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中國

尋路中國

美國作家彼得·海斯勒創作的書籍
《尋路中國》是美國著名旅行文學作家彼得·海斯勒創作的遊記著作,于2011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1]《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城市、從農民工到企業家,追尋現代中國、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書名:尋路中國 别名: 作者:彼得·海斯勒 類别:遊記 原作品: 譯者:李雪順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頁數:426 定價:33 開本: 裝幀:平裝 ISBN:9787532752805 字 數:300000 紙 張:膠版紙

内容簡介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紐約客》駐北京記者。這本書講述了我駕車漫遊中國大陸的經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國駕照,在此後的七年中,我駕車漫遊于中國的鄉村與城市。這七年也正是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期,單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領駕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幾年,乘用車銷售額的年增長率超過了百分之五十。僅僅兩年多的時間,中國政府在鄉村所鋪設的公路裡程數,就超過了此前半個世紀的總量。

《尋路中國》一書有幾條不同的線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東海之濱沿着長城一路向西,橫跨中國北方的萬裡行程;另一條線索集中講述了一個因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而發生巨變的鄉村,在這裡,我特寫了一個農民家庭由農而商的變化經曆;最後,則是中國東南部一個工業小鎮的城市生活場景。書中所描述的這種由農而工而商、鄉村變身城市的發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來中國所發生的最重要的變化。

《尋路中國》是我的中國紀實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經濟,追蹤發展的源頭,探究個人對變革的應對。如前兩本書那樣,它研究中國的核心議題,但并不通過解讀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來實現這個目的,也不做宏觀的大而無當的分析。它相信通過叙述普通中國人的經曆來展現中國變革的實質。我經常在一地連續呆上數月、甚至數年,跟蹤變化。我不會僅僅聽主人公自己講述,我會睜大眼睛,看着他們的故事在我面前一點點展開。

這三本書橫跨了我的中國十年,從1996至2007。我們可以看出,這個處于世紀之交的十年是中國曆史上最關鍵的時期之一。正是在這十年中,中國經濟實現了騰飛,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力開始增大。更重要的是,這是鄧小平去世後的第一個十年。在這十年中,中國曆史的面貌開始變化,大規模的政治事件與強力領袖開始從中退卻。相反,中國巨變的推動者變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農民、邊學邊幹的企業家,他們的能量與決心是過去這十年中的決定因素。從《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尋路中國》,我所講述的都是他們的故事。

作品目錄

第一部

城牆

第二部

村莊

第三部

工廠

緻謝

資料來源

譯後記

作者簡介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以及《國家地理》雜志等媒體的撰稿人。

他成長于美國密蘇裡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并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海斯勒曾自助旅遊歐洲三十國,畢業後更從布拉格出發,由水陸兩路橫越俄國、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啟了他的旅遊文學寫作之路。

海斯勒散見于各大雜志的旅遊文學作品,數度獲得美國最佳旅遊寫作獎。他的中國紀實三部曲中,《江城》一經推出即獲得“奇裡雅瑪環太平洋圖書獎”,《甲骨文》則榮獲《時代周刊》年度最佳亞洲圖書等殊榮。海斯勒本人亦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注現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作品評價

“太棒了!彼得·海斯勒的《尋路中國》,是我讀過的描述當代中國日常生活最好的一本書……彼得在中國待了很久,作為《紐約客》的記者,他通過駕車環遊的方式捕捉現代中國。”

——托尼惠勒(Lonely Planet創始人)

“毫無疑問,彼得·海斯勒是關注現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他對當代中國的描寫,極富人性。”

——《華爾街日報》

“何偉的筆下是真中國,是連一些生活在中國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絕認識的中國。”

——《南方人物周刊》

作品影響

“奇裡雅瑪環太平洋圖書獎”、“《時代周刊》年度最佳亞洲圖書”

“中國紀實三部曲”系列最終篇、亞馬遜書店中國社科類圖書第一名

上一篇:責任勝于能力

下一篇:毛澤東的女兒李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