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面

夏至面

面食
夏至面,農曆五月間(陽曆6月22日)的夏至,太陽到達黃經90°,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民俗專家表示,夏至和春節、冬至一樣,屬于中國民間重要的節日,稱為夏至節,周代已有祭神儀式,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疠、荒年與人民的饑餓。漢族風俗,流行于全國大部地區。指夏至節(二十四節氣之一)吃涼面的習俗。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諺雲:冬至馄饨夏至面。
    中文名:夏至面 外文名: 分類: 口味: 日期:陽曆6月22日的夏至 民間說法: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流行區域:漢族風俗,流行于全國大部地區

由來

夏至:推薦四款養生食譜養生“三字經”:均堿水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确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

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國古代将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我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産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遊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

《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裡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确的認識。

夏至前後,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揚花,田間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濕潤灌漿,幹幹濕濕,既滿足水稻結實對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氣養根,保證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

俗話說:"夏種不讓晌",夏播工作要抓緊掃尾,已播的要加強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後應及時間苗定苗,移栽補缺。夏至時節各種農田雜草和莊稼一樣生長很快,不僅與作物争水争肥争陽光,而且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因此農諺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抓緊中耕鋤地是夏至時節極重要的增産措施之一。

棉花一般已經現蕾,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旺,要注意及時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區要做好田間清溝排水工作,防止澇漬和暴風雨的危害。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内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

過了夏至,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産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這時,華南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華南雨量東多西少的分布形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如有夏旱,一般這時可望解除。

近三十年來,華南西部6月下旬出現大範圍洪澇的次數雖不多,但程度卻比較嚴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準備。夏至節氣是華南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節氣,往後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伏旱。為了增強抗旱能力,奪取農業豐收,在這些地區,搶蓄伏前雨水是一項重要措施。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各地習俗

6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面。在民俗回歸的當下,凡是跟夏至節令沾邊兒的吃食都賣得不錯。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面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于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夏至這天,北京各家面館人氣很旺。無論面館的四川涼面、擔擔面、紅燒肉面還是炸醬面等等,各種面條都很“暢銷”。

夏至這天,在社區裡的面食店,手擀面、鮮切面銷量都會上漲。普通老百姓,夏天更多的還是願意吃自家做的手擀面、抻面。老北京人吃面可是有講究,要說花樣那就更多啦。面條煮熟後用涼水一過,調上炸好的醬,講究點的拌上黃瓜絲、水蘿蔔絲、黃豆芽,再就兩瓣蒜,嘿,這老北京炸醬面吃起來那叫一個香!

或者,用芝麻醬、花椒油、老陳醋那麼一拌,就是麻醬拌面,吃起來也别有風味。還有人愛在酷熱的夏天吃熱面,那叫“鍋挑兒”,據說有“辟惡”之意,吃熱面是為驅除邪惡,多出汗以祛除人體内滞留的潮氣和暑氣。西北有些地區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區如陝西,此日食粽,并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

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驗肥瘦。農家擀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後食用或贈送親友。有此地區,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飯,舅家必備苋菜和葫蘆做菜,俗說吃了苋菜,不會發痧,吃了葫蘆,腿就有力氣。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臘肉,說是吃了就不會疰夏。

一些地方還流傳夏至食狗肉的習慣。吃狗肉能強壯身體,史記雲“秦人以狗禦蠱,俗謂夏至宜食狗肉”。意謂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強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稭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裡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遊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平陰一帶,夏至日祭祀祖先。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别的食物。

伏日這天,山東民間都要改善飲食,膠東東部都吃面條,長島民謠:“立秋(餃子)入伏面。”招遠吃水餃,無棣習慣吃面條、豆湯和面棋子,鄒城喜歡喝冰水,有的人還到峄山山洞裡避暑。

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說:“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後是種秋菜的季節,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荞麥”之諺。

相關信息

2010年夏至的準确時間為6月21日19時28分,是中國傳統的夏至日。夏至和春節、冬至一樣,屬于中國民間重要的節日,稱為“夏至節”,民間俗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等說法,然而有關夏至節日風俗,港城市民知之甚少,各大商場超市,也不見夏至節蹤影。

民俗專家表示,夏至和春節、冬至一樣,屬于中國民間重要的節日,稱為“夏至節”,民間也俗有“冬至餃子夏至面”一說,然而有的市民錯把夏至當成入伏的開始,有的市民幹脆就不知道今天是夏至,更别提吃面了。

為數不多前來吃面的市民中,特意因為過夏至節才來的,不及四分之一。

市民不知情,往日緊抓節日噱頭的商家也集體失語。與“夏至節”有關的促銷活動絲毫不見蹤影。盡管剛剛過去的父親節稍顯“霸氣”不足,但至少還有各大品牌廠家、供貨商推出的促銷活動,與之相比,這個夏至節,商家、廠家均默默無語,節日氣氛更加冷清。

夏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在廣東、廣西、雲南等北回歸線上的地區,因為太陽垂直照射,就會出現“立竿無影”的有趣現象。重慶雖然不在北回歸線上,但大家在正午時分看自己的影子,也會見到一年當中最短的影子。

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意即夏至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此後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一天短一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