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鹭

夜鹭

鹭科夜鹭屬動物
夜鹭(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是中型涉禽,體長46-60厘米。體較粗胖,頸較短;嘴尖細,微向下曲,黑色;胫裸出部分較少,腳和趾黃色;頭頂至背黑綠色而具金屬光澤;上體餘部灰色;下體白色;枕部披有2-3枚長帶狀白色飾羽,下垂至背上,極為醒目。栖息和活動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區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澤和水田地上。夜出性。喜結群。主要以魚、蛙、蝦、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分布于歐洲大陸、非洲、馬達加斯加,往東經小亞細亞、印度、印度尼西亞、亞洲中部、南部,一直到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朝鮮和日本。
    中文名:夜鹭 拉丁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别名:水窪子、灰窪子、星鴉、蒼鳽、星鳽、夜鶴、夜遊鶴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鹳形目 亞目: 科:鹭科 亞科: 族: 屬:夜鹭屬 亞屬: 種:夜鹭 亞種:4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無危(LC)IUCN标準

形态特征

夜鹭的額、頭頂、枕、羽冠、後頸、肩和背綠黑色而具金屬光澤;額基和眉紋白色,頭枕部着生有2-3條長帶狀白色飾羽,長約190毫米,下垂至背上;腰、兩翅和尾羽灰色;圓尾,尾羽12枚;颏、喉白色,頰、頸側、胸和兩脅淡灰色,腹白色。幼鳥上體暗褐色,綴有淡棕色羽幹紋和白色或棕白色星狀端斑。

下體白色而滿綴以暗褐色細縱紋,尾下覆羽棕白色。虹膜血紅色,嘴黑色,眼先裸露部分黃綠色,胫裸出部、跗蹠和趾角黃色。幼鳥嘴先端黑色,基部黃綠色,虹膜紅色,眼先綠色,腳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500-685克,♀450-750克;體長♂480-585毫米,♀475-560毫米;嘴峰♂57-73毫米,♀63-73毫米;翅♂260-294毫米,♀259-296毫米;尾♂93-120毫米,♀86-110毫米;跗蹠♂65-75毫米,♀65-75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環境

栖息和活動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區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澤和水田地上附近的大樹、竹林,白天常隐蔽在沼澤、灌叢或林間,晨昏和夜間活動。

生活習性

遷徙

部分留鳥,部分遷徙。繁殖于海南島、台灣、廣東、香港、福建等南部省區的種群多為留鳥,不遷徙。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繁殖的種群部分為留鳥,部分為夏候鳥。北方地區繁殖的種群全為夏候鳥。通常于3月中下旬即陸續遷到北部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遷離繁殖地。常在傍晚或夜間鳴叫,傍晚和黃昏三五成群飛行,偶爾也見有單個飛翔的,特别是雨前或陰雨天的下午以及晚上遷徙最為頻繁。飛翔時2-5隻排成一行,邊飛邊鳴。

習性

夜出性。喜結群,常成小群于晨、昏和夜間活動,白天結群隐藏于密林中僻靜處,或分散成小群栖息在僻靜的山坡、水庫或湖中小島上的灌叢或高大樹木的枝葉叢中,偶爾也見有單獨活動和栖息的。一般縮頸長期站立一處不動,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間走動,有時亦單腿站立,身體呈駝背狀。如無幹擾或未受到威脅,一般不離開隐居地。常常待人走至跟前時才突然從樹葉叢中沖出,邊飛邊鳴,鳴聲單調而粗犷。

食性

主要以魚、蛙、蝦、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通常于黃昏後從栖息地分散成小群出來,三三兩兩于水邊淺水處涉水覓食,也單獨伫立在水中樹樁或樹枝上等候獵物,眼睛緊緊地凝視着水中。清晨太陽出來以前,則陸續回到樹上隐蔽處休息。

分布範圍

國内分布

黑龍江南部、吉林、遼甯、河北、河南、山東、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為夏候鳥;長江以南地區,包括中國台灣為夏候鳥或留鳥

國外分布

歐洲,日本,非洲,美洲,夏威夷群島。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于各種高大的樹上。常成群在一起營群巢,也常與白鹭、池鹭、牛背鹭和蒼鹭等其他鹭類一起成混合群營巢。群巢的數目少者一棵樹上幾個至十幾個,多者數十個甚至上百個。雌雄親鳥共同參與營巢。巢由枯枝和草莖構成,結構較為簡單,呈盤狀。

大小為外徑30-51厘米,内徑28-32厘米,高12-15厘米,深8-9厘米,也有利用舊巢的習性。每窩産卵3-5枚,通常4枚。卵為卵圓形和橢圓形,藍綠色,大小為41-48毫米×31-37毫米,平均44毫米×35毫米,重22-27克,平均24克。第一枚卵産出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以雌鳥為主,孵化期21-22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身上被有白色稀疏的絨羽,由雌雄親鳥共同撫育,經過30多天,雛鳥即能飛翔和離巢。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27項)。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标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于20000平方公裡,栖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夜鹭在中國長江中下遊、長江以南和西南各省曾經是較為豐富和常見的,50-60年代在北京甚至在東北長白山還能不時見到。但在整個東北地區也很難見到了,在北京和其他地區種群數量亦明顯減少。原因主要是由于砍伐樹木、環境污染和人為幹擾。據1990年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1990年中國僅見到3318隻,其中香港179隻,台灣735隻。1992年中國僅見到3168隻,其中台灣2698隻,香港97隻,大陸僅373隻,數量有所下降。

鑒于夜鹭正在造成生态失衡,專家建議對其适量捕殺。武漢大學鳥類專家唐兆子介紹,“夜鹭災”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主要是因為夜鹭的天敵老鷹在銳減。夜鹭的繁殖能力很強,它們白天黑夜均可出來覓食。夜鹭數量過大,後果十分嚴重,首先是搶了同食物源的小、中白鹭的食物,影響其它物種;再是夜鹭要消耗數十萬公斤魚類;另外,夜鹭的糞便對環境污染厲害。唐教授建議,在喪失天敵的情況下,人類可對夜鹭适當捕殺,控制數量。

規範管理

2020年9月,國家林草局發布了《關于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夜鹭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除适量保留種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導養殖戶停止養殖。

上一篇:蛇含

下一篇:常綠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