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英國小說家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索默斯特·毛姆,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1],生于律師家庭。父母早死,由伯父接回英國撫養。原來學醫,後轉而緻力寫作。他的作品常以冷靜、客觀乃至挑剔的态度審視人生,基調超然,帶諷刺和憐憫意味,在國内外擁有大量讀者。著名的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說集《葉的震顫》、《卡蘇裡那樹》、《阿金》等。毛姆屬于現實主義作家,但是小說當中有部分自然主義特征。例如重視環境描寫,以及反映中下層人民。
  • 中文名: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法國巴黎
  • 畢業院校:德國海德堡大學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
  • 主要成就:
  • 出生年月:1874年1月25日
  • 性别:男
  • 英文名: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 去世年月:1965年12月15日

生平簡介

青年時代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父親是律師,當時在英國駐法使館供職。小毛姆不滿十歲,父母就先後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之後,由于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經常受到大孩子的欺淩和折磨,有時還遭到冬烘學究的無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靈上投下了痛苦的陰影,養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經曆對他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1892年初,他去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了一年。在那兒,他接觸到德國哲學史家昆諾·費希爾的哲學思想和以易蔔生為代表的新戲劇潮流。同年返回英國,在倫敦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當了六個星期的練習生,随後即進倫敦聖托馬斯醫學院學醫。為期五年的習醫生涯,不僅使他有機會了解到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而且使他學會用解剖刀一樣冷峻、犀利的目光來剖視人生和社會。他的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莎》,即根據他作為見習醫生在貧民區為産婦接生時的見聞用自然主義手法寫成。

文學創作

從1897年起,毛姆棄醫專事文學創作。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寫了若幹部小說,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話來說,其中沒有一部能夠“使泰晤士河起火”。1902年他轉向戲劇創作,獲得成功,成了紅極一時的劇作家,1908年,倫敦舞台竟同時上演他的四個劇本:《佛烈德裡克夫人》、《傑克·斯特勞》、《杜特太太》和《探險家》,其中《弗雷德裡克夫人》連續上演達一年之久。這種空前的盛況,據說隻有著名劇作家蕭伯納才能與之比肩。

他的作品都是喜劇,受奧斯卡·王爾德的影響較深,主題大多為家庭、愛情、婚姻中的波折,描繪出當代上流社會的世态風尚,流露他對社會道德的懷疑态度,筆觸辛辣含蓄,諷刺多于幽默。佳作包括《希望之鄉》(1913)、《卡洛琳》(1916)、《我們的前輩》(1917)、《家庭與美人》及《圈子》(1921)。

但是辛酸的往事,夢魇似地郁積在他心頭,不讓他有片刻的安甯,越來越強烈地要求他去表現,去創作。他決定暫時中斷戲劇創作,用兩年時間潛心寫作醞釀已久的小說《人生的枷鎖》。這本書帶有自傳成分。它寫一個青年菲利普受到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殘和宗教思想的束縛,以及在愛情上遭到的打擊。但批評家們認為它寫得并不成功,其中的自我分析也不如别的作品中的冷靜觀察深刻。

第一次大戰期間,毛姆先在比利時火線救護傷員,後入英國情報部門工作,在日内瓦收集敵情;後又出使俄國,勸阻俄國退出戰争,與臨時政府首腦克倫斯基有過接觸。回國述職時,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這一段間諜與密使的生活,後來寫進了間諜小說《艾興頓》(1928)中。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後多次到遠東。1920年到中國,寫了遊記《在中國的屏風上》(1922),并以中國為背景寫了一部長篇小說《面紗》(1925)。以後又去拉丁美洲與印度。他的不少作品有濃郁的異國情調,這也是它們能吸引讀者的一個原因。

1919年,毛姆著名的長篇小說《月亮和六便士》問世,描寫一個英國畫家(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庚為原型)來到南太平洋中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共同過純樸原始的生活,創作了不少名畫。這部小說表現的是天才、個性與物質文明以及現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

創作高峰

1928年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濱的裡維埃拉,直至1940年納粹入侵時,才倉促離去。兩次

大戰的間隙期間,是毛姆創作精力最旺盛的時期。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期,他寫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會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道德堕落的劇本,如《周而複始》、《比我們高貴的人們》和《堅貞的妻子》等。這三個劇本被公認為毛姆劇作中的佳品。後來還寫了《香箋淚》(1927)、《神聖的火焰》(1929)、《養家糊口的人》(1931)以及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幻想破滅的《為國效勞》(1932),1933年完稿的《謝佩》上演失敗,從此不再寫劇本。

毛姆的戲劇作品,情節緊湊而曲折,沖突激烈而合乎情理;所寫人物,着墨不多而形象鮮明突出;對話生動自然,幽默俏皮,使人感到清新有力。但總的來說,内容和人物刻畫的深度,及不上他的長、短篇小說,雖然他的小說作品也算不上深刻。

這一時期的重要小說有:刻畫當時文壇上可笑可鄙的現象的《尋歡作樂》(又名《大吃大喝》出版。它寫了兩個作家(分别以哈代和休·華爾浦爾為原型),反映了當時文壇的面貌。其中酒吧間女侍羅西,是毛姆筆下最為豐滿的女性形象) ;以及以大英帝國東方殖民地為背景、充滿異國情調的短篇集《葉之震顫》(1921)、《卡蘇裡納樹》(1926)與《阿金》(1933)等。英國著名批評家西裡爾·科諾利對這些作品評價很高,認為它們第一次如實地刻劃出在海外的英國人,如法官、種植園主、行政長官等人的真實形象,他們或是懦夫,或是勢利之徒,或是謀殺犯,或是詐騙犯,而不是肩負崇高使命的上等人。

短篇小說在毛姆的創作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小說風格接近莫泊桑,結構嚴謹,起承轉落自然,語言簡潔,叙述娓娓動聽。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發表議論,而是通過巧妙的藝術處理,讓人物在情節展開過程中顯示其内在的性格。

暮年時光

第二次大戰期間,毛姆到了美國,在南卡羅來納、紐約和羅德島等地呆了六年。1944年發表長篇小說《刀鋒》。在這部作品裡,作家試圖通過一個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與實利主義之間的矛盾沖突。小說出版後,反響強烈,特别受到當時置身于戰火的英、美現役軍人的歡迎。

1946年,毛姆回到法國裡維埃拉。1948年寫最後一部小說《卡塔麗娜》,以16世紀西班牙為背景。此後,僅限于寫作回憶錄和文藝評論,如《總結》(1938)、《作家筆記》(1949)、《流浪者的心情》(1952)、《觀點》(1958)、《回顧》(1962)等 ,同時對自己的舊作進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聲譽,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圖魯茲大學分别授予他頗為顯赫的“榮譽團騎士“稱号。1954年,英國女王授予“榮譽侍從”的稱号,成為皇家文學會的會員。同年1月25日,英國著名的嘉裡克文學

毛姆住過的客廳

俱樂部特地設宴慶賀他的八十壽辰;在英國文學史上受到這種禮遇的,隻有狄更斯、薩克雷、特羅洛普三位作家。1959年,毛姆作了最後一次遠東之行。1961年,他的母校,德國海德堡大學,授予他名譽校董稱号。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國裡維埃拉去世,享年91歲。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學内。死後,美國著名的耶魯大學建立了檔案館以資紀念。

著作目錄

選集

​毛姆作品選》

弗雷德裡克·T·貝森編(1931)​

《威廉·薩姆塞特·毛姆作品選》​

本書包括毛姆的全部作品和他發表在一些雜志上的文章,并附有這些刊物對此所作的介紹和注釋。由雷蒙德·圖爾·斯托特編(1950) ​

《威廉·薩姆塞特·毛姆作品選》​

​K.W.喬納斯編,美國新澤西州新布倫思維克,盧特格斯大學出版。(1950) 

全集 

《毛姆戲劇集》6卷本(1931—1934)

《毛姆全集》20卷本(1934—1950)

《毛姆全集》袖珍版14卷本(1936—1938)

《短篇小說全集》3卷本(1951年) 

單行本

《蘭姆貝思的麗莎》(LizaofLambeth)(1897年)長篇小說

《一個聖徒發迹的奧秘》(Themakingofasaint)(1898年)長篇小說

《東向禮拜》(Orientations)(1899年)短篇小說集

《英雄》(Thehero)(1901年)長篇小說

《克雷杜克夫人》(Mrs.Craddock)(1902年)長篇小說

《一個體面的男人》四幕話劇(1903年)

《旋轉木馬》(Themerry-go-round)(1904年)長篇小說

《聖潔的天國:安大路西亞見聞和印象》(1905年)遊記

《主教的圍巾:一個大家庭的來龍去脈》(1906年)長篇小說

《調情》(Flirtation)(1906年)短篇小說

《探索者》(Theexplorer)(1908年)長篇小說

《魔術師》(Themagician)(1908年)長篇小說

《弗雷德裡克夫人》三幕喜劇(1912年)

《傑克·斯特洛》(1912年)戲劇

《朵特夫人》(1912年)戲劇《珀涅羅珀》(1912年)戲劇

《探索者》(1912年)戲劇

《第十個人》(1913年)戲劇

《跻身上流社會的人們》(1913年)戲劇

《史密斯》(1913年)戲劇

《可指望的土地》四幕喜劇(1913年)

《人生的枷鎖》(1915年)長篇小說

《月亮和六便士》(1919年)長篇小說

《陌生人》(1920年)戲劇

《一片樹葉的顫動》(1921年)

《周而複始》三幕喜劇(1921年)

《在中國屏風上》(1922年)遊記

《凱撒之妻》(1922年)戲劇

《中國剪影》(1922年)遊記

《蘇伊士之東》(1922年)戲劇

《比我們高貴的人們》(1923年)三幕喜劇

《家庭和美人》三幕滑稽劇(1923年)

《不可企求的人》三幕滑稽劇(1923年)

《私利》四幕喜劇(1924年)

《彩巾》(Thepaintedveil)(1925年)長篇小說

《短篇小說六篇》(1926年)

《信》三幕劇(1927年)戲劇

《忠實的妻子》三幕喜劇(1927年)

《聖火》三幕劇(1928年)

《阿申登故事集》或《一個英國間諜》(1928年)短篇小說集

《客廳裡的紳士:從仰光到海防旅途紀實》(1930年)遊記

《尋歡作樂》(Cakesandale)or(Theskeletoninthecupboard)(1930年)長篇小說

《養家活口的人》一幕喜劇(1930年)

《第一人稱短篇小說六篇》(1931年)

《因為效了勞》三幕劇(1932年)戲劇

《書包》(1932年)短篇小說

《偏僻的角落》(1932年)長篇小說

《謝佩》三幕劇(1933年)戲劇

《啊,國王》短篇小說六篇(1933年)

《法庭》(1934年)短篇小說

《堂·弗爾南多:西班牙主旋律變奏曲》(1935年)遊記

《四海為家的人們》微型短篇小說(1936年)

《我的南太平洋諸島》芝加哥出版(1936年)随筆

《戲院》(Theatre)(1937年)長篇小說

《總結》(Thesummingup)(1938年)自傳《聖誕節》(Christmasholiday)(1939年)長篇小說

《喜劇六種》紐約出版(1939年)

《九月公主和夜莺》多倫多出版(1939年)短篇小說

《書與你》(1940年)随筆

《戰争中的法國》(1940年)随筆

《象從前那樣的雜拌》(1940年)短篇小說集

《一打短篇》(Therounddozen)(1940年)短篇小說集

《别墅裡紅運高照之人》(Upatthevilla)(1941年)長篇小說

《純屬私事》(Strictlypersonal)紐約版(1941年)倫敦版(1942年)自傳

《黎明前的時分》(Thehourbeforethedawn)(1942年)長篇小說

《不可征服的人》(Theunconquered)或(CreaturesofCircumstance)紐約出版(1944年)

《刀鋒》(Therazor’sedge)(1944年)長篇小說

《時常》(Thenandnow)(1946年)長篇小說

《環境的産物》(1947年)短篇小說集

《卡塔琳娜——一段羅曼史》(Catalina.ARomance)(1948年)長篇小說

《這裡和那裡》(1948年)短篇小說集

《四部曲》(1948年)R.C.雪弗雷根據毛姆的原著改編的電影劇本

《一個作家的劄記》(1949年)文藝理倫

《三部曲》——《教堂司事》,《婁威爾先生》,《療養院》(1950)

人物履曆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生于巴黎的英國大使館,中學畢業後在德國海德堡大學肄業。

1892年,開始在倫敦學醫,并取得外科醫師資格。後來因為染上肺疾而前往法國南方裡維艾拉療養,開始閱讀法國作家的作品。

1897年,醫科畢業後毛姆成為婦産科醫生,并以自己在貧民區為産婦接生時的經驗創作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莎》(Liza of Lambeth)。此後毛姆棄醫從文,開始寫作。

1903-1933年,他創作了近30部劇本,深受觀衆歡迎。

1908年,倫敦有4家劇院同時演出他的4部劇作,在英國形成空前盛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毛姆先在比利時火線救護傷員,後入英國情報部門工作,到過瑞士、俄國和遠東等地。這段經曆為他後來寫作間諜小說《埃申登》提供了素材。

戰後他重遊遠東和南太平洋諸島;1920年到過中國,寫了一卷《中國見聞錄》。

1928年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濱的裡維埃拉,直至1940年納粹入侵時,才倉促離去。

1946年,毛姆回到法國裡維埃拉。

1948年寫最後一部小說《卡塔麗娜》。此後,僅限于寫作回憶錄和文藝評論,同時對自己的舊作進行整理。

1952年,牛津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

1954年,英王授予他“榮譽侍從”的稱号。 

1961年,他的母校,德國海德堡大學,授予他名譽校董稱号。

1965年12月16日在法國病逝,享年91歲。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學内。死後,美國著名的耶魯大學建立了檔案館以資紀念。

婚姻家庭

父母

父親:勞伯特·奧蒙得·毛姆,律師,生前在英國駐法使館供職。在毛姆10歲時去世,給毛姆一筆每年300鎊的遺産。

母親:在毛姆八歲時去世,悲傷的毛姆遂把她的一幅相片保留在床邊直到自己逝世。

婚姻

1915年,毛姆與慈善家托馬斯·巴爾那多博士的女兒茜瑞·威爾卡姆生下一個女兒。茜瑞當時是個有夫之婦,但她次年與丈夫亨利威爾卡姆離婚,并與毛姆結婚。但是婚後,毛姆大部分時間與同性情人哈克斯頓生活在一起。1927年,茜瑞與毛姆離婚。茜瑞後來在自己的室内設計事業中取得了相當的成功。

同性戀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40歲的毛姆加入了法國的紅十字急救團。在西線服役時,他遇到了22歲的美國人吉拉爾德·哈克斯頓。哈克斯頓外向活潑、精力充沛,與由于口吃而不善交際的毛姆恰成互補。毛姆遂雇哈克斯頓為自己的私人秘書,兩人的伴侶關系一直保持到哈克斯頓1944年去世。

由于奧斯卡·王爾德事件對英國文化界的沖擊和警示,毛姆對“同性戀”這個字眼采取了明智的回避态度。在毛姆的作品中,很難找到與此有關的内容,甚至在毛姆的生活中,也隻有少數較親近的朋友知道毛姆的同性戀情。

文學特點

複雜人性

毛拇的個性坦率,常常宣言不諱,因此總是招引文藝批評界的诋毀,但他仍堅持以英、法等國為題材創作了大量公衆喜聞樂見的短篇小說,在20世紀英國短篇小說史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毛姆短篇小說的标志就是冷靜、客觀和深刻地剖析與解讀人性的弱點,人世間的人情冷暖、苦與惡、爾自我詐、道貌岸然、世态作品中無情地嘲弄、諷刺了當時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畸形關系、上流社會的荒理無度以及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導緻了人們對美好世界的幻想破滅,讓人們從他的小說中親身領賂、目睹了社會的罪惡、人性的醜惡及命運的不公和多劫難。 

縱觀毛姆的多篇短篇小說,雖然他目睹了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瘸苦,在創作時仍堅持客觀、冷靜的态度和超然的做法。毛姆将人性的複雜性描述得淋漓盡緻,表達了對人性的關注和對社會的關心,強調了人性的複雜和矛盾,财獸與惡、美與醜進行了惟抄報肖的描寫。有人認為毛姆的小說已超越了對善、惡、美、醜的鑒别,但其作品往往隻是對不公正的社會現象進行具體、翔實的描寫,尤其是對人性惡的一面進行無情的揭露與譏諷,卻沒有意識到罪惡的根源,沒有對摧殘、壓迫人的社會進行淋漓盡緻的批判。

作品主題

對維多利亞傳統的矛盾态度使毛姆與其他不願盲從常規的作家—樣,對新時代自我價值的追求滿懷渴望,同時又不忍徹底颠覆維多利亞傳統文化。正是出于這種心理.毛姆選擇了逃避,追求人性的自我完善與超然物外。他筆下的主人公對造成自身孤獨的外在世界冷眼相看,對保持孤獨的完美刻骨銘心。在西方文化的樊籠中,他們無所适從,惶惶不可終日。在一次次質疑中,毛姆放逐他筆下的主人公自由地尋求靈魂栖息之地。《刀鋒》中的拉裡和《月亮與六便土》中的斯特裡克蘭便是其中的典型。

異國情調

毛姆的小說之所以能夠引起不同國家不同階層許多讀者的興趣,而且這種興趣至今經久不衰,其中的原因之—,便是他作品中濃郁的異國情調。這種異國情調既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有關,也與作者本人的生活經曆有關。科技帶來的進步使得西方文明迅猛發展,不僅使得後起的歐洲迅速超過了古老的東方。

而且促進了“歐洲中心主義”意識形态和霸權意識的增長。在瘋狂的殖民擴張過程中,殖民者從“愚昧、野蠻”的東方人手中掠奪物質财富.人類學家和藝術家則看到了東方文化的獨特量力,将之視為人類靈魂的最終歸屬。作為一個敏感而極官才華的作家,毛姆深切地感受到了西方文明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對東方文化則充滿了無限的敬仰與向往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毛姆對處于非主流邊緣地位的土著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等傾注了自己高度的熱情,寄予了無限的期望。在毛姆的小說中,“異質文化不再充當西方文化的配角,而一躍成為小說中真正的主宰因家”。 

人物思想

對毛姆而言,面對複雜的人性和不可知的人生,他更願意做一個。無所偏袒的觀察者”。在創作小說時,了解人性,暴露人性的弱點,成為毛姆關注的焦點。生理上的缺陷帶來的自卑感以及與周圍環境的沖突,讓他更加客觀、包容地看待人性.從而也使他得出人性是複雜的、不可知的.而且善惡兼容的結論。因此在創作時,毛姆其所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作品内容的客觀性與真實性,既不揚善,也不隐惡,讓讀者自己去觀察、去體會揣摩,來判斷人物的好與壞、善與惡,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各具風采、各具特色。

作為一名跨世紀的作家,毛姆帶着19世紀傳統作家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批判意識進入20世紀,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不斷探索,追問人性的價值。他獨特的創作個性在語境中呈現,并在語境中生成意義,反過來又構成語境中的一道風景。在他的小說中,既有對19世紀傳統價值現的反叛與否定,又無可奈何的眷戀與緬懷;既有對風園一時的現代主義文學的反駁與批判,又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與共鳴。

這些互為矛盾的因索充分體現了文化語境與作家創作個性之間的互動關系,同時構成毛姆小說的二重性特征。表面上,毛姆繼承了批判現實主義的傳統.對社會的醜惡與人性的堕落進行揭露;在更深層面上,毛姆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現代人的孤獨、荒誕與幻滅感。毛姆這種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現代主義主題的方式是其區别于其他作家的一個顯著特征。 

針對各種各樣的小說。“教化論”與“宣傳論”。毛姆明确提出了反對觀點。他認定藝術的目的是娛樂。教育隻是其次要功能。而作為藝術形式之一的小說,一定要為讀者提供愉悅的享受。他極力反對将小說當成講壇的陋習,認為“讓讀者以讀小說可以輕松獲取知識“是一種誤導,因為知識隻有通過努力學習才能獲得。而讀小說就是為了尋開心,“假如讀一本小說很辛苦的話,那還不如幹脆别讀了。”為此,他甚至提倡大篇幅的跳讀或者對原若進行大膽删減,因為這樣能夠在不毀損原著大緻精神的基礎上,有效增添閱讀的快感。

毛姆本人常因寫作非經世緻用的文字而被評論家們貶入二三流,他對受到“全然罔顧時代背景和社會狀況”诟病的契诃夫自是惺惺相惜,“作家的職責就是叙述事實然後全部交給讀者,讓他們去定奪該如何處置”,而不應鼓動藝術家去解決問題。毛姆在此厘定了作家與社會改革家或公共知識分子的界限,反對将小說當作“布道的講壇”,因為好的小說自己就能說話,不需要别人添油加醋或者标舉意義,就如契诃夫“超脫個人悲喜”地描寫生活,卻讓人“強烈感覺到人們的殘忍和無知,窮人的赤貧及堕落還有富人的冷漠和自私,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指向一場暴力革命”。

而對于那些想要了解當下最迫切現實問題的讀者,毛姆建議他們不要讀小說而是讀專業著作,他也提醒想要理解客觀世界的讀者,最好别去看那些獨樹一幟的作家,而去讀那些平庸的作家,因為才氣越大個性越強的作家,他的人生圖畫就越是光怪陸離,而平庸作家正因其平庸反而能把周圍環境描寫得更忠實。而龔古爾兄弟、儒勒·勒納爾、保羅·萊奧托受到毛姆這般推崇(《三位日記體作家》),未必好受。但毛姆把他們定位為“日記體作家”是正确的,因為他們無論寫什麼,都無可救藥地“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的有限視角和自鳴得意反而成就了他們編年史作家的地位。

人物影響

毛姆被稱為英國的莫泊桑。他一生著作甚多,除詩歌以外的各個文學領域,都有所涉及,有所建樹。他共寫了長篇小說二十部,短篇小說一百多篇,劇本三十個,此外尚著有遊記、回憶錄、文藝評論多種。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長、短篇小說,文筆質樸,脈絡清晰,人物性格鮮明,情節跌宕有緻,在各個階層中都擁有相當數量的讀者群。他的作品被譯成各國文字,不少小說還被搬上銀幕。他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受人歡迎的小說家之一。

人物轶事

毛姆在《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一書中将以下書本列名為世界十大文學名著:《戰争與和平》(托爾斯泰,1865年到1869年)《高老頭》 (巴爾紮克1835年)《湯姆·瓊斯》(亨利·菲爾丁,1749年)《傲慢與偏見》(珍·奧斯汀,1813年)《紅與黑》(斯湯達爾,1830年)《呼嘯山莊》(艾蜜莉·勃朗特,1847年)《包法利夫人》(福樓拜,1856年)《大衛·科波菲爾》(查爾斯·狄更斯,1849年至1850年)《卡拉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1880年)《白鲸記》(赫爾曼·梅爾維爾,1851年)

傑拉爾德·古爾德曾經有過這樣的評論:“如果毛姆屬于一個流派,那就是法國派。”

上一篇:林俊峰

下一篇:SUGIZO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