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爐

大明宣德爐

曆史文物
大明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它的款識基本上有四種: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款識的結構和嚴謹,字形也非常規整。因采用銅再加上數十種貴金屬原料冶煉而成,冶煉次數達十二次之多,基本上已經達到純銅的地步,所以手感格外細膩,摸上去像嬰兒的肌膚一樣細膩柔滑。其純度極高,所以手感格外沉重。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
    中文名:宣德爐 外文名:Xuande furnace of Ming dynasty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曆史 曆史時期:明朝 用途:祭祀

簡介

以宣德爐為代表的宣德仿古銅器,在中國銅器發展史上創造了繼商周和宋代之後的又一個高峰。以往對于此問題的研究,多關注其真僞、工藝和用料等問題,而對其産生、流變、藝術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的系統研究尚未出現。宣德仿古銅器是明朝宣德年間宣德皇帝下令敕造的、仿《宣和博古圖》及《考古圖》等典籍與内府所藏宋元時期名窯瓷器造型的器物,因其造型多為爐式,被後人約定俗成的稱為“宣德爐”。這批仿古銅器的鑄造原因,一是有“永宣盛世”的基礎,二與宣德皇帝博雅好古的性格有關,三是恢複禮制的需要。宣德爐有着協調、統一、平衡的造型,有着寶色内涵、珠光外現、柔膩可掐的色澤,有着法度嚴謹、肥瘦得體、方圓合度的款識,體現出質樸、簡潔的美學特征。這批銅爐的鑄造極其考究,工巧材美,成為後世仿制的範本。最初作為禮器的宣德爐體現王權意志,承載着政治、倫理、道德之“禮”。随着時代的變化,功能逐步演變為文人清玩,文人雅士以器寄情,為宣德爐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拓展了它可賞、可玩的空間。宣德時期仿古銅器的産生,既有其相應的物質基礎支撐,也有其濃厚的文化根源和政治需求。明初驅除胡元,大力恢複漢文化傳統,儒家“文以載道”、“成教化助人倫”之思想,也深深地影響到了禮器的制作。出于對前代輝煌文化的尊崇,宣德爐在造型上參照了三代青銅器與宋代瓷器的經典器形,用料講究,制作精良,凝聚匠心。其古樸典雅的形态、溫潤如玉的光澤正符合儒家所提倡的端正、敦厚、溫潤、平和的美學趣味。儒家所倡導的“文質彬彬”思想,在宣德仿古銅器中有着很好的體現,它在“禮”與“藝”之間找到了關鍵的平衡點。

收藏

宣德爐,為明朝宣德年間創制的焚香之爐,通常用于陵墓、寺廟及權勢之家燒香,拜佛、祭祖神。

明朝300年間,制作了不可勝數的器物,可稱上乘之作。宣德爐作為其中的一種,可謂前無所師法,後無能為繼,不愧為天地間一精美絕倫的古董,是我國古代工匠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宣德皇帝在位時,傳說宮内的佛殿失火,金銀、銅像都混成液體。又傳說是佛典起火,金銀珠寶與銅都燒結在一起,于是宣德皇帝命令将其鑄成銅爐。宣德皇帝詢問鑄工說,銅煉幾次才能精純?鑄工回答說用六火煉銅,就會現出珠寶的光彩。于是宣德皇帝命令煉十二火,把銅做成條。再用赤火熔化銅條,置于鋼鐵制成的篩格上,把先滴下的最精純的選取出來制成爐,把仍存于篩格上的取出來制成其他的器物。

宣德爐在宣德中期模仿宋代的燒斑,掩蓋了爐的本質,就用一種外國産的鹵液浸潤、擦拭、薰洗,把色彩變為蠟茶。到了宣德末期,則更加顯示它自然色澤,着色更淡。後人評論說,宣德爐有五等色:栗殼、茄皮、棠梨、褐色,而以佛經紙的色澤為第一。鎏金的爐腹下鑄成祥雲湧起的樣子,鎏金的爐口下部為祥雲翻覆的樣子。至于雞皮色,則是着火氣長了才出現的。

宣德爐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圓唇,頸矮而細,扁鼓腹,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橋形耳或了形耳或獸形耳,銘文年款多于爐外底,與宣德瓷器款近似。

宣德爐的特色:一是原料多,除銅之外,還有金、銀等貴重材料加入,所以爐質特别細膩,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二是煉次繁,一般爐料要經四煉,而宣德爐要經十二煉,因此爐質會更加純細,如嬰兒膚。三是閃金光,鎏金或嵌金宣德爐金光閃閃,給人—種不同凡器的感覺。

鑒别

大明宣德爐,以造型美觀、制作精巧而聞名于世。然其仿品較多,故有一個真僞鑒别問題。要準确鑒别宣德爐的真僞,首先要了解真品的造型及共工藝特點。

第一,要知道真宣德爐選用的是一種風磨銅。反複提煉,同時銅中加入金、銀等貴金屬,這樣,愈燒愈純,金銀等貴金屬便浮于表面,輕輕擦拭,便泛出光澤,所以說銅質非常精細,而作假者不知其内加入金銀等貴金屬,不了解其比例,因此從銅質上能鑒别真僞,須看宣德爐底、足,露銅精者為真,粗劣者為假。

第二,真爐色澤蘊藏于内,映出黯淡奇光,燦爛自然、柔和;而僞者照于外表,非自然生成。

第三,真假宣德爐不管是圓形還是方型,也不管是陶耳,還是橋耳、半環耳,相同型者,輕浮者為假,渾厚古樸者為真。

第四,真宣德爐的款識有一、二、四、六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結構嚴謹,字體規整;而假宣德爐一般為“大明宣德年制”的六款,随意書者為多,字體不規整。

第五,鎏金或散鎏金宣德爐真者,金水很厚,呈黃中閃白色;假者,金水薄,不均勻,顯輕浮。

總之,宣德爐最奇妙處在于色彩。僞造的宣德爐色彩炫于外表,真的宣德爐色彩融于内質,從黯淡中放出奇妙的光澤,如同美麗的女子,其肌膚柔滑細膩,惹人撫弄。宣德爐放在火上燒久了,色彩燦爛多變,如果長時間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與從前—樣,僞造的宣德爐,即使用火培養數十年,一旦脫火,則形容枯槁。

溯源

宣德三年(1428年)初,明宣宗收到泰國王進貢來的數萬斤精美的“風磨銅”,敕令工部及禮部宮廷禦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等官員,利用貢銅鑄造鼎彜之事。據說,為了保證香爐的質量,煉制時加入了金銀等多種貴重金屬,與銅一起經過十餘次煉制,制成了數百種色澤精美的香爐,史稱宣德爐。

不過,如今的“宣德爐”所指稱的,并非僅僅是明代宣德三年所鑄造的香爐,而是所有帶宣德款的銅爐,也可以泛指和宣德爐形制相近的不帶款或者帶有其他款的銅爐。正因宣德年間所制銅爐堪稱“前無所師法,後無以為繼”,在商周青銅器之後開創了鑄造銅爐的先河,故而,宣德爐已經成為銅制香爐的統稱。

“所以說,皇帝年号為器物名者,唯宣德銅爐。曆代皆仿,名稱依舊。這在文物收藏界實屬獨特。”宣德爐專家如是介紹宣德爐的特色。雖然宣德爐隻是宣德爐專家衆多收藏的一部分,但他對宣德爐頗有研究,并著有《鐘鼎茗香》(一,二,三,四)等多部宣德爐研究專著。更有《榮齋随筆》兩部,對宣德爐及其相關的文房用途、陳設、适用香料,均加以研究。

說起宣德爐,還得講古玩收藏界的一樁“公案”。因《明史》中對“宣德三年鑄爐”沒有明确記載,便有學者質疑宣德爐是否存在,認為後世流傳的宣德爐譜圖也均屬僞作。然而宣德爐專家認為:“宣德爐的存在是毫無疑問的,宣德爐的學問和經典、宣德爐在國家檔案的記載乃至曆代帝王的傳承、仿造和使用也都是毫無疑問的。”

将宣德爐之曆史記錄、圖譜傳承與青銅器的曆史記錄和圖譜傳承相類比,“青銅器鑄造之時更無史書記錄,其‘圖譜五種’也是宋人繪制的,其間相距千年,尚不能否認青銅器的存在,而宣德爐的鑄造與明清之際圖譜的傳世之間幾乎同年,仍屬本朝,難道竟不可信?”在宣德爐專家看來,宣德爐“圖譜三種,曆代傳承,儀規嚴明”,其中清宮仿制,更是有據可考,屬康、雍、乾三朝最為可靠。康、雍、乾三朝時不僅有許多記錄宣德爐的文獻,當時所鑄造的“宣銅”,更是器質細膩,色澤瑩潤。在乾隆年間編著的《四庫全書》就收錄了“宣德爐八卷譜”的版本,且收有乾隆皇帝的聖谕和紀曉岚的撰文。

除官制宣德爐之外,明清兩代皆有仿造宣德爐者。明代中早期,吳邦佐等人是宣德爐的督造者,也是仿宣德爐之第一批人。明早期仿制宣德爐者,多在北京,如燕京施家,是明早期北鑄代表之一,多為皇家做器,器重銅佳。明萬曆以後,南鑄興起,以松江府為最。松江府做器富麗堂皇,多鎏金,重雕飾,仿青銅器者甚多,尚遺為官家造器之風。晚明乃至清代以後,蘇州府制造興起,風格一變,器形多文雅,多尚詩文。

宣德爐之所以能夠風行六百年,名列“文房首器”,曆代傳承,名人們多因之出名,實在是罕有的文化現象,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視,也就不足為奇了。

上一篇:阿基師

下一篇:斯坦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