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兒

寵兒

悲慘長篇小說
《寵兒》是美國著名作家托妮·莫裡森(Toni Morrison)的作品。《寵兒》取材于一段真實的曆史。作品令人觸目驚心:女黑奴塞絲在攜女逃亡途中遭到追捕,因不願看到孩子重又淪為奴隸,她毅然扼殺了自己的幼女……十八年後奴隸制早已廢除,而被她殺死的女嬰還魂歸來,以自己的出現日夜懲罰母親當年的行為,往事的夢魇一刻也不曾停止過對塞絲的糾纏。出版于1987年的《寵兒》是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裡森的第5部長篇小說,1988年莫裡森因該書獲得普利策獎,1993年更憑借該書和《所羅門之歌》、《爵士樂》等作品榮膺諾貝爾文學獎。
    書名:寵兒 别名: 作者:托妮·莫裡森(Toni Morrison) 類别:長篇小說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拼音:chǒng ér 原版名稱:Beloved 近義詞:驕子 注音:ㄨㄙˇ ㄦˊ 反義詞:棄嬰 字數:251千字

内容簡介

本書通過逃亡女黑奴塞絲的經曆,深刻揭露了奴隸制及對黑人心理的影響,它甚至超過了他們所受的苦難本身,本書意義深刻,是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寵兒》講述一個叫塞絲的黑奴為了獲取自由,隻身從“甜蜜之家”的肯塔基農莊逃亡到辛辛那提的農舍。一個月後,她被奴隸主追捕,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擺脫做奴隸的悲慘命運,她毅然将孩子的喉嚨割斷後下葬。這個慘死在親生母親手裡的孩子,被取名為“寵兒”。她也因為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孩子,在後來一直受到社區人們的仇視和排斥并忍受着良知的折磨和巨大的孤獨。

寵兒陰魂不散,于十八年後重返人間,她化作少女,攪得家裡雞犬不甯,不僅向母親讨愛債,還不擇手段地引誘和糾纏保羅,将母親剛剛穩定和回暖的生活摧毀。本來,母愛和自由并不矛盾,然而在美國黑人曆史中,二者之間卻是那樣對立甚至是水火不相容。一個母親為了換回自己的自由,在被逼無奈下,隻能剝奪孩子的生命。這部小說在情節安排上,自始至終都存在着緊張的懸念和苦澀的詩意。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純正的黑人女孩。寵兒是因愛而被謀殺的孩子,她回到母親身邊,是尋找心靈的依靠。她因愛而死,又在愛與恨的交織中重新獲得自由。

社會評論

奴隸制對黑人而言是不可言說的痛苦,對白人而言是道德上的尴尬,所以患有“記憶缺失症”的不僅有黑人也有白人。《寵兒》講述的是“一個不應被遺忘的故事”。從社會曆史的大層面上看,寵兒是整個美國白人社會的他者,她的存在提醒着白人銘記曆史的真實,銘記黑奴制及其影響是美利堅民族史中不容回避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看,寵兒的他者功能已超越了恢複黑人記憶的範疇,而成為喚醒整個社會回歸本真的介質。

——黃宇潔

美國著名作家托尼·莫裡森的代表作《寵兒》以熾烈的語言和高度的叙事技巧表現了奴隸制在黑人心靈上的創傷,同時,作為一部黑人文學作品,《寵兒》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豐富的黑人文化蘊涵。美國黑人的現實宇宙是通過魂靈和萬靈論延伸到祖先的,個體是通過呼應——回應等口頭形式和群體相連的。作為一個美國黑人作家,莫裡森的《寵兒》可以說是對祖先的回應(response),同時又是對時代的召喚(call)。

——桂宏軍

美國著名作家莫裡森曾說過:“我始終在寫一個主題,那就是愛與愛的缺失。”女人是文化的載體,母親是傳承文化的橋梁,因而母愛主題是莫裡森小說中一條貫穿始終的内在主線。母愛是托尼·莫裡森小說的一貫主題。莫裡森的巅峰之作《寵兒》中,賽絲對寵兒的瘋狂而扭曲的母愛,讓人震撼,無法釋懷。

——皮甯田、田祥斌

作者簡介

托尼·莫裡森的《寵兒》自1987年發表以來,小說中人物寵兒的身份引起了許多讀者的興趣,普遍對她身份的确定感到困惑。指出在後現代主義研究中,文本明确的終極意義不複存在。在這種大氣候影響下,寵兒的身份自然地表現出多樣性和開放性。

上一篇:櫻桃

下一篇:布衣總統孫中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