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化

坐化

佛教用語
佛教徒端坐安然而死,謂之“坐化”。[1]但非普通信衆,通常指正式修行在寺院(廟)的宗職者。普通信衆依然為庶人。死,在古漢語裡也是有等級的,不同職級有不同稱謂,如大夫死為“卒”,天子死為“崩“,“駕崩”是再後的叫法,有“皇駕崩塌”之意。《禮記》中講,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祿”,庶人死叫“死”。唐代禮制規定“凡喪,二品以上稱斃,五品以上稱卒,後六品于庶人稱死。
    中文名:坐化 外文名:die in a sitting posture 拼音:zuòhuà

基本解釋

佛教徒端坐安然而死,謂之“坐化”。

出處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義解·慧次》:“永明八年,講《百論》。至《破塵品》,忽然坐化,春秋五十七矣。”

《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可常坐化了,正欲下火。”

《花月痕》第四八回:“生死者人之常事,就像那草木春榮秋落一般。成仙的屍解,成佛的坐化,總是一死。”

趙熙《長城魂》五:“隻有幾天,她顯然衰老了,仿佛成了一個啞女,仿佛是一個病婦,一個坐化在這泥屋裡的信女。”

示例

如趙熙《長城魂》五:“隻有幾天,她顯然衰老了,仿佛成了一個啞女,仿佛是一個病婦,一個坐化在這泥屋裡的信女。”又如《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可常坐化了,正欲下火。”佛門常用的坐式是結跏趺坐,修禅入定大多采用這種坐式。據說,定力深的信徒,臨終時能夠預知時間,安然而逝。坐化又稱坐亡、坐脫、坐逝等,曆代有關記載甚多。如唐·黃滔《莆山靈岩寺碑銘》載:“了公八年冬十月坐亡,色身(肉體)不壞。”又如清·姚福均《鑄鼎餘聞》卷四記載:五代間布袋和尚(彌勒佛)“于奉化嶽林寺東廊坐逝,偈雲: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該僧人位于中印邊境。據科學家的結論:坐化時間1475年,沒有采用任何防腐手法,是在深入禅定(他們說是冥想)中坐化。之所以采用這麼奇怪的姿勢,是因為适逢天災,該僧人立志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救度衆生,并為世人留下不朽肉身,以激勵後人堅信佛法不虛。

他們說該僧坐化前曾長期禁食,殺滅了體内的微生物故肉身不壞。

上一篇:鑽眼

下一篇:子見南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