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科

宣科

音樂民族學家
宣科,男,音樂民族學家,1930年生,藏裔納西族,雲南省麗江人,教會學校畢業。現已從麗江地區實驗中學退休,從事音樂研究。宣科的祖輩,是明朝嘉靖年間從安徽宣城充軍到雲南鶴慶的漢人,曾祖母是納西族,祖母是藏族康巴的公主。1957年他遭受無妄之災,關進了監獄,一直到1978年才重返故土。他更成功論證了流傳于麗江地區的《紫薇八卦》是唐朝皇帝李隆基親自譜曲的宮廷音樂,與已失傳900多年的《霓裳羽衣曲》為同期禦制;論證了《浪淘沙》是南唐後主李煜所作……他潛心發掘和研究納西古樂,在納西古樂被世人認知的同時,宣科也獲得了世界性的聲名:英國的牛津大學、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倫敦大學、國内的中央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中央民族大學、雲南大學、雲南民族學院等十幾所大學和音樂協會請他去講學。
    中文名:宣科 外文名: 别名: 國家:中國 性别:男 民族:藏裔納西族 籍貫:雲南省麗江 職業:音樂民族學家

人物簡介

宣科,音樂民族學家。1930年出生,藏裔納西族,雲南麗江人。早年求學于昆明教會學校,摯愛并長期研究音樂,"大器晚成"已是學術界對他的共識。由于有着多民族的血緣,故富有穎悟的天秉和進取的氣質,不僅具有運用多種語言的能力,還慣于以多民族的不同方式理解和思考問題。他在飽經憂患之後所表現出來的振作有為的生活态度,及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為世人所矚目。

家族簡介

宣科的祖輩,是明朝嘉靖年間從安徽宣城充軍到雲南鶴慶的漢人,曾祖母是納西族,祖母是藏族康巴的公主。他的父親宣明德聰明過人、記憶非凡,能說7種民族語言,是納西族第一個會說英語的人。

成就及影響

1957年他遭受無妄之災,關進了監獄,一直到1978年才重返故土。有人說宣科去坐牢,像是進了一次美容院,二十餘年之後出來,他依然生氣勃勃,青年煥發,絲毫看不出一個獲釋囚徒的沮喪。牢獄生活沒有擊垮他,是因為音樂始終呵護着宣科的心靈。積蓄得太久,所以便聚集了足夠的噴薄氣勢。重獲自由的他精心炮制《音樂起源于恐懼》,在《天津音樂學院學報》、《中國音樂研究》等刊物發表之後,在音樂界引起了轟動。他以翔實的資料,獨特的見解,有力的論據,向早已成定論的音樂藝術的起源論,發起了強勁的挑戰,他新奇的觀點為人們打開了另一種獨特的視角之窗。不僅在國内引起了轟動,而且也在國外音樂理論界引起了轟動。他更成功論證了流傳于麗江地區的《紫薇八卦》是唐朝皇帝李隆基親自譜曲的宮廷音樂,與已失傳900多年的《霓裳羽衣曲》為同期禦制;論證了《浪淘沙》是南唐後主李煜所作……他潛心發掘和研究納西古樂,在納西古樂被世人認知的同時,宣科也獲得了世界性的聲名:英國的牛津大學、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倫敦大學、國内的中央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中央民族大學、雲南大學、雲南民族學院等十幾所大學和音樂協會請他去講學。他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登上牛津大學講台的第一位中國大陸的學者。

社會評價

“大器晚成”,這已是學術界對他的共識,由于有着多民族的血緣,故賦有穎悟的天秉和進取的氣質,不僅具有運用多種語言的能力,還慣于以多種民族的不同方式理解和思考問題。束發之年,到昆明教會學校讀書,又有了接受更廣博的中西文化的機遇。所以他研究民族問題和語言問題時,便現身說法,如數家珍,而非客邊的走馬看花或主邊的囿于偏見,這無疑是個極不易得的優勢。

人生經曆

不必諱言,和許多秉資恃才者一樣,他也不無狂猖的一面,并因之付出代價,30餘年的壯歲全是在颠沛和囚禁中度過的。從學問的專修和積累說,固是令人扼腕的挫折;但從生活的體認及品性的錘鍛說,卻又赢得非一般安蟄書齋者所可得到的領受。從而樹框立架的基面便大見舒展,這又是以失補得的另種優勢。

尤為難得的是,他在飽經憂患之後所表現出來的振作有為的生活态度,及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使其不斷顯有與歲月偕新的活力和令人刮目相看的進境。這也不難于披覽其着述中切實感到,講足以作為成年自學者的良好範例。

試看他所作出的如下部分命題:

音樂舞蹈源于先民的恐懼感;

合唱先于齊唱;

納西族的遠祖并非羌族;

東巴教不是納西族的宗教,而是納西族原生文化在藏族再生文化中的傳承,其載體則是納西人創制的“提醒式圖畫文”;納西人學英語是學“第二外語”,不應以“第一外語”作為工具,而應直接從母語到英語。在衆說紛壇的民族音樂懸案之一的《白沙細樂》研究中,力排衆議,證明了它不是蒙古音樂,而是納西古樂——《安魂曲》。

麗江古樂

“麗江古樂”則是往昔士林借道教儀式所作的禮樂活動,兼有孔門敦睦人倫及道家頤養身心的功能。經宣科君及和毅庵(1906~1993年)等行家重建樂隊,研求原旨,培訓新手及出版盒帶,并公開演奏。數年之間,僅西方之遠驿來聆者已逾三萬餘人,莫不歡喜頂禮,認為未世之元音。

國際音樂論壇亦紛紛着文,對其文。其人。其樂予以崇高之估價。世人所知麗江“納西古樂”,則宣科先生之功不可沒也。

觀其論着,都是未經前聞,或違忤成論的奇譚。初讀一過,不免為之駭然愕至;再讀呢,便覺未可夷然置之;到讀再三,方為其文之不受羁勒的假設,鑿有活憑的論據和審慎求證的方法所折服,從而不由不承認其别具卓見。須知,并非所有逞奇造怪的東西都會受到人們的折服。正如有人在觀覽了以創奇聞名于世的巴黎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新建築群落後,評議說:“它使人不解,又使人傾倒;使人反感,又使人受到啟發;使人傷心,又使人快樂。”讀過宣科論文的人,似亦有如此複雜的心情和感受罷?

作品成就

現例舉其部分着述于次:

《活的音樂化石》即《音樂源于恐懼論》,載1986年《天津音樂學院學報》第四期。該論文曾被歐洲中國傳統音樂學會譯為英、荷等文字,作為學會年會向國際音樂民族學家們的交流文件。并由荷蘭萊頓學院及荷蘭駐我國特命全權大使發出給宣科的邀請文件。後又被日本學習院大學教授生明慶二在其《傳承機能音階論序說》中大部分引用和給予很高的評價。

《白沙細樂小議》載1984年雲南《民族音樂》。

《白沙細樂探源》載《民族音樂論集》一書(1991年,雲南民族出版社)。

《熱美蹉的來曆經之研究》分别見于1989年第四期《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雲南藝術學院學報《藝舟》1990年院慶專輯、1991年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東巴文化論》,雲南麗江縣志辦公室出版的《麗江志苑》。

晚年

目前,宣科先生雖年過花甲,仍精神煥發,四方遊學。先後應四川音樂學院。廣東省音樂研究所、廣東省音樂家協會。雲南民族學院。雲南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協。中央民族大學。雲南社科院。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赫爾大學和牛津大學以及許多學術團體單位之邀,作學術報告。講題:《音樂起源之研究及其方法論》。《納西族的文明文化》。《麗江洞經音樂研究》、《白沙細樂研究》等。

上一篇:四爪陸龜

下一篇:次世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