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華

孔伯華

中醫學家、代表作《孔伯華醫集》
孔伯華(1885--1955),譜名繁棣。中醫學家。山東曲阜人。與汪逢春、蕭龍友、施今墨并稱北京四大名醫[1]。學自家傳學術上,主張病必求其本,臨證注重濕與熱。以善治溫病著名,更以善用石膏一藥,為醫林所景仰。著有《時齋醫話》、《傳染病八種證治晰疑》。有《孔伯華醫集》。
  • 中文名:孔伯華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
  • 籍貫:中國山東
  • 畢業院校:
  • 學曆:
  • 教學職稱:
  • 臨床職稱:
  • 執業地點: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885年
  • 職業:中醫學家
  • 代表作品:《時齋醫話》
  • 擅長:治療溫熱病

人物簡介

孔伯華(公元1885——1955),名繁棣,别名不龜手廬主人,山東曲阜人。衛生部高級顧問、新中國四大名醫之一。幼承家學,研讨古醫籍,解放前(1934年)曾與蕭龍友先生創辦北平國醫學院,曆時十五年,畢業生達七百餘人,擅長溫熱病學,喜用石膏。

孔伯華少年時随祖父學醫,二十五歲時就應邀在北京外城官醫院出診。

生平經曆

二十五歲時起就應邀在北京外城官醫院出診。

1929年,汪精衛反動政府意欲消滅中醫,他便聯絡同道在京師創辦了醫藥學會,奔走呼籲,被推舉為聯合會主席到南京請願談判,終于使政府取消了前議。同年,孔伯華與蕭龍友共創中國第一所醫學高等學校“北京國醫學院”,邀請各地名醫并肩作戰,辛苦操勞,在沉重的中外當局壓力下培養出了大批的下一代中醫人才,這些學生也都是成績卓著的棟梁之才,在其後中醫元氣大傷的情況之下,承擔起了繼承和發展中醫的重任。

解放後,孔伯華因醫術高超,名列中國四大名醫,更因高風亮節,倍受各界人士尊重。黨中央選定孔伯華擔任毛澤東的保健醫生。

先生一生操勞,在1955年3月10日,他在出診過程中身體突然感到不适,但仍勉強為6位病家診治。其後便回家調養,不料從此一病不起,享年71歲。先生去世後,周恩來總理親自擔任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親往寓所吊唁。

學術經驗

關于他的學術經驗,他的三子孔嗣伯曾在《中醫雜志》1962年7——8号中介紹過,現摘要于下:

他認為中醫在臨床上不僅是單純的看其局部的病,而且應該照顧到病人的整體,特别強調“元氣”。辨證論治全憑綱要。綱者:兩綱,曰陰、曰陽;要者:六要,曰表、裡、寒、熱、虛、實。“兩綱六要”,不能平列。在治學方面,首先應熟讀《内經》,參悟經旨,不泥于古,抱着實事求是的客觀态度。在診斷方面,脈貴于神,意在勻和。在病機方面,在正氣受傷的原因中,他首先強調脾為後天之本,以及脾胃與肝的關系,尤其重視肝脾關系,主張脾胃有病必系肝,肝病必系于脾胃。臨證注意牌濕和肝熱。在外感溫熱病方面,認為人體内的郁熱伏氣(久郁之熱和潛伏之氣)是感受溫熱病的主因。

他擅用石膏,是從躁、渴、喘、嘔四處着眼,在他的著作《時齋醫話》中講述很詳:“諸石膏之療能,其體重能瀉胃火,其氣輕能解表肌(解表清熱),生津液,除煩渴,退熱療斑(皮膚上出的小紅點成片就叫斑),宣散外感溫邪之實熱,使從毛孔透出。其性之涼并不寒于其他涼藥,但其解熱之效,遠較其他涼藥而過之。治傷寒之頭痛如裂、壯熱如火,尤為特效,并能緩脾益氣,邪熱去,牌得緩而元氣回;催通乳汁,陽燥潤,孔道滋而湧泉出;又能用于外科,治療瘍之潰爛化腐生肌;用于口腔而治口舌糜爛;胃熱肺熱之發斑發疹更屬要藥。”

民間因他善用石膏,有“石膏孔”的稱譽。又善用鮮藥,如鮮藿香、鮮佩蘭、鮮薄荷、鮮藕、鮮荷葉等,取其芳香清輕,清靈通竅,除穢透達。

1929年汪精衛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時,曾明令廢止中醫。這一反動政策,立即激起中醫界的極大公憤。各地推出代表齊集上海進行抗議,成立了“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進行鬥争。孔伯華先生被推為臨時主席,全國輿論支持,使反動當局不得不收回成命,并被迫同意成立國醫館。1955年孔伯華逝世,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親任治喪委員會主任,并親臨他的寓所吊唁。

用藥特點

孔伯華先生用藥的特點,可以總結為“虎嘯龍騰”。他遣方用藥必先辨證精詳,對證用藥,并無門派的偏傾。他認為不論是祛邪還是扶正,都是為達到恢複和補養元氣的目的。扶正即為祛邪,祛邪亦可扶正,孰前孰後,應因人因地因時而決,不可先有主見。他認為隻要辨證準确,則“參、術、硝、黃俱能起死;芩、連、姜、附俱可回生”。要對證下藥,不可執于成方。若固執于某方以治某病,則是犯了“冀病以就方,非處方以治病”的錯誤。他的藥方,亦如虎嘯龍騰一般氣勢恢宏。先生擅用石膏,有用之達數斤者,雖用量驚人,卻常有起死回生之妙,足見其辨證極其精準,而且對病情的把握也能做到成竹在胸。他喜用石膏,還為此藥專門講座,糾正了世人以為其藥大寒,常規避之,以恐傷腸胃的錯誤觀點。他認為該藥性質涼而微寒,其味鹹而兼澀,凡内傷外感,病确偏熱者,投無不宜。并考證了《神農本草經》、《傷寒論》等書中對“石膏”的介紹與應用方法,從各個角度加以分析,論述十分精辟。

治病理論

孔伯華先生治病的特點是注重整體,強調元氣。他認為不可以隻知治病,而不顧護人體的元氣。他還十分強調辨證論治,認為:“醫之治病,首先在于認證,将證認清,治之則如同啟鎖,一推即開。認證之法,先辨陰陽,以求其本,病本既明,虛實寒熱,則迎刃而解。”他提出了将中醫理論中重要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的八綱,分為“陰陽”兩綱和“表、裡、虛、實、寒、熱”六要的觀點。從中醫學的臨證學的角度來說,這是非常切合實際,也很實用的診斷方法。他說,“辨證論治,全憑綱要,綱者兩綱,要者六要,曰表裡虛實寒熱。”在中醫辨證綱要上,又進行了一次明确的劃分。

主席保健

解放後,孔伯華因醫術高超,名列中國四大名醫,更因高風亮節,倍受各界人士尊重。黨中央選定孔伯華擔任毛澤東的保健醫生。

孔伯華曾在給毛澤東的信中寫道:“醫之活人,何分中西,存心一也,但其理法不同。今逢毛主席洞察其旨,發揚數千年之文化,何幸如之。願努力發揮,以期理法臻于完善,達于全球,使病者有所依,必先從教育人才始。”他要求中西醫并重和加強中醫教育的這一建議得到了毛澤東的大力支持。

傳世作品

孔伯華留傳于世的著作有:《八種傳染病證治析疑》、《髒腑發揮》、《中風說》、《診斷經驗》等,其中《孔伯華醫案集》是其弟子整理出來,由前衛生部部長崔月梨親自作序,具有很高的臨床醫學價值。

“石膏孔”

他擅用石膏,是從躁、渴、喘、嘔四處着眼,在他的著作《時齋醫話》中講述很詳:“諸石膏之療能,其體重能瀉胃火,其氣輕能解表肌(解表清熱),生津液,除煩渴,退熱療斑(皮膚上出的小紅點成片就叫斑),宣散外感溫邪之實熱,使從毛孔透出。其性之涼并不寒于其他涼藥,但其解熱之效,遠較其他涼藥而過之。治傷寒之頭痛如裂、壯熱如火,尤為特效,并能緩脾益氣,邪熱去,脾得緩而元氣回;催通乳汁,陽燥潤,孔道滋而湧泉出;又能用于外科,治療瘍之潰爛化腐生肌;用于口腔而治口舌糜爛;胃熱肺熱之發斑發疹更屬要藥”。

民間因他善用石膏,有“石膏孔”的稱譽。

京城名醫

晚清、民國直至解放後,京城流傳着四大名醫的稱譽,他們就是“蕭孔汪施”,即:

1、孔伯華,擅治溫熱病(發高燒及部分傳染性疾病);

2、蕭龍友,擅治虛勞病;

3、汪逢春,擅治濕溫病(一般多見于夏秋之交,由于暑熱與濕氣侵入人體,破壞了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引起病理變化,特别表現在胃腸消化或吸收機能的障礙上,而兼有熱象的稱為濕溫病);

4、施今墨,擅治心髒病及其他内科雜病(如糖尿病、神經衰弱、高血壓病、氣管炎病等)。

上一篇:郭琛

下一篇:張寶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