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諾雷·德·巴爾紮克

奧諾雷·德·巴爾紮克

法國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奧諾雷·德·巴爾紮克(Honoré·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出生于圖爾城,法國小說家,被稱為“現代法國小說之父”。1816年,巴爾紮克入法律學校學習,畢業後不顧父母反對,毅然走上文學創作道路,但是第一部作品五幕詩體悲劇《克倫威爾》卻完全失敗。而後巴爾紮克與人合作從事滑稽小說和神怪小說的創作,曾一度棄文從商和經營企業,出版名著叢書等,均告失敗。商業和企業上的失敗使巴爾紮克債台高築,拖累終身,但也為他日後創作打下了厚實的生活基礎。1829年,巴爾紮克發表長篇小說《朱安黨人》,邁出了現實主義創作的第一步,巴爾紮克于1831年出版的《驢皮記》使他聲名大振。1834年,巴爾紮克完成對《高老頭》的著作,這也是他最優秀的作品之一。19世紀30至40年代,他以驚人的毅力創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創作甚豐,寫出了91部小說,塑造了兩千四百七十二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稱《人間喜劇》。《人間喜劇》被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但由于巴爾紮克早期的債務和寫作的艱辛,終因勞累過度于1850年8月18日與世長辭。
  • 中文名:奧諾雷·德·巴爾紮克
  • 外文名:Honoré·de Balzac
  • 别名:
  • 民族:法蘭西民族
  • 出生地:圖爾城
  • 畢業院校:法律學校
  • 職業:小說家、劇作家
  • 代表作品:人間喜劇
  • 主要成就:奠基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 出生日期:1799年5月20日
  • 逝世日期:1850年8月18日
  • 信    仰:天主教
  • 成    就:“現代法國小說之父”
  • 人物評價:法國批判現實主義巨匠

人物經曆

1799年5月20日,出生在圖都爾市一個在革命中發迹起來的中等資産階級家庭裡。1803年4月,被送進圖都爾的列蓋公寓寄宿,他在那裡待到1807年。1807年6月22日,被送到旺多姆市的教會學校寄讀,他在那裡學習到1813年。1814年年底,父親到巴黎任職,全家随同前往,他被送進以信奉天主教和君主制而著名的黎畢德拉寄宿學校。

1816年11月,進入法科學校學習,其後兩年裡,他還同時在律師學校見習。1819年4月,從法律學校畢業,他宣布要改行從事文學創作,父母被迫同意給他兩年試驗期,不久,他開始寫作詩體悲劇《克倫威爾》。1820年4月,完成悲劇《克倫威爾》;5月,在家朗讀,受到非難;8月,為了争取經濟獨立,開始轉入流行小說寫作。

1824年2月,匿名出版小冊子《論嫡長繼承權》,他在書中維護封建繼承權。1825年,從事出版業,其後幾年中,他又辦過印刷廠、鑄字廠等,都沒有成功,反使他負債累累。1828年初,與維克多·雨果結識。

1829年3月,長篇小說《朱安黨人》發表,這是第一部署名巴爾紮克的小說,也是他第一部成熟作品;同年,還發表了《貓打球商店》《婚姻生理學》《蘇城舞會》等作品。

1830年1月,寫作中篇小說《高布賽克》,發表短篇小說《劊子手》;2月,觀看維克多·雨果的戲劇《歐那尼》在法蘭西喜劇院的首次演出,後撰寫評論;4月,《私人生活場景》兩卷集出版,其中收入《貴族複仇》《高利貸者》《夫唱婦随》等中短篇;5月,發表長篇《關于卡特琳娜·德·梅底西斯》的第三部《兩個夢想》和短篇《永别》;10月,發表短篇小說《長壽藥水》;11月,發表短篇小說《薩拉金》;12月,發表短篇小說《沙漠裡的愛情》。

1831年5月,發表中篇小說《流亡者》;8月,發表短篇小說《不可知的傑作》《紅色旅館》、随筆《一年兩遇》、長篇小說《驢皮記》;9月,《長篇和中篇哲理小說》出版,收入這套書中的有《驢皮記》《薩拉金》《該死的兒子》《郐子手》《長壽藥水》《不可知的傑作》《一個女人的側影》《富蘭德斯的耶稣基督》等;12月3日,發表中篇小說《戈爾涅裡烏斯老闆》、随筆《罪行和善行的六個等級》。

1832年2月,發表短篇小說《委托》、中篇小說《費爾米安尼夫人》和《夏倍上校》,收到韓斯卡夫人的第一封來信;5月,發表論文《論保皇黨的現狀》,四卷集的《私人生活場景》再版,在再版本中他補了中篇小說《杜爾的本堂神父》《大勃爾司》《三十歲的女人》(片斷)和短篇小說《錢袋》;9月,發表短篇小說《遭遺棄的女人》;10月,發表短篇小說《石榴居》《并哲理小說》出版(一卷本《戈爾涅裡烏斯老闆》《費爾米安尼老闆》《紅色旅館》《路易·朗培爾》);12月,發表短篇小說《瑪拉娜》。

1833年1月,同"一個外國女人",即愛費麗娜·韓斯卡伯爵夫人開始經常通信;3月—4月,發表中篇小說《費拉古斯》;9月3日,《鄉村醫生》單行本出版;9月26日,同韓卡斯夫在納沙台爾初次會面;12月,開始以《十九世紀風俗研究》為題出版自己的作品,收入了長篇《歐也妮·葛朗台》等。

1834年4月,《十九世紀風俗研究》第10、11卷出版;10月,《十九世紀風俗研究》第3、4卷出版,其中有中篇小說《絕對之探求》;11月1日,在《巴黎雜志》上發表了《給法國作家的信》;12月14日,《巴黎雜志》上開始刊登長篇小說《高老頭》。

1835年1月,《哲學研究》筇經一版出版,附有批評家費利克斯·達文的序文;3月,長篇小說《高老頭》單行本出版;5月,《十九世紀風俗研究》第一卷出版,載有費利克斯·達文的序文;6月,發表短篇小說《改邪歸正的梅莫特》。

1836年1月3日,發表短篇小說《無神論者做彌撒》;1月31日—2月,發表中篇小說《禁治産》;3月,發表短篇小說《法其諾·加奈》;6月,出版長篇小說《幽谷百合》;10月,發表中篇小說《老姑娘》;12月,發表長篇曆史小說《關于卡特琳娜·德·梅底西斯》的第二節《路德瑞爾的自白》。

1837年2月,發表長篇小說《幻滅》的第一部《兩詩人》;7月,發表長篇小說《小職員》;7月—8月,發表中篇小說《鋼巴拉》;12月,長篇小說《賽查·皮羅多盛衰記》出版;

1838年9月,發表長篇小說《古物陳列室》結尾部分;10月,作品兩卷集出版,其中收有《紐沁根銀行》。

1839年3月20日,在給司湯達的信中贊揚他的長篇小說《巴瑪修道院》;3月24日,被選為文學有協會委員;6月,《幻滅》第二部《外省偉人在巴黎》單行本出版;8月,發表中篇小說《卡邊央王妃的秘密》。

1840年1月,發表中篇小說《比哀蘭德》;3月14日,《伏脫冷》一劇初次上演;3月16日,内務部下達關于禁演《伏脫冷》一劇的命令;6月,發表短篇小說《瑪爾卡斯》,并開始發表《關于文學、戲劇和藝術的通信》;8月,發表短篇小說《克勞邊諾的幻想》(《流浪的王子》);9月,發表《貝爾研究》,論文《關于工人》;12月,文學家協會出版的選集《巴比倫塔》問世,其中收入巴爾紮克的短篇小說《比埃爾·格拉蘇》。

1841年1月—2月,發表長篇小說《一樁無頭公案》;2月—3月,發表中篇小說《兩兄弟》;3月—4月,發表長篇曆史小說《關于卡特琳娜·梅底西斯》的第一部《加爾文主義的殉教者》;8月,發表長篇小說《關于絮爾·彌羅埃》;11月1日《新聞界報》登載了長篇小說《兩個新嫁的回憶》。

1842年4月,《人間喜劇》第一卷開始出版,第一卷中刑刊載了作家自己寫的長篇序言;5月—6月,發表中篇小說《阿爾貝爾·薩瓦留斯》;7月—9月,發表中篇小說《生活的開端》;10月—11月,發表《攪水女人》中的第二部分《一個内地單身漢的生活》;同年《人間喜劇》第三卷中發表了中篇小說《三十歲的女人》。

1843年3月,發表小說《奧諾麗娜》和《外省詩人》;7月開始發表《幻滅》第三部《發明家的苦難》。

1843年,在《人間喜劇》第八版中第一次全部發表了長篇小說《幻滅》。

1844年4月—7月,發表長篇小說《謙遜的密尼永》;11月,發表《現代史内幕》第一部分(《德·拉·尚特裡夫人》)和《交際花盛衰記》的前兩部分(《這些姑娘是怎樣愛的》、《愛情使老頭們付出多少代價》);12月開始發表長篇小說《農民》和《蓓阿特麗絲》。

1845年9月,發表短篇小說《經紀人》;10月,發表短篇小說《高迪薩第二》。

1846年4月,發表中篇小說《不自知的喜劇演員》;7月,發表長篇小說《交際花盛大衰記》第三部分(《險途通向何處》);10月—12月,發表長篇小說《貝姨》。

1847年3月—5月,發表長篇小說《邦斯舅舅》;4月—5月,發表《阿爾西斯的代表》第一部分(《選舉》)和《交際花盛衰記》的第四部分(《伏脫冷最後的化身》)。

1848年5月,劇本《後娘》上演獲得成功;8月—9月,發表《現代史内幕》第二部《内情人》,這是巴爾紮克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作品;同年《人間喜劇》第十七卷出版。

1850年3月14日,巴爾紮克與韓斯卡夫人在烏克蘭結婚;8月8日晚11時30分,巴爾紮克去世,巴爾紮克帶着沒有完成《人間喜劇》的遺憾離開了人世。在他生命的盡頭,陪伴他的隻有給了他一生痛苦也幫助了他一生的母親安妮·夏洛特,依照巴爾紮克的遺願,他的靈柩将被安放在拉雪茲公墓。

主要作品

主要側重

作品名稱(寫作時間)

風俗研究

私人生活場景

《貓打球商店》(1830年)/《蘇城舞會》(1829年)/《兩個新嫁娘的回憶》(1841年)

《錢袋》(1832年)/《謙遜的密尼永》(1844年)/《人生的開端》(1842年)

《阿爾貝爾·薩瓦留斯》(1842年)/《死冤家》(1830年)/《兩個家庭》(1830年)

《夫唱婦随》(1830年)/《費爾米安尼夫人》(1832年)/《一個女人的側影》(1831年)

《假情婦》(1842年)/《夏娃的女兒》(1838年)/《夏倍上校》(1832年)

《委托》(1832年)/《擲彈兵》(1834年)/《遭遺棄的女人》(1832年)

《奧諾麗娜》(1843年)/《蓓阿特麗絲》(1844年)/《高利貸者》(1830年)

《三十歲的女人》(1832年)/《高老頭》(1834年)/《比埃爾·格拉蘇》(1840年)

《無神論者做彌撒》(1836年)/《禁治産》(1839年)/《婚約》(1835年)

《于絮爾·彌羅埃》(1841年)/《幽谷百合》(1836年)/

外省生活場景

《歐也妮·葛朗台》(1833年)/《杜爾的本堂神父》(1832年)/《比哀蘭德》(1839年)

《攪水夫人》(1842年)/《聞人高迪薩》(1845年)/《内地的詩人》(1844年)

《地區的才女》(1838年)/《老小姐》(1836年)/《古物陳列室》(1838年)

《兩個詩人》(1837年)/《外省大人物在巴黎》/《發明家的苦難》(1843年)

巴黎生活場景

《費拉古斯》(1833年)/《德·拉·尚特裡夫人》(1844年)/《金眼姑娘》(1834年)

《薩拉金》(1830年)/《賽查·皮羅多盛衰記》(1837年)/《紐沁根銀行》(1838年)

《法基諾·加奈》(1836年)/《卡迪央王妃的秘密》(1839年)/《這此姑娘是怎樣的愛的》(1844年)

《愛情使老頭們付出多少代價》(1844年)/《險途導向何處》(1846年)/《伏脫冷最後的化身》(1847年)

《流浪的王子》(1840年)/《不自知的喜劇演員》(1846年)/《法國式談話的範本》(1833年)

《小有産者》(1843年)/《現代史内幕》(1844年)/

政治生活場景

《恐怖時代的一個故事》/《一樁無頭公案》(1841年)/《阿爾西斯的代表》(1847年)

《馬爾卡斯》(1840年)//

軍事生活場景

《朱安黨人》(1828年)/《先知》(1829年)/《沙漠裡的愛情》(1830年)

鄉村生活場景

《農民》(1844年)/《鄉村醫生》(1833年)/《鄉村教士》(1845年)

哲理研究

《驢皮記》(1831年)/《富蘭德斯的耶稣基督》(1831年)/《改邪歸正的梅莫特》(1835年)

《杜尼·瑪西美拉》(1839年)/《不可知的傑作》(1831年)/《鋼巴拉》(1837年)

《絕對的探求》(1834年)/《該死的兒子》(1831年)/《别了》(1830年)

《瑪拉娜》(1832年)/《新兵》(1831年)/《劊子手》(1830年)

《海濱的悲劇》(1834年)/《戈爾涅裡烏斯老闆》(1831年)/《紅色旅館》(1831年)

《加爾文主義的殉教者》/《路行瑞爾的自白》(1832年)/《兩個理想》(1831年)

《長壽藥水》(1830年)/《流亡者》(1831年)/《路易·朗培爾》(1832年)

《塞拉菲達》(1835年)//

分析研究

《婚姻生理學》(1828年)/《夫妻糾紛》(1846年)/

《人間喜劇》作品全集

創作特點

文學創作

典型人物的刻畫

一個個豐滿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是巴爾紮克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他看來,現實主義精神創作的主旨是人,具體到小說創作中來,就是一個個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時,有時候單一的現實中人物的記錄和描述,可能沒有太強的藝術張力,因此就要發揮藝術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把幾個具有相似特點的人物糅合成一個新的人物,而這個人物身上,應包括所有那些跟他相似的人們的最鮮明的特征。這樣一來,人物就具有了很強的代表性,很容易讓讀者産生共鳴。同時,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不僅要具有概括性,同時還要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這樣的塑造才能讓人覺得真實,即充分挖掘人物的個性特征,從多個角度對人物進行透視,這樣的人物刻畫特點鮮明,令人過目不忘。如巴爾紮克對于守财奴的刻畫:同是守财奴,《高利貸者》中的高布賽克和《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就大不相同。高布賽克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初期大發展時候的中産者,他的資産帶有着原始積累的特征,所以具有傳統意義上的守财奴的特征,如恨不得将一分錢掰成兩半來花,對攢錢到了喪心病狂和滅絕人性的地步;而葛朗台卻跟高布賽克不同,他也是守财奴,但他在守财的同時還會生财。他是資本主義發展從初期到中期過渡階段的典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善于理财,如他從事土地的買賣,先低價買入、後高價賣出,敢于進行商業證券的投資等。兩個人都是守财奴的代表,但是卻分别代表了兩個時代發展階段的守财奴的典型,他們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這就是人物形象的豐富之所在。像這樣的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人物,在巴爾紮克的筆下,有六七十個之多,熟讀巴爾紮克作品的讀者,一聽到名字,眼前就會浮現出這樣的人物形象和畫面。巴爾紮克主要是利用以下幾種文學方法塑造的:

首先,是他善于剖析人的人性的本質特征,然後将這種本性放大化、誇張化。于是,人物就具有了一種強烈的藝術效果,給人以突出的情感體驗。如葛朗台的吝啬、高老頭的狠毒、拉斯蒂涅的野心、阿納斯泰祺的放蕩,等等。

其次,是人物再現法,即同一個人物,先後多次在同一個作家的不同作品中出現。在19世紀之前,還沒有哪位作家采用過這樣的手法,所以可以說是巴爾紮克的獨創,也是對文學創作手法的貢獻之一。在《人間喜劇》中,再現的人物達到了400多人。這些人物在更為深刻的背景下和更為廣闊的環境下重新出現,給人一種久違了的真實感,如拉斯蒂涅。在《高老頭》中,他還是一個涉世未深的、較為單純的大學生。到了《紐沁根銀行》中,他已經成為了銀行投資家的左膀右臂。而到了《無知無識的喜劇演員》中,他已然獲得了伯爵的封号,身居要職,炙手可熱。巴爾紮克對于這種方法的運用是十分多樣的,有時候按照時間的順序,有時候是倒序,有時候是插叙,相對來說較為随意。在巴爾紮克看來,生活本來就是不可預知的,所以沒有必要在時間順序上進行嚴格的界定,隻要符合作品整體的發展邏輯即可。他的這種手法為此後多個國家的作家們所紛紛借鑒。

典型環境的營造

在巴爾紮克看來,大千社會上的人之所以形形色色,就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所以他十分注重對于環境的營造和刻畫。通過對環境細緻入微的描寫,來強調出環境對人物的影響。《人間喜劇》中,幾乎每一部作品都穿插着大量的環境描寫,或者是農村的田園風光,或者是城市的燈紅酒綠,或者是高樓大道,或者是家具器物。這些環境自然是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緊密結合的:有時是實寫環境,如《高老頭》中,文中的開始部分是對伏蓋公寓的描寫,然後再介紹出公寓的主人伏蓋太太,她的性格特征是庸俗和吝啬。聯想到伏蓋公寓的那樣的環境,她的性格就有了一個堅實可信的基礎,讓人們認為這種性格是這種環境的必然産物;有時是把環境的描寫和人物心理變化和精神狀态交織在一起,如在對拉斯蒂涅的刻畫中,就采用了這樣的手法。在拉斯蒂涅的心中,有着兩個完全對立的世界:一個是燈紅酒綠、光鮮繁華的巴黎大都市,一個是貧困落後、古舊破敗的家鄉。大學畢業後,拉斯蒂涅曾經回到家鄉,看到家鄉的貧苦狀況,聯想到巴黎奢華的生活,他在内心中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種環境上的差異感深深地刺激了拉斯蒂涅,使得他渾身上下充滿了對于權力和金錢的渴望。特别是他首次拜訪子爵夫人的時候,為子爵府的華麗大為驚歎,以為自己進入了一個童話世界。而當他回到家鄉的伏蓋公寓時,卻是一幫不修邊幅的人在充滿着黴味的房間裡用餐。巴爾紮克正是用這種環境的對比描寫,從側面深入地刻畫出了拉斯蒂涅的野心。滿腦子都是物質和欲望的拉斯蒂涅,怎會看到這奢華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哀怨凄涼、黯然神傷的精神狀态。

現實主義的整體創作觀

巴爾紮克具有一種現實主義整體觀,這種整體觀,表現為他對于社會全局本質的認識和符合規律性的把握。具體到作品中,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對作品藍圖的勾畫。《人間喜劇》彙集了巴爾紮克的90多部作品,但是這90多部作品,并不是簡單的羅列和彙總,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間喜劇》分為《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這些帶有科研意味的名字,似乎和文學作品不搭邊,其實是另有深意的。《風俗研究》所含的作品是對生活的描繪、是一種現象,《分析研究》則是對這些現象的分析,而《哲學研究》則是對這些現象的本質思考。這三大部分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是作者對于自己創作生涯和社會曆史認識的全景體現,更是一個由淺至深、由表及裡的思考過程。巴爾紮克本計劃要創作140多部作品的,但因英年早逝而未能如願。但從現有的90多部作品來看,他的創作藍圖還是色澤鮮明地勾勒出來了。

其次,是對整個社會的整體觀察。這其實是一個宏觀的觀察,這一點從巴爾紮克的很多作品序言中就可以看出,他立志像一個畫家和攝影師一樣,能夠畫出和拍攝出整個社會的全貌。巴爾紮克在《幻滅》的序言中曾經提到:“要全面地描寫社會,描繪它的一切表現,一切階段。”在其他作品的序言中,也都有過這樣的表述。在《風俗研究》中,一共有六種生活場景的描繪,包含私人生活場景、外省的生活場景、巴黎的生活場景、軍事生活場景、農村生活場景等,而每一個場景的描繪都是有深意的。如對于私人生活場景的描繪,這個環境中的人物多是處于青年階段,涉世未深,比較純潔,環境暗示着他們的人生将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在巴黎的生活場景中,巴黎是一個世界聞名的大都市,光怪陸離的繁華背後,其實有着不為人知的憂傷和罪惡;而軍事場景的描繪,則表現出了戰争的殘酷和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從青年到老年,從鄉村到城市,從曆史到軍事,分門别類,跨度極廣,基本涵蓋了整個社會的曆史和現狀。

再次,是每一部單篇作品和其他作品的橫向有機聯系。巴爾紮克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人物、環境、事件對于整個社會的反映,這種反映在這部作品中是一種惟一,但是在他的《人間喜劇》中,則正是這些單篇中的惟一,構成了他對整個社會的描繪。特别是前文中提到的,他獨創了人物再現法,這個人物從這個短篇小說串到那部長篇小說中;從這部長篇串到那部短篇中,就是為了加強作品與作品之間的聯系,從而體現出一種整體性,所以恩格斯稱贊巴爾紮克為整個法國最全面的記錄者。

對于生活本質的認識和細節的刻畫

巴爾紮克所具有的現實主義精神是一種偉大的精神,這對于那個時代的巴爾紮克來說,卻絕非易事。因為他的政治傾向的落後方面和社會真實以及曆史發展的趨勢是相左的。盡管在後來的轉變過程中,他的唯物主義世界觀還有很多缺陷,但已經是難能可貴了。巴爾紮克在現實主義的原則指導下,遵循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原則,勇敢地面對現實,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這其中包含被金錢毒化的社會、被私欲敗壞的人心、被欲望侵蝕的人性等等,正是對于這種醜惡本質的描繪,使得他的文學大廈具有了最為堅固的磐石。在具體的創作中,他十分重視對于細節的描繪,他認為小說在細節上的描繪,正是小說最本質的藝術特征。那些生活中的細節和瑣事,在巴爾紮克看來,都是創作的素材,他像是一個鐘表工匠一樣,戴着老花鏡,以自己極大的耐心和精湛的手藝,把鐘表的一個個部分都組合起來。如高利貸者的賬單、吝啬鬼的食譜、小旅館的住宿費、資産者女兒的嫁妝等等,這些細節的真實刻畫,本身就是對于曆史的一種再現,更是巴爾紮克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和典型環境的有力武器。恩格斯曾說,閱讀巴爾紮克的作品,其中學到的經濟學、民俗學、曆史學等方面的知識,要比自己從職業的經濟學家、曆史學家和民族學家那裡學到的全部還要多。

人物形象

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相結合

巴爾紮克相信人物與環境是高度契合的,人物的社會地位決定了他所生存的環境,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階級關系十分明确,所以人物和生活環境之間不會出現不匹配的狀況。在巴爾紮克建立的文學世界裡,一個高雅優美的貴族小姐不可能生存在一個髒亂的房子裡,一個粗鄙醜陋的下人也不能生活在幹淨舒适的環境中,如巴爾紮克所說:“監獄少不了典獄官,諸位也難以想象有此而無彼。”在巴爾紮克筆下,伏蓋公寓肮髒油膩、腐朽潮濕……這與它的主人伏蓋太太的形象是高度契合的。伏蓋太太是邋遢油膩的,“寡婦出現了,戴着珠羅紗做的睡帽,帽下露出一圈沒帶好的假發,懶洋洋地趿拉着一雙皺皺巴巴的拖鞋……”;她也是凄涼的,精心打扮之後,也隻是像“飯鋪招牌上的那條時裝牛”;她的腐朽勢利貫穿了始終,“她目光呆滞,假惺惺的,神态活像個假裝生氣好漫天要價的老鸨,随時可以準備不擇手段以損人利己……”。真是“人如其公寓,公寓亦如其人”。伏蓋公寓和伏蓋太太更高的契合度在于伏蓋太太對伏蓋公寓非常滿意,連伏蓋太太自己都覺得這個環境适合她,因為在伏蓋公寓她就是權威,别人要看她的臉色生存,而且她還能靠租賃房間,獲得大量的錢财。巴爾紮克用生動的語言解釋了伏蓋太太滿意伏蓋公寓的原因,“這一切都和屋裡窮酸而龍蛇混雜的氛圍非常合拍,伏蓋太太呼吸着這裡溫熱難聞的氣味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伏蓋太太融入了環境之中,同樣地,環境也沾染了伏蓋太太的格調和特點,“她毛織的襯裙比外面的罩裙還長……棉絮從裂縫裡鑽了出來,可以說是客廳、飯廳和花園的縮影,廚房和公寓的住客由此也可見一斑”。巴爾紮克将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結合起來,反映了環境和人物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關系,既給了人物一個環境背景,又通過環境烘托了人物性格。

虛實結合的辯證方法

虛實指的是虛寫和實寫。虛寫指的是正面的、直接的叙述或描寫事件和人物,而實寫則是側面的、間接的。巴爾紮克在塑造人物時大多使用虛實結合的方法,虛實相生、交相輝映使得巴爾紮克筆下的人物張力十足、個性鮮明。巴爾紮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表現出了伏脫冷高大的形象和圓滑的處事風格,“……絡腮胡子已經染過的伏脫冷屬于那種誰看見都會說聲‘好家夥!’的那種人,肩寬、背厚、肌肉發達,一雙蒲扇大手,指節上長着濃密的火紅色長毛。一張過早出現皺紋的臉看起來有點冷酷,但待人接物卻又和藹可親……他待這位寡婦再好也沒有,摟着她的腰喊她媽媽,可惜這樣的奉承對方理解得不夠!天真的女人以為此事輕而易舉,殊不知隻有伏脫冷才有那麼長的胳臂,樓得住她粗大的腰圍。”對于伏脫冷的實寫表現了他的高大、健壯,他的壯碩甚至到了令人驚歎的地步,這使得他的外貌看起來有些冷酷。對伏蓋太太的描寫是虛寫的部分,要摟着她的腰對她獻媚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不過伏脫冷可以做到,這暗示了伏脫冷的圓滑和不擇手段。憨實的外表和狡詐的内心形成了鮮明對比,一虛一實之間将人物由内而外立體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此外,《高老頭》最大的虛寫就是用伏蓋公寓暗示了整個社會。伏蓋公寓肮髒、破爛、腐朽,生活在裡面的人粗俗、勢利、落魄,這暗示了巴爾紮克所要反映的十九世紀前期的法國社會的黑暗腐朽,以及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的唯利是圖的思想。

豐富的修辭手法

《高老頭》中的人物是生動立體的,這種效果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的細節描寫,另一方面來自于豐富的修辭。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辭手法,運用比喻能使人物形象鮮活起來。在高裡奧老頭住進伏蓋公寓的那天,巴爾紮克把伏蓋太太比作一隻裹上肥肉在火上烤的鹌鹑,寫出了伏蓋太太當時的春心萌動和躁動不安,這個幽默诙諧的比喻,諷刺了伏蓋太太的谄媚和勢利。《高老頭》中每一個人物形象的生動鮮活都離不開對比,其中包含了人物與其他人物的對比和人物與自己的對比。伏蓋太太在面對她的房客們時吝啬而狡猾,她按照房客們每人繳納的膳食費來給予他們不同的待遇和照顧,其精确程度無異于天文學家,客廳裡的壁爐隻有在節日時才會生火。而在面對陌生人德?昂倍梅尼伯爵夫人時,她完全變了一副面孔,她為伯爵夫人精心料理飯菜,客廳裡足足生了六個月的火,并且還送了伯爵夫人價值不菲的帽子。通過對比,突出了伏蓋太太性格的醜陋,突出了她的自私、卑鄙、虛僞和庸俗。高老頭剛進伏蓋公寓時,“他那十八件荷蘭細布襯衫,讓伏蓋太太贊歎不已,尤其因為襟飾的花邊上還系着兩枚别針,有細鍊子相連,每一枚上面都鑲着一枚大鑽石”,“他的頭發梳成鴿翅式,綜合工科學校的理發師每天早上都來給他的頭發撲粉,在他低低的額頭上梳成五個尖角……他大把大把地吸鼻煙,似乎煙盒裡馬庫巴總裝的滿滿的”。到了高老頭搬進伏蓋公寓的第三年底,“帶來的行頭穿破了,他買十四個蘇一尺的棉布來替代原有的鮮美衣服。他的鑽石、純金煙盒、金鍊和各種首飾一件接一件都不見了。……原來顯得心滿意足的一張胖臉,如今皺巴巴的,額頭上出現了車道溝,顴骨突了出來”。高老頭形象的前後對比突出的顯示出高老頭落魄和悲哀,他被女兒們榨幹了錢财,卻沒有得到女兒們的一絲愛與關懷,他的悲劇不在于由富有變得貧窮,而在于情感上的失望。《高老頭》中的對比是能産生震撼讀者的效果的,因為人物之間或人物前後時期的差别是巨大的,高老頭剛剛還是一個精神飽滿的資本家,一瞬間就變成了體态老邁的落魄者,這種變化極大的沖擊了讀者的心靈,使讀者對高老頭的悲劇性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典型人物個性化

巴爾紮克的藝術是一種高濃度的藝術。“一個以消遣為目的的讀者也許會感到他的小說累贅不堪,而一個勤于思索的讀者卻可能發現,對于作品的負荷量來說,甚至有理由稱贊他的簡潔明快”。巴爾紮克認為藝術就是“凝練的自然”,“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容量驚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塑造文學典型就是他用來集中大量思想的容器,巴爾紮克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代表了社會上的一大群人,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無數個拉斯蒂涅式的人,卻找不到一個拉斯蒂涅,原因就是巴爾紮克給他筆下的人物賦予了鮮明的個性。《高老頭》的主人公并非高老頭,而是拉斯蒂涅,高老頭的悲劇是拉斯蒂涅思想發展史的一個部分。拉斯蒂涅是一個青年野心家的形象,代表了渴望進入上流社會的外省青年。他的個性體現在他由良心未泯到埋葬良心和感情的過程。剛到巴黎時拉斯蒂涅的勤奮給人深刻的印象,在去參加鮑賽昂子爵夫人的舞會前,他還暗下決心要熬夜把耽誤的功課補回來。主人公以外的其它人物的個性也是極鮮明的,鮑賽昂子爵夫人的高雅端莊;伏脫冷外表随和,實際城府很深,精明幹練、足智多謀;伏蓋太太的勢利、吝啬、貪婪……巴爾紮克塑造的文學典型是個性化的,不是空洞的、泛泛的,讀者在理解這些人物的社會意義的同時也會被他們的個性特征所吸引,這正是巴爾紮克筆下的人物的迷人之處,兼具社會性和個性。

藝術特色

對話精彩和傳神

對話是小說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巧用對話可以淋漓盡緻地刻畫人物的性格特色,同時為小說情節的展開如同安上了驅動輪。從精妙的對話内容中不僅可了解到人物之間是何聯系,串聯起整篇文章内容,還可以用精準的對話描寫,來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經曆,以此來豐富人物形象,使人物角色更加立體鮮活,書中的那些人物仿佛可以來到你跟前,同你進行一場跨越世紀的心靈對話。魯迅曾說“高爾基很驚服巴爾紮克小說裡寫對話的巧妙,以及并沒有描寫人物的樣子,但是卻能使讀者在看過對話之後,仿佛目睹了說話的那些人”。的确,正因巴爾紮克早時的生活經曆讓他熟知各行各業的語言特色以及表達形式,為他能深入掌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奠定了生活基礎。語言并不隻是叙事與景物描寫,更多的是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再加上細微處理,小說的主旨便能完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這是巴爾紮克極其顯眼的優勢。

情節戲劇性強烈

《人間喜劇》中的《守财奴》故事由“奪匣”、“請醫”、“談判”、“病終”四場戲構成,在這幾場戲中,情節描繪得貼切與跌宕起伏,使戲劇般的場面猶如在眼前上演,人物的鮮活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巴爾紮克匠心獨運地将人物間的矛盾細節集中起來,讓人物身處在尖銳的沖突之中,從而大大增強了情節的戲劇化。

“奪匣”這場戲主要記叙了葛朗台無意中發現女兒和妻子正在看梳妝匣,這個七十六歲的垂暮之人見了金子之後,竟如豹般敏捷地向鑲滿金子的梳妝匣撲去,“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着的嬰兒”,他連續瞪、撲、嚷三個動作,活生生地勾畫出守财奴的嘴臉,其錢欲之盛得以展現。之後,葛朗台為奪金子,與女兒進行搶奪,并不惜将女兒推倒。在他心中,什麼宗教信仰,什麼女兒生命,都沒有金子重要。直到将妻子氣暈過去,他才産生動搖。妻子的病危無異如潑了他一盆冷水,才使他清醒過來,就在這一瞬間,他權衡了利弊,妻子去世後女兒就要繼承财産,這對自己來說将是一筆巨大的損失。于是他馬上判若兩人,變得十分溫柔和順,一邊安慰太太,一邊與女兒講和。在這場戲中,從搶匣到還匣,從蠻橫到溫順,情節發展大起大落,取得了極其強烈的戲劇效果。

人物特征鮮明

别林斯基曾說“必須使人物一方面成為一個特殊世界人們的代表,同時還是一個完整的個别人”。故縱觀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得以流傳,是因為它們都無一例外地具備人物特征的鮮明性。作者通過對生活的感悟,洞悉屬于每一個人物所獨有的特征,以賦予其能與他人區别開來且能在讀者心裡留下“烙印”的個性特點。心理、神情、儀态都是作者用來刻畫人物的利刃,往往也是檢驗作家藝術功力是否過硬的驗金石。

諷喻的寫作手法

首先從小說标題來看,本文内容主要是揭露資産階級社會的黑暗與腐朽,全文與“喜劇”幾乎沒有關聯,可作者巴爾紮克用《人間喜劇》作為文章标題正是将諷刺的表現手法運用到極緻的體現。

另外,巴爾紮克筆下的人物也是醜态各異,例如自欺欺人的警察局局長、為了争奪權力而發瘋的政客等等,他通過描述資産階級上層社會人們的生活,而諷刺法國社會現狀,讓《人間喜劇》這部小說極具批判性和道德譴責性,成為了當時法國社會中的良心之作和最偉大的人文遺産。除此之外,其諷刺藝術還體現在揭露和對抗當時思想界那些脫離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這是在其他同時代小說中從未體現過的。《人間喜劇》中,巴爾紮克通過塑造一個名叫弗朗霍費的老畫家,來諷刺當時社會中脫離現實生活、沒有道德立場而在虛無主義中進行創作的作家。

哲學思考

從哲學角度來看,《人間喜劇》的哲學立場十分明确,那就是現實。巴爾紮克能夠通過現實去洞察現實,前一個現實是社會生活的真實體現,而後一個現實則是社會生活背後掩藏着的真理,是哲學上的現實。前者是表象,後者是内在。在《人間喜劇》中,人們注意到有這樣一個農民形象,他為了維持資本家對自己的優待,不計成本為之工作,淪為免費勞動力,自己卻滿心歡喜,因為他覺得自己實際上并沒有付出什麼,因為自己隻是出了勞動力,但是沒有付出金錢。另外,高利貸者獲得了他的免費勞動力,還獲得了更高的高利貸收入。人們往往無法看清現實,被資本家欺騙卻不自知,巴爾紮克在自己的文學作品裡面揭露了資本家的虛僞面具,讓勞動人民猶如醍醐灌頂。

人物評價

法國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維克多·雨果:他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卻非常充實,他的作品比數不清的日子還要豐富。悲哉!這位力量驚人、從不疲倦的工作者,這位哲學家,這位思想家,這位作家,這位天才,在我們中間經曆了所有偉人都不能避免的那種充滿風暴和鬥争的生活。今天,他在平和甯靜之中安息了。現在,他超脫了一切争吵和仇視。在同一天,他進入了墳墓,但也進入了榮譽境界,他将繼續在飄浮于我們頭頂的雲層上面,在我們祖國的衆星中間閃耀光芒。

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阿納托爾·法朗士:他是他那個時代的社會的洞察入微的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從舊制度向新制度的過度。從塑造形象和深度來說,沒有人能比得上巴爾紮克。

法國作家莫裡亞克指出:《人間喜劇》是神書,是巴爾紮克人物之林的條條大道。

法國自然主義小說家和理論家,自然主義文學流派創始人與領袖愛彌爾·左拉:“幾乎常常是青銅的,大理石的,既做的很多,又很堅固。

法國19世紀傑出的文學批評家、曆史學家、藝術史家、文藝理論家、美學家泰納:金錢問題是他最得意的題目……他的系統化的能力和對人類處的明目張膽的偏愛創作了金錢和買賣的史詩。

丹麥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和文學史家格奧爾格·勃蘭兌斯:巴爾紮克雖是個拙劣的文體家,卻是一個最上流的作家。

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軍事理論家弗裡德裡希·恩格斯:認為《人間喜劇》是“現實主義的最偉大的勝利”,“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别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曆史”,在表現手法上“除了細節真實外,還更真實地再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我從這裡(《人間喜劇》),甚至在經濟細節方面(如革命的動産和不動産的重新分配)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上學時所有職業的曆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裡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

後世紀念

雕塑

1883年,法國文學家協會為紀念巴爾紮克對法國文學所作出的貢獻,也為感謝他為保護文學創作者的權利和為促成建立文學家協會所作出的積極努力,決定出資為他雕刻一尊紀念像。第一位雕刻家未能完成任務于1891年謝世。後來羅丹被選定繼承這一重任。在長達7年的工作中,羅丹多次改變自己的構思,最後決定了一種他認為最能表現巴爾紮克特點的神态:翹首天空,發絲散亂,身體被寬大的睡袍裹住略向後傾。他想通過這樣的形态表現《人間喜劇》的作者因躲債而隐居,在夜深人靜時,受靈感的激發起身即将撲向桌前去提筆寫作的瞬間。為了達到滿意的效果,羅丹以其擅長的手法通過人體來表現力量,雕刻了近20尊巴爾紮克的像,多次推遲了文學家協會規定完成雕像的日期。1950年12月1日,羅丹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将那尊羅丹雕刻的巴爾紮克的複制像贈送給法國文學家協會。

葬禮

1850年8月18日,巴爾紮克與世長辭,終年51歲。他的逝世使整個法國陷入悲痛之中。作為巴爾紮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萬分。他是一個感情十分豐富的人,人類的生與死、善與惡,世間的美與醜、真與假,無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引發他豐富的聯想。他痛悼一代偉人巴爾紮克的永不複生,為巴爾紮克在并不長壽的生命中的巨大創造而驕傲,同時他也思考人活着的意義、死後的榮辱等問題。1850年8月20日,天氣陰晦,細雨霏霏,巴爾紮克葬禮在拉雪茲公墓舉行,雨果在太陽西沉的時候,面對前來送葬的法國公衆,宣讀葬詞。

上一篇:魉呼

下一篇:高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