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大典

封禅大典

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禮
封禅,是一種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禮。它起源于春秋至戰國時期,是當時齊、魯的儒生為适應兼并争霸趨于統一的形式而提出的祭禮。他們認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間的最高帝王應當到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至高無上的上帝。封是祭天,禅是祭地。泰山封禅,便賦予了帝王取得上天承認、證明白已是“天子”的神聖意義。[1]
    中文名:封禅大典 外文名:Fengshan ceremony 别名:

封禅起源

封禅(fēng shàn)

是古已有之的禮儀,現存文獻的最早者為《管子·封禅篇》,可惜的是《管子·封禅篇》一書中的《封禅篇》早已亡佚,現存該篇是從《史記·封禅書》中補抄的。

它保存了關于封禅起源的一段珍貴史料:“齊桓公既霸,會諸候于蔡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禅泰山禅梁父者七十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禅泰山,禅雲雲;伏羲封泰山,禅雲雲;神農封泰山,禅雲雲;炎帝封泰山,禅雲雲;黃帝封泰山,禅雲雲;颛顼封泰山,禅雲雲;帝喾封泰山,禅雲雲;堯封泰山禅雲雲,舜封泰山,禅雲雲;禹封泰山,禅會稽;湯封泰山,禅雲雲;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禅。”《路史》中記載,作為炎帝後裔的蚩尤“興封禅”,其中也透出泰山封禅之最早的起源。

封禅意義

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五經通義》曰:“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報群神之功。”這似乎純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封禅的具體儀式富有象征性。班固說:“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廣厚也;刻石紀号者,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阯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

《白虎通義》《禮記正義》雲:“祭天則燔柴也,天謂日也;祭地,瘗者,祭月也。”原來封禅的種種目的與象征,都包含着一層更為深潛的意識: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系,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

封禅經過

中國古代帝王為加強自己的統治,不約而同的宣傳“神權天授”的理論,為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動,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續,封建統治者的這種行為讓泰山在人們心中的神山地位進一步強化,随後成為每一帝王一生必須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紀,黃帝營建了明堂以祀上帝,開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的先河。以後,中國曆代的統治者幾乎都建造了專用于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壇,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漢有甘泉宮,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元世祖定都北京,于麗正門外築壇祭天,元成宗時再于大都城東南建成郊壇,合祀天地。

曆次封禅

泰山祭祀起源于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史記·封禅書》有遠古七十二帝王朝拜泰山的記載。登泰山舉行封禅大典,被視為國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成為曆代帝王狂熱追求的盛事。據史書記載,自秦代到清朝2000多年間,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12位帝王到泰山封禅,曆代帝王通過封禅、朝拜泰山,樹立了皇權國威,而泰山因帝王封禅成為國家祭天聖壇的象征。

秦始皇封禅

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峄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禅禮儀,衆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并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禅禮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漢武帝封禅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後土的禮儀,禅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禅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并改年号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奉高縣。

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冬,武帝南巡。次年(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春月還至泰山,四月封禅。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正月,武帝東巡海上。四月還至泰山,舉行第三次封禅。

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三月,武帝至泰山舉行第四次封禅。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三月,武帝至泰山,舉行第五次封禅。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武帝由钜定還至泰山,舉行第六次封禅。

漢光武帝封禅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餘人整修山道,驺騎3000餘人在登封台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辇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後率内外命婦,封禅車乘連綿數百裡,随行的還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裡處建圓丘狀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号“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号“降禅壇”。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于“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後升壇亞獻。

封禅結束後在朝觐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台”、登封壇為“萬歲台”、降禅壇為“景雲台”,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于開元十三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禅。封禅禮沿襲乾封四制。封禅後,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銘》,勒于岱頂大觀峰,并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壇頌》、禮部尚書蘇颋撰《朝觐壇頌》,均勒石紀德。

唐玄宗玉牒文: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啟李氏,運興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極,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紹複,繼體不定。上帝眷佑,錫臣忠武,底綏内艱,推戴聖父。恭承大寶,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封祀岱嶽,謝成于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唐玄宗禅社首玉冊文:惟開元十三年,歲次乙醜十一月辛已朔十一日辛卯,嗣天子臣隆基,敢昭告于皇地隻:臣嗣守鴻名,膺茲丕運,率循地義,以為人極,夙夜祗若,迄未敢康。賴坤元隆靈,錫之景佑,資植庶類,屢惟豐年。式展時巡,報功厚載,敬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備茲瘗禮,式表至誠。睿宗大聖真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宋真宗封禅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诏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觐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于岱廟院内。

宋真宗玉牒文:有宋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啟運大同,惟宋受命,太祖肇基,功成治定。太宗膺圖,重熙累盛。粵惟沖人,丕承列聖,寅恭奉天,憂勤聽政。一紀于茲,四隩來暨。丕贶殊尤,元符章示。儲慶發祥,清淨可緻,時和年豐,群生鹹遂。仰荷顧懷,敢忘繼志,佥議大封,聿申昭事。躬陟喬嶽,對越上天,率禮祗肅,備物古蠲,以仁守仁,以孝奉先。祈福逮下,侑神昭德,惠綏黎元,懋建皇極,天祿無疆,靈休允迪。萬葉其昌,永葆純錫。

宋真宗玉策文: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昊天上帝:臣嗣膺景命,昭事上穹。昔太祖揖讓開基,太宗憂勤緻治,廓清環宇,混一車書,固抑升中,以延積慶。元符錫祚,衆寶呈祥,異域鹹懷,豐年屢應。虔修封祀,祈福黎元。謹以玉帛、犧牲、粢盛、庶品,備茲煙燎,式薦至誠。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宋真宗禅社首玉冊文:惟大中祥符元年,歲次戊申,十月戊子朔,二十五日壬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皇地隻:無私垂佑,有宋肇基。命惟天啟,慶賴坤儀。太祖神武,威震萬宇;太宗聖文,德綏九土。臣恭膺寶命,纂承丕緒;穹昊降鑒,靈符下付,景祚延鴻,秘文昭著。八表以甯,五兵不試,九谷豐穰,百姓親比,方輿所資,涼德是愧。

溥率同詞,缙紳協議。因以時巡,亦既肆類。躬陳典禮,祗事厚載;緻孝祖宗,潔誠嚴配。以伸大報,聿修明祀;本支百世,黎元受祉。謹以玉帛、牲齊、粢盛、庶品,備茲煙瘗,式表至誠。皇伯考太祖,啟運立極,英武聖文,神德玄功,大孝皇帝、皇考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大明,廣孝皇帝配神作主。

宋真宗之後,帝王來泰山隻舉行祭祀儀式,不再進行封禅。

上一篇:74

下一篇:岱嶽實驗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