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論學

孔孟論學

古代書籍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曆八月廿七~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一帶)貴族。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之一。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孟子名轲,字子輿,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書名:《孔孟論學》 别名:Kong Meng's theory of learning 作者:孔子弟子、再傳弟子、孟子及其弟子 類别: 原作品:《論語》《孟子》 譯者: 出版社: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創作年代:春秋、戰國

原文

孔子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篑,進,吾往也!”

(《論語·子罕》)

孟子曰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緻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緻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鹄将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盡心下》)

詞語注釋

字詞解釋:

有:通"又",整數後表不定餘數

志:立志。

立:自立,指立于禮,即做事合于禮。

惑:受迷惑

不惑:不受迷惑。

知:懂得。

從:随從,順從。

天命:指自然的規律,法則

耳順:指聽到别人說的話,用不着怎麼想,就能領會

逾矩:超過規矩、法度;

逾:超過。

矩:規矩,法度。

罔:迷惑。

殆:危險,這裡指勞神而無所得。

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yu)

何以:即“以何”。以:因為。何:什麼。

所:所以。

欲:能夠。

謂:稱為。

文:孔圉谥号“文”。

敏:思維敏捷。

好:喜好。

恥:以……為恥。

是以:因為這樣。

譬如:好比。

為:堆積。

篑:土筐。

平地:填平窪地。平:使……變平。

雖:即使,就算。

覆:傾倒。

進:前進。這裡指繼續幹。

往:去,這裡指前進。

或:通“惑”,奇怪。

暴:通“曝”,曬。

寒:使……寒冷。

如……何:對……怎麼辦,能有什麼幫助。

弈:下棋。

為:作為。

數:技巧、技術。

亦:也。

至:極。

通國:全國。

善:擅長。

使:假使。

誨:教。

以為:認為。

鴻鹄:天鵝。

援:拉。

繳(zhuó):系在箭上的繩,代箭。

弗:不。

若:及。

與:通“欤”,可譯為“呢”“嗎”。

非然也:不是這樣的。

信:相信。

以:憑借、依靠。

至:極。

見亦罕:和王相見的次數太少。

至仁:極仁道的人,指周武王。

至不仁:極不仁道的人。此處指殷纣王。

無或:不值得奇怪。

俱:一起。

策:量詞,相當于“片”。

伐:讨伐。

杵∶舂米用的長木槌。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在學習上立下志向,三十歲做事合于禮,四十歲不受迷惑,五十歲時懂得自然的規律、法則,六十歲聽到别人說的話,用不着怎麼想,就能領會,七十歲随心所欲,不超過規矩、法度。”

孔子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思考卻不學習就會(勞神而)有危險。”

子貢問道:“為什麼稱孔文子谥号為‘文’?”孔子說:“他聰明好學,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淺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稱他的谥号為‘文’。”

孔子說:“比如堆積土山,隻差一筐就停止了,這時候停下來,我就止步(停止在原來的境界上,沒有進步)了;比如填平窪地,雖然隻填了一筐,但我還是進步了。”

孟子說:“我們對王的不聰明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種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也沒有能夠生長的了。我和王相見的次數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極點,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機來到王的身邊,我怎麼幫助他(指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發呢?(譬如)用下圍棋作為技術,僅是小技術;(如果)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也就不能學到這門小技術。

弈秋,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人。(假如)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隻聽弈秋的話;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話,卻一心認為有天鵝将要飛來,想着拿起弓箭去射它,雖然他是與那個人一起學習,(下棋的技術肯定)不如那個人了。這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不如把心思全放在學棋上面的人嗎?回答是:不是這樣的。”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還不如沒有《尚書》。我對于其中的《武成》篇,(不過)采用它兩三片竹簡罷了(書面意思 最好譯為:不過取信它的兩三篇罷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沒有對手(仁道的人天下無敵),憑借極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極不仁道的殷纣王,怎麼會流那麼多血而讓木棒飄起來呢?”

通假字

暴:同“曝”曬

或:同“惑”,奇怪。

作者簡介

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zōu)邑人。英文:Confucius, Kung Tze。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曆史名人之一,被譽為“聖人”。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内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纥(叔梁為字,纥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纥晚年于年輕女子顔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又因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時候,叔梁纥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

孔子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铎”“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并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有說法為《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

著作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影響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铎”、“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并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朱熹将《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1988年,第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孟子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輿。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後世将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聖”。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他的老師是孔子之孫孔伋(子思)的門人。曾遊曆齊、宋、滕、魏諸國,宣傳先王之道。不為采納,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作《孟子》7篇。孟子維護并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現将此學說稱為“孔孟之道”,他的理論對宋代影響很大。《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筆帶鋒芒,常用誇張、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強說服力,是先秦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經典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産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聖”。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著作

《孟子》是孟子及他的弟子記錄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的儒家經典,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将《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

成語解釋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2.功虧一篑——虧:欠缺;篑:土筐。堆九仞高的山,隻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隻差最後一點沒能完成。

3.一暴十寒——暴:通“曝”,曬。原意是說,即使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恒心。

4.專心緻志——緻: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5.血流漂杵——杵:搗物的棒槌;血流成河,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來。形容戰死的人很多。也泛指流血很多。

篇章研究

本課選孔子論學語錄四則,孟子論學語錄二則,分别選自《論語》和《孟子》。這六則語錄從學習作用、學習方法、學習态度等不同角度論學,采用比喻、舉例、對比等方法,深入淺出,言簡意赅,對我們的學習有着積極地指導意義。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三十歲做事能合于禮,四十歲能辨惑解疑,五十歲能知曉自然規律,六十歲能聞言知意,七十歲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規矩。”

内容理解:

這則語錄,孔子自述其進德修業的過程,總結了他人生各個階段所達到的境界。從少年時“有志于學”開始,随着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習的不斷深入,知識的積累、認識能力的提高、人生經驗也不斷攀升至新的高度。孔子以自己的人生體驗告訴我們,少年時的“有志于學”将為一生成長和發展打下紮實基礎;而終身學習,會使人不斷提高,終身受益。

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思考卻不學習就會危險。”

内容理解:

這則語錄講述的是“學”與“思”的關系。學而不思的後果是“罔”,思而不學的後果是“殆”,兩種情況對舉,從反面證明了“學”與“思”的重要性,指出了它們不可分割的關系。由此可見,學習與思考必須緊密結合,才能有所得。

3.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

譯文:

子貢問孔子:“為什麼憑什麼稱他谥号為文?”孔子說:“聰明好學,不以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稱孔文子谥号為文。‘’

内容理解:

孔子借為學生解釋孔文子谥号的機會,闡釋了自己對“文”的理解,闡述了學習應有的态度和方法——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從中也可看出孔子本人的學習态度和方法。另外,我們也看到了作為教育家的孔子是非常善于把握教育機會的。

4.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篑,進,吾往矣。”(《論語·子罕》)

譯文:

孔子說:“比如堆積土山,隻差一筐土而沒有堆成,停止了,就停止了。比如填平窪地,雖然隻倒下了一筐土,但是如果我繼續幹下去,那就是我主動前進的。

内容理解:

孔子以“為山”和“平地”為喻,論說堅持不懈的重要性。眼看就要成功的事,終究不成,是因為沒有堅持到底,以緻前功盡棄(《尚書》中有“為山九仞,功虧一篑”句);艱巨的任務雖隻剛開了個頭,但隻要不斷前進,終能成功。從中我們可以懂得:學習貴在堅持,不能止步不前;而後退和前進,全在自己,不在他人。

5.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也,小數也;不專心緻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緻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鹄将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譯文:

孟子說:“大王(這裡是指齊王)不明智(昏庸)不值得奇怪。雖然有一種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爆曬它一天,再凍它十天,也沒有能再生長的。我能見大王的次數太少了,我退居在家,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機來到大王身邊,我怎麼能使他的善良之心萌發呢?下圍棋作為一種技術,隻是一種小技術;但不用盡所有心思去學,就不能學好。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假如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緻志,隻聽弈秋的話;另一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話,卻一心認為有天鵝将要飛來,想着拿弓箭去射它,雖然他與那個人一起學習,但一定比不上那個人。這是因為他的才智比不上那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啊。”

内容理解:

孟子以“一暴十寒”作比喻,解釋了大王“不智”的原因,告訴人們,學習不能一暴十寒,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獲。又以“學弈”為喻,通過兩人學習态度的鮮明對比,告訴我們,即使是同一位老師來教,即使是最好的老師來教,學習态度不同,結果也會不同,由此闡明學習不能三心二意,必須集中精力,專心緻志的道理,并強調了學習的效果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由學習态度決定的。

6.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盡心下》)

譯文: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還不如沒有《尚書》。我對于其中的《武成》篇,不過采用它的兩三片罷了。極仁道的人天下無敵,憑極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極不仁道的殷纣王,怎麼會血流漂杵呢。”

内容理解:

《尚書》中有武王伐纣“流血飄杵,赤地千裡”的記載,孟子是不相信的。他認為仁人無敵天下,武王是至仁之人,而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可能出現殺戮無數的血腥場面。雖然這個推斷未必符合史實,但孟子的這種質疑精神是值得提倡的。這段話告訴我們,讀書不能迷信書本,要有敢于質疑批判的精神。

這六則語錄從學習作用、學習方法、學習态度等不同角度論學,采用比喻、舉例、對比等方法,深入淺出,言簡意赅,對我們的學習有着積極的指導意義。

上一篇:徐霞客傳

下一篇:安而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