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

大埔縣

廣東省梅州市轄縣
大埔縣,隸屬廣東省梅州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中上遊,介于北緯24°01'~24°41'、東經116°18'~116°56'之間,全縣區域總面積2467平方千米。[6]大埔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截至2019年,大埔縣轄14個鎮,和豐溪林場,縣政府駐湖寮鎮。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埔縣常住人口330948人。大埔縣建置于東晉義熙九年(413年),1949年屬興梅專區,1965年屬梅縣專區,1983年屬梅縣地區,1988年屬梅州市。大埔縣水上運輸有梅江、汀江和韓江流經縣境,境内有梅大高速,梅坎鐵路。中山公園、三河古城牆、茶陽古城、百侯名鎮旅遊區、韓江源、富大陶瓷工業旅遊區、李光耀故居、張弼士故居等景點。大埔縣有“華僑之鄉、文化之鄉、陶瓷之鄉、名茶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之譽,被認定為中央蘇區縣。大埔縣全境通行客家方言,客家風情濃郁,被譽為“客家香格裡拉”,被國家文化部納入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護實驗區範圍。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世界長壽之鄉、陶瓷之鄉、名茶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之譽,被認定為中央蘇區縣。大埔縣先後榮獲“中國青花瓷之鄉”、“中國蜜柚之鄉”、“中國名茶之鄉”稱号,被評為“中國綠色生态蜜柚示範縣”和“2011、2014年度全國重點産茶縣”、“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範縣”,西岩烏龍茶和大埔蜜柚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2020年,大埔縣縣生産總值為911028萬元,同比增長1.7%。2019年獲“世界長壽鄉”稱号。[2]
    中文名:大埔縣 外文名:Dabu、County 别名:義招縣、萬川縣 行政區劃代碼:441422 行政區類别:縣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省梅州市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北部 面積: 下轄地區:14個鎮 政府駐地:湖寮鎮 電話區号:0753 郵政區碼:51420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三河壩、翁萬達墓、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明代古城、韓江源等 機場: 火車站:大埔火車站 車牌代碼:粵M 地區生産總值: 人口:33.09萬(2020年末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 縣花:山茶花 地區生産總值:911028萬元(2020年) 面積:2470km² 形象歌曲:心靈的故鄉

建制沿革

名稱來源

因明置大埔縣時,設治于大埔村。鄉人為紀念大布先生的仁舉美德,聯合呈請上級,命名為“大布縣”。後因朝中有争議,為讨好兩方,改名為諧音的大埔縣。

大埔縣名的來曆,在舊志記載中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以大埔村得名。清乾隆四年(1739年)張廷玉撰的《明史·地理》記載:“大埔,嘉靖五年以饒平縣大埔村置析灤洲、清遠二都益之。”民國二十年(1931年),呂世斌撰、柯昌泗檢署的全國《今縣釋名》載:“明嘉靖五年,以饒平之大埔村置縣因以得名。”第二種說法是乾隆九年(1744年)《大埔縣志》載楊缵烈《邑名音義考》雲:“邑曷為以大埔名?蓋俗稱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曠高原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書尚為補收者也……。茶山之麓,彌望平原,無慮數十百頃地,總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稱也。當時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雲。

建置沿革

大埔曆史悠久,已先後發現多處屬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和商墓群,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群聚居。遠自夏商周三代,大埔為揚州南裔地,秦漢時屬揭陽。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立義招縣,隸屬義安郡。

隋朝大業三年(607年)改義招縣為萬川縣,隸屬潮州,義招、萬川縣治均設在湖寮(古城)。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廢萬川縣,縣境并入潮州海陽縣(今潮安)。

此後,曆宋元及明前期,均為潮州海陽縣光德鄉。

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饒平縣,大埔為潮州府饒平縣地。

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析饒平縣之清遠、灤州二都重置縣,改名大埔縣,縣治在茶陽鎮,屬潮州府。

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風吹(石示)、青麻園等6處新設豐順縣。

民國三年(1914年)隸潮循道,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廣東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先後屬興梅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

1958年撤豐順縣,劃潭江、黃金、留隍、大龍華等4個公社歸大埔縣。

1960年複設豐順縣,上述四個公社歸還豐順。

1961年春,縣治由茶陽遷至湖寮鎮五虎山麓。

1965年隸屬梅縣專區,1983年屬梅縣地區。

1988年歸屬梅州市。

行政區劃

1996年,大埔縣轄20個鎮:湖寮鎮、茶陽鎮、高陂鎮、青溪鎮、長治鎮、三河鎮、英雅鎮、大麻鎮、銀江鎮、洲瑞鎮、古野鎮、平原鎮、光德鎮、桃源鎮、楓朗鎮、百侯鎮、雙溪鎮、大東鎮、西河鎮、岩上鎮。縣政府駐湖寮鎮。

2002年,大埔縣轄轄湖寮、茶陽、西河、百侯、楓朗、光德、桃源、高陂、大麻、三河、岩上、大東、雙溪、平源、古野、洲瑞、銀江、英雅、長治、青溪20個鎮,共有248個村委會、23個居委會。

截至2003年,大埔縣轄20個鎮,共有10個居委會、248個村委會,4044個村民小組。

2004年10月,大埔縣撤銷3個鎮:長治鎮并入茶陽鎮,岩上鎮并入西河鎮,平原鎮并入高陂鎮。

截至2017年,大埔縣轄14個鎮:湖寮鎮、茶陽鎮、西河鎮、百侯鎮、楓朗鎮、光德鎮、桃源鎮、高陂鎮、大麻鎮、三河鎮、大東鎮、洲瑞鎮、銀江鎮、青溪鎮,另轄3個鄉級單位:豐溪林場、洲瑞林場、大埔林場。縣政府駐湖寮鎮。

2020年,大埔縣轄14個鎮(湖寮、百侯、楓朗、大東、高陂、光德、桃源、大麻、三河、銀江、洲瑞、茶陽、西河、青溪)和豐溪林場,鎮、場下設256個村委會(居委會),其中村委會245個、居委會11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埔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中上遊,地處北緯24°01′~24°41′、東經116°18′~116°56′之間,東北緊靠福建省平和縣、永定縣,東南連接潮州市饒平縣,西依梅州市梅縣區、梅江區,南鄰豐順縣。全縣總面積247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埔縣縣境山脈為北南走向,四周高,中間低,層巒起伏,千岩萬壑,縱橫交錯,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7處,均散布于四周邊陲,最高峰為西南部的明山嶂銀窿頂,海拔1357米,最低處是高陂黃竹居的韓江岸,海拔26米。中部丘陵廣布,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約占10%,海拔100~500米之間的高中丘約占80%,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小盆地約占10%。

氣候

大埔縣地處亞熱帶,在季風交替影響下,具有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即四季溫和、雨熱共季、夏長冬短。同時,季風和地形、地勢作用,使縣境具有山間盆地的氣候特征:風力微弱(年平均風速小于1米/秒);秋、冬、春多霧(全年各月相對濕度變化小,僅±5%);年雨量偏少(80%保證率為1131.6毫米),年際變化大,雨、旱季明顯,季節分布不均;還有春寒(多陰霾)、夏熱(多酷暑)、秋涼(溫差大)、冬冷(有霜凍)等現象。

水文

大埔縣境内梅江,汀江彙合成韓江。梅江發源于陸河和紫金交界的烏突山,汀江發源于福建境内的武夷山,兩江在大埔縣三河壩彙合後稱韓江,為廣東省四大河流之一。

流經大埔縣境内的梅潭河,全長83公裡多。該河發源于福建省平和縣的葛竹山麓,流經大埔縣的大東、楓朗、百侯等鎮,流域集雨面積1603平方公裡。

自然資源

礦産資源

大埔縣礦産資源主要有鐵、鎳、鉛、鋅、鎢、钼、錫、銅、金砂等金屬礦;有磷、水晶石、長石、石英石、瓷土、紫砂陶土等非金屬礦。瓷土儲量4.2億噸,紫砂陶土儲量超1億噸。

水利資源

大埔縣是全國首批100個電氣化縣之一,大大小小的縣網水電站有213座,省、市網3間,根據測算,水資源蘊藏量達到70多萬千瓦,可開發的達到53萬千瓦。在建水電企業10家,擁有200多座大小電站,總裝機達29萬千瓦,豐水期每天最大出電量達8萬千瓦。

人口民族

2020年,大埔縣總人口55.23萬人,常住人口33.09萬人。全縣人口主要為漢族,兼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彜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等26個少數民族的少量居民。祖籍大埔的華僑、華人有近50萬人,素有“華僑之鄉”美稱。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埔縣常住人口330948人。

一、常住人口、城鄉人口、城鎮化率

全縣常住人口330948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減少43783人,下降11.68%。17個鎮(場)中,超10萬人的鎮1個,人口在1至5萬人之間的鎮9個,少于1萬人的鎮(場)7個。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54719人,占46.7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176229人,占53.25%。城鎮化率46.75%,比六普42.98%提高3.77個百分點(見附表1)。

二、戶别人口、戶均人數、性别比

全縣常住人口中,集體戶2912戶,14869人;家庭戶117187戶,316079人,戶均人數2.7人。男性人口167700人,女性人口163248人,性别比(以女性為100,男性與女性的比率)102.73,比六普性别比100.16提高2.57個百分點。

三、年齡構成

全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74956人,占22.65%,其中0歲人口3183人,占0.96%;15-59歲人口177026人,占53.49%;60歲以上人口78966人,占23.86%,其中65歲以上人口56428人,占17.05%(見附表2)。

四、受教育情況

全縣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0452人;擁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48259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8819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89052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381人上升為6180人;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4545人上升為14582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43759人下降為41946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25524人上升為26908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9.26年。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5874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5047人,文盲率由2.91%下降為1.77%,下降1.14個百分點(見附表3)。

鎮(場)

2020年

常住人口數

比重

城鎮化率

2020年

2010年

全縣

330948

100.00

100.00

46.75

湖寮鎮

112790

34.08

24.47

84.67

青溪鎮

6428

1.94

3.63

13.47

三河鎮

9506

2.87

4.54

35.46

銀江鎮

11592

3.50

3.45

22.86

洲瑞鎮

8819

2.66

3.00

20.72

光德鎮

18424

5.57

5.10

23.64

桃源鎮

10567

3.19

2.61

28.10

百侯鎮

12062

3.64

4.71

29.27

大東鎮

8916

2.69

3.72

13.21

大麻鎮

18765

5.67

7.11

29.82

楓朗鎮

22496

6.80

8.25

8.64

茶陽鎮

28756

8.69

8.98

41.03

高陂鎮

45525

13.76

13.51

36.77

西河鎮

15781

4.77

6.55

13.60

豐溪林場

486

0.15

0.25

44.24

洲瑞林場

14

0.01

0.09

100.00

大埔林場

21

0.01

0.03

100.00

學曆

2020年

2010年

增減

增幅

大專以上

6180

3381

2799

82.79

高中(含中專)

14582

14545

37

0.25

初中

41946

43759

-1813

-4.14

小學

26908

25524

1384

5.42

政治

縣委書記

黃增國

縣長

熊鋒松

經濟

綜述

2017年,大埔縣生産總值90億元,同比8%;固定資産投資77.49億元,比增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57億元,比增9.2%;外貿出口總額1.95億美元。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7億元、支出35.9億元,分别比增1.06%和1.01%。

2020年,大埔縣縣生産總值為911028萬元,同比增長1.7%。

工農業産業園:廣州海珠(大埔)産業轉移工業園、大埔縣陶瓷基地、中國陶瓷産業電子商務基地、大埔工業園、大埔縣工業生産基地、茶陽商貿工業園、三河綜合工業園、大埔縣城大沙壩工業小區、大埔縣電子商務産業園、王老吉大健康(梅州·大埔)産業園、梅州旭平首飾産業園、高陂陶瓷工業園、大埔縣陶瓷文化創意産業園、大埔桃源陶瓷工業小區、大埔高陂青花瓷展示中心、西岩山萬畝茶文化旅遊産業園、廣東金柚産業集群、梅州柚優勢産區産業園、廣東省蜜柚标準化示範區、大埔蜜柚産業園、大埔縣茶葉産業園、大埔縣中醫健康産業園等。

城市商貿綜合體:大埔奧園廣場、萬川翰林城市綜合體、錦繡山水城、西湖禦景、禦園中央城等。

第一産業

2017年,大埔縣新種植蜜柚6800畝、茶葉3500畝;新培育省、市、縣龍頭企業2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6家,家庭農場38家;建立富硒農産品适度規模基地7個,獲得認證的無公害農産品10個、綠色食品5個。中國·大埔烏龍茶博覽館建成投入使用。農村土地确權登記頒證工作完成實測面積23萬多畝,頒證9萬多本。建立村級土地流轉服務組織245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規範化。農業總産值34.73億元、比增4.4%。

第二産業

2017年,大埔縣工業總産值83.5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15.3億元,分别比增7.9%和12%。全年電力稅收1.72億元;陶瓷銷售收入16億元,稅收1.09億元。廣州海珠(大埔)産業園新入園企業達17家,其中已投産9家;開工建設首期790畝的縣城工業小區。完成12家規上企業技術改造,新增機器人應用10台。新增規上企業5家、年産值超億元企業2家。新增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8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專利申請量達219件。全年引進項目28個,計劃投資總額91.73億元,其中投資額10億元以上項目2個,總部經濟項目1個。

大埔陶瓷生産有700多年的曆史,是曆史上全國“四大瓷都”之一。陶瓷是全縣工業的龍頭,陶瓷産品遠銷90多個國家和地區。

第三産業

2017年,大埔縣文化館總分館通過省級驗收,新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7人被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創建廣東唯一的國家非遺保護觀察點。成功舉辦紀念三河壩戰役90周年、蜜柚名茶旅遊節暨農村電商發展峰會等活動,百侯鎮被評為“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旅遊)”。新評定市級四星、三星農家樂各1家。新增大埔小吃品牌店47間。全縣接待遊客593.86萬人次、旅遊經濟收入33.84億元,分别比增10.38%和12.22%。

交通運輸

綜述

大埔縣的交通事業,向來以水運為主,三河為水路交通要沖。民國十七年(1928年),縣公署設公路局,曾動工興建多條公路,均未完成。開通的隻有埔城至小靖7公裡公路,行駛過汽車,抗日戰争期間停業,公路荒廢。

建國後,成立交通機構,多方籌集資金發展交通運輸事業。1956年開築第一條公路,至1988年,建成公路28條,總長435.5公裡。總投資1386.64萬元(其中省市1036.64萬元、部門110萬元、華僑捐資156萬元、地方自籌84萬元)。大埔縣20個鄉(鎮)、1個林場和58.7%的行政村已通公路。有各種客、貨汽車621輛(其中大客車70輛、貨車317輛),每天有客班車通往縣内各鄉鎮及廣州、深圳、梅州、興甯、汕頭、潮州、饒平,福建省的龍岩、漳州、南靖、永定等地也有客班車往返;水上交通有梅江、汀江、韓江等航道104公裡,有各類船舶353艘(其中機動船占76.9%)。每天有客貨輪通往縣内各港口及潮州、汕頭、松口。運輸事業已由國營、集體、個體、聯辦多層次經營。

截至2015年,大埔縣交通基礎設施累計投入56.63億元,公路通車裡程2735公裡,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裡110公裡,比“十一五”末增長12.4%。梅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高标準完成S333線三河至縣城一級公路改建工程和瀝青路面鋪築。完成66.3公裡縣道沙土路改造、175.2公裡路面大修工程、437.1公裡鄉村公路硬底化改造,新建大橋22座、改造危橋30座。

公路

1956年修築首條公路(埔峰公路)。至2013年,大埔縣公路通車裡程2602公裡。按技術标準分:高速公路16.6公裡;一級公路11.3公裡;二級公路312.3公裡;三、四級公路2265.8公裡。每百平方公裡公路密度106公裡。按公路類别分:國道1條110公裡;省道5條114公裡;縣道12條334公裡;鄉(村)道1015條2031公裡。對外實現了高速公路、國道、省道聯通。對内實現了縣至15個鎮(場)及244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并且公路硬底化,300人以上自然村也大部分實現了公路硬底化。在建的梅大高速二期大麻至三河段及東延線共33.4公裡,将于2014年12月底建成通車。梅大高速東延線建成後,将實現與福建莆田至永定高速對接,成為廣東省與福建相接的第三條高速公路,成為梅州與福建龍岩、廈門、漳州等周邊省市相連接的交通大動脈。

鐵路

梅坎鐵路(梅州至福建坎市)于1998年動工興建,2000年9月通車。全長143公裡,大埔縣境内長48.6公裡,大埔縣級站設于三河。梅坎鐵路在梅州與廣梅汕鐵路接軌,在福建與鷹廈鐵路相連,成為大埔與外界人員溝通,貨物往來的又一便捷、強大的交通大動脈。

航道

大埔縣水上運輸有梅江、汀江和韓江流經本縣,航道總長104公裡,能通航的有梅江、韓江幹流64公裡,汀江、梅潭河、漳溪江、銀溪支流125公裡。三河壩向來為水路交通咽喉。溯梅江而上可通梅州市梅縣區、興甯、五華;溯汀江而上可達青溪的石下壩;順韓江而下可抵潮州、汕頭。70年代後,因沿河興建水利、水電攔河壩,梅潭河、漳溪河、銀溪已先後斷航。經逐年整治,通航條件不斷改善,豐水期,100噸的船舶暢通無阻,枯水期,幹流50噸船舶可通航。

汀江屬韓江一級支流,石下壩至三河通航裡程40.1公裡。茶陽至石下壩可通航小電輪。茶陽獅子口河面狹窄,其以下至三河的河面寬80米,枯水期水深保持0.7米,可通航20—30噸船舶。

梅江舊稱程江,屬韓江一級支流,一般河面寬70米。為興梅通往潮州的主航道。據《潮州志》載,三河至梅州水程82公裡,中間有灘險20餘處,以曬禾灘及西陽灘為最險,航行視為畏途。有關方面,曾組織人力炸礁疏浚。建國後經多次整治,可通行30噸以下船舶。梅縣區丙村至三河52公裡,埔境22公裡,枯水期水深0.9米,50噸船舶可通行。

韓江由汀江、梅江、梅潭河在三河壩彙合後稱韓江。是通往潮州的主航道。三河至潮州98公裡,埔境長42公裡。河面寬150—180米,枯水期水深保持0.9嗎,可通航50噸船舶。

梅潭江舊稱清遠河,埔境長83公裡,河道彎曲,水流深淺不一。湖寮硿頭河段多孤石且流激,船舶不能通行。大東至百侯,可通行2噸小船,百侯至梅潭可通行3噸小船,梅潭至三河可通行1.5噸小船。70年代後,沿河興建大小陂壩9座,航道被截斷,溪口至上村57公裡航道斷航。

漳溪河又稱大靖溪,屬汀江支流。埔境長32公裡。漳溪至茶陽20公裡航道,常年可通行7噸船舶。1970年後,先後建起8座攔河壩,車上建成水電站,上黃沙至茶陽29公裡全線斷航。

銀江河又稱銀溪,屬韓江支流。勝坑至河口通航裡程30公裡。河道彎曲,亂石遍布,無固定航道,過去采用分段堵蓄塭水、放水流舟辦法,1956年為解決土特産運輸,曾組織八九十人的疏河隊,疏開一條小航道,一噸的銀溪梭船可以暢通。1969年後,因建起多座水輪泵攔河壩截斷了航道,至1981年全線斷航。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截至2014年,大埔縣建成縣級多廳數字影院,完成光德、桃源、大麻3個鎮和24個行政村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任務。

截至2014年,大埔縣完成縣體育中心足球場标準化改造升級工程和西河、三河2個省級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成茶陽鎮和縣城梅河社區體育公園。

截至2014年,大埔縣的茶陽、三河被評定為中國曆史文化名鎮,高陂銀灘村、西河北塘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新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承人3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3個。

主要場館有:大埔縣博物館、大埔縣文化館、大埔縣圖書館、田家炳體育中心、大埔縣體育中心、大埔縣文化活動中心、大埔縣廣東漢劇傳承保護中心、田家炳紀念館、三河壩戰役紀念館、閩粵贛邊區革命曆史紀念館、閩粵贛邊區革命曆史陳列館、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曆史陳列館、楊應彬革命生涯陳列室、張弼士博物館、西岩茶博物館、北塘村美術館等。

教育事業

大埔縣有51所中小學、前學教育機構,其中有:

國家級重點職中:田家炳高級職業學校。

國家級重點高中:虎山中學。

省一級學校:大埔小學、田家炳實驗幼兒園、田家炳實驗中學。

市一級學校:進光中學、大埔中學、大麻中學、高陂中學、百侯中學、大埔縣家炳第八中學、西河中學、洲瑞中學、大埔第三小學、百侯中心小學、大麻中心小學、高陂鎮中心小學、百侯中心幼兒園、高陂中心幼兒園、百侯侯北幼兒園。

市二級學校:家炳幼兒園。

縣一級學校:家炳一中、石雲中學、華僑二中、家炳二中、湖山中學、平原中學、桃源中學、廣德中學、家炳五中、古埜中學、大東中學、雙溪中學、埔北中學、三河中學、華僑中學、家炳小學、大埔二小、茶陽中小、西河中小、楓朗中小、桃源中小、銀江中小、楓朗新政小學、楓朗廣德小學、楓朗雙溪小學、高陂古田小學、高陂平原小學、高陂逆流小學、龍崗而芝幼兒園、茶陽中心幼兒園。

2017年,大埔縣三小綜合樓和實驗中學學生宿舍樓建成投入使用,投入5100多萬元推進教育裝備、校園網絡提速等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楓朗等6鎮通過教育強鎮複評驗收。

大埔縣有大埔縣人民醫院、大埔縣中醫醫院、大埔縣婦幼保健院、大埔縣慢性病防治院、大埔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大埔民康精神病醫院、大埔泰康醫院、大埔縣精神病醫院等醫療機構。

2017年,大埔縣動工建設大埔縣中醫院遷建工程;實施茶陽、三河、光德、高陂、西河、楓朗鎮級衛生院遷(改擴)建工程;投資4200萬元完成全縣232間公建民營村衛生站規範化建設。

社會保障

2017年,大埔縣81.1%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領域。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80元,比增9.2%。籌集扶貧資金5.76億元,已投入2億多元,3382人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城鄉低保對象基本醫療救助比例達到80%。建成110套(戶)棚戶區改造安置房;新增發放租賃補貼200戶;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078戶。提高了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新建9個、規範運行6個社區殘疾人康園中心;新建艾滋病檢測點16個。

基礎建設

2017年,大埔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8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1.32平方米。完成8個建制鎮的總體規劃和156條行政村的村莊規劃編制。大麻、高陂、茶陽中心鎮“六個一”項目建設完成投資3.1億元。完成57個省定貧困村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建設規劃設計,21個新農村示範村建設初具規模。完成碳彙造林1.49萬畝,新增3個鎮級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79.88%。成功創建廣東陰那山國家森林公園,韓江成功入選全國2017年度“最美家鄉河”。

曆史文化

本地方言

縣境語言屬客家方言。全縣大緻可分5個方言區:其一是百侯、湖寮;其二是岩上、西河、茶陽、青溪、長治;其三是三河、大麻、英雅、銀江;其四是高陂、古野、洲瑞;其五是桃源、光德、平原、楓朗、雙溪、大東。除光德鎮九社、古野鄉蒲田分别在内部兼講漳州話、潮州話外,全縣通行客家話。但由于受鄰縣方言的影響,縣内各地之間的方言聲調又不盡相同,各有特點。如“包車”一詞,湖寮人念“bāochā”。高陂人念“bàochā”,楓朗人念“báochà”,又如“看望(或拜訪)你”,湖寮人說作“撈吾(lāo)”,百侯人說作“撈衡(lāohén)”,茶陽、西河、大麻等處人說作“喇吾(lá)”。代表該縣方言的是湖寮方言。大埔方言與普通話差别較大,在2500個常用漢字中,真正與普通話讀音完全相同的不到20%,如:同、持、斯、資、燒、志等。

僑鄉文化

大埔有“三個五十萬”說法,即:縣内人口50多萬,縣外國内50多萬,海外和三胞50多萬,有着“華僑之鄉”的美譽。大埔的華僑、三胞和外出鄉賢通過捐資公益、投資興業、支持服務等各種形式為家鄉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大埔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至2000年,祖籍大埔的海外華僑共有50.62萬人,分布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印度、文萊、美國、加拿大、古巴、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四大洲17個國家。

紅色文化

大埔是廣東省第一個原中央蘇區縣、全國100個革命老區縣之一,也是全省重點革命老區。在革命戰争時期,大埔不少仁人志士積極投身革命,有600多位革命烈士捐軀獻身。境内發生過不少重大革命曆史事件,如1918年5月孫中山先生親臨三河壩勞軍,1927年10月朱德軍長親自指揮打響了著名的三河壩戰役,在青溪建立的紅色交通站,在楓朗建立的中共南方工委領導機關,在光德成立的閩粵贛邊區黨委機關等。1934年10月,大埔數以百計英雄兒女跟随中央紅軍參加了二萬五千裡長征,除在湘江戰役中壯烈犧牲的外,知名的有羅明、肖月華、楊蘭史、楊輝圖等26人。孫中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葉劍英、陳毅、鄧穎超、李碩勳、方方、古大存等革命前輩都在大埔留下革命的足迹。以紅色革命戰争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建軍大業》、《熱血軍旗》、《血戰三河壩》、《戰地黃花》等讓三河壩戰役廣為人知,位于大埔縣三河鎮的三河壩戰役紀念園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旅遊景點。

中央紅色交通線與中央蘇區的形成、發展、壯大有着密切的聯系,并被史學界稱為“蘇維埃的血脈”和“黨中央通往中央蘇區的生命線”。1933年,臨時黨中央機關由上海遷入中央蘇區,大埔中站這一關鍵節點、中央紅色交通線上的“咽喉”又一次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大埔黨組織、人民群衆與交通線魚水情深,生死相依的故事一直為後人所傳頌。另據粗略統計,當年由汕頭等地經大埔青溪轉運的通訊器材、軍用、民用物資等有300多噸。電視劇《絕密使命》以“忠誠”為核心主題,讴歌了潘雨青、鄒叔寶等中央紅色交通線上的無名英雄,為安全護送我黨軍政要員和重要物資進入中央蘇區腹地,與敵人展開機智鬥争的光輝事迹。

長壽文化

中國長壽之鄉

2013年3月13日,中國老年學學會正式授予大埔縣“中國長壽之鄉”稱号。

世界長壽鄉

2019年6月28日,由國際自然醫學會、世界長壽鄉科學認證委員會、梅州市大埔縣長壽文化研究會共同主辦的世界長壽鄉(中國·大埔)頒證授牌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正式授予大埔縣“世界長壽鄉”稱号,成為國際自然醫學會認定的世界第八個“世界長壽之鄉”。據統計,2019年,大埔縣百歲以上老人130人,每10萬人就有22.85位百歲老人。80-89周歲老人13071人,占總人口的22.98‰;90-99周歲老人3897人,占總人口的6.85‰。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大埔縣人均預期壽命達78.86歲,而2018年更是高達79.55歲。

2020年10月推出第八個世界長壽鄉(大埔)形象歌曲《心靈的故鄉》,作品由著名客家音樂人、央視客家三寶創始人陳善寶老師作詞、作曲、并擔任MV總導演。

客家民居

梅縣、興甯地區客家民居以圍龍屋為特色;福建永定、南靖地區客家民居以土圍樓為特色;而大埔,民居建築形式多樣、種類齊全,堪稱“客家建築大觀園”,代表性建築有土圓樓大東“花萼樓”,方石樓湖寮“泰安樓”,中西合璧屋百侯“海衍樓”、“海源樓”、圍龍屋西河張弼士故居“光祿第”,走馬樓豐溪“衍翼樓”等。

民俗文化

大埔縣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每逢民俗活動,客家人就如同過一個盛大的節日,舞龍、舞獅、打幡、放铳、迎花燈、打鑼鼓、賽龍舟等各種民俗盛行,邀請遠親近鄰一同度過。大埔的舞龍、舞獅、賽龍舟與永定的“走古事”、連城的“百壺宴”最具特色。大埔又被譽為“花環龍”之鄉、廣東漢樂之鄉。大埔還是廣東漢劇的起源地。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俗稱“祭春”。這一天,各村各寨以宗族為單位,集中到祠堂祭祖。祭祀時,村裡除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放土铳外,還要舞大龍、舞獅子、迎燈景、舉旗揚幡、放煙花等,熱鬧非常。村裡前一年誰家生了男丁,祭祖這一天,也要備辦三牲、糖果等。祭祀完後,還要邀請族人在祠堂或在家裡吃“新丁酒”,表示對“添新丁”的祝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過節”。這一天除了備辦牲肉外,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祭祀祖先,沿河一帶的三河、大麻、高陂、湖寮等地還要舉行賽龍舟。

2010年6月,“世界客都”梅州被文化部列為全國第五個國家級文化生态保護實驗區。梅州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人文積澱深厚、文化傳統保持原生态,其中又以大埔最為突出。2013年7月,梅州決定在大埔建設客家文化生态保護示範區。大埔創建客家文化生态保護區,主要以保護文化遺産為核心,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科學保護、整體保護、動态傳承。大埔擁有350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以及張弼士、李光耀、李顯龍等名人,這些都是大埔創建客家文化生态保護示範區的寶貴資源。文化保護試點包括人居文化、華僑文化、紅色文化、陶瓷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文化、民俗文化、長壽文化以及農耕文化。大埔還在中小學校設立廣東漢樂、廣東漢劇、花環龍、鯉魚燈、仔獅燈、陶瓷工藝等培訓基地,培育非遺後繼人才,傳承特色文化。

截止2019年,大埔縣國家級非遺有廣東漢劇、廣東漢樂等;省級非遺有青溪仔獅燈、花環龍、青溪黒蛟龍燈舞、光德陶瓷燒制技藝、西河漳溪墟掃街燈等。(詳見: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文物古迹

大埔境内古民居建築、古文化遺址、名勝古迹、革命舊址有212處,特别是古民居建築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厚的客家風格。截止2019年10月,大埔縣已有父子進士牌坊、花萼樓、泰安樓、光祿第、肇慶堂、三河中山紀念堂等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節烈坊、森堂公祠、通議第、通議大夫第、鄒魯故居、延慶堂、一鬥堂、輔德堂、蓮瑞流馨民居、侯南村中議大夫第、拱辰樓、儀園、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線棣萼樓中轉站舊址、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線缵诒堂中轉站舊址、中共南方局工作委員會機關舊址、閩粵贛邊區黨委和邊縱活動舊址等17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見: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大埔縣文物保護單位、梅州市曆史建築名錄、梅州市宗教活動場所名錄等詞條)

泰安樓

泰安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建立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其座東北向西南,磚石木結構。樓呈正方形,長49米,寬52.6米,占地面積2577平方米,建築面積5136平方米。樓高三層,共有房200間,因樓的外牆為石牆,故俗稱石樓。樓内中軸線主體建築為平房,其四周有天井。三層樓房把平房環抱在中間,形成樓中有屋的格局,樓兩側各有一座書齋,為讀書求學的場所。該樓風格獨特,雄偉粗犷,設計精巧,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文化内涵豐富,是客家名居建築的一大奇觀,也是中華民居建築史上的文化瑰寶。該樓于2002年8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被國務院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茶陽花環龍

花環龍原名“軟腰龍”,起源于茶陽鎮下馬湖村。花環龍制作獨特,藏獒龍頭的裝飾甚為講究,突出龍的眼睛和張開的口舌,使之形态逼真,光彩奪目,顯得威武雄壯。花環龍舞的藝術風格主要是舞的優美、飄逸、灑脫,長于向縱、空施展,不拘場地大小,地勢高低,可在大場地上也可在小台子上舞,還可以騎在高牆或站在虹橋上往下舞耍,具有濃郁的高山舞風格。1998年12月,茶陽鎮被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花環龍之鄉”。2000年5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廣東漢樂

廣東漢樂分布在廣東梅州、汕頭、韶關、惠陽等地區,又以梅州市大埔縣為代表,舊稱客家音樂、外江弦、儒家樂、漢調音樂等。據查是古代漢民由中原南遷時帶入的,有“中州古樂”之稱,在大埔流傳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曆史。廣東漢樂保留了原有中原音樂的特點,并與大埔當地的民間音樂(如打八音、中軍班音樂)等相融合,同時又吸納了潮樂(如大鑼鼓)的一些成分,已成為廣東三大樂種之一。

大埔是享譽海内外的“漢樂之鄉”。漢樂活動在民國時期最興盛,在那一時期造就了一大批很有成就的藝人,如茶陽羅九香、饒從舉、饒淑樞等,他們不僅在大埔,而且還把廣東漢樂帶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方。

地方特産

傳統小吃

大埔烹調菜肴講究鹹、濃、燒(熱)、香,小吃多以糧食為主料加工,品種多樣,味道獨特,形成獨具特色的客家及風味小吃。境内名菜及風味小吃有:白斬雞、白切雞、姜酒雞、鹽焗雞、釀豆腐、大埔牛肉丸、豬肉丸、豆腐幹、藥根雞煲、炒豬腸、紅燒豬肉、紅燒豬手、三及第、白菜卷、白切肉、鹹菜焖狗肉、腌切午肉幹、魚生粥、八珍飯、粉陳鴨、墨魚煲腐竹、香菇雞、蒸滑雞、蜂蜜雞、闆栗雞、牛腸肺、手工面、金針菜、蘿蔔丸、甜湯丸、豆子羹、炒雞酒、炒田螺、河鮮、河魚幹、糍粑、八寶糯米飯、全豬湯、雙丸湯、藥根雞湯、勺菜粄、芋絲粄、發粄、酢葉粄、薯粉粄、仙人粄、糊塘粄、印子粄、丁子粄、蘿蔔粄、雞血粄、葉子粄、老鼠粄、菜絲粄、甜粄、綠豆粄、人丁粄、米粉、玉粉、錦拼盤等。大埔小吃約有200多種,其中算盤子、鴨雙羹、珍珠粄、煎豆幹、粟米烙餅、發粄炆花肉、憶子粄、粟粄、筍粄、薄餅等10種風味小吃被評為“中華名小吃”。“五香豬手”、“菠蘿炒豬腸”被評為“客家十大名菜”;艾粄、菜汁包、煎荞闆、鴨麻溜、肉丸、白米豆羹被評為“廣東客家名小吃”;梅菜扣肉、藥根雞、苦筍煲、全豬煲、羊肉酒、炒豬腸血、牛腸肺、金針炆鴨、木耳炒豆幹、姜線蒸溪魚幹被評為“大埔十大名菜”;傳統美點名宴、龍鳳呈祥宴、彌月宴、壽宴、全駝宴被評為“大埔名宴”;娘酒雞被評為“粵菜名菜”;五香豬手被評為梅州市“十佳”創新菜;金帆玉帶(炒豬腸)被評為梅州市“十佳”傳統菜。大埔經中國烹饪協會組成國家級專家認定,正式被冠名為“中國小吃名縣”。

大埔特産

大埔特産主要有:梅州金柚、客都稻米、客都草魚、大埔烏龍茶、大埔單叢茶、大埔蜜柚、西岩烏龍茶、梅州梅片、梅州柚、客都米、嘉應茶、客家娘酒、大埔涼粉糕、梅幹菜、蘿蔔苗茶等。

大埔美食街

大埔美食街位于大埔縣城同仁路,原為始建于清初的老街。全長330米,為騎樓建築,有110多間店鋪,大埔縣各個鎮(場)均在這條街開辦2至3間美食門市,聚集了客家地方小吃200多個品種。有鴨松羹、薄餅、珍珠粄、算盤子、筍粄等傳統小吃,有釀豆腐、苦筍煲、白切雞、姜酒雞、藥根雞煲、梅菜扣肉、炒豬腸、全豬煲等客家傳統名菜。

精品手信

大埔精品手信有:大埔蜜柚、西岩烏龍茶、蜂蜜柚子果醬、柚香柚脆、南華老窖、“福祿壽喜”瓶、客韻青花圍龍茶具、圍龍屋文房用品、文房四寶、“客家香格裡拉”挂盤等。

大埔青花瓷

大埔青花瓷,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工藝品,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大埔青花瓷,造型美觀、明淨素雅,釉層晶瑩玉透、純樸自然。青花紋飾圖案手工彩繪,色彩着色力強,發色鮮豔,紋飾不易褪色。2016年12月2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大埔青花瓷”實施地理标志産品保護。

風景名勝

綜述

大埔縣以西河張弼士故居為中心的客家民俗文化村融合了客家民俗文化和張裕酒文化,是省級重點開發景區。三河壩戰役紀念園是市級重點建設旅遊區,它地處水陸交通樞紐;東岸,國家級革命遺址保護單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雄踞筆枝山頭;西岸,有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墓、全國最早的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明代古城、韓江源、西岩茶鄉度假村、大東坪山梯田旅遊區、富大陶瓷工業旅遊區、百侯名鎮旅遊區等景點;三河電站庫區的水上樂園是人們假日的休閑場所。“千年古刹”萬福寺依山而建,是韓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豐溪林場是著名的省級自然資源保護區,區内古木參天,珍稀動植物衆多,構成了天然生态公園。雙髻山峰是省級森林度假區。還有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土圍樓和方石樓。另外,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祖居、田家炳故居拱辰樓。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故居以及父子進士牌坊等都是著名的人文景觀。

泰安樓

泰安樓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它建立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其座東北向西南,磚石木結構。樓呈正方形,長49米,寬52.6米,占地面積2577平方米,建築面積5136平方米。樓高三層,共有房200間,因樓的外牆為石牆,故俗稱石樓。樓内中軸線主體建築為平房,其四周有天井。三層樓房把平房環抱在中間,形成樓中有屋的格局,樓兩側各有一座書齋,為讀書求學的場所。該樓于2002年8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翰第—李光耀祖居

李光耀故居中翰第位于高陂鎮塘溪村中翰第建于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是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公建造,屬“下山虎”式客家民居建築,磚木結構,占地面積23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平方米。在李光耀祖居中翰第内,我們可以看到題為《塘溪驕子,世界巨人》的圖片展覽。

中廳是李光耀家族世系圖。據《李氏族譜》記載,唐溪村李氏的上祖是福建上杭稔田鄉李火德的後裔李淳笃移居廣東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傳至13代李衍白公,後定居唐溪村,傳7子、49孫、120個曾孫,李光耀系李衍白公傳下第9代孫。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于1864年到新加坡謀生,後發迹成為巨商,回鄉建造了“中翰第”。

西湖公園

西湖公園位于縣城西北部,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客家民俗風情博覽館泰安樓融為一體,與田家炳實驗中學相鄰。興建西湖公園占地總面積580畝,分三期實施。首期為公園主體部分,占地334畝,總投資4800多萬元,于2004年6月開始興建,2004年12月底建成,2005年元旦向市民正式開放。公園分陸地、水域兩部分。建成中心、文化、湖岸、溪流、古樓、牌坊等6個功能區。

主要景點:國家4A級景區有泰安樓客家文化旅遊産業園、張弼士故居旅遊區、百侯名鎮旅遊區等;國家3A級景區有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坪山千畝梯田、富大陶瓷工業旅遊區、江畔人家休閑度假區、李光耀故居、北塘村、西岩山茶鄉度假村、瑞山生态旅遊度假村等;此外其他景點有張弼士博物館、張裕紅酒文化小鎮、梅山風景區、小留村旅遊區、茶陽古鎮旅遊區、三河古鎮、三河明代古城、萬川古城、茶陽古城、三河古城牆、萬福寺、豐溪森林公園、韓江綠洲生态旅遊區、雙髻山大美世界文化旅遊産業園、西嶺中國書法公園、陶瓷文化小鎮、花萼樓、甜竹村生态旅遊區、飛天馬茶文化産業園、雙髻山省級森林公園、大埔蜜柚公園、三河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西湖公園、虎山公園、大埔縣西河鎮耕讀公園、梅潭畫廊長壽森林公園、明山嶂、銀窿頂、飛來石、韓江源、閩粵贛邊區革命曆史紀念館、八一南昌起義軍三河壩戰役遺址、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舊址、中央紅色交通線紀念園、中央紅色交通線青溪交通站、青溪中央紅色交通線遺址、閩粵贛邊區黨委和邊縱活動舊址、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舊址、人境廬、田家炳故居、鄒魯故居、羅卓英故居、範漢傑故居、吳奇偉故居、趙公武故居、羅明故居、杜埃故居、楊輝圖故居、楊缵緒故居等。(詳見:梅州旅遊景區)

2018年,大埔縣接待遊客652萬人次、旅遊經濟收入37.76億元,分别比增9.83%和11.55%,榮登2018“錦繡中國榜”,被評選為“新時代·中國最佳生态康養旅遊名縣”。

著名人物

“父子進士”(饒相、饒輿齡)、“一腹三翰林”(楊缵緒、楊黼時、楊演時)、“兄弟三将軍”(範漢傑、範劍江、範作人)、一縣同期“四位省主席”(羅卓英、吳奇偉、範漢傑、趙公武)、“父子兩總理”(李光耀、李顯龍)被傳為佳話,更有中國民族工業之父張弼士、中國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中國共産黨早期革命活動家羅明、張善銘、溫仰春、肖月華、鄧舉、楊蘭史、羅欣然、李明光、張恨秋、郭瘦真、賴玉潤、羅啟賢等,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香港嘉禾電影創辦人鄒文懷、首屆感動香港十大人物田家炳、新加坡“船王”羅新權,現代著名作家杜埃、碧野,院士鄭度、饒芳權、楊文采、邱冠周、蒲慕明、塗善東、丘昌濤等傑出人物,素有“文化之鄉”美稱。此外,還有明代工部尚書盛端明、明末抗清名将王興、清代陝西按察使楊缵緒、太仆寺卿林達泉、“廣東七奇”之一林木陳、著名女詩人範荑香,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陳文褒,文獻學家溫廷敬,民國廣東中央銀行行長鄒敏初,軍統香港站站長郭壽華、台灣憲兵司令劉炜以及羅為雄、郭思演、張文鴻、溫建剛、陳蘭鈞、朱尚威、鄧潛進、藍嘯聲、範其務、劉旭輝、藍錫芳、丘譽、郭學雲、黃世途、黃為材、黃覺、楊德昭、曹鐵城、溫克剛、楊建平、陳克甯、陳啟育、陳賢、範德烈、範劍江、範作人、房伯群、郭燮和、何壽田、何天傑、何俠、何祖紹、黃寄農、黃覺、黃瑞文、黃天蟾、黃堯傑、黃友訓、黃柱生、黃逸群、賴玉潤、藍萼洲、藍錦生、藍壽麟、藍文博、藍迅雲、藍遜、李東星、李加勉、廖武郎、林自餘、劉國翔、劉蕉元、劉真源、劉任堅、劉起時、羅柏麓、羅博平、羅楚材、羅啟賢、羅尚忠、羅濤、羅玉良、羅助铎、丘文、丘肇周、丘達、饒怡生、吳滄桑、吳稼秋、吳克英、肖冠英、肖覺民、肖懋之、餘乃文、曾廣鑫、張達中、張平、張志濂、趙振戈、鐘健飛、蒲良梢、鄧佳民、劉穗雲、陳揚建、羅緻達、藍世彬、徐法蘭等民國将領;中共隐蔽戰線領導賴可可、楊應彬、饒衛華、蔡雨青、孫世階、黃戈平等;新中國開國少将楊永松、楊輝圖等,開國大校何渠若、周伯明、江田、蕭月華、楊傑等,新時期解放軍将領楊英耀、黃聲雲、邱喜等,原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藍公武,原中央檔案館館長肖光,原中央宣傳部對外宣傳局局長蕭希明,原外交部黨委委員羅士高,原駐希臘大使何揚,原國家水利部副部長劉兆倫,原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羅進新,原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連貫,原全國僑聯副主席羅理實,原全國政協常委楊士達、陳明紹,原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黨組成員張力克,原國家版權局黨委書記肖魯青,原浙江省委書記賴可可,原河北省副省長楊遠,原福建省紀委書記吳星峰,原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肖隽英,原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楊應彬、饒彰風,原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明,原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藍天民,原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周暢,原江西省政協副主席呂良,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鄧浦東,原廣州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邬夢兆,貴州省委副書記藍紹敏、湖南副省長陳文浩;漢劇藝術家黃粦傳、黃桂珠等,音樂歌唱家饒餘鑒、張德蘭、饒威等,經濟學家羅季榮、藍海林,教育家何其莘、何克抗、羅維東、張望、童從奇、李靜陽、何爵三、羅潛、羅雄輝、黃麗雅、饒璜湘、黃曉波、楊金标、楊作新、楊維、肖捷明、藍冠群、饒曙光、何明、陳虎、郭魯、汪廣捷、饒美蛟、彭九生、廖一帆、房雨林、楊培新、羅傳厚、劉禹輪、楊物華、黃晞、白彥等,企業家管保強、郭桂和、張水宜、餘永輝、黎守謙、劉偉、劉肇懷、塗善忠、林洺鋒、廖曉霞、魏美娥、鄧振龍、鄧杏飛、劉曉、陳衡禮、陳建京、陳公顔、田鎮榮、何爾吉、張德兆、羅明昌等,中國現代地磁科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陳志強,中國發明協會會士張衍國,北京奧運會冠軍何雯娜,倫敦奧運會冠軍張雁全、大埔城市推介人,大埔縣十大青年歌手羅淑珍等著名人物。海外華僑有圭亞那國父鐘亞瑟、新加坡法律改革主導者楊邦孝,印尼首位華人市長黃少凡,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廖中萊及徐統雄、李顯揚、李玮玲、楊潞齡、楊旭齡、藍瓊纓、藍铧纓、姚永芳、姚美良、戴春榮、蕭畹香、趙志明、藍舒潔、蒲艾真、張巨烺、張世祿、張世昭、楊莉明、藍彬明、李奕賢、曹智雄、謝寬泰、何襄贊、藍瑞明、鄒谠、藍鴻震、何謙誠、劉國良、楊鴻耀、戴培元、楊伊凡、廖周行、藍秋山、藍來許、蕭賢舞等傑出僑胞;

科舉時代有大埔籍翰林15人,進士58人,舉人298人。辛亥革命以來,大埔籍國共兩黨将軍有109人。

榮譽稱号

大埔民間藝術豐富,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花環龍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廣東漢樂之鄉”。大埔是革命老區,是廣東省首個中央蘇區縣。大埔縣是“全國文明縣城”、“全國文化先進縣”,百侯鎮、茶陽鎮、三河鎮是“中國曆史文化名鎮”,百侯鎮侯北村是“全國文明村”,湖寮鎮被評為廣東省示範鎮,西河客家民俗文化村被評為廣東最美美麗鄉村,三河鎮彙城村被評為廣東特色旅遊村。

2009年,大埔縣被中央黨史研究室确認為中央蘇區縣,成為廣東省首個中央蘇區縣。平安建設成績顯著,榮獲“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稱号,成為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

2009年,大埔縣被評為“中國小吃名縣”,榮膺十佳“中國最美的小城”稱号,并入選全國“最具文化品位的十個小城”之一。

2010年,大埔縣被評為“廣東省林業生态縣”、“廣東省文明縣城”、“廣東省文化先進縣”、“廣東省衛生城鎮”。

2017年,大埔榮獲“2017中國最美麗縣”、“2017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稱号。

2017年,大埔縣被評為廣東省“旅遊創新發展十強縣(市)”稱号。

2017年,大埔縣再次被評為“全國重點産茶縣”,被授予“中國最美茶鄉”稱号。

2018年9月25日,大埔縣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号。

2019年,大埔縣獲評“中華詩詞之鄉”。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财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大埔縣在其中。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百佳富氧縣市。

2020年6月,被評為第二批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上一篇:Bethesda

下一篇:山西大運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