尿量,鑒别尿閉及尿潴留,以助診斷。

2、為尿潴留病員放出尿液,以減輕痛苦。

3、盆腔内器官手術前,為病員導尿,以排空膀胱,避免手術中誤傷。

4、昏迷、尿失禁或會陰部有損傷時,保留導尿管以保持局部幹燥,清潔。某些泌尿系統疾病手術後,為促使膀胱功能的恢複及切口的愈合,常需做留置導尿術。

5、搶救休克或垂危病員,正确記錄尿量、比重,以觀察腎功能。

适應症

1、各種下尿路梗阻所緻尿潴留。

2、危重病人搶救。

3、膀胱疾病診斷與治療。

4、進行尿道或膀胱造影。

5、留取未受污染的尿标本做細菌培養。

6、産科手術前的常規導尿。

7、膀胱内藥物灌注或膀胱沖洗。

8、探查尿道有無狹窄,了解少尿或無尿原因。

物品準備

1、無菌導尿包、内有治療碗1個,尿管2根,小藥杯一個,血管鉗2把,石蠟油棉球1個,标本瓶1個,洞巾1塊,紗布數塊,20ml注射器1個(内有生理鹽水20ml)

2、外陰初步消毒用物、無菌治療碗一個(内盛消毒液棉球10餘個,血管鉗1把),清潔手套1隻。

3、其他、無菌持物鉗,無菌手套,消毒溶液(碘伏),中單,便盆。

操作流程

1、攜用物至床旁,向病員說明導尿目的,以取得合作。

2、能自理者囑病員清洗外陰,不能起床者,護士協助洗淨。

3、操作者站在病員右側,病員取仰卧位,屈髋屈膝,雙腿略向外展,脫去對側褲腿,蓋在近側腿上,對側大腿用蓋被遮蓋,露出會陰。

4、将小橡膠單及治療巾墊于病人臀下,彎盤置于近會陰處,換藥碗與彎盤放于病員兩腿之間,用一無菌紗布“8”字形纏繞左手拇指、食指,右手持止血鉗夾0.1%新潔爾滅棉球擦洗外陰(陰阜及大陰唇),再以左手拇、食指分開大陰唇,擦洗小陰唇及尿道口,自外向内,由上而下,每個棉球限用一次,擦洗尿道口時,在尿道口輕輕旋轉向下擦洗,共擦洗兩次,第二次的棉球向下擦洗至肛門,将污棉球放于彎盤内,取下左手指紗布置于換藥碗内,撤去換藥碗,彎盤置于床尾。

5、取下無菌導尿包置于病員兩腿之間,打開導尿包,倒0.1%新潔爾滅于裝幹棉球小杯内戴無菌手套,鋪孔巾,使孔巾與導尿包包布形成一無菌區。

6、取一彎盤置于病員左側孔巾口旁,用石蠟油棉球潤滑導尿管前端後放于孔巾口旁的彎盤内,以左手分開并固定小陰唇,右手用止血鉗夾新潔爾滅棉球自上而下,由内向外分别消毒尿道口(在尿道口輕輕旋轉消毒後向下擦洗,共兩次)及小陰唇,每個棉球限用一次。擦洗完畢将止血鉗丢于污彎盤内。

7、用另一止血鉗持導尿管對準尿道口緩慢插入尿道約4-6厘米,見尿液流出,再插入1厘米左右,松開左手,固定導尿管,将尿液引入無菌盤内。

8、若需做尿培養,用無菌标本瓶接取,蓋好瓶蓋。

9、導尿畢,拔出導尿管,脫去手套,放于彎盤内,撤下孔巾,擦洗外陰,協助病員穿褲。整理床鋪,清理用物,作好記錄後送驗标本。

方法

1.患者仰卧,兩腿屈膝外展,臀下墊油布或中單。患者先用肥皂液清洗外陰;男患者翻開包皮清洗。

2.以2%紅汞或0.1%新潔爾滅或0.1%洗必泰溶液由内向外環形消毒尿道口及外陰部。爾後外陰部蓋無菌洞巾,男性則用消毒巾裹住陰莖,露出尿道口。

3.術者戴無菌手套站于患者右側,以左手拇、食二指挾持陰莖,女性則分開小陰唇露出尿道口,右手将塗有無菌潤滑油之導尿管慢慢插入尿道,導尿管外端用止血鉗夾閉,将其開口置于消毒彎盤中。男性約進入20-22cm,女性約入4-6cm,松開止血鉗,尿液即可流出。

4.需作細菌培養者,留取中段尿于無菌試管中送檢。

5.術後将導尿管夾閉後再徐徐拔出,以免管内尿液流出污染衣物。如需留置導尿時,則以膠布固定尿管,以防脫出,外端以止血鉗夾閉,管口以無菌紗布包好,以防尿液逸出和污染;或接上留尿無菌塑料袋,挂于床側。

注意事項

1.嚴格無菌操作,預防尿路感染。

2.插入尿管動作要輕柔,以免損傷尿道粘膜,若插入時有阻擋感(切忌蠻插)可更換方向(也可稍退2-3cm,向導尿管中灌注石蠟油,潤滑尿道),再插見有尿液流出時再插入5-7(男)/2-3(女)cm,勿過深或過淺,尤忌反複抽動尿管。(有導絲的雖插入時候能夠很快很有力,但最易損傷尿道粘膜,故可之前抽出;石蠟油一定要反複塗滿導尿管兩次)

3.選擇導尿管的粗細要适宜,對小兒或疑有尿道狹窄者,尿管宜細。

4.對膀胱過度充盈者,排尿宜緩慢以免驟然減壓引起出血或暈厥。

對膀胱高度膨脹且又極度虛弱的病人,第一次導尿量不可超過500ml,以防大量放尿,導緻腹腔内壓突然降低,大量血液滞留于腹腔血管内,造成血壓下降,産生虛脫,亦可因膀胱突然減壓,導緻膀胱粘膜急劇充血,引起尿血。

5.測定殘餘尿時,囑患者先自行排尿,然後導尿。殘餘尿量一般為5—10ml,如超過100ml,則應留置導尿管。

6.留置導尿時,應經常檢查尿管固定情況,有否脫出,必要時以無菌藥液每日沖洗膀胱一次;每隔5—7日更換尿管一次,再次插入前應讓尿道松弛數小時,再重新插入。

7、膀胱過度充盈患者導尿時速度不能過快,否則可以産生休克或膀胱出血,此時應緩慢分次的放出尿液,每次約150-200ml,反複多次,逐漸将膀胱放空。

曆史

晉朝最古老的中醫導尿術記載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第18卷“王瓜”條引晉葛洪《肘後方》曰:“小便不通,土瓜根搗汁,入少水解之,筒吹入下部”“大便不通,上方吹入肛門内,二便不通,前後吹之取通。”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關于導尿術應用的中醫文獻,盡管文中“吹人下部”并未言明是吹入前陰,但據後文“前後吹之取通”,可以确定其“下部”實即前陰(尿道口),而筒正是導尿工具。該法用導管将粘稠的液體吹入尿道,借助液體的擴張作用,使液體倒灌進入膀胱,從而在膀胱與尿道之間構成一個液體通道,引出尿液,從而達到導尿的目的,本文暫将這種導尿法稱為口吹--液體倒灌式。盡管文獻中并未說明作為導尿工具的“筒”究竟為何物,也未說明應插入尿道多深,并且這種方法在操作上也存在不少困難,成功率有限,但它足以證明當時的醫家已确實在臨床上應用了導尿術。

南北朝時期,陳延之的著作中再次引述了這種導尿術,據日·丹波康賴《醫心方》卷12以及丹波元堅《雜病廣要》“關格”所引:“小品療小便不通及關格方:取生土瓜根,搗取汁以少水解之筒中,吹内下部即通。”可見這一方法一直被醫家所沿用。

唐朝導尿術新術式的出現

由于口吹--液體倒灌式導尿術自身的局限,使其臨床應用受到一定程度限制,但随着中醫醫療實踐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到唐朝出現了兩種新的導尿方式,使中醫導尿術得以豐富。

首先,孫思邈記述了蔥管一口吹式導尿術,據《備急千金要方》記載:“凡尿不在胞中,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蔥葉除尖頭,納陰莖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脹,津液大通便愈。”這段文字詳細記載了導尿術的适應症,導尿工具以及導尿管插入尿道的深度和具體操作辦法,在早期文獻中無疑是最精細的描述,該法的原理在于通過蔥管的傳導,借助氣體的張力,使尿道擴張,迫使氣體進入膀胧造成“胞脹”,進而開啟膀胧括約肌,利用尿潴留時膀胧本身的壓力将尿液排出體外。該法的優點在于操作較簡單,易于掌握,對尿道損傷小,術後感染機會少,是比較理想的導尿方法。

稍晚,王焘《外台秘要》卷27引述了張文仲《救急方》所記載的蔥管--藥物--口吹式導尿法:“救急主小便不通方:取印成鹽七顆,禱篩作末,用青蔥葉尖盛鹽末,開便孔内葉小頭于中,吹之令鹽末入孔即通,非常之效。該法與前法不同之處在于在蔥管中加入了鹽末,作為操作者主觀上可能以為是鹽末的利尿作用,但從客觀上講,其作用原理仍是利用氣體的擴張作用,與前法無異。由于操作者主觀上寄希望于藥物,因此在操作過程中,其着眼點在于将藥物吹入尿道,而忽略了将氣體吹入膀恍的要點,因此其成功率較低。

長期以來,人們大都認為孫思邈是中國甚至是世界上第一個運用導尿術的醫家。但研究表明,早在孫氏之前,葛洪與陳延之已應用了導尿術,因此在中國醫學史上,孫思邈不是最早應用該技術的醫家。近來有人認為《小品方》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沖洗、導尿及灌腸通便術。”其說法也是不确切的。确切地講,自晉至唐出現的三種導尿術彼此之間并無繼承發展關系,葛洪、孫思邈、張文仲三人均各自獨立地發現并運用了導尿術。因此,從醫學史意義上講,三者均各自具有首創性,隻是從時間上看,葛洪更早些。所以自晉至唐這段時間是中醫導尿術的開創期,這時期的導尿術以口吹式為标志,導尿工具以蔥管為主。

元朝對早期導尿術的改進

早期導尿術盡管有其優點,但其自身的不足也很明顯。首先,蔥管過于軟、脆,給操作過程造成一定困難;其次,古代醫家多為男性,口吹式對女性病人不太适宜。對此後世醫家作了有益的改進。如明·揚拱《醫方摘要》治尿閉“用土狗一個炙研,入冰片麝香少許,翎管吹入莖内。”即用翎管代替蔥管,在應用藥物上也更趨複雜,然而在改進導尿術上貢獻最大的當數元代醫家羅天益,他在《衛生寶鑒》卷17“胞痹門”中記載:“薪有一妓,病轉脬,小便不通,腹脹如鼓,數月垂死,一醫用豬脬吹脹,以翎管安上,放在小便出裡頭,撚胖氣吹入,即大尿而愈。”該記載不但用翎管代替了蔥管,而且用豬膀胱吹氣代替人口直接吹氣,對女性病人也很适宜,而且操作過程更為考究,豬膀、翎管與患者膀胱三者構成一個封閉體系,将氣體撚入患者膀胱後,除了利用患者膀胱的壓力外,導尿工具還兼有負壓吸引作用,因此方法上更趨先進,成功率也大為提高。以翎管及間接吹氣法為标志的新式導尿術的出現為特征,元代為中醫導尿術的發展期。

明朝導尿術的廣泛應用及理論上的認可

随着醫療實踐的不斷深入,導尿術以其簡便捷效漸為廣大醫者所接受,到了明朝該術已得到空前廣泛的應用,這首先表現在當時大量的醫學文獻均記載了導尿術。如李時珍《本草綱目》、王肯堂《證治準繩》、朱橚《普濟方》、孫一奎《赤水玄珠》、張景嶽《景嶽全書》等,在這些當時頗具影響的權威著作中均以不同方式記載了各種導尿術,其中《本草綱目》更為突出,它幾乎引述了所有古代文獻中關于導尿術的描述。如卷三“癃淋·外治”條下:“蔥管插入三寸,吹之取通”,顯然是孫思邈法;“炒鹽吹入孔内”,顯然是張文仲法;“蝼蛄焙末吹入孔内”,顯然是揚拱法;“豬脬、吹氣法”則顯然是羅天益法。其次明代導尿術的廣泛運用還表現在李時珍等人在臨床上的自覺應用,李氏雲:“蔥管吹鹽入玉莖内,治小便不通及轉脬危急者極有捷效,餘常用治數人得驗。”

羅天益雖然記述了先進的導尿術,但其文獻描述的隻是一個病案,屬偶然發現,因此該法的推廣有待于得到理論上的肯定。即将之納入中醫治療學範疇,也許是大量運用導尿術給人以選擇和比較的機會。因此在明代,改進後的導尿術得到理論上的認可,如《赤水玄珠》卷15“小便不通門·雜方”載,“用豬尿胞一個.底頭出個小竅,用翎筒通過,放在竅内,根底細線系定,翎筒口子細杖子堵定,上用蠟封尿胞口頭,吹滿氣七分,系定了,再用手撚定翎筒根頭,放了黃蠟,堵塞其翎筒放在小便頭,放開翎管根頭手,其氣通入裡,自然小便下,神效。同時《證治準繩》也有與此完全相同的論述。這種描述已不是病案式記載,而是較為抽象的理論性描述,至此新式導尿術已得到理論界認可,成為治療尿潴留的常規方法之一。因此,明代是導尿術運用發展史上的成熟期,其主要表現在于新式導尿術的廣泛運用并且得到理論認可。

上一篇:輸液反應

下一篇:子痫前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