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風景區

大明湖風景區

中國山東省濟南市境内風景區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是泉城重要風景名勝和開放窗口。素有“泉城明珠”之美譽。大明湖集水域風光、古園林景觀、古道觀、古水工、紀念性建築為一體,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和高品位的旅遊資源。它位于市中心偏東北處、舊城區北部。現今湖面四十六公頃(690畝),公園面積八十六公頃(1290畝),湖泊約占百分之五十三。
  • 中文名:大明湖風景區
  • 外文名:Daming Lake
  • 地理位置:山東是濟南市
  • 氣候條件:暖溫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460000
  • 著名景點:明湖秋月、曆亭秋風、鐘鳴蛙靜
  • 别稱:明湖
  • 美食:冰糖蓮子羹、碧筒飲

發展曆史

大明湖形成年代久遠,湖水來源于城内的珍珠泉、濯纓泉、芙蓉泉、趵突泉、孝感泉等諸泉,有“衆泉彙流,平吞濟泺”之說,為繁華都市中的天然湖泊,中國内外罕見。大明湖最早見諸文字是在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所著《水經注》中,“泺水(今指趵突泉)北為大明湖”。并提出湖西為大明寺,湖上還有亭名“客亭”(即現在的曆下亭),距今已有1600餘年的文字記載曆史。

當時水面遼闊,南到濯纓湖,西至五龍潭,東北至鵲山和華山。西晉永嘉年間擴建城牆,把湖水分為城内城外兩大片。唐代因湖裡多生蓮荷,又名蓮子湖,城外的湖面稱鵲山湖。

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詩聖杜甫來到濟南住在客亭,其忘年之交、時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得知此消息,專程從北海趕來設宴款待,當時,許多名士都慕古亭之名相聚于此,席間杜甫賦詩一首《陪李北海宴曆下亭》,曆下亭之名首次出現,這裡的曆下亭即北魏時的客亭,因亭在曆山之下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詩中的“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不僅道出了大明湖和曆下亭的悠久曆史,也抒發了對濟南自古多名士的詠贊。

唐朝另一位大詩人李白也遊覽過大明湖,并賦詩,名《泛舟鵲山湖》。這裡提到的李白、杜甫稱得上世界著名人物。與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法國小說家雨果齊名,其知名度比後者早1000餘年。

宋代的大明湖稱西湖,見于曾鞏《西湖納涼》中:“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北宋熙甯四年(公元1071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任齊州(今濟南)知州,他減輕徭役,興修水利,嚴懲惡霸,興辦學堂,為齊州百姓做了大量好事實事。特别是在大明湖,為消除水患,他倡修了北水門(至今保存完好),修建了北渚亭、百花堤、湖濱遊路、環波亭(也稱湖心亭)等景點,使大明湖基本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和遊覽風貌。

同時期的蘇轼、蘇轍、李清照、晁補之等名流也都來過大明湖,并寫有贊美詩章。元代建彙波樓于北水門之上,是一處觀景台,登樓可觀濟南八景之一的“彙波晚照”。

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在大明湖北岸建北極廟,供奉真武大帝,是濟南市最大的道教廟宇,散曲家張養浩、詩人元好問、畫家趙孟頫等都在湖畔留下墨寶勝迹。明代,在湖北岸挖出感應井泉,并刻碑記之,明末還于湖東北岸建晏公廟供奉水神晏戌子。明代來此攬勝的名流雅士很多,如詩人李攀龍、王象春等不僅來過,而且還長期住在湖畔,寫下多篇詠贊大明湖景物風光的詩章。

清代增建多處亭台樓閣,有鐵公祠、藕神祠、南豐祠、明湖居、遐園等,并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移曆下亭于湖中島上,即今日曆下亭之位置。清代來大明湖遊覽的名士更多,有詩人王士祯、劉風诰,書法家鐵保、何紹基,小說家劉鹗、蒲松齡等。其中劉鹗的《老殘遊記》極其精彩地描繪了濟南著名藝人王小玉在明湖居說唱梨花大鼓的情景和佛山倒影景觀。《老殘遊記》已被譯成多國文字,尤其是東南亞華語國家還将其中的篇章選為中小學華文課本中。蒲松齡也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他寫的《古曆亭賦》,妙筆生花,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大明湖擴建工程于2007年10月開工。省委、省政府對這項工程高度重視,市委、市政府把大明湖擴建作為迎全運會重點項目、泉城特色标志區核心工程和重要的民心工程,精心組織實施,優質高效推進。

該工程總投資21億元,拆遷居民2961戶、國有單位21個,擴建後總面積由86公頃擴大到103.4公頃,新增水面11.7公頃、陸地17.7公頃。

恢複重建超然樓、明湖居、聞韶驿等曆史古迹;增辟老舍與濟南、秋柳人家等文化展館;新建七橋風月、稼軒悠韻、秋柳含煙等八大景觀,建成橋梁28座、仿古建築8組;修繕老建築10組;挖湖65.1萬立方米,清淤21.53萬立方米,假山石砌疊2.79萬噸,駁岸砌壘7052米,道路廣場鋪裝7.48萬平方米,綠化15萬平方米,鋪設管線11.5萬米。整個景區呈現出曲徑通幽、溪橋相映、草木蔥茏、瑞鳥翔集的良好景觀效果。

作為2007年确定的迎全運會重點工程,大明湖風景名勝區擴建工程同時也是泉城特色标志區的核心内容。根據《大明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大明湖風景名勝區詳細規劃》,結合泉城特色标志區規劃的編制,市園林局和市規劃局專門邀請全國知名城市規劃、曆史名城保護、園林規劃設計等方面的專家,經充分研究讨論,編制完成了《大明湖風景名勝區擴建規劃》。

按照規劃,擴建後的大明湖風景名勝區東至黑虎泉北路,南至明湖路,西、北分别至西護城河和北護城河,總面積将由74公頃擴大到103.4公頃。大明湖擴建區域分為8個景區,根據曆代詩詞典故或曆史記載,分别暫定名稱為:七橋風月、秋柳含煙、明昌晨鐘、竹港清風、稼軒悠韻、超然緻遠、萦堤遠水、鳥啼綠蔭。

擴建後,大明湖将由“園中湖”變為“城中湖”,并實現與護城河的通航,為市民和遊人提供良好的休閑、遊覽環境,再現“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特色。

2013年8月份,天下第一泉景區正式獲批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集納了趵突泉、大明湖、五龍潭、護城河等旅遊資源,組建天下第一泉風景區。

地理環境

大明湖位于“泉城”濟南城北部,面積約46萬平方米,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大明湖曆史悠久,其名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書中記載,“泺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東西兩面則湖”。宋代稱“四望湖”,後漸堙塞。金代起,在元好問的《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馬可·波羅在《中國遊記》中寫道:“園林美麗,堪悅心目,湖光山色,應接不暇”。大明湖為諸泉彙流而成,出小清河入渤海,有“淫雨不漲,久旱不涸”的特點。

一湖煙水,綠樹蔽空,碧波間菡萏映日,景色佳麗。公園内亭台樓榭,曲徑回廊,文人墨迹,錯落其間,其中清人劉鳳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對聯,尤為人們所稱頌。沿湖亭台樓閣,水榭長廊,參差有緻。湖南有稼軒祠、遐園、明湖居、秋柳園,湖東北有南豐祠、張公祠、彙波樓、北極閣,湖北有鐵公祠、小滄浪,湖中有曆下亭、彙泉堂等名勝古迹。

主要景點

明湖秋月

秋夜在視野開闊的大明湖岸賞月,曆來被視為一種良辰美景。此時,湖平如鏡,清風拂面,柳枝輕搖,荷香浮動,一輪明月漸上中天,清輝似瀉,波光飄渺,恍若置身仙境,美不勝收。清代任宏遠曾有詩曰:“貪看明湖忘歸路,敲碎鐘聲月色黃”。每當月夜,水色與月光競爽。

皎皎明月,放出朗朗清輝,湖水如鏡,閃爍瑩瑩銀光,那圓月的倩影,墜落“鏡”中,越發顯得俊秀。這時,明湖的景色,比晝間更為好看。天色依依清淡,有一種朦胧之美。那森森曆下亭,酷似蓬萊,那巍巍彙波樓,猶如月宮,那茏茏樹色,暗送詩韻,那郁郁荷香,深藏鷗夢。

曆亭秋風

距大明湖南岸不遠,水中有一小島,島上有亭名曆下亭。其前身為客亭,最早見諸文字記載是在北魏郦道元著的《水經注》中,大意是,泺水北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東西兩面則湖,湖上有亭名曰客亭。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

唐天寶年間,杜甫與北海太守李邕在此宴飲,杜甫即興賦詩《陪李北海宴曆下亭》,詩中的曆下亭即客亭,并沿襲至今,被稱為中華古亭之一。亭周圍有名士軒、蔚藍軒、禦碑亭等建築,古樸典雅,錯落有緻。這裡風景秀麗,曆代文人多有贊美,清代小說家蒲松齡有《古曆亭賦》雲:“茏茏樹色,近環薜荔之牆;泛泛溪津,遙接芙蓉之苑……金梭織錦,唼呷蒲藻之鄉,桂楫張筵,容與蘆荻之岸;蒹葭挹露,翠生波而将流;荷芰連天,香随風而不斷;蝶迷春草,疑謝氏之地塘,竹蔭花齋,類王家之庭院。”這便是曆下亭景色的逼真描繪。

鐘鳴蛙靜

在南豐祠晏公台上有一鐘亭,亭内懸一古鐘明昌鐘亭。該鐘始建于金代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6年),高2.3米,口徑1.7米,厚0.13米,重8000公斤,懸挂于6米高台之上。每當夜幕降臨或晨曦時分,圓潤雄渾的鐘聲響徹雲霄,經曲岸水面回蕩互激,與周圍蒼煙暮霭、水樹應和而構成一種意境。由近及遠,繞耳不息,使人聽後心明意淨,恍入夢境。與金鐘鳴響相對應的是蛙聲寂靜。大明湖有“蛇不見,蛙不鳴”的傳說,這是一大生态之謎。每逢盛夏,護城河及北園一帶蛙聲舔噪,響成一片,而大明湖内卻無一聲蛙鳴。這一鳴一靜形成鮮明對比,乃大明湖一大特色。

佛山倒影

大明湖著名奇觀。在滄浪亭内,立有“佛山倒影”石碑。該景觀由于劉鹗《老殘遊記》中的精彩描繪而被廣為傳誦。“鵲華煙雨”是将湖北部的小山收入眼底;而“佛山倒影”則是把湖南岸的群山攬入懷中。最佳觀賞時間為春秋佳日,新雨之後的晨曦或夕照之時。

佛山倒影是清朝末年著名小說家劉鹗命名的,說的是千佛山倒映在大明湖中的影子。他來濟南時,正是秋天。于是在《老殘遊記》中寫到:“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隻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仿佛宋人趙千裡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裡長的屏風。正在歎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清的同鏡子一般。

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層蘆葦,密密遮住。現在正是着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着帶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絕。”

彙波樓

濟南八景之一。觀賞地點彙波樓。大明湖的東北隅,有門稱北水門。過去,府城衆泉之水多從此過,故門也稱彙波門。門上有橋稱彙波橋,橋下有廟稱晏公廟,廟下有台稱晏公台,台下有門為券門。門下有水,門側有柳,柳将門籠罩,垂入水中,微風徐吹,柳絲飄蕩,水皺波紋,相錯如錦,夕陽照之,将四周景物染成橘紅,顯得格外妖繞,其景即稱“彙波晚照”。滄桑之變,券門堵塞,此景随化為烏有。

之後,彙波橋上蓋上彙波樓。其樓峭拔高聳,蔚為大觀。登樓遠眺,北可見齊煙九點,南可望群山如屏。近可觀明湖碧波、畫舫争渡。傍晚時分,夕陽吐霞,金輝熠熠,隻見楊柳披彩,芰荷豔紅,舟棹唱晚,波光泛金,彩樓沐輝,群鳥歸林,宛如酣暢淋漓的絕妙畫圖。

丹舫指

丹舫指的是大明湖南門内的明湖牌坊。1953年由文廟移來,牌坊上“大明湖”三個镏金大字由清代著名書法家于書佃題寫。整個牌坊由六根紅柱支撐,每根柱子前後均有高大的石鼓挾抱,另有十二根朱紅柱為斜撐,所以稱為丹坊。它高8.3米,闊14.7米,立于石砌台階之上,為“五間七踩重昂單檐”式,牌坊項呈“三階錯落”式,上覆金黃色琉璃瓦,顯得富麗堂皇。它飛檐起脊,造型優美,脊上和微翹的檐角上,各飾有脊獸;檐下有雲頭鬥拱,使建築極富民族特色。明湖牌坊一直被人們視為大明湖的标志,尤其是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得雄偉壯觀,金碧輝煌。

遐園好音

遐園位于大明湖南門西側,始建于1909年,是當時的山東省圖書館,也是全國最大的圖書館之一,因藏書豐盛,且物種豐富,曆來就有“曆下風物以此為盛”的贊語。園内楊柳垂蔭,山石嶙峋,麗水虹橋,曲徑通幽,書聲朗朗,黃鹂和鳴,泉水叮咚,景色如詩如畫,被譽為鬧市中的一方淨土,“濟南第一庭院”。

滄浪荷韻

明湖北岸有一庭園:鐵公祠,面山傍水,繞以長廊,湖水穿渠引入亭中。小滄浪亭居園中臨湖處,建于1792年,三面荷池,境界清幽,這裡有古人詩詞碑刻等墨寶多處。《詩經》中曾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詩句。登亭四眺,全湖在目;晴明之日,可見十裡之外的千佛山。每逢夏日,池中荷花盛開,花瓣重重疊疊,花色淡粉嬌嫩,清香彌漫,給人“滄浪訪古賢,荷香繞畫梁”之感。

旅遊信息

京滬和濟青等高速公路可直達大明湖的北門。

濟南市區内通往大明湖的公交車

西南門

11、41、66、106、k54、k98、k109、k91、k95

東門

41、83、30、31、36、3763、118、122、201(大站快車)

北門

6、30、33、83、118、122

南門

11、41、106、k54、k95、k98、k109

旅遊直通車

為方便廣大遊客的遊程,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五龍潭聯合推出“景區旅遊直通車”服務,凡在這四家景區門口購買其他任一景區門票的遊客,都可免費乘坐景區旅遊直通車直接到達想去的景區。此外,與旅行社聯合提供泰山、曲阜、青島、崂山、煙台、蓬萊、威海、長島、日照、劉公島、紅葉谷、靈岩寺、野生動物世界、百脈泉、九頂塔等景區的旅遊業務。

名人詩詞

大明湖

(郭沫若)

湖船題遍詩人句,詩句雖多不及湖。

聞有芙蕖待秋月,已看楊柳化鵝雛。

濟南民衆超名士,曆下樓台勝古都。

我欲舉杯邀杜李,問今佳興複何如?

明湖雜詩

(清.任宏遠)

荷葉田田千點碧,藕花冉冉滿城香。

貪看明湖望歸路,敲碎鐘聲月色黃。

明湖柳色

(清.劉伍寬)

鵲橋兩岸近清明,點逗春光翠葉生。

古寺樓台時隐見,畫船箫鼓半陰晴。

平鋪鴨綠和煙重,淡染鵝黃著雨輕。

莫向人間绾離别,一支留取待新莺。

明湖曲

(清.俞正酉)

東風吹皺波粼粼,蘆芽界破明湖春。

風寒湖光作明鏡,群峰倒插青嶙峋。

落日樓台渺煙樹,隔岸漁舟知何處?

翩翩白鹭下夕陽,鐵笛一聲掠水去。

北湖泛舟

(清.王允榛)

千條楊柳數聲鷗,一片玻璃一葉舟。

閑看魚兒遊鏡裡,不知人在鏡中遊。

一聲欸乃破蘆煙,直向湖心放釣船。

水面風來香不斷,才知撐到藕花邊。

登彙波樓

(元.張養浩)

何處登臨思不窮,城樓高倚半天風。

鳥飛雲錦千層外,人在丹青萬幅中。

景物相誇春亘野,古今皆夢水連空。

濃妝淡抹坡仙句,獨許西湖恐未公!

北渚亭

(宋.蘇轍)

西湖已過百花汀,未厭相攜上古城。

雲放連山瞻嶽麓,雪消平野看春耕。

臨風舉酒千鐘盡,步月吹笳十裡聲。

猶恨雨中人不到,風雲飄蕩恐神驚。

環波亭

(宋.曾鞏)

水心還有拂雲堆,日日應須把酒杯。

楊柳巧含煙景合,芙蓉争帶露花開。

城頭山色相圍出,檐底波聲四面來。

誰信瀛洲未歸去,兩州俱得小蓬萊。

遊湖絕句

(明.張鶴鳴)

佛山影落鏡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

花外小舟吹笛過,月明香動水雲舟。

美食

碧筒飲

在近年大明湖公園舉辦的荷花節上,來公園遊玩的人都可以品嘗到一種獨具濟南特色的明湖蓮荷飲料——碧筒飲。碧筒飲是中國古代情醇典雅之酒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古人用荷葉為酒杯飲酒的一種傳統的習俗,當時稱之為“碧筒飲”,而碧筒飲的發明者正是濟南人。

據唐代詩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曆城北有使君林(今濟南大明湖、北園一帶),魏正始中,鄭公悫‘三伏’之際,每率賓僚逃暑于此,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上輪菌如象鼻,傳系之,名為‘碧筒杯’。曆下之,言酒味雜蓮香,香冷勝于水。”意思是說:魏晉時期,每到炎夏盛暑,齊郡刺史鄭悫便常跟幕僚們一起,來到濟南北郊的大明湖畔避暑遊玩。

當時的大明湖叫蓮子湖,湖中蓮葉田田,荷花争豔。他們玩到盡興時,常割下湖中帶莖的荷葉,用簪子刺穿葉心,使刺孔跟空心的荷莖相通。然後在大荷葉中貯滿白酒,再将空心的荷莖彎成象鼻狀,輪流從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清香爽口,妙不可言,即所謂“酒味雜蓮氣,香冷勝于水”。這種這種浪漫的飲酒方式,人們稱之為“碧筒飲”;而用來盛酒的荷葉,則叫“荷杯”、“荷盞”、“荷葉杯”、“碧筒杯”等。再後來碧筒杯後世又被叫做“荷爵”。

冰糖蓮子羹

特選大明湖優質蓮子芯,配以銀耳加以烹制。蓮子,是一種藥用和食用價值都很高的營養保健品原料,被譽為“蓮中人參”。據《本草綱目》記載:蓮子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饑,延年,益心腎,固精氣,強筋骨,利耳目,補虛損,能祛火解毒,隻腹瀉胎滑,少兒熱瀉,反胃吐食等。

銀耳又名白木耳,性味甘、淡、平。含有蛋白質、糖類、無機鹽、維生素B、脂肪、粗纖維等成分,具有清肺熱、益脾胃、潤肌膚的功效。适用于肺熱咳嗽、皮膚幹裂、胃腸燥熱、血管硬化、高血壓等症。由于銀耳含有一種類似于阿拉伯樹膠的成分,有滋養皮膚角質層的作用,經常服食銀耳,即可使皮下組織豐滿,令皮膚細膩具有彈性,又是美容、清肺之佳品。

糖醋鯉魚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經濟南,河中所産鯉魚--黃河鯉魚又稱龍門鯉。其個體肥大,體色豔麗,肉味純正,鮮嫩肥美,為衆多鯉魚品種中的珍品。制作方法是将初加工好的鯉魚,兩面打上百葉花刀,稍加鹽腌漬,挂上濕澱粉糊,入油炸至金黃色并呈弓形,取出,将魚擺在盤中,澆上用白糖、醋、醬油、清湯、蔥末、姜末、蒜末、濕澱粉、花生油炒制而成的糖醋汁,使其形似"鯉魚跳龍門"。入口後外焦裡嫩,酸甜微鹹,蒜香濃郁。另外,按照傳統習慣,吃完魚肉後,還可将魚頭及餘汁做一碗"砸魚湯",此湯香氣撲鼻,酸、甜、香、鹹、辣五味調味,清口潤腸。

上一篇:珠海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

下一篇:小白楊哨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