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區

宣武區

北京市原轄區
宣武區,北京市原轄區,位于北京城區西南部,是原4個中心城區之一;總面積約19.04平方公裡,總人口約54.4萬;原政府所在地設在廣安門南街68号。 2010年國務院批準撤銷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以原西城區、宣武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西城區的行政區域。宣武區位于北京城區西南部,是4個中心城區之一;總面積約19.04平方公裡,2008年末常住人口56萬人,其中外來人口11.5萬人;區政府所在地設在廣安門南街68号。2010年國務院正式批複了北京市政府關于調整首都功能核心區行政區劃的請示,同意撤銷北京市東城區、崇文區,設立新的北京市東城區,以原東城區、崇文區的行政區域為東城區的行政區域;撤銷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以原西城區、宣武區的行政區域為西城區的行政區域。[1]
    中文名:宣武區 外文名: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地理位置:宣武區位于北京城區西南部 面積:19.04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大栅欄街道、天橋街道、椿樹街道、陶然亭街道、廣安門内街道、牛街街道、白紙坊街道、廣安門外街道。 政府駐地: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先農壇、牛街禮拜寺、清真寺、陶然亭公園、報國寺 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 地區生産總值: 人口:56萬 地标建築:國際傳媒大道 地域名人:張二奎、程長庚、餘三勝、盧勝奎、徐小香、楊鳴玉、郝蘭田、朱大麻 地方特産:櫻桃、醬菜、白梨 知名産業:榮寶齋、粹珍齋、戴月軒、種植、養殖 知名企業:宣武煙草公司、北京市宣武糖業煙酒公司、北京市宣武鞋業有限責任公司 電話區碼:010 郵編區碼:100054

曆史沿革

2000年,宣武區轄9個街道。總人口526132人,各街道人口: 大栅欄街道 42973 天橋街道 45679 椿樹街道 39874 陶然亭街道 53373 廣内街道 80552 牛街街道 47210 白紙坊街道 85374 廣外街道 113155 清河街道 17942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宣武區轄8個街道:大栅欄街道、天橋街道、椿樹街道、陶然亭街道、廣安門内街道、牛街街道、白紙坊街道、廣安門外街道。

2005年,宣武區轄8個街道:白紙坊街道、大栅欄街道、椿樹街道、廣内街道、廣外街道、牛街街道、陶然亭街道、天橋街道。共有108個社區。

宣武區是北京市中心城區之一,位于市區西南部。面積16.53平方公裡,人口56萬,有漢、回、滿、蒙古等38個民族,牛街地區是著名的回族群衆聚居地。

宣武區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作為六朝古都之始的金中都,即在現今的宣武境内。明清時期宣武作為外城,由于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曆史積澱,孕育了老北京平民文化、商業文化、戲曲文化的繁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宣南文化。

宣武區是著名的商業區,具有570年曆史的大栅欄商業街雲集了衆多著名的老字号。菜市口商場、國華商場、白廣路商場、莊勝崇光百貨(SOGO)等現代商業企業各具特色。

宣武區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民俗特色鮮明。琉璃廠集士文化、書肆、文物于一體,素為老北京風情的窗口。具有千年曆史的牛街禮拜寺聞名于國内外。起于明清的300多處會館以湖廣會館、安徽會館最為著名,是一幅幅帶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畫。八十年代末,依據古典文學名着《紅樓夢》建造的北京大觀園已成為中國最佳旅遊景點之一。

2010年7月,國務院批複同意,撤銷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以原西城區、宣武區的行政區域為西城區的行政區域。至此,宣武區已成為曆史。

地理概況

宣武區位于北京城中心——天安門的西南部,東與崇文區相鄰,西、南兩面與豐台區交界,北與西城區、海澱區接壤。它東接天安門廣場,西臨北京西客站,南面是二環路,北有城市地鐵主幹道,西廂路與京開、京石、京張三條國道相連,是輻射京南的重要門戶。

宣武區地域略呈長方形,東西點最長距離為6.61公裡,南北點最長距離為3.5公裡,邊界線總長為19.33公裡,總面積為19.04平方公裡。

宣武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幹旱季風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雖然分明,但時間并不均等。冬、夏季較長,春、秋季較短。

行政區劃

2010年7月1日,國務院批複:撤銷北京市東城區、崇文區,設立新的北京市東城區,以原東城區、崇文區的行政區域為東城區的行政區域;撤銷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以原西城區、宣武區的行政區域為西城區的行政區域。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轄9個街道,總人口526132人,其中:大栅欄街道42973人、天橋街道45679人、椿樹街道 39874人、陶然亭街道53373人、廣内街道80552人、牛街街道47210人、白紙坊街道85374人、廣外街道 113155人。

宣武區轄8個街道:大栅欄街道、天橋街道、椿樹街道、陶然亭街道、廣安門内街道、牛街街道、白紙坊街道、廣安門外街道。大栅欄街道轄10個社區:前門西河沿社區、延壽街社區、三井社區、大栅欄西街社區、廊房二條社區、施家社區、石頭社區、鐵樹斜街社區、百順社區、大安瀾營社區。

天橋街道轄8個社區:留學路社區、香廠路社區、天橋小區社區、祿長街社區、先農壇社區、永安路社區、虎坊路社區、太平街社區。

椿樹街道轄6個社區:宣東大街社區、琉璃廠社區、椿樹園社區、四川營社區、紅線社區、梁家園社區。

陶然亭街道轄8個社區:米市社區、果子巷社區、粉房琉璃街社區、福州館社區、新興裡社區、黑窯廠社區、龍泉社區、紅土店社區。

廣安門内街道轄19個社區:西便門西裡社區、西便門東裡社區、槐柏樹北社區、長椿街西社區、槐柏樹南社區、核桃園社區、報國寺社區、上斜街社區、宣武門西大街社區、三廟街社區、校場小六條社區、康樂裡社區、廣安東裡社區、大街東社區、老牆根社區、長椿街社區、西便門内社區、長椿裡社區、校場社區。

牛街街道轄10個社區:牛街東裡社區、春風社區、牛街西裡社區、鋼院社區、南線閣社區、菜園北裡社區、楓桦社區、法源寺社區、白廣路社區、棗園社區。

白紙坊街道轄18個社區:平原裡社區、雙槐裡社區、右北大街社區、櫻桃園社區、崇效寺社區、菜園街社區、建功北裡社區、建功南裡社區、新安中裡社區、新安南裡社區、右内西街社區、右内後身社區、光源裡社區、半步橋社區、自新路社區、裡仁街社區、萬博苑社區、清芷園社區。

廣安門外街道轄28個社區:鴨子橋社區、青年湖社區、椿樹館社區、白菜灣社區、大街東社區、車站西街社區、車站西街十七号院社區、車站西街十五号院社區、小紅廟社區、紅居南街社區、紅居社區、手帕口南街社區、大街西社區、紅蓮南裡社區、紅蓮中裡社區、紅蓮北裡社區、灣子街社區、馬連道社區、三義裡社區、馬連道中裡社區、三義東裡社區、蓮花河社區、小馬廠社區、天甯寺北裡社區、天甯寺南裡社區、手帕口北街社區、天甯寺電管局社區、天甯寺二熱社區。

旅遊概況

宣武區是北京中心城區之一,更是京城肇始之地、宣南文化發祥地和京城著名的傳統商業區。

北京三千餘年的建城史和八百餘年的建都史,為宣武區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曆史遺存。建于唐代的法源寺莊重肅穆、古樸幽雅、聞名中外。先農壇作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山川、神農諸神的重要場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農業生産、展示農業文明的曆史見證。區内400餘處會館、故居,堪稱京城之最。從這些多建于明、清的會館故居中,曾走出了衆多名家——老舍、舊物記載着林則徐與莆陽會館、康有為與南海會館、魯迅與紹興會館、孫中山與湖廣會館的不解之緣。

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等數百位梨園大師都曾居于宣武,研習京劇,湖廣會館、前門梨園劇場至今燈影霓裳、好戲連台。琉璃廠承載了3052年的建城史和854年建都史,從清代起即堪稱文化産業的“集聚區”,是馳名中外的文化品牌。琉璃廠所代表的京城仕文化亦是北京三大傳統文化之一。每年春節,廠甸廟會的古玩字畫展、花會表演;紅樓廟會的元妃省親表演、遊藝節目,都能使遊人領略到濃郁的老北京風情。

中華陶

北京做為六朝古都,有着悠久的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蘊。“中華陶”著名藝術陶瓷品牌公司,位于享有“南國陶都”美譽的廣東省佛山市,傳承着中國千年的陶藝聖火。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陶文化,緻力于弘揚曆史悠久的陶塑文化,“中華陶”與衆多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民間陶藝名師攜手共創,并邀請“法義大師”等多位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大師加盟,通過“中華陶”品牌打造,把吉祥、智慧、慈善和仁愛播撒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秉承傳播“智慧”和“吉祥”的理念,“中華陶”結緣五台山,與衆多高僧大德一同傳揚佛教吉祥文化、智慧文化、慈善文化和仁愛文化,讓流傳千年的“陶藝文化”與“佛教文化”完美融合于一體,為陶藝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誠意邀請各界有緣人加盟,共同傳播“吉祥”和“智慧”文化。

曆史變遷

宣武區是秦國統一後的薊城所在地,“安史之亂”時,幽州即在今宣武區内。遼南京在幽州城基礎之上擴建而成,金中都在遼南京基礎上擴建而成,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北京外城建成,宣武區大部分地區被圈入于外城之内。由于宣武區處于進出北京的西南交通要道,商賈雲集,成為農、商、手工業産品集散的重要場所。

随着城市經濟的發展,商品流通的擴大,逐步形成商業、文化繁榮的市肆,留存至今的一些街巷名稱,如菜市口、煤市街、果子巷、珠寶市等,就是當時各種專業市場的名稱,可見這裡商業、飲食、服裝業的曆史淵源。現存北魏時期的天甯寺塔、唐代的法源寺、遼代的牛街禮拜寺(清真寺)、明代的先農壇等文物古迹50餘處,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驅與李大钊、毛澤東、周恩來等無産階級革命領袖的曆史活動遺址,記載了宣武區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

宣武區是戰國燕都薊城所在地,遼、金、元、明、清曆代均為京都一部分。元、明、清以來,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于宣武區處于進出京都的交通要道,商賈雲集,成為農、商、手工業産品集散的重要場所。

關于北京的起源,人們的注意力或許更多地集中到了房山琉璃河燕國故城,卻忽略了與琉璃河同時興起,并經曆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教授考證為今日北京城肇始之地的宣武區廣安門一帶。

北京在三、四千年前,沼澤遍地,河網密布。當時從中原北上的道路隻有一條,就是先沿太行山麓北行,經由北京後大路分岔。房山琉璃河和宣武廣安門都是位于這條必經的道路上。廣安門一帶鄰近永定河,依傍着高坡薊丘,又處在50米等高線上,地理環境十分優越。到了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伐纣滅商,同時分封了兩個諸侯,召公在現房山區琉璃河建立了燕國,而黃帝的後人(一說為帝堯之後)則在燕國故城東北部建立了薊國,北京地區由此而興。

春秋時期,燕盛薊衰,燕國吞并了薊國,由于對薊國地理位置的看重,把薊定位燕國都城。根據郦道元《水經注》的記載,對照曆史上北京河湖水系的位置以及考古發現和有關資料,當時薊城的位置在今宣武區廣安門一帶。燕城漸漸湮廢,薊城卻一直沿用,直到公元938年遼朝于此建陪都,城址并無變動。金朝在遼陪都的基礎上保留北牆,擴建其東、西、南三面,改稱中都。至此,薊不僅作為今日北京城的發祥之地(3040餘年前),而且是北京在曆史上真正建為國都的開始(840餘年前)。

現在由廣安門往南的這一段二環路正是當年金中都的中軸線,大安殿(相當于請代紫禁城的太和殿)原址就在其上。為此,宣武區委、區政府在1995年紀念北京建城3040年的活動中,在今廣安門立交橋東北一冊的濱河綠地上建起了“薊城紀念柱”,作為代表宣武區的一座城市雕塑,侯仁之教授所撰《北京建城記》一文也镌刻在柱前石碑上。

元代以後,在北京的城市格局變遷中,薊城之地始處于郊外。從明中葉起,這個包括“宣南坊”在内的薊城故地,大部分又劃入城内,仍然是百姓聚居的地區,其中一部分地段的人口密度為京城之冠。從此,“宣南”一詞就取代了人們記憶中的那個“薊”的稱謂。

2010年7月1日,國務院正式批複了北京市政府關于調整首都功能核心區行政區劃的請示,撤銷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以原西城區、宣武區的行政區域為西城區的行政區域。

商業飲食

宣武區的經濟以商業和飲食服務業為主,在北京曆史上是一個曆史悠久、興旺繁華的商業區,自春秋戰國時期商業開始興起,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曆史。聞名遐迩的大栅欄商業街,自明朝永樂十八年建成至今曆時500餘年繁榮不衰。

這裡的商業服務業中有一批曆史悠久、馳名中外的老字号和老店鋪,如開業于清康熙年間的同仁堂藥店;開業于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的北京八大祥之首的瑞蚨祥綢布店;開業于清鹹豐三年(公元1854年)的内聯升鞋店;開業于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的民族帽店馬聚源;有近百年曆史的老店張一元茶莊等,名店、老店蜚聲四海。菜百新世紀商場、莊勝崇光百貨商場、國華商場等大中型商場遍布全區。和平門全聚德烤鴨店、晉陽飯莊、泰豐樓等800餘家餐館荟萃全國各大菜系風味佳肴。深圳大廈、大觀園酒店、前門飯店、東方飯店等旅遊飯店可為中外遊客提供舒适便利的服務。

宗教文化

宣武區内漢、回、滿、蒙、朝鮮族等38個兄弟民族和睦相處。其中,牛街地區是北京最著名的回族聚居區。長期以來,牛街以其悠久的曆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受到全國回族和穆斯林群衆的仰慕。這裡民族教育、衛生事業有較大發展。牛街禮拜寺是穆斯林宗教活動中心,經常有各國宗教界人士及學者、友人來訪。

京劇的搖籃

宣武區是京劇誕生之地,又是使其成長、壯大的搖籃。清朝定鼎北京後,實行滿、漢分城居住政策,故徽班名伶高朗亭率“三慶班”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進京後,便落腳于正陽門外糧食店街的“梨園館”(址在今宣武區大栅欄地域内)。此後,又有四喜、啟秀、春台、和春、三和、嵩祝等徽班相繼進京,均寓居大栅欄地區。其中,以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名聲最着,時有“四大徽班”之稱。徽班在演藝實踐中,廣征博采,吸取諸家之長,經徽秦合、徽漢合流,于清道光二十年至鹹豐十年(1840--1860年)間京劇誕生。

其代表人物張二奎、程長庚、餘三勝、盧勝奎、徐小香、楊鳴玉、郝蘭田、朱大麻等,而這些代表人物均居于區境内。清光緒九年(1883年),京劇始步入成熟期,在繼承中有創新,有發展,京劇演唱技藝日漸成熟。至1918年,寓居境内的有譚鑫培、楊月樓、孫菊仙、陳德霖、楊小樓、王瑤卿等生、旦、淨、醜名家150餘人。此間,位于大栅欄地區的廣德樓、三慶園、慶樂園、中和園、文明園等戲園,日日有京劇演出,形成了京劇一統京城的局面。

1919年後,京劇名伶大量湧現,流派紛呈。“四大名旦”中的梅蘭芬、尚小雲、荀慧生;“四大須生”中的餘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四小名旦”中的李世芳、毛世來、宋德林,均寓居區境内,并就演于此。他們的演唱技藝各有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流派,乃為京劇藝術進入鼎盛時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清道光以來,聚集于宣南的京劇班社主要有三慶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嵩祝成班、新興金钰班、大景和班,時稱“七大名班”。光緒年間,京劇班社漸增,落腳于區境的有同春班、永慶社、同慶社、小長慶班、福壽班、春慶班、慶壽班等。到了民國時期,京劇戲班一律以“社”字命名。1912年至1948年,區境内有慶和社、和春社、勝雲社、喜慶社、慶光社等70多個。北平和平解放後,将京劇班社改稱劇團。

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駐足和活動于宣武區的京劇團有新中國實驗京劇團、寶華京劇團、明來京劇團、同和京劇團、新興京劇團等10個京劇演出團體。進入70年代後,座落在區境内的京劇演出團體開始調整和外遷,至1994年,宣武區内僅有風雷京劇團1家,亦是北京市唯一的區屬京劇團。

今日宣武

一、區域特色

宣武區是首都北京的四個中心城區之一。作為古都北京的發祥地和“宣南文化”的孕育地,宣武區有着3000多年的曆史,蘊藏着豐厚的文化資源:由北京規模最大、曆史最久的清真寺牛街禮拜寺,有“九市精華萃一衢”的琉璃廠,有國粹京劇的發祥地湖廣會館,由世界聞名的法源寺、報國寺、先農壇等。燦爛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正在宣武這片沃土上展露新顔。

二、商業文化

宣武區具有悠久的商業傳統,是北京著名的商業文化區。具有570多年曆史的大栅欄商業街,雲集了同仁堂、内聯升、瑞蚨祥等30多家百年老店;具有780多年曆史的琉璃廠,是中國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北京文物、文化的重要集散地,雲集了榮寶齋、粹珍齋、戴月軒等衆多經營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的“老字号”。

三、發展戰略

宣武區以“新北京、新奧運”為主題,以加快發展為基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大力實施城市建設帶動、結構優化升級和科教文化興區三大戰略。

四、對外交往

宣武區與日本東京都北區、韓國漢城龍山區、上海閘北區等國内外30多個城市和地區街為友好市區。

五、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在全區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宣武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城市面貌顯着改觀,區域經濟迅速崛起,投資環境日趨完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壯大,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2002年,宣武區國内生産總值148.9億元,同比增長9%;固定資産投資40億元,同比增長42.9%;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際增長14.8%;新啟動莊勝二期、小馬廠北、上斜街北等8片危改區,完成搬遷居民10041戶。全年開複工面積229萬平方米,其中,累計新開工面積73.7萬平方米,累計竣工面積74.1萬平方米。

六、投資環境

宣武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市政基礎設施完善,有着良好的教育和衛生資源。利用北京市向南城傾斜的機遇,宣武區相繼出台了系列優化區域投資環境、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成立了宣武區發展經濟服務中心和區域發展環境投訴服務中心,完善了“一站式”辦公服務和聯系重點企業制度;建立了重點工作調度會制度;制定實施了《進一步優化區域投資環境、培育主導産業、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試行辦法》。

七、投資重點

2003年,宣武區将全力優化區域發展環境,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創新,保持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重點建設國際傳媒大道、馬連道采購中心、琉璃廠文化區、大栅欄商貿區、牛街民族特色街和天橋民俗特色街等重點功能街區的開發建設。

社會狀況

綜合

2009年全區地區生産總值310.9億元,比上年增長9.0%(不變價)。其中,第二産業增加值34.8億元,增長11.9%;第三産業增加值276.1億元,增長8.6%,占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88.8%。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地區生産總值達到55817元(按年平均彙率折合8171美元)。

全年實現财政收入46.7億元,比上年增長1.2%(同口徑增長14.7%),完成全年預算的109.0%。主要稅種呈現“兩升兩降”:其中,實現營業稅和房産稅20.5億元和3.3億元,分别比上年增長13.5%和14.7%;實現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3.1億元和10.5億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3.4%和23.1%。全區地方财政支出51.0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用于科學技術、城鄉社區事務及環境保護的支出分别增長51.9%、36.2%和27.0%。

投資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90.4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城鎮固定資産投資41.3億元,比上年增長102.8%,占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45.7%;其中,基礎設施投資21.9億元,比上年增長91.6%。房地産開發投資49.0億元,比上年下降10.4%。

消費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45.3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增速比上年回落14.8個百分點。其中,吃類、穿類和用類商品分别實現零售額39.3億元、14.8億元和90.8億元,比上年分别增長7.6%、11.1%和13.7%;燒類商品實現零售額0.4億元,比上年下降56.1%。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零售額中,金銀珠寶類商品實現零售額48.7億元,比上年增長22.0%;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實現零售額13.3億元,增長11.8%;中西藥品類商品實現零售額10.3億元,增長8.2%。

外經外貿

全年全區完成進出口總額24.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0.8%;全年實際利用外資3527.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1.5%,增速較上年提高5.8個百分點;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6家;完成涉外稅收5.9億元,比上年增長63.9%,增速比上年提高46.5個百分點。

就業

年末全區城鎮實有登記失業人員3951人,比上年末減少123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52%,比上年末下降0.46個百分點,并低于調控目标0.98個百分點。2009年全區共安排12773名失業人員就業,就業率為66.76%,比上年提高0.50個百分點。

人口

年末全區戶籍人口53.2萬人,比上年增加1151人。年末全區常住人口56.0萬人,比上年增長1.1%;其中居住半年以上外來人口12.5萬人,比上年增長9.6%,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2.3%。全年戶籍人口出生率7.6‰,死亡率5.5‰,自然增長率2.1‰,計劃生育率98.3%。

居民生活

全年我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19.8元,比上年增長8.0%;工薪收入21995.8元,比上年增長15.3%,成為可支配收入增長的主要支柱。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8977.1元,比上年增長7.8%;恩格爾系數為35.0%,比上年上升了1.6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

年末全區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員分别達到42.3萬人、54.2萬人、30.2萬人、34.9萬人和17.0萬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9萬人、2.6萬人、1.9萬人、3.8萬人和1.0萬人。各類保險基金平均征繳率達99.0%以上。社會保險基金實際征繳34.9億元,社保基金目标完成率達112.9%。

全區擁有敬老院9所,床位1038張,共收養人員595人。全區7314戶家庭、14317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計支出低保資金6236.0萬元,比上年增長15.1%。

工業

全年全區實現現價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49.2億元,比上年增長19.4%。其中,規模以上有限責任公司完成産值38.4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78.0%。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複制業完成産值25.9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産值的比重為52.6%;電力、熱力的生産和供應業完成産值12.1億元,增長45.3%;農副食品加工業完成産值5.2億元,增長13.1%。

1-11月,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7.5億元,比上年增長18.7%;利潤總額3.0億元,比上年增長14.3%。

建築業

全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獨立核算建築施工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産值115.4億元,比上年增長31.2%。完成竣工産值83.3億元,比上年增長6.7%;房屋建築施工面積為737.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0.7%,房屋建築竣工面積為223.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59.6%。

批發零售業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商品購進總額1102.8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商品銷售總額1152.8億元,比上年增長8.0%。1-11月,限上批發零售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63.9億元,比上年增長2.7%;利潤總額47.2億元,比上年增長51.8%。

全區23家連鎖企業擁有門店405個,比上年增長7.7%;1-11月實現商品銷售總額68.8億元,比上年增長20.9%;實現零售額65.1億元,比上年增長21.7%。

金融業

年末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412.0億元,比年初增加470.4億元,增加額比上年多223.5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90.5億元,比年初增加81.5億元,增加額比上年減少33.8億元。

年末全區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157.8億元,比年初增加231.5億元,增加額比上年多83.9億元;其中個人消費貸款140.2億元。

房地産開發業

全年全區房地産開發施工面積185.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2.5%;房屋竣工面積53.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0.7%;商品房銷售面積(不含回遷)82.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84.6%;商品房銷售額(不含回遷)實現157.0億元,比上年增長214.1%;商品房住宅銷售套數5237套,比上年增加3565套。

外遷,至1994年,宣武區内僅有風雷京劇團1家,亦是北京市唯一的區屬京劇團。

曆史文化

北京舊城西南,有一塊藏珍蘊秀的寶地,清代文人稱她為“宣南”,即今天的宣武區。

一、 “宣南”之名的由來清順治五年(1648年),清政府頒布谕旨,在京師實行“滿漢分城居住”。經過一個多世紀後,在宣武門外逐漸形成了一個以漢族朝官、京官及士子為主要居民的地域,人們習慣上稱之為“宣南”。

二、宣南文化的由來 宣南文化是生長在宣武區這塊土地上,在明清之際特定曆史和地理條件下,以士人文化為主體發展演化而成的,雅俗共賞、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現象。開放性、先進性、創新性是它的本質特征。它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連。清朝經曆了曆史上有名的“康幹盛世”,在100多年的時間裡,為宣南的士人文化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而且,在宣南的土地上,士人文化有着代代相傳的血脈。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曆史上饋贈了宣南地區許多文化優勢與特權。這裡的曆史是獨特的,這裡的文化是有代表性的。宣南文化折射出北京文化的曆史縮影,發出令人眩目的光彩。宣南文化的深厚底蘊,是一片永遠開掘不完的曆史文化寶藏。

三、宣南文化的影響清朝的京師是全國政治文化的中心,因此宣南文化在京城以至在全國都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和作用。宣南文化是京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京師文化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宣南文化以其耳熟能詳的舊事,千古絕唱的作品,以及著名曆史人物和故居,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宣南文化有着獨特的區域優勢和久遠的影響力,它為之後的“戊戌變法”提供了足夠的政治營養,同時也給這片土地帶來了新的曆史使命與優良傳統。這個傳統自然對偉大的“五四運動”有着很大的政治影響,不僅培養了運動骨幹,而且樹立了不屈的鬥争精神。宣南地區也因此成為培養革命仁人志士的政治搖籃。

四、宣南文化的綜述宣南文化是一部厚重豐滿的大書,宣南文化曆史悠久,底蘊深厚,産生了現今宣武區宣武門外迤南,也就是被世人常說的宣南一帶。衆所周知,明清是形成北京文化的重要時期,當以皇城中心的内城為宮廷文化的集中地時,處于外城的宣南正日益成為士人文化與市井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清初時許多大學者,大文學家住地宣南一帶,其中包括孫承澤、吳梅村、王漁洋、紀曉岚,清中葉的黃景仁、張船山,清末的李慈銘、林琴南等等。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天下文人齊聚京城,《四庫全書》總撰修官、副總撰修官及撰修等,如紀曉岚、程晉芳等大多在宣南居住,他們以琉璃廠書肆為中心交換書籍,研讨學問,形成了以士人文化為代表的宣南文化内涵。

伴随着宣南文化的興起,各種商業、娛樂業應運而生,宣南大栅欄、天橋等地也因之而每繁榮;在宣南由外省住京官員及商家等建立起來的會館,不僅把衆多進京舉子、商賈引到宣武區,也把全國各地各具特色的文化帶到了宣南,融入了宣南。

使宣南文化逐漸繁衍,集儒雅、華麗、浪漫、通俗于一身,其文化特點體現為九大文化系列,即:以各地在京會館為代表的會館文化;以著名文人學者為代表的名人故居文化;以琉璃廠為代表的京城士人文化;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文化;以民間諸神為内容的壇廟文化;以大栅欄老字号為代表的傳統商業文化;以天橋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以魯菜和回民小吃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牛街為代表的回族文化。宣南文化表現了京味文化的全部内涵,既具有濃郁的傳統民族氣息,又體現出其獨特的品格,是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宣南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文化财富。可以說,宣南文化是北京文化的精粹,具有如下幾個顯着特點。

宣南文化的開放性

宣南文化的先進性

宣南文化的創造性

宣南文化的政治性

宣南文化的平民性

宣南文化源遠流長,是北京文化的精華。對于宣南文化優勢的開發利用,宣武區委、區政府長期以來進行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北京大觀園的紅樓文化、湖廣會館的戲曲文化、天橋樂茶園的老北京平民文化、大栅欄的老字号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産業都得到了合理開展和與時俱進的發展。為了調查研究,宣武區委、區政府組織了許多專家學者參與宣南文化課題中來,出版了不少專着,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和寶貴經驗。

撤銷

事件

2010年6月底,國務院正式批複了北京市政府關于調整首都功能核心區行政區劃的請示,撤銷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以原西城區、宣武區的行政區域為西城區的行政區域。合并後新設立的西城區,轄區範圍為現西城區和宣武區轄區範圍,面積50.70平方公裡,常住人口124.6萬人。

原因

一是有利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區域均衡發展。由于行政區劃劃分過細,四個區的發展受到空間因素的制約,特别是崇文區和宣武區發展受空間因素制約更為明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滞後于核心區北部。通過核心區行政區劃的合并調整,有利于對現有的空間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推進核心區南北均衡發展。

二是有利于提高核心區的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通過核心區區劃的合并調整,可以大幅度提高合并後的兩個區的綜合實力,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有利于提高核心區的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也有利于解決四個區結合部管理薄弱的狀況。

三是有利于加強曆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和專項規劃,核心區與舊城保護區基本重合。舊城保護任務由四個區承擔,不利于統一建設、管理和整體保護。區劃調整後可以集中力量加快老城區改造,加大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力度。四是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行政區劃調整後,核心區減少兩個行政區,有利于精簡機構,合理配置地區經濟、社會資源,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核心區規劃建設和整體管理水平,增強“四個服務”的能力,以更高的标準推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建設,把首都功能核心區打造成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示範區。

上一篇:石榴莊

下一篇:波麗佳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