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天然塔

宜昌天然塔

位于宜昌城區的一處景點
在宜昌城區沿江大道與橫跨長江的宜萬鐵路大橋交會處的上方,有座稱為天然塔的名勝古迹。此塔屹立在江邊丘上,俗稱“寶塔”,附近一條支流也因之稱寶塔河,在現今鱗次栉比的高樓大廈環境中,雖然貌不起眼,但在舊時卻是宜昌古城的城标。
  • 中文名:宜昌天然塔
  • 外文名:Yichang natural tower
  • 地理位置: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
  • 地點:宜昌城區
  • 榮譽:天然塔的名勝古迹

介紹

天然塔位于長江北岸、宜昌市濱江公園延伸段内,為宜昌市城區唯一保存較完好的清代建築物。1962年公布為宜昌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然塔,相傳始建于晉代,系由著名文學家郭璞于西晉末年僑居夷陵(今宜昌)時所建。至明代崇祯末年,大學士文安之(夷陵人)把原塔拆除拟建新塔,但未能如願。時至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社會穩定,國泰民安,當地士民損資在原塔基處重建,但因技術問題和資金不繼,屢建屢圮,僅建塔基二級。直到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春,才由當時的士紳徐經業、王永言等10餘人損資重建,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塔成。塔高43.35米,磚石叠砌,八棱七層,層層出檐,其下皆有三踩如意鬥拱裝飾。塔室築有登塔階梯可依次在一至七層出入。各層塔室自下而上随着塔體的收分,逐室縮水面積,各層塔室皆為八角攢頂,采光明亮。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剛負塔,形象生動,底層塔門面向大江,門額刻“天然塔”三字,邊框飾二龍戲珠及雲紋圖案,門楹刻“玉柱聳江幹巍鎮荊門十二文峰淩漢表雄當蜀道三千”。天然塔“取以人為之力,而行天然之事”,建塔巋然聳峙江岸,意在培地脈、壯文峰、制客山、鎮水口。

2006年8月,啟動天然塔景區綠化工程。天然塔景區是宜昌市濱江公園延伸段7個節點景觀的核心景觀,面積約4萬平方米,規劃有星辰廣場、林蔭大道、休閑亭等景觀功能設施。共計完成大規格喬木503株,草坪29000平方米,地被及色葉植物2700平方米,各類灌木239株,土石方挖填4萬多立方米,廣場鋪裝完成約6100多平方米,道路形成約2000米,修建有廁所、茶吧、石雕欄杆和組合亭,建築面積約790平方米。

2019年10月7日,天然塔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天然塔的來由

天然塔雖名“天然”,卻非天然而成,而是人工所建。據清同治三年(1864)《宜昌府志·藝文志》中的“重修天然塔記”(王春煦)一文載:“東湖為古彜陵州,西南濱江,江之南有葛道山,為客山,屹然高聳,城東主山卑弱,受其欺壓。且江水自西峽一束,經西城而東,直瀉荊門,非高标淩跨,無以束其勢。故城南青草鋪有塔,巋然聳峙江幹。舊傳晉郭景純僑寓時所建,培地脈,壯文峰,制客山,鎮水口,鹹于塔乎是賴。”文中的東湖是縣名,清時為府、縣治所,民國時為宜昌縣,宜昌解放時為宜昌地、市、縣治所在地,後因興建葛洲壩工程,宜昌縣城遷至小溪塔鎮,即今夷陵區。宜昌古名夷陵,由于滿清是外夷入主中原,時人忌諱“夷”,故書為“彜陵”。

王春煦是江蘇婁縣人,由進士入仕,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秋遷任宜昌知府,在上任的第二年就揮毫潑墨寫下《重修天然塔記》。他在記中開宗明義道:“華言塔,梵言宰堵波,本西方之教,世辄謂可以控形勝,助起人文,雖屬附會之詞,而頗有其驗,尚義之士,每不憚營建,以廣福田焉。”其大意是說,我們華人所說的塔,佛教稱宰堵波,傳說可以控制山川形勝,有助當地文人的興盛,這雖是牽強附會的話,但也很靈驗,所以崇尚(迷信)的人士往往不怕辛苦而建築。宜昌(東湖)的天然塔就是例證。究其原由,是因為城西南濱江,江的南岸有座葛道山(今磨基山),相傳東晉有名的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葛洪曾隐居在這裡,所以俗視為“客山”,屹然高聳。相形之下,宜昌古城背依的東山,俗謂“主山”,山勢蜿蜒平矮,顯得卑弱了,風水家便認為受了“客山”的欺壓。再者,長江水從西陵峽奔流而出,“至此而夷”,折向繞西城朝東,直瀉荊門山(與虎牙山相對,古西塞),若非相當高的标志淩駕與跨越,就不能制約這種态勢。為彌補山川形勢之不足,因此,在城南青草鋪(地名,相當于舊時的鄉,今伍家崗區寶塔河街道辦事處)建一座塔,巋然聳立在江北,與江南的葛道山對峙。傳說,這座塔是晉代郭景純僑寓夷陵時所建,其目的是“培地脈,壯文峰,制客山,鎮水口”,大凡這裡的風水和人文,都有賴于這座塔。

從知府王春煦的記中,我們可以窺之天然塔的創建人及其興建的初衷。在此前後的地方志書,大凡言及天然塔的,都無一例外地相傳是郭璞所建。如1999年版的《宜昌市志·文化·文物》載:“天然塔位于宜昌城東南長江北岸,相傳為晉代郭璞僑居夷陵時所建,明廢。”郭璞字景純,晉代河東聞喜(今山西)人,是著名的文學家、訓诂學家。正因是名人效應,所以天然塔也逐漸成為夷陵古城的城标。

天然塔的傳說

《晉書》有載,郭璞善于五行、天文、蔔筮之術。他看風水、蔔兇吉,在當時是一個頗有聲名的“陰陽先生”。相傳郭璞來夷陵後,曾察看夷陵地形,發現夷陵地勢低下“缺土”,便使人用車運來中州的土,再對照陰陽的向背角度,壘建了兩個土台子,借以抵消山川與五行不相符合的缺陷,并藉土而祭月,使之配合得宜。《宜昌府志》中是這樣載述的:“爾雅台在城西北隅所堂街。

《圖經》雲,晉郭璞注爾雅處,旁有明月台,前有明月池。故老佥雲,峽州舊城為璞流寓時所相度,就山川形勢,分配五行,獨中央地勢卑下,于土德為弱,因自中州辇土至峽,相陰陽向背之宜,特建二台鎮之。”這就是後世取意“爾雅明月”的由來,并成為“夷陵八景”之一。由于年代久遠,如今“爾雅明月”已是芳蹤難覓,但據曆史傳承而衍生出來的“爾雅街”、“墨池巷”卻一直随城留迹存名。

爾雅台是因夷陵地勢低下缺土而建,這為夷陵後人所接受。同樣的,天然塔也是為了改變“客山”葛道山欺淩“主山”東山這種不利的風水而建。王春煦的《重修天然塔記》就說得一清二楚。要說其得名,推測起來,竊以為是塔建之後,曆經風雨,屹然聳立,渾然天成;倘若取意,或許也寓為“依乎天理,順其自然”。

而對于天然塔的得名,民間另有一種傳說。1992年版的《荊楚名勝概覽》、1999年版的《湖北地名趣談》和《宜昌市地名志》等書籍中均提到:傳說東海龍王的五個龍子違背天意,在夷陵為患,葛道山的天然嫂用天賜的七節降龍鞭狠打五龍,終将其治服,使之變成了一座五龍山。天然嫂也因連戰五龍而累死。其夫地忽哥按照遺囑,将其埋在五龍山對岸。n

上一篇:羅定中學

下一篇:集美家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