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要術

太平要術

三國時期傳說的經書
即太平經,乃道教經典,又名《太平清領書》。系東漢黃老道重要經典。
    書名: 别名:太平經 作者: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中文名稱:太平要術 卷數:170卷 領域:曆史

簡介

《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是相傳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的東漢道教太平道典籍,成書于東漢中晚期,170卷。

《太平經》内容博大,涉及天地、陰陽、五行、十支、災異、神仙等。《太平經》重新構築了早期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陰陽五行學說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圖景,提出了一套“無為而無不為”統治術;提出了修道的教徒的修身養性術;提出了财産共有、自食其力的善惡報應觀念,指出隻有人們信修正道,方可斷除災異而得道成仙;也反映了平均主義和平等理想的樸素民本思想。

在東漢至唐代,《太平經》在道教中有重要地位,對道教思想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是漢末太平道的主要經典,被視為傳達天命的谶書,構成道經“三洞四輔”中的太平部,輯入曆代道藏,宋代以後逐漸為人淡忘。

《太平經》主要采用的是問答體,即真人(弟子)問,神人(天師)答。《太平經》的基本内容,《後漢書·襄楷傳》中說是:“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不、有興國文嗣災害術。“範晔說是:“以陰陽五行為宗,而多雜語。”《神仙傳》說是:“專論陰陽、否泰、災眚之事,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雲治國者用之,可以長生,此其旨也。”

《太平經》的經義,大緻可分為四個方面:一是構築了早期道教的神學思想及體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長生等觀念,最高神名太平金阙帝晨後聖帝君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氣皇天上清金阙後聖九玄帝君,亦稱大太平君(實即老子),又有一師四輔,即太師彭君,上相方諸宮青童君,上保太丹宮南極元君,上傅白山宮太素真君和上宰西城宮總真王君。其餘公卿有司仙真聖品大夫官等361人;從屬3萬6千人,部領36萬,人民則十百千萬億倍等等。二是為帝王治太平提出的一套統治術,占全書的主要部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以“無為而無不為”的黃老學說為治國方針。認為天人一體,人的一切能夠影響天道,人治不得,天必降以災禍,小則損傷疾病,大則滅國亡家,均與治道有關。

并且提倡儒家的倫理道德,表示對明君清官的擁護和向往。還以神的權威,勸誡和警告昏君和貪官污吏,譴責他們的貪婪,不勞而獲和殘暴。要求平等,反對過度剝削,提出一種以建立人人勞動、周濟貧窮的平等社會為目标的太平思想。在一些篇章晨,還提出保護山林和土地等利于農業生産的主張。三是關于教徒的修養方法,其中主要的就是守一之道,認為守一既久,可使形化為神。并提出了辟谷、食氣、服藥、養性、返神、房中、針灸、占蔔、堪輿、禁忌等諸般方術。書中還有豐富的中醫中藥知識,可補《黃帝内經》之不足。同時,還重視符咒,宣說服符誦咒能夠驅邪求福、治病長生,要求信徒進行齋戒、首過、祈禳、叩拜及育經等活動。

四是書中包括有濃重的勸善思想,提出了“承負”的善惡觀,認為先人犯有過失,積累日多,由後輩子孫負其過,前人為“承”,後人為“負”。如果為善,則前人積福,後人受蔭。這是對“一家三代”的禍福根源而言,與佛教的“三世因果”并不相同。而且推而廣之,認為天地人三統共生,如果人類作惡太多,則天地必降災異,殃及後人。正是因為有這種天道所決定的承負,因此勸人為後巨子孫着想而行善積德,并方信修正道,可以斷除承負而度成仙。總的來說,《太平經》包容了古代道家、方仙道、黃老道思想,是這些學術思想向宗教信仰轉化的産物,也是道教教團最初醞釀和形成過程中的一部宣言書。

上一篇:大蘋果

下一篇:下江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