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璟

宋璟

唐代名相、輔佐唐玄宗實現開元盛世
宋璟(公元663-737),南和縣閻裡鄉宋台人。其祖于北魏、北齊皆為名宦。景少年博學多才,擅長文學。弱冠中進士,官曆上黨尉、鳳閣舍人、禦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書右丞相。授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開國公,經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終于與姚崇同心協力,把一個充滿内憂外患的唐,改變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大唐帝國,史稱“開元盛世”。
    本名:宋璟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唐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宋璟 民族:漢族 職業:政治 籍貫:邢州南和 性别:男

人物簡介

宋璟(663—737),邢州南和人,十七歲即中進士。《舊唐書》稱他:“少耿介有大節,博學工于文翰,弱冠舉進士。”曆武後、睿宗、玄宗三朝。先為武則天所重,繼睿宗時升任宰相,能革除前弊,選拔人才。後因奏請太平公主出居東都,被貶職。玄宗開元四年(716年),繼姚崇之後為相位,主張寬賦役、省刑罰,禁銷惡錢;選擇人才,使百官稱職,為“開元之治”,貢獻突出,被唐玄宗贊為“吏治之才”。

唐代名相,“前稱房(玄齡)杜(如晦),後稱姚(崇)宋(璟)”,《新唐書》稱贊他:“宋璟剛正又過于崇,玄宗素所尊憚,常屈意聽納。故唐史臣稱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歸于治,此天所以往唐使中興也。”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宋璟病逝于洛陽,時年七十有五。次年五月,歸葬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邢台煤礦附近的東戶村。

個人生平

宋璟性情剛直,刑賞無私,取地犯顔直谏,弄周時曾勇鬥内寵張易之,張昌宗,力挽狂瀾,拯救身遭誣陷的長史魏元忠。中宗時冒死彈劾佞臣武三思。睿宗時直谏太平公主遷居東都,以免後宮幹預朝政。因此,被貶檢貝州刺史,洪水暴發,武三思逼租甚急,景抗捐赈災,再次被貶。

宦海學沉浮,屢遭磨難,終不改治國救民之志。宋璟品行高尚,愛民恤物。朝野贊譽景為“有腳陽春”(風王仁裕《天寶遺事》)。意言景如一縷春風,趟到哪裡哪裡似春風煦物,倍感溫暖。景都化嶺(今廣州)南人安成樂業;限制皇親婚喪奢辦;不為自己争名謀利;嚴以律已,寬以待人,均體現了景愛民恤物的高尚品德。開元初鏟除時弊,推行改革。廢黜京城千名斜封官(用錢買的官),截汰居功傲的“鐵騎軍”,查禁回收流行市場的僞币,采取量才錄官的用人制度。使大唐從混亂衰敗中走向繁榮,出現了中興的局面,史稱“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後稱姚宋”,其政績卓著為“四大名相”之一。

此外,宋璟還工于翰墨,著作頗豐,其中《梅花賦》為發迹傳世名作。宋璟于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歸休洛陽,幫後追贈“太尉”,谥日“文貞”。唐代著名政治家宋璟,字廣平,系我區南和人。生于公元六六三年,唐高宗調露年間進士及第,年僅十七歲。武後執政,宋璟由風閣餘人任禦史中丞;睿宗稱帝後,封為宰相,後因事被貶;玄宗執政後,在著名政治家姚崇推薦下,由廣州督都調京再度封相。

開元十年,退居東都洛陽。公元七三七壽終,享年七十五歲。玄宗追封他為太尉,谥文貞公。宋璟在中唐年間,曾兩次任相,特别在開元年間任相時,與姚崇同心協力,先後對唐中葉的文武吏治進行了大量的整頓、改革,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治國的措施。革奸佞,任賢臣,整綱紀,為"開元之治"創造了有利條件。

品德修養

宋璟為相,敢于犯顔直谏。他先後向當是時的最高統治者唐睿宗、唐玄宗提出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措施和建議。在睿宗時,他針對後庭擅權、任用親信、大搞裙帶關系的惡習,提出了任人"雖資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主張,并不顧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對、阻饒,果斷地罷去無德無才的官員數千人,因此得罪了太平公主罷相被貶。

唐玄宗登位後,看清和了姚、宋是真正的新人吏治之才,便再次封他為相。此後,璟仍提出"量才任人"的原則。他針對過去奸佞這徒面奏皇帝必屏退左右的壞現象,提出百官奏事,必有谏官、史官在側的主張。玄宗對宋璟異常重用,并以師禮待之;進則迎,出則送。對宋璟提出的許多建設性意見,通常都能采納,照章辦理。因而在朝政方面逐漸改變了過去唯親信為官、唯戚為吏的惡習,一些内侍、酷吏、貪官之徒,也不易單獨禦前奏事,密谄好人,使朝庭内出現了比較清明的政治局面。

宋璟前後為相四年,他不畏權貴,力革前弊,奉公守法,不徇私情。相傳,他叔父宋元超當了“選人”(侯選官)後,要求吏部予以優先照顧,宋璟得知後,不但不予優先錄用,并手示吏部"不能私害公。"又據史書記載,唐代規定,每年地方各道派人定期向皇帝、宰相彙報工作。使者進京,往往多帶珍貴寶貨,四出送禮,拜結權貴,許多官吏收禮受賄,使者也多有因此得以晉升。宋璟對此則異常不滿,并面奏玄宗同意,勒令所有禮品一概退回,以絕僥求之路,削殺收禮受賄之風。

“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谏上皇言語切”。玄宗在姚、宋輔佐下,吏治不紊,綱紀有條,不到六、七年使唐王朝再次出現"天下大理"的中興局面。但好景不長,唐玄宗後期,由于政治上安于現狀,在吏治方面也慢慢受到後庭和宗族、姻戚的影響,加之李林甫、楊國忠等奸相為輔,由姚、宋苦心建立起來的政治綱紀,很快被他們破壞殆盡。相傳,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狼狽逃到鹹陽,一位長者向玄宗說:"臣猶記宋璟為相,數進直言,天下賴以平安。自傾以來,在廷之臣以言為諱,維阿谀取容,是以阙門之外,陛下皆不得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這是對玄宗的批評,也是對宋璟的贊揚和懷念。

曆史業績

宋璟同姚崇一樣,是我國唐代曆史上著名政治重臣。唐朝三百年間,素有“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之說。史書上一向姚宋并提,并有“崇善應變以成務,璟善守文以持正”的贊詞。宋璟為相期間,廣州吏民懷其惠政,請為宋璟立頌碑,璟堅決拒絕,并對玄宗說:臣之治不足紀。廣州吏民由于臣當國為宰相,“故為溢辭,徒成谄谀者”,糾正阿谀之風,“請自臣始”,建議玄宗下禁止。璟死後二十三年,即大曆七年,唐代大書法家顔真卿特為其書撰碑文,頌其功德。碑成,随墓立于我區沙河縣。該碑現在仍存,它不僅是研究宋璟的珍貴曆史文物,同時也是研究顔魯公書的稀有資料。

時武三思用事,宋璟不受三思請托,又保護告發三思罪行的人,因此被排擠,出為貝州刺史。睿宗景雲元年(710)宋璟自洛州長史入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掌铨選。宋璟取舍平允,為時所稱。當時,太平公主擅權,将謀害太子,宋璟與姚崇奏請令公主出居東都洛陽,又被貶為楚州刺史。開元初,為廣州都督,教百姓燒瓦代竹茅蓋房,以避火災。開元四年(716)召入為刑部尚書,不久代姚崇為相。宋璟居相位,以擇人為務,随才授任,使百官各稱其職。

他刑賞無私,敢犯顔直谏,為玄宗所敬憚,雖不合意,也勉強采納。宋璟與姚崇并稱賢相,号“姚、宋”。史稱“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歸于治”。八年,以壓制犯法官僚的申訴,又嚴禁惡錢流通,頗招人怨,遂被授開府儀同三司,罷相。十年,京兆人權梁山聚衆暴動,被鎮壓後,其衆多遭逮捕,玄宗以宋璟兼京兆留守複審,他隻治罪為首數人,餘皆釋放。十七年,拜尚書右丞相。二十一年,以年老緻仕,退居洛陽。二十五年(737)卒。

唐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即宋璟去世33年之後,顔真卿應宋璟後裔之托,撰文并書寫了碑文。又曆時兩年多,于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墓碑镌刻完成,立于宋璟墓地。該碑高4.08米,寬1.6米,厚0.47米,碑的正面、陰面和左側刻有顔真卿書寫的盈寸楷體,洋洋三千餘言,叙述了宋璟這位中唐政治家的政治經曆和他一生的偉績。

碑的左側镌刻的是此碑建立6年後(大曆十三年,即公元778年),又由顔真卿補記的宋璟的生平事迹。碑的右側镌刻的是明朝人方思道記述宋璟碑倒伏後重新樹立起來的經過。宋璟碑文,字體端莊,氣勢開張,用蠶頭磔尾的隸法于捺筆首尾,結體字大充格,磅礴大氣。顔真卿書寫宋璟碑文時,時年65歲,書法藝術爐火純青,成為他的成熟的傳世名作之一。

宋璟墓碑,因其碑下長眠之人,是後人景仰的唐朝一代名相,墓上所立之碑的碑文,是我國傑出的大書法家顔真卿撰文并書寫,因而使得宋璟墓碑除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之外,還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宋璟墓碑,彙道德文章、翰墨藝術于一體,這是宋璟墓碑得以傳世并名聞中外的重要原因。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當他看到顔真卿撰寫的已有些殘缺的宋璟墓碑時這樣稱贊道:“如忠臣烈士,首先君子莊嚴尊重,使人畏而愛之,雖其殘不忍棄也。”南宋金石學家趙明誠所著的《金石錄》,推崇宋璟碑為上上品。明代學者都穆稱宋璟碑“人文字,真足三絕”。清朝王昶編撰的以著錄曆代石刻為主的《金石萃編》等書,也将宋璟碑收入并列為上品。現被列入中國一百通名碑。

主要作品

《蒲津迎駕》《送蘇尚書赴益州》《奉和禦制璟與張說源乾曜同日上官命》《奉和聖制同二相已下群官樂遊園宴》《奉和聖制送張說巡邊》《奉和聖制答張說扈從南出雀鼠谷》《梅花賦》

轶事典故

欲斬月将

唐中宗神龍二年,處士京兆韋月将上書告武三思潛通宮掖,必為逆亂;上大怒,命斬之。黃門侍郎宋璟奏請推按,上益怒,不及整巾,屣履出側門,謂璟曰:“朕謂已斬,乃猶未邪!”命趨斬之。璟曰:“人言中宮私于三思,陛下不問而誅之,臣恐天下必有竊議。”固請按之,上不許。璟曰:“必欲斬月将,請先斬臣!不然,臣終不敢奉诏!”上怒少解。左禦史大夫蘇珦、給事中徐堅、大理卿長安尹思貞皆以為方夏行戮,有違時令。上乃命與杖,流嶺南。過秋分一日,平曉,廣州都督周仁軌斬之。

金筷表直

《開元天寶遺事》雲:“宋璟為宰相,朝野人心歸美焉,時春禦宴,帝以所用金箸令内臣賜璟。”當年黃金餐具器皿為皇宮所壟斷,北魏時,曾規定上自王公下至百姓,不許私養廠“金銀工巧之人”,私造金器者是犯法的。所以當宋璟聽說皇上賜他金箸,這位宰相十分惶恐,愣在恫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見狀說:“非賜汝金,蓋賜卿以箸,表卿之直耳。”當宋璟知道是表彰他如同筷箸一樣耿直剛正時,這才受寵若驚地接過金箸。但是這位“守法持正”的老臣,并不敢以金箸進餐,僅僅是把金箸供在相府而已。

陽春有腳

唐中宗時,宋璟被任命為谏議大夫。不久,他直言觸怒了中宗,被貶為刺史。到地方後,他廉潔奉公,盡力為百姓做好事,使當地民風變得淳樸起來,家家戶戶都安居樂業。

他在廣州任都督時,當時廣東人都用茅竹建房子,經常發生大火。宋璟教他們用磚瓦蓋房,減少了火災,造福了百姓。後來他當了宰相。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系,希望能照顧。被宋璟得知後,特地關照吏部不能給他官做。

當時唐玄宗很喜歡一個叫王毛仲的宦官,朝廷上下,巴結他的人很多。王毛仲的乾女兒要出嫁,唐玄宗問他還缺什麼。王毛仲說有一位客人請不來。唐玄宗說:那一定是宋璟了。在宋璟的治理下,唐朝出現了路不拾遺的局面,史稱“開元盛世”。

當時人們稱贊宋璟像長了腳的春天,走到哪裡,就把光明和溫暖帶到哪裡。

(出自《開元天寶遺事·有腳陽春》)

端午更名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五節、端陽節、重午節、重五節、午日節、五月節、天長節、天中節、地臘節、浴蘭節、女兒節、詩人節、龍日等等。端與初同義,晉代成書的《風土記》裡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五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時,因為他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名相宋璟建議要避諱,就把“端五”改為“端午”,從這以後,“端五”就改稱為“端午”了。

鐵石心腸

唐宋璟為相。正直有大節,但卻寫出了風流妩媚的《梅花賦》。皮日休《桃花賦》序說宋璟“貞姿勁質,剛态毅狀,疑其鐵腸石心,不能吐婉媚辭。”越鼎另一首《蝶戀花》說:“漫道廣平(宋璟封廣平郡公)心似鐵,詞賦風流,不盡愁千結。”事實上“鐵腸石心”的人何嘗不可以有“詞賦風流”的另一面,尤其是抒發他們的少年情懷。

辭世葬碑

宋璟碑,原在宋氏墓地,今在邢台市沙河縣東戶鄉中學校園内。因碑為唐代著名書法家顔真卿書撰,故亦稱顔魯公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碑體高289.5公分,寬149公分,側42.5公分。半圓形碑首,浮雕纏尾四龍,矯健雄渾。方形碑額,正中篆書陰文“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二十個大字。原有仰首贔屃碑座,上刻褡裢花紋,莊嚴穩重,今已逸失。碑四面皆刻,楷體盈寸,洋洋三千餘言,盡述宋璟“曆仕三朝,剛直不阿”的榮耀事迹。碑文題後結銜:“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顔真卿撰并書”。是碑初立于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九德業”所建。

宋璟墓碑,因其碑下長眠之人,是後人景仰的唐朝一代名相,墓上所立之碑的碑文,是我國傑出的大書法家顔真卿撰文并書寫,因而使得宋璟墓碑除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之外,還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宋璟墓碑,彙道德文章、翰墨藝術于一體,這是宋璟墓碑得以傳世并名聞中外的重要原因。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當他看到顔真卿撰寫的已有些殘缺的宋璟墓碑時這樣稱贊道:“如忠臣烈士,首先君子莊嚴尊重,使人畏而愛之,雖其殘不忍棄也。”南宋學者劉子翚作《臨池歌》,稱宋璟碑“斷碑雲落翠苔村,直氣英風猶可睹”。

南宋金石學家趙明誠所著的《金石錄》,推崇宋璟碑為上上品。明人方思道曾将宋璟碑比之于“多寶塔”碑,言其有“四勝”:“彼演釋因,此照儒躅,一也,彼代岑書,此為自撰,二也;彼尚為郎,早年之書,此已為公,晚年之作,三也;彼在名郡,拓之衆者,屢經翻刻,已失其真,此在陋邦,未經屢拓,點畫如初,四也”。明代金石學家都穆在《金薤琳琅》裡,則譽宋璟碑“人、文、字,真足三絕”。清朝王昶編撰的以著錄曆代石刻為主的《金石萃編》等書,也将宋璟碑收入并列為上品。

史書記載

《舊唐書·卷九十六列傳第四十六:姚崇、宋璟》

【詩詞】

一片剛方鐵石心,梅花冷淡獨知音。

君王外貌雖加敬,賣直誰知内忌深。

上一篇:宮雍

下一篇:伊姆加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