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良

孫元良

護國将領
孫元良(1904年—2007年5月25日),祖籍浙江紹興,生于四川成都。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畢業後曆任排長、連長、團長。1932年率第八十七師第二五九旅,參加淞滬抗戰,因戰功升為師長。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率部參加淞滬會戰,升任第七十二軍軍長。随後參加南京保衛戰。1942年任第二十九軍軍長。1943年9月任第二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二十九軍軍長。1944年率部參加黔南戰役。抗日戰争勝利後,任重慶警備司令,1948年任第十六兵團司令,在淮海戰役中所部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隻身潛逃。1949年恢複重建第十六兵團,在西南參加内戰。1949年12月去台灣,曾到日本經商。後任台灣高雄縣瑞祥針織公司董事長。2007年5月25日在台北去世。著有《世界軍事史》及個人回憶錄《億萬光年中的一瞬》。
  • 出生地:四川成都華陽
  • 中文名:孫元良
  • 外文名:SunYuanlia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
  • 籍貫:浙江紹興
  • 綽号:飛将軍
  • 職務:國民軍第5綏靖區司令官等職

人物生平

年少讀書

孫元良,原籍浙江紹興,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華陽縣。孫元良父親孫廷榮是晚清的一名知縣,67歲才生下孫元良。

孫元良年少時,父親便去世,但他一心秉承祖訓,勤奮讀書,成績優異。早年在私塾就學;1922年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與國立東南大學附屬中學(1928年改名中央大學附中、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附中,1952年改為南師附中)。

東征北伐

1924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1925年參加過第一、二次東征和平定劉楊叛亂,曆任排、連、營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争,任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1927年南昌被攻克後,東渡日本就學于東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一期炮兵科,未畢業即歸國,任教導第一師炮兵營營長及第二師第七團團長。

内戰升職

1930年5月參加中原大戰。1931年5月升任警衛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率部開赴河北參加平定石友三的叛亂,年底該部改編為第八十七師第二五九旅,任旅長。1932年2月參加了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升任第八十八師副師長,1933年1月17日任師長。後兼任蘇(州)常(州)守備司令及首都(南京)警備副司令。同年12月率部開赴福建鎮壓“福建人民政府”,與第十九路軍在古田等地交戰,接着參加對紅軍的第五次“圍剿”。1935年4月13日任少将。1936年兩廣事變時,率部入粵,接應餘漢謀等的倒戈行動。1936年10月5日任中将。

參與抗日

七七事變後進駐上海,參加淞滬會戰,1937年9月12日任第七十二軍軍長,12月參加了南京保衛戰,部隊潰散後,孫化裝逃出。事後被撤職拘禁于軍法執行總監部,後得顧祝同、張治中等保釋,1939年被派赴歐洲及美國考察。1943年9月任第二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1944年7月10日兼任第二十九軍軍長,率軍赴貴州東南部參戰,收複獨山、南丹等地。

兵敗下野

抗日戰争勝利後,1946年6月調任重慶警備司令。1947年10月任鄭州綏靖公署整編第四十七軍軍長。1948年8月所部擴編為第十六兵團,任兵團司令兼徐州“剿總”鄭州前進指揮部副主任,參加淮海戰役,擔負徐州守備,12月在突圍時全軍覆沒,孫化裝逃脫。1949年1月在南京和武漢收容潰散官兵,開赴四川豐都、萬縣重建第十六兵團,任司令,并兼第四十一軍軍長及第十編練司令部司令。11月率部開赴廣漢,12月代理川鄂綏靖公署主任,後其部下在四川什邡起義後,孫元良離軍去成都。  

晚年生涯

1950年初去台灣,曾任瑞祥針織公司董事長。1956年赴日本,後旅居國外。1975年回台灣定居。2007年5月25日在台北去世。  

個人作品

孫元良有《國民日記》存世,現藏江陰市檔案史志館。

孫元良《國民日記》形成于1931年1936年,共9冊,約20萬字。該日記系統記述了孫元良在這一時期的軍旅生涯,對于研究民國軍隊的曆史演變,以及客觀評價民國軍隊在抗日戰争中的曆史貢獻,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此外,孫元良還著有 《世界軍事史》《億萬光年中的一瞬》(回憶錄)等。  

轶事典故

刻字夔門

孫元良曾在長江瞿塘峽的夔門(白帝城下)留字:“夔門天下雄,艦機輕輕過”,遒勁有力、氣勢恢宏。聘請了五個工匠,曆時4個多月,終于将大字刻到了夔門石壁上。石刻竣工後,孫元良親自到夔門為石刻剪彩,并發表抗日演講,表明自己抗日到底的決心。  

赴台生活

孫元良剛到台灣時,還去陽明山繼續受訓,從那以後基本沒擔任要職了。雖然他有糧饷,但有一大家人要養,家裡條件确實也不好。孫元良買了不少雞來養,打算賣蛋補貼家用,但後來發生了雞瘟,虧了一些錢。再後來他獨自旅居日本,開了一個小館子維持生活,自己也擦桌子、收拾碗筷。外界說他原來挺神氣的将軍,沒錢了落魄了。他一直覺得這是自力更生,并非不光彩的事。  

不談往事

晚年的孫元良很少提及當年的風風雨雨,心境平和地專注養生。“即便是對自己的兒女,他也很少說起過去參與的戰事,他當年經曆的許多事,都是我從書上找資料看來的。”孫元良的五子秦漢在提及父親晚年的時候說。在孫元良生前,秦漢并沒有機會去談論戰争,他明顯感覺到父親不願提及往事。“我覺得他并不是那種好勇狠鬥的形象,他本質上應該是喜歡和平的。其實,軍人才最了解戰争是殘酷的,因為軍人是真正在最白熱化的地方待過的。一個坐着辦公桌的人,他不知道戰場真的是怎麼樣的,他可以要打要殺的喊得震天響。軍人最了解戰争的真相,你認識的人,你的好朋友一下子在你旁邊血肉橫飛不見了,在我看來是非常強烈的。像我父親認為南京保衛戰是最悲壯的一役。”  

不喜交際

孫元良身為台灣最資深的黃埔軍校學長,卻鮮與兩岸其他校友來往,秦漢說,這與父親的性格有關,“父親有幾位好友,但都不在了。他不喜歡交際應酬,虛耗精神,也不說廢話,有要事才說,所以元氣保持得很好。”  

身體健朗

據秦漢描述,孫元良當年身體非常好,“我父親90歲之前就像個五六十歲的中年人一樣,非常健康硬朗,走在馬路上和上樓梯都不要人扶,我扶他,他會用不經意的手法把我的手甩掉”。  

人物争議

在中國近代史上,孫元良是個極富争議的人物。

2007年孫元良在台去世時,新華每日電訊曾以《抗日名将孫元良在台去世,遺願遷葬南京》為題刊登其逝世的消息。文中稱孫元良為“在‘八·一三’淞滬會戰中誓死抵抗,并命令‘八百壯士’繼續抗敵的抗日名将”,稱其率部堅守上海閘北陣地長達一個半月,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迷夢。同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也發表了《抗日名将孫元良在台去世》的文章,内容與新華每日電訊相同。 

中國曆史研究院則在2019年刊登《【解讀】孫元良緣何引争議》一文。該文利用孫元良官長、同僚的回憶錄及相關原始檔案,對孫元良的一些争議史事進行分析,認為孫元良一生在北伐南昌之役、抗戰南京保衛戰、解放戰争淮海戰役,三次大的戰役中均有臨陣脫逃的行為,若加上淞滬戰場和成都逃台,則為5次。其中,南京保衛戰,孫抛棄部隊逃入使館,後又曾編造“打遊擊”的假新聞。

家庭成員

父親:孫廷榮,曾任清朝知縣。  

母親:鐘氏。  

叔叔:孫震,曾任國民黨軍第22集團軍司令官、第五“綏靖”區司令官等職。  

第一任妻子:吳懿輝,上海市社會局局長吳醒亞之女,1932年12月7日在上海與孫元良結婚。  

第二任妻子:龍華藻,民國時外交部駐英大使館武官之女。  

子女:孫元良共有11子女,前妻的4個孩子分别名為:思遼、思黑、思熱、思吉,以表示對失陷的東北地區不能忘懷之心。第二任妻子育有子女7人,其中排行第五者為孫鐘祥,即著名演員秦漢。

上一篇:費魯吉歐·蘭博基尼

下一篇:胡壯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