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承

季承

季羨林之子
季承,1935年生于濟南,國學大師季羨林之子,畢業之後分配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工作,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高級工程師,曾任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顧問,與李政道有着長達三十年的緊密合作。李政道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兼職,2009年12月10日出版《諾貝爾獎中華風雲——李政道傳》一書。2010年5月中旬、出版了《我與父親季羨林》一書。[1]國學大師季羨林之子季承訴北京大學原物返還案,2016年8月16日上午在北京一中院一審宣判,季承一審敗訴,訴訟費54萬由季承承擔。
  • 中文名:季承
  • 外文名:
  • 别名:季延宗
  • 民族:漢族
  • 籍貫:山東臨清市
  • 畢業院校:北京外國語大學
  • 職業:技術顧問
  • 主要成就:
  • 出生地:濟南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35年
  • 代表作品:《李政道傳》

人物經曆

1935年出生于濟南,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

1952年季承到北京來到俄文專修學校(今北京外國語大學)讀書。

1955年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做翻譯。

1957年後,季承工作轉行做了科研管理工作。

1995年,以科研處處長的身份退休。

1984—1995年年間,季承幹過10年的公司,主要工作是和平利用原子能。

1995年起,一直在李政道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工作。

婚姻家庭

父母

季承的父親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家,精通12國語言。曾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副校長。2009年7月11日北京時間8點50分北京301醫院病逝,享年98歲。

母親彭德華,濟南人,比季羨林大四歲,隻念過小學。1929年與季羨林結婚。在季羨林眼中,彭德華是一位賢妻良母,她對季羨林關懷備至,對子女也做到了慈母應做的一切。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條。季羨林維持了這段包辦婚姻,以及表面的安樂與祥和。彭德華于1994年去世。陷入悲痛的季羨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寫道:“如果中國将來要修‘二十幾史’,而且其中又有什麼‘婦女列傳’或‘閨秀列傳’的話,她應該榜上有名。”

妻子

季承1959年與第一位妻子結婚。

2004年,季承和原來的妻子離婚。

2004年季承與曾經照顧季老,小自己将近40歲的保姆馬曉琴結婚。

子女

季承的長子與女兒都在美國,兒子是一個工程師,有一兒一女。

女兒是做文秘工作,有兩個女兒。他們會偶爾回國來看看他們。

2008年7月,季承的第二任妻子為他生下第二子。

人物事件

父子關系

作為“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兒子,季承自小卻很少得到父親的教誨,父子關系一向冷淡,并曾被父親“趕出家門”。當他質疑季羨林書畫捐贈的合法性時,被認為是觊觎繼承财産。季承面對外界時,常用“季先生”來稱呼父親。這不僅是表面的疏離,也是内心情感上的疙瘩。季承承認,雖然父子關系“表面上很好”,但的确存在“不和諧”的地方。一方面是由于從小長時間的分離造成的陌生感,另一方面,也與父母在那個時代下不理想的婚姻有關。

季承與父親首次見面是在1946年,那年他剛11歲,季承從廣播電台裡知道父親要回國了。他出生不到3個月,父親就去了德國留學。11年來,他和母親以及祖母,隻知道季羨林留學德國,杳無音信,身處“二戰”的中心,生死不明。過去隻在照片上看到的父親,如今一下子來到面前。這對11歲的季承來說,有點不适應,他對留洋歸來的季羨林“很陌生”。父親給他和姐姐帶了禮物,每個人一支鋼筆,當時這還是稀罕物件,叫“金筆”,他感到“很新鮮”。季承還沒來得及與父親熟悉起來,季羨林就回北京到北大教書了,隻有寒暑假才能回濟南的家。

1952年季承到北京來到俄文專修學校(今北京外國語大學)念書後,與父親的見面機會才多了一些。但是,17歲的季承并沒有和父親住在一起,而是住校。在這個内心萌動的年齡,他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不太會對父親說。季羨林也疏于對季承進行指導和關心。工作後,父子倆的單位同在中關村,雖然見面多了起來,但這并沒讓季承和父親變得有所親近。“與父親熟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季承說。

1962年,母親和祖母搬到了北京。在季承的記憶中,這一段時期是他的家庭“最美好的時光”。一家人經常相聚,其樂融融。他在這一年和第二年,也有了自己的兒子和女兒。不幸的是,“文革”中季羨林被批鬥關進了“牛棚”。季承不敢去見面,父子關系又一度有了疏離感。

1995年,父子之間的矛盾開始表面化了,并最終決裂。外界傳言,是由于他和保姆關系暧昧,為季老所不容。季承解釋是,是由于别的原因,而不是因為與保姆的關系。季承表示,從1995年起,他與父親有一段時間不來往,冷靜下來後,父子都有願望解決分歧。在2002年季老住進301醫院前,他想見季老很方便。在2002年後,他再想見季老時,确實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撓。但是,季承不想具體說出其中的原委。

在輿論看來,季承成了悲劇性人物,因受阻撓,13年未能見到父親。北大也因此成為網絡輿論的衆矢之的。但在季承看來,所謂“13年父子未見”,沒有媒體說的那麼誇張。季承說,在這件事上,阻撓他們父子相見的隻是“某些人”。這些人可能和北大有一定關系,但并不能代表北大。隻能說,北大有一定責任。“總的來說,北大對季老照顧得很好啦。”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季老委托北大将季承拒之門外。北大相關人士稱,季老無論是住院前還是住院後,對見誰不見誰都有着絕對的自主權。至于13年父子未見另有隐情,2003年3月,季羨林曾親筆給當時北大外國語學院領導吳新英去信稱不願意見季承。信中稱:“季延宗(季承)此次來301醫院完全另有用心……反正我決不見他。我見誰不見誰的權利總還有吧。”

季承手裡有這封信的複印件。但季承認為他們的工作應該是做撮合,而不是這樣簡單地把信給他就不管了。而且,季承并不相信這是季老的真實意思。“這封信是怎麼寫出來的,又有故事。”季承說。

對于外界質疑“季承的動力是想要回季老的财産”。季承的回應是:“不能叫做動力,本來的意圖是,季先生的捐贈是不合法的,因此,捐贈是無效的。我們,包括我的子女都認為,這些财産都是季家的。捐贈,我們也不反對,但是要合理合法。即便我們把财産要回來,今後如何處置這些财産,有一個方向仍然是捐贈。”

2008年11月7日,73歲的季承,到北京301醫院看望98歲的父親季羨林老先生。13年無法見面的一對白發父子,久别重逢,喜極而泣。

在301醫院的病房裡,一見到父親,季承就跪了下來,淚水濕襟。父子間隔13年,一對都到了耄耋之年的父子終于再次相認、相見,令人唏噓。季承說,見到父親後,過往的事端曆曆湧上心頭,父子之間的矛盾,也被相見的歡樂消融了。

遺産風波

2010年8月,國學大師季羨林之子季承在博客上撰文《就設立季羨林獎金一事緻北大領導人的一封信》。文章提出了對季老遺産的處理方案。

2009年,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去世後,财産紛争風波乍起。季老獨子季承、“關門弟子”錢文忠,季老前秘書李玉潔、李氏幹女兒王如紛紛登場,為其财産去向争執不休。去年年底,此事更是因季老故居被盜而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警方當時為案件定性也煞費心思——到底是盜竊還是遺産争奪?

時隔一年多,因着《我和父親季羨林》而備受争議的季承再次将那場未了的風波擺上台面,引起關注。

季承在文中提出了關于建立季羨林獎金的初步設想,并希望這個設想可以“佐證”他追讨在北大保管的季先生文物的意圖——“我們不是為了錢,是為社會做貢獻。”

季承對這一獎學金的設想隻是初步想法,存有不少未知數。就連該獎金基金數額也被設定為“X億元”。此前,對于季老身後财産總額一直沒有明确統計。

至于基金來源,季承說,以季羨林遺留的文物、個人和有關機構的捐獻為主。其中,前者數額至少為一億元人民币,至于拿出多少放在基金裡,則由季羨林遺産繼承人協商确定。

季承計劃,該獎學金每年獎金數額在300萬~500萬元。每個單項獎金數額為30萬~50萬元,每年共10項,平均分布在國内外東方學、中國國學、曆史語言學、翻譯作品、散文雜文等五個領域。

基金管理則由北京大學、季羨林國學院、臨清市人民政府、季羨林遺産繼承人組成管理委員會管理,“原則是前三個單位每年輪流主持”。“基金交由可靠運作單位運作,保證基金安全及穩定的收益。”

盡管基金來源尚未确定,季承已經想好了具體評獎的流程和标準,并提出一個實現期限——“我希望這一設想,能夠在季羨林先生誕生100周年時,即2011年8月2日實現。”

與方案同時置于網上的還有一封《就設立季羨林獎金緻北京大學領導人的公開信》。季承在信中表态:“季先生逝世已經一年多了,但至今你們仍不歸還他的文物。”季承在博客中再三督促北大。“這是處理我父親季羨林先生遺産的一個方案。為了實現這個方案,希望北大能将季先生委托其保管的文物盡快交還。為此事,我已經交涉了很長時間,但直到現在,北大領導人沒有給過任何答複。”

季羨林的大部分東西,目前都由北京大學保管。“北大之前曾經向我和我父親表示,隻要他明确提出應該交還的,都會交還。”但交涉一年來,事情并無實質進展。而關于繼承人的問題,季承也曾明确表示:“繼承人不是我自己,還有我姐姐的兒子,這個無需回避。”

此前,季承曾公開表示,父親的遺産全歸他所有。李玉潔則稱,季老立遺囑表明财産都捐給北大。

正式立案

2012年8月8日,季羨林之子季承與北大方面就季羨林遺産産生的糾紛終于進入訴訟程序。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已就季承起訴北京大學一案正式立案,季承在起訴書中請求“依法判令被告原物返還2009年1月13日被告清點保管季羨林文物、字畫577件”。

法院審理

2016年8月16日因對季羨林先生生前保存的古經字畫等物是否應由北京大學占有存在争議,季羨林之子季承将北京大學訴至法院,要求返還季羨林文物、字畫等共計649件。北京一中院判決駁回原告季承的全部訴訟請求。

一審法院認為,季羨林先生與北大的《捐贈協議》有效,且屬于公益捐贈。即使季羨林本人也不能撤銷,所以駁回季承所有訴訟請求,訴訟費54萬餘元由季承承擔。

對判決,季承表示将進行上訴到底。季承介紹,北京大學曾于2009年1月在301醫院就捐贈事宜對季羨林先生表示,“這些字畫最後怎麼辦聽您的意見,尊重您的意見。”季羨林先生随即答道:“這書,就放在學校……那些藏畫,慢慢再商量……再考慮考慮。”季承認為,雙方簽訂的《捐贈協議》尚未形成,“這個捐贈協議是違法的,沒有對我母親所有部分進行分割保留。”而且,季承認為,季羨林之後已經撤銷了捐贈意向,并且書囑他予以處理。

此外,季承的代理律師表示,法院認定《捐贈協議》屬于公益捐贈亦不合理。根據中國《合同法》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财産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适用前款規定。“該案訴争的600餘件文物,大部分都是字畫等。不具有救災扶貧的屬性,協議不屬于公益捐贈。”

本案法官認為,2009年1月,北京大學部分領導看望季羨林先生時所提“您說捐,或者不捐,都聽您的意見”實際是一種咨詢行為,并非在法律意義上與季羨林先生商讨是否解除《捐贈協議》。對于一個已經成立并合法有效的合同而言,要想合意解除,必須有合同雙方明确的、一緻的意思表示。季羨林先生當時回答說“再考慮考慮”,這一回答隻能表明季羨林先生對于是否解除《捐贈協議》存在一定的猶豫,但直到先生逝世,都一直沒有明确表示要解除《捐贈協議》。因此,本案《捐贈協議》并沒有被雙方當事人合意解除。

個人著作

季承執筆的《李政道傳》,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2009年度十大好書之一。該書是首部詳細反映李政道經曆和精神的傳記,也在中國内地首次全面披露了諾獎兩位華人得主李政道與楊振甯半個世紀學術恩怨的内幕,以及其他重大幕後事件。

上一篇:博斯

下一篇:曹馨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