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多·利奧波德

奧爾多·利奧波德

美國生态學家
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年1月11日——1948年4月21日),美國著名生态學家和環境保護主義的先驅,被譽為“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生态倫理之父” 。[1]他同時又是一個觀察家,一個敏銳的思想家,一個造詣極深的文學巨匠。一生共出版了三本書和大約500篇文章,大部分是有關科學和技術的題目。《沙鄉年鑒》是作者的自然随筆和哲學論文集,也是土地倫理學的開山之作。其中,他的作品《大雁歸來》被人民出版社選為其八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的一篇文章。
  • 中文名:奧爾多·利奧波德
  • 外文名:Aldo Leopold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美國衣阿華州伯靈頓市
  • 畢業院校:耶魯大學
  • 職業:科學家,生态學家
  • 代表作品:《沙鄉年鑒》
  • 主要成就:寫出了《野生動物管理》等
  • 美譽:“生态倫理之父”

人物生平

早期活動

1887年1月11日,利奧波德出生在美國衣阿華州伯靈頓市的一個德裔移民之家。父親是課桌商人,祖父是園藝設計師。

1906年,他成為耶魯大學林業專業的研究生。畢業後,他作為聯邦林業局的職員被派往亞利桑那和新墨西哥當了一名林業官。1912年,利奧波德升遷為新墨西哥北部的卡森國家森林的監察官。1915年他被派往西南部工作,在西南部工作期間,利奧波德還注意到了西南部的土壤侵蝕問題。

野生動物研究

1924年,他受林業部門的調遣,又到設在威斯康辛州麥迪遜市的美國林業生産實驗室擔任負責人,他于1928年離開林業局。利奧波德把興趣轉移到了自己更為關心的野生動物研究上。有一年,他得到贊助,使他有條件在美國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州從事野生動物考察工作,并寫出了《野生動物管理》。如今,利奧波德已經被公認為是野生動物管理研究的始創者。

創建荒野學會

1933年,利奧波德成為威斯康星大學農業管理系的教授,他漸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地生态觀念和大地道德觀念。1935年,他與著名的自然科學家羅伯特·馬歇爾一起創建了“荒野學會”,宗旨是保護和擴大面臨被侵害和被污染的荒野大地以及荒野上的自由生命。利奧波德應邀擔任學會主席。

沙鄉年鑒

同年4月,利奧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一個叫“沙郡”的地方買了一塊被廢棄的農場,其後多年,他和家人種植了上千棵樹以重新恢複土地的健康。他還以“沙郡”的木屋生活經曆為素材寫了很多随筆,後彙編成著名的《沙鄉年鑒》(被譽為“綠色聖經”),這是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自然随筆和哲學論文集,在書架上與19世紀最著名的美國自然主義着作的經典作品《瓦爾登湖》占據着同等重要的位置。《像山那樣思考》是其中收錄的一則随筆。

1948年4月21日,鄰居農場起火。利奧波德在趕赴撲火的途中,不幸因心髒病猝發逝世。

主要成就

奧爾多·利奧波德認為,人的道德觀念是按照三個層次來發展的,最早的道德觀念是處理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這兩個層次的道德觀是為了協調各部落之間的競争,從而達到共生共存的目的。但随着人類對生存環境的認識,逐漸出現了第三個層次:人和土地的關系。但是,長期以來,人和土地的關系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人們在習慣和傳統上都把土地看做人的财産,隻需維持一種特權而無需盡任何義務。

奧爾多·利奧波德首次推出土地共同體這一概念,認為土地不光是土壤,它還包括氣候、水、植物和動物;而土地道德則是要把人類從以土地征服者自居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中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着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任何對土地的掠奪性行為都将帶來災難性後果。

利奧波德反思了人類的文明,認為真正的文明“是人類與其它動物、植物、土壤互為依存的合作狀态”,真正的倫理應當是大地倫理,是将人類視為“生物共同體中的一個成員”并自覺維護大地共同體的倫理。“我們尊重整個大地,不僅是因為它有用,而且是因為它是活的生命存在體。”他進一步提出了生态整體主義的核心準則:“有助于維持生命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事就是正确的,否則就是錯誤的。

”這個準則的提出是人類思想史上石破天驚的大事,它标志着生态整體主義的正式确立,标志着人類的思想經過數千年以人類為中心的發展之後,終于超越了人類自身的局限,開始從生态整體的宏觀視野來思考問題了。提出這一準則,是利奧波德對生态文明構建的最大貢獻,利奧波德也因此而成為生态整體主義真正的奠基人。

利奧波德還是生态美學和生态文學的奠基人。他認為,大自然的美不僅僅通過共同體中各個元素體現出來,更重要的是作為整體的共同體的美,整體的美才是最高的美。利奧波德用他優美的文字吸引一代又一代讀者融入大自然,傾聽河流奏出的音樂,像山一樣思考:“在一個靜谧的夜晚,燃着低低的篝火,昴星挂在懸崖邊時,靜靜地坐着聽聽狼的嗥叫,盡力地去想起你所見過的所有事物并試着去理解。然後你會聽到一陣極度和諧的共振,它的樂譜嵌入成千上萬座小山,發出的是動植物生存或死亡的音調。這種節奏跨越了幾個世紀。”

相關著作

奧爾多·利奧波德以一生的心血寫下了一部關于土地的着作《沙鄉年鑒》(又譯為《沙鄉的沉思》。在這部着作裡,利奧波德以其對大自然細心敏銳的觀察,用藝術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荒棄的農場上,一年12個月的不同景像。他深刻提出了一系列土地環境的保護問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利奧波德提出了他的“土地道德”觀點。

《沙鄉年鑒》出版于1949年,正值戰後經濟複蘇時期,人們都在充滿信心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學的意識和概念對人們來說也還十分陌生,這本書的出版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很大影響。直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逐漸發現征服自然帶來的環境破壞。

《沙鄉年鑒》是奧爾多·利奧波德對于自然、土地和人類與土地的關系與命運的觀察與思考的結晶。他倡導一種開放的“土地道德”,呼籲人們以謙恭和善良的姿态對待土地。他試圖尋求一種能夠樹立人們對土地的責任感的方式,同時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影響到政府對待土地和野生動物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利奧波德在文章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态功能,以此激發人們對土地的熱愛和尊敬,強化人們維護這個共同體健全的道德責任感。

《沙鄉年鑒》一書,從1941年起就開始尋求出版,直到1948年4月17日,利奧波德接到一個長途電話,牛津大學出版社決定接受出版他的着作。4天之後,利奧波德的鄰居農場發生火災,他在奔赴火場的路上,因為心髒病猝發而不幸去世。

著名言論

最初的倫理觀念是用以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後來擴展到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處理人與土地,以及人與在土地上生長的動物和植物之間的倫理觀。 ——奧爾多·利奧波德

修一條公路比考慮我們的國家真正需要什麼要簡單得多。 ——奧爾多·利奧波德

人和土地之間的關系仍然是以經濟為基礎,人們隻需要特權,而無需盡任何義務,這是必須成交的觀念。 ——奧爾多·利奧波德

人們往往想當然地認為野生生物就像和風和日出日落一樣,自生自滅,直到他們在我們面前慢慢地消失。現在我們面臨地問題是高質量的生活是否要在自然的、野生的和自由的生物身上花費錢财。我們人類對于整個生物界來說還隻是很少的一部分,那麼能夠真真正正看到自然界中的鵝群的機會比在電視上看更重要,有機會發現一隻白頭翁就像我們有權利說話一樣神聖不可侵犯。 ——奧爾多·利奧波德

野生的東西在開始被摒棄之前,一直和風吹日落一樣,被認為是極其平常而自然的。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一種平靜的較高的‘生活水準’,是否以值得犧牲自然的、野外的和無拘束的東西為代價。對我們這些少數人來說,能有機會看到大雁比看電視更重要,能有機會看到一朵白頭翁花就如同自由談話的權利一樣,是一種不可剝奪的權利。 ——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序言

上一篇:周迪

下一篇:李慧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