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

好奇心

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釋義】:1、對一些事物表示特别注意的情緒2、喜歡探究不了解事物的心理狀态3、對于怪誕的嗜好或熱情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産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内在動機之一、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1]
    中文名:好奇心 外文名: 别名: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英文名:Curiosity 注音:ㄏㄠˋㄑㄧˊㄒㄧㄣ 漢語拼音:hào qí xīn

詞語

英文名:Curiosity

釋義:對一些事物表示特别注意的情緒;喜歡探究不了解事物的心理狀态。

概念

中國幸福學認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好奇心就是人們希望自己能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的不滿足心态。

本質

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内在動機之一

動機涉及到人類行為的基本源泉、動力和原因,反映人類行為的主動性特征。從個體動機的自發性與目的性看,動機有内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之分。外在動機由活動之外的目标或獎賞引起

,如幼兒對學習活動本身不感興趣,但是為了赢得父母老師的表揚與獎勵而進行學習。内在動機則是“一種不依賴外在報償便能促成某種行為的東西”。布魯納主張在教學中應激發幼兒的内在動機,使幼兒在學習實踐中感到愉快。在他看來,個體學習的内在動機之一即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對于幼兒來說,一旦面臨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就會産生三種形式的探究行為:感官探究、動作探究、言語探究。正是通過這些探究行為,幼兒有選擇性地了解周圍事物,并積累大量生活經驗。教師應當創設滿足幼兒好奇心的環境條件,把幼兒的好奇心引向強烈的智力活動。這些探究行為如果能夠得到不斷的強化與滿足,還會逐步内化為個體良好的心理品質。

好奇心是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

學習是由經驗或者練習引起的個體在能力或傾向方面的持久變化及其獲得這種變化的過程。學習是知情交融的過程。研究學習過程本身離不開對教學過程的探讨。教學活動雖然以傳遞認知信息為中介,卻離不開教學活動中教師、幼兒以及認知信息中的情感因素。這可以從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及西方教育思想中窺見一斑。如春秋時期的孔子對于治學三種境界的見解,就把好學、樂學作為學習活動的理想境界。明代王守仁認為學習中的愉快情緒體驗對于兒童來講,猶如時雨春風對于花草樹木之生長一樣重要。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也指出:“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法國教育家盧梭指出“好奇心隻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

以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十分重視情感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認為學習本身應該包括認知與情感兩個方面,提出了智能與情感協調發展的“全人”學習理論。心理科學界也出現了強調動機、情感與認知相互作用的“熱認知”(hotcognition)思潮,把好奇心作為學習中的主要情緒與動機。好奇心作為一種内在動機,它既具有認知性特征,能夠引發個體的探索行為,又具有情感性特征,可以使個體從探索中獲得愉快的體驗。個體在其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來的觀察、提問、操作、選擇性堅持、積極情緒等有助于學習活動的有效進行。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好奇心對幼兒發展和教育教學的重要價值。

好奇心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好奇心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實。愛因斯坦認為他之所以取

得成功,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熱的好奇心。創造性的培養應該從小抓起,已經成為學者們的共識。人類最初的好奇心來自于嬰兒的探究反射。觀察發現,嬰兒一旦發現新奇事物,就會用手觸摸,用舌頭品嘗。到了幼兒期,好奇心更加強烈和明顯,他們通過感官、動作、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好奇,這種好奇最初是情景性的,如果受到鼓勵與強化,就會變成認知與情感的結合。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指出“好奇心對于幼兒之發展,具有莫大作用,幼兒凡對于一切新的東西就産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與新東西相接近”。美國學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談到創造性人材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時,也明确提出,“通往創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興趣的培養”。他認為,好奇心是需要保護的,也許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好奇心能否保持到成年,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早期生活受到的鼓勵。幼兒好奇心很強,這也許與他們知識經驗貧乏有關。在他們看來,周圍環境中的許多事物都是新奇的,很多都出乎他們的預期,他們想要觀察、探索、詢問、操作或擺弄這些事物。這些都是好奇心的外在行為表現。如果這些行為能得到更多的鼓勵與支持,就會逐漸内化為幼兒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缺少環境的鼓勵與支持,這些行為會逐漸消退,表現為對新奇事物的冷漠、回避等心理傾向,從而不利于創造性人格特征的形成。

但是,在我們許多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心目中,學生(幼兒)的好奇心被當作一種令人厭惡的行為而遭到指責、約束、冷漠或譏笑。這與他們對學生好奇心的發展特點、重要價值以及如何誘發幼兒好奇心的模糊認識有關。另一方面,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沖突有關:一是應然觀念與實然觀念的沖突。後者是教師在多年教學經驗過程中獲得的緘默性知識,具有強勢作用。在教師的緘默性知識中.學生(幼兒)的好奇心應當以遵循教師的教學思路或設計為前提,一旦超越這個界限,幼兒好奇心将招緻冷落與壓制。二是教育的工具性與育人性的沖突。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是從事教育的工具,學生包括幼兒是工具下的奴隸,當幼兒的好奇心與教師要求一緻時,好奇心就得到支持,相反就遭到訓斥。因此,有必要引導教師梳理其緘默性知識中的盲點,覺察自己教育觀念中的誤區,引導教師自覺轉變觀念,扮演好學習的支持者的角色。

培養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學生好奇心發展的關鍵。

創設有效的學習環境

教師應根據教育目的和學生成長需要精心設計學習環境,同時廣泛利用各種資源,調動家長、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環境的創設,組成學生學習共同體。

首先,應創設具有新奇性、變化性與神秘性的物質環境。這種新奇包括了學生少見的、由物質材料之間相互作用所産生的變化帶來的新奇性。它容易引起學生情感與認知的傾向性。教師應及時觀察學生行為變化,并及時提供支持性材料,以提高學生的好奇心水平。

其次,應創設積極的心理環境,提供積極的情感支持。心理氛圍是一種情感活動狀态,這種情緒狀态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主要有兩種:好奇與焦慮。這兩種情緒在性質與過程上是相反的,但它們相互作用,可以共同激發探索或回避行為。教學中應該創設積極的心理氛圍,包括自由、民主、積極的情感互動,如教師熱情洋溢的講述、回答、鼓勵性評價等言語行為和微笑、點頭、凝視、傾聽等非言語行為都會對學生的探索活動産生積極影響。學生可能會由此産生驚訝、興趣、微笑、專注、适當的焦慮等情感呼應行為。在這樣的情緒互動中,幼兒更多體會到安全、寬容、接納、信心與勇氣,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态,更能産生好奇心與探索行為。

實施有效的策略

好奇心是一種内在動機,主要由外界刺激物的新異性所喚醒。好奇心也反映了個體的認知需要,主要由外界刺激物與預期的不一緻所喚醒。這種喚醒具有情感的力量。不同的個體面對同樣的認知信息,會産生不同水平的好奇心,這是由個體對當前認知信息的興趣、信心與期望不同造成的。好奇心的強度與個體對相關信息的了解程度有關,與個體的信息缺失産生的不愉快感有關。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創造條件誘發幼兒的奇心,使其從靜止狀态變為活躍狀态;另一方面要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好奇心既具有認知性特征,又具有情感性特征,為此,我們提出促進個體好奇心發展的三種策略:好奇陷阱策略、心理匹配策略和開啟問題箱策略。

1、好奇陷阱策略。

好奇陷阱是通過設置懸念,如不和諧性、矛盾性、新奇性、驚奇性、複雜性、不确定性等,使之超出幼兒(學生)預期,從而引發幼兒(學生)的驚奇心,并使幼兒保持一種對刺激物的注意與探索,使驚奇轉化為興趣情緒。

好奇陷阱一方面可以引發驚奇與興趣的情緒反應,另一方面由于行為結果與個體預期不一緻,個體往往會感到出乎意料,感到困惑、緊張、不适,也就是心理失衡。這種失衡感是一種認知沖突,可以使幼兒形成注意的焦點,頭腦保持警覺,激活已有知識經驗,并對相關信息迅速作出選擇和有目的的加工。

好奇陷阱策略實施的基本步驟如下:第一步,設計懸念,超出幼兒預期;第二步,引起幼兒認知沖突;第三步,創造條件,支持幼兒解決沖突。

2.心理匹配策略。

心理匹配策略主要指當前刺激(教學内容)與幼兒(學生)的認知結構(水平)相一緻,從而使幼兒心理上感到滿足,由此激發幼兒求知需要的一種策略。當教學内容與兒童個體需要有關時,兒童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即學習心向就能很好地調動起來。因此,教師要盡可能把現有的教學内容與要求變成喚醒幼兒内在學習動機的誘因。這就要求教師對現有的教學内容或信息進行加工,包括情感加工與認知加工。這種加工的核心在于外在需要一方面與幼兒的認知、情感需要具有某種程度的一緻性,另一方面又要略高于幼兒自身的需要,能夠幫助幼兒在原有基礎上跳一跳。通過加工,調動幼兒學習的内在動機,使幼兒的好奇心由靜止狀态變為活躍狀态,由缺乏狀态變為啟動狀态,讓幼兒在愉悅的情緒中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從而促進幼兒心理的整體發展。

心理匹配策略實施的基本步驟如下:第一步,了解幼兒的需要;第二步,找到教學内容、方法與幼兒需要的匹配點;第三步,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幼兒的好奇心。

1.開啟問題箱策略。

開啟問題箱策略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幼兒發現問題,通過讨論、實驗或頭腦風暴等方式主動探索的一種策略。我們知道,好問是幼兒的特點,也是幼兒好奇心的主要表現。一般來講,幼兒提出的問題有年齡差異和水平差異,有的是為了了解事物的表面特征與屬性,有的則希望進一步深入了解事物,還有的會持續一段時間,以了解一類事物的特征與功能。與成人相比,幼兒的問題意識較強,通常會表現出強烈的積極理解事物和尋求新信息的傾向性,但是由于幼兒認知能力有限,自發提出的問題水平比較低,有些幼兒甚至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景,通過設疑等方式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引發幼兒觀察、操作和思考,調動幼兒學習的心向,促使幼兒認知能力發展。

開啟問題箱策略實施的基本步驟如下:第一步,讓環境和材料激發幼兒提問;第二步,不要急于給幼兒提供問題的答案,而是通過及時點撥,引導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第三步,在活動區開設小問号,使幼兒有機會繼續自己感興趣的探索。

總之,幼兒好奇心作為内在動機與主要的學習情緒之一,應當得到尊重與引導。利用多種途徑,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行為一方面可以滿足幼兒成長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師深化教學改革,為培養個體的創造性品質提供最初的基礎。教師的情感支持、材料支持與策略性支持在保護幼兒好奇心、培養其創造性品質方面具有關鍵用。

潛能

如果你真心希望你的人生能不斷成長,那麼就得有像孩童般的好奇心。孩童是最懂得欣賞“神奇”了,因為那些神奇,能占據孩童的心靈。如果你不希望人生過得那麼乏味,那就生活中多帶些好奇心;如果你有好奇心,那麼便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有趣的事物。

相關事例

著名科學家都可以說是具有好奇心的人。牛頓對一個蘋果産生好奇,于是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對燒水壺上冒出的蒸汽也是十分好奇,最後改良了蒸汽機。愛因斯坦從小比較孤僻喜歡玩羅盤有很強的好奇心。伽利略也是看吊燈搖晃而好奇發現了單擺。

還有愛迪生小時候看母雞孵雞蛋自己也嘗試孵了一天,這也可以。一部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老師在黑闆上畫了一個圓,問這個圓像什麼?幼兒園裡的孩子講出了幾十種;小學學生講出十幾種;中學生講出八九種;大學生講出二三種;社會上的人們(包括局級幹部)一種也講不出,因為不敢講。

事出誇張。但這不就是我們“通過學習”後的結局嗎?越學,越不敢想象,越把自己禁锢在死的知識裡,思維越是萎縮,終于成為不敢想不敢說的人,于是被社會稱譽為“成熟”。

在劍橋大學,維特根斯坦是大哲學家穆爾的學生,有一天,羅素問穆爾:“誰是你最好的學生?”穆爾毫不猶豫地說:“維特根斯坦。”“為什麼?”“因為,在我的所有學生中,隻有他一個人在聽我的課時,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問題。”羅素也是個大哲學家,後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他。有人問:“羅素為什麼落伍了?”維特根斯坦說:“因為他沒有問題了。”

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把氯氣通入海水中提取碘之後,發現剩餘的母液中沉積着一層紅棕色的液體。他雖然感到奇怪,但并未放在心上,武斷地認為這不過是碘的化合物,隻在瓶上貼張标簽了事。直到以後一位法國科學家證實是新元素溴,李比希才恍然大悟。他因此稱這個瓶子為“失誤瓶”,以告誡自己。

中國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在農村當“下鄉知青”時就對梅森素數産生了好奇心。從此,他就潛心研究這一數學難題。1992年他終于提出了梅森素數分布的猜測,并給出它的精确表達式。後來這項重要成果被國際上命名為“周氏猜測”。

唐代偉大的詩人李白,小時候很貪玩,有一次,看到一位老婆婆用鐵棒在磨砺,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他走到那位老婆婆跟前問:“老婆婆,這麼粗的鐵棒能夠磨成針嗎?”老婆婆笑着說:“不怕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李白從這句話中得到了很深的體會。在以後的學習中,他變得很努力,最後成為一名偉大的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他的成功就在于他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好奇帶領他走上成功之路。

當然,人的好奇心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唯有健康的好奇心,才能幫你消除無知,讓你發

現奇迹。而不健康的好奇心則會使你誤入歧途。但我們對生活也不能沒有好奇心,那樣你會覺得生活索然無味。當你面對世界不再好奇心時,你不是在變大,而是在變老。風華正茂的我們應該抖擻精神,對生活充滿興趣。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若引誘了我們的好奇心,我們或許也能夠創造一個奇迹。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悟出了苯分子的結構,也是他的好奇心使得他對蛇的盤繞卷曲能夠進行鎮定的觀察思考,最終解決了化學界的又一難題。試想,如果沒有好奇心,他看到蛇後撥腿就跑,苯分子的環狀結構他能夠發現嗎?

我們熟悉的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兼物理學家道爾頓,在聖誕前夕給他媽媽買了一雙棕灰色的襪子,可是媽媽卻說為什麼給她買一雙櫻桃紅的襪子,道爾頓并不認為媽媽在和他開玩笑,而是對媽媽的問話産生了極大的疑問,于是跑去問周邊的人,發現除了弟弟與自己的看法相同外,其餘的人都和媽媽一樣,說是櫻桃紅色,道爾頓覺得這件小事真不尋常,他對此事的好奇心也越來越大。經過認真的分析與比較,發現弟弟和自己的色覺與别人不同,原來弟弟和自己都是色盲。

道爾頓雖然不是生物學家和醫學家,但他卻是第一個發現色盲的人,也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色盲患者。經過他的綜合分析,又寫了篇論文《論色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色盲問題的人。

這就是奇迹,從簡單平凡的小事中産生好奇,深入地研究考慮,一個奇迹便出現在你面前。

約翰·曼森·布朗曾說過:“感謝上帝沒有讓我的好奇心硬化,好奇心讓我渴望知道大大小小的事情,這樣的好奇心有如鐘表的發條、發電機、噴射機的推進器,它給了我全新的生命。”是啊!好奇心可以引導你走向成功,讓你創造一個從來未有的奇迹。

名言

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弗朗西斯·培根)

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法朗士)

青年的朝氣倘已消失,前進不己的好奇心已衰退以後,人生就沒有意義。(穆勒)

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爾·約翰遜)

好奇心是科學工作者産生無窮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愛因斯坦)

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居裡夫人)

求知欲,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裡沒有求知欲,哪裡便沒有學校。(蘇霍姆林斯基)

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麼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愈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愈明,記憶力愈敏銳。要培養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蘇霍姆林斯基)

人的内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别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蘇霍姆林斯基)

好奇心是科學之母。(範曾)

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欲為動力,就不可能産生那些對人類和社會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陸登庭)

電影《好奇心》

基本資料

好奇心Souffleaucoeur,Le(1971)

導演:路易·馬勒

主演:LeaMassari/BenoîtFerreux/DanielGélin[更多]

上映日期:1971年08月16日(瑞典)

演職人員

導演

路易·馬勒

編劇

路易·馬勒

演員

LeaMassari

BenoîtFerreux

DanielGélin

邁克爾·朗斯代爾

AveNinchi

GilavonWeitershausen

FabienFerreux

MarcWinocourt

MichelineBona

HenriPoirier

LilianeSorval

CorinneKersten

EricWalter

FrançoisWerner

RenéBouloc

JacquelineChauvaud

JacquesGheusi

YvonLec

Jean-PierrePessoz

BernadetteRobert

AnnieSavarin

JacquesSereys

ÉricBurnelli

NicoleCarrière

MichelCharrel

HuguetteFaget

IsabelleKloucowski

LiaWanital

制作人

MauriceUrbain

攝影

RicardoAronovich

剪輯

SuzanneBaron/CatherineBrasier-Snopko/SolangeLeprince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954年的春天,羅倫特是個正在成長之中的十五歲的少年。羅倫特的父親是個成功的醫生,母親克拉拉是個思想開放的意大利人,羅倫特是三個兄弟中最小的一個。羅倫特雖然在一家極為陳腐的天主教學校中讀書,但熱愛文學和爵士音樂。學校的教師一再教導這些孩子,法國在印度支那戰場上正在為對抗共産主義而戰鬥。但早熟的羅倫特卻對于學校内壓抑的"性",特别感興趣。他發現母親有位情人,這給了他極大的困擾,再加上當時正值加謬的《西西弗斯神話》成為少男少女床頭必讀物的時候,羅倫特萌生了自殺的念頭。兩個好心的哥哥,教了他一些性方面的知識,也教他抽煙、喝酒,甚至還帶他去了妓院,但就在他要失去童貞的時刻打斷了他。羅倫特的心髒出了問題,母親帶他到一家有名的溫泉旅館療養。因為訂房的誤會,他們隻得同住一個房間。母子關系變得更加親密了,但不久羅倫特就發現母親和一個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少年調情,甚至還讓情人來訪,羅倫特再一次陷入困擾之中。在療養地,除了爵士樂,羅倫特也認識了兩個女孩子--戴芬妮和海倫。一天,母親傷心的回到房間,告訴羅倫特她和情人鬧翻了。國慶日夜晚,旅館舉辦了大型舞會,母親喝得大醉。羅倫特為她脫去衣服,終于忍耐不住和她作了愛。事後,母親對羅倫特說:"我不要你為這件事感到羞恥或後悔。那是很美的一瞬間,但它永遠不會再發生,這是我們的秘密。"羅倫特穿上衣服以後去找海倫,被拒絕了,他又去找戴芬妮,在那裡住了一宿。第二天,當他提着鞋子回到自己房間的時候,父親和兩個哥哥都已經在那裡等着他了,一家人在歡笑中共進早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