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王

地藏王

佛教人物
地藏原是印度神話中婆羅門教(Brahmam)的大地之神,後被佛教納入信仰體制。據佛經故事記載,地藏是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後,到彌勒佛出世前的無佛期出現的菩薩,他受釋迦牟尼的囑托,要盡度六道衆生,使其脫了痛苦。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鹐沙(Ksitigarbha)。據《地藏十輪經》講,由于此菩薩“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傳說是新羅國王子金喬覺轉世。世人稱之為地藏王菩薩,地藏菩薩曾發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雖沒有成佛,卻已達到了佛的境界。曾音譯為“乞叉底蘗沙”。[1]
    别名:乞叉底鹐沙 仙名:地藏王 出自:《地藏菩薩本願經》 名字來源:由于此菩薩“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

簡要介紹

地藏是佛教中一位願力深厚的菩薩,地藏菩薩名,因他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又在密教其密号為悲願金剛或稱與願金剛;在金剛界示現南方寶生如來之幢菩薩;在胎藏界則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地藏薩埵也。此菩薩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彌勒佛未生以前,擔負救度衆生的重任。而且常救拔地獄衆生痛苦,以其曾發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之願,故以大願地藏王菩薩之稱。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受釋迦如來付屬,每日晨朝入恒沙禅定觀察衆機,于二佛中間無佛世界教化六道衆生之大悲菩薩也。自誓必盡度六道衆生,始願成佛。現身于人天地獄之中,以救苦難。其狀圓頂,手持寶珠及錫杖。或雲即閻羅王之化身也。

曆史傳說

相傳唐天寶中(742年),新羅國(今朝鮮)王子金喬覺航海至此,購地建寺,出家授徒。99歲圓寂,三年之後肉身不壞,顔面如生,狀似佛經所載地藏王菩薩。唐王朝就欽命将九華山辟為地藏道場。後曆經劫難,大部分廟宇蕩然無存,清代康熙年間才重修廟宇。現存廟宇78座,佛像1500餘尊,号稱“蓮花佛國”、“仙城佛國”。化城寺是九華山的總叢林、開山寺,始建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重建于清代光緒 15年(1889年)。為四進四合院,依山築寺,逐級升高,雄渾莊嚴。内藏明英宗年代(1440年)印制的木刻《涅磐經》一部,共6777卷,為稀世文物。肉身殿(俗稱肉身塔)是金喬覺的紀念塔殿,在九華山神光嶺上,始建于唐,清同治年間重修,塔在殿内,為七級木質結構,每層有佛龛八座,上供地藏金色坐像。肉身殿下有上禅寺,殿宇寬敞,塑像精細,為九華山香火最盛之處。每到農曆七月三十日地藏誕辰,衆寺大辯佛事活動,在這裡舉行傳統廟會,熱鬧非凡。

特點

中國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薩形象也很有特點,一般菩薩為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璎珞裝飾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薩則多為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據《地藏菩薩儀軌》、《地藏菩薩十輪經》等記,由于地藏菩薩在無佛的“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濟渡衆生,為了讓衆生能深信因果,歸依三寶,所以顯示出家僧人相。地藏菩薩像還常有以一頭形似獅子的怪獸為坐騎的,名号曰:“谛聽”或“善聽”。地藏殿的脅侍為金喬覺修道時曾資助過他的闵姓山主及其兒子,二人後來皆随金喬覺出家,九華山成了地藏道場後,他二人也被塑成了地藏菩薩的脅侍。

地藏菩薩因立下度盡六道中生死流轉的衆生的大願,故而常現身于人、天、地獄等六道之中,而有六地藏之稱,其名号與形象如下:

(一)檀陀地藏,“檀陀”是一種人頭幢,其形象為左手持人頭幢,右手結甘露印,專門救助地獄道衆生。

(二)寶珠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甘露印,專門救度餓鬼道。

(三)寶印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如意寶印,專門濟度畜生道。

(四)持地地藏,左手持金剛幢,右手結施無畏印,專門濟度阿修羅道。

(五)除蓋障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與願印,為人除掉八苦之蓋障,專門濟度人道。所謂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别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為苦谛所攝。

(六)日光地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結說法印,照天人之五衰(天人将死時現五種衰相)而除其苦惱,專門濟度天道。

按佛教說法,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托咐,在釋迦寂滅後未來佛彌勒降生前這一段無佛世界裡,擔當起教化六道衆生的重任,其地位相當于“代理佛”。《地藏本願經》又說,釋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永為幽明教主,使世人有親者,皆得極本薦親,共登極樂世界,地藏受此重托,遂在佛前立下大誓願:“為是罪苦六道從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經·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因此地藏又被稱為“大願地藏”,以與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音的“大悲”相呼應。

九華山地藏菩薩

聖号釋意

梵語乞叉底蘖沙(ksitigarbha),譯為地藏。地即土地,具有七義:(一)能生義,土地能生一切生物、植物,喻菩薩能生一切善法。(二)能攝義,土地能攝一切生物,令安住自然界中。喻菩薩能攝取一切善法于大覺心中。(三)能載義,土地能負載一切礦、植、動物、令其安住世界之中,喻菩薩能負載一切衆生,由衆苦交煎的此岸,運載到清涼的彼岸。(四)能藏義,土地能含藏一切礦、植等物,喻菩薩能含藏一切妙法。(五)能持義,土地能持一切萬物,令其生長,喻菩薩能總持一切妙善,使其增長。(六)能依義,土地為一切萬物所依,喻菩薩能為一切衆生所依。(七)堅牢不動義,土地堅實不可移動,喻菩薩的菩提妙心,堅如金剛,不可破壞。

藏者,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義。指地藏菩薩處于甚深靜慮之中,能夠含育化導一切衆生止于至善。世有秘密庫藏,蘊藏許多金銀财寶,則能濟諸貧乏,利益人寰。喻菩薩具有如來三德秘藏,無量妙法,則能救脫無數衆生,鹹登覺岸。《地藏十輪經》雲: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因此故名地藏。

菩薩因何名為地藏?據《三寶感應要略錄》載:如來昔在靈鹫山時,地藏菩薩遊行諸國,教化衆生,到毗富羅山下,至喬提長者家。其長者家内,被鬼奪其精氣,其家五百人,并皆悶絕,不省人事,經于旬日。地藏菩薩見此情景,即作是念:“實可苦哉,實可痛哉;世間有如是等不可說事。我今愍此衆生,而作救濟。”說此語已,便即騰身,往靈鹫山,白佛言:“世尊!我見喬提長者家五百餘人,皆被惡鬼奪其精氣,悶絕在地,已經數日。我見是事已,生憐愍心,生愛護心,唯願世尊,許我設此救濟之法。令諸惡鬼降伏于人,令諸行者随意驅使,複令長者還得如故。”爾時如來,從頂上毫,放光萬尋,照地藏身。與會大衆各相謂曰:“今日如來,放光照地藏身,此菩薩必成大法,教化衆生。”時地藏菩薩白佛言“我今有一神咒,能去邪心,複驅使諸惡鬼等。我念過去無量無邊久遠有佛,号燒光王。其佛滅後,于像法中,我住凡夫地。有一仙人,在俱特羅山,善行道術。我見衆生被諸鬼所惱,如彼長者家無異。我于爾時作是誓願:遇善知識,求學降伏之法。即往俱特羅山,語彼仙人。仙人心生歡喜,于三日内,授我預知萬理,消除罪惡。又将一切惡鬼,招集我所,依師法教,調伏其心,令發道心。于須臾間一切地獄受苦衆生,各乘蓮花,諸苦停息。爾時仙人,見我得如是神力,與我授記,而作是言:汝于無量無邊世,佛與授記,名曰地藏。于五濁世中,人天地獄,常當化身,救度衆生,令離災難,今見長者,如本無異。我今往彼家,特救護之。”世尊聽許,菩薩往化,五百餘人,一時還活。

本生事迹

關于地藏菩薩本生事迹,大乘佛經裡有詳細記載:

(一)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号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地藏菩薩那時為婆羅門女,其母悅帝利不信三寶,修習邪道,死後堕入地獄受苦。此女賣掉家宅财産,廣求香華,于佛塔寺,大興供養。以至誠恭敬,摒息雜念,一心稱念佛号。其母承女孝順,為作功德,離獄生天。

(二)地藏菩薩于過去無量劫中為孝女,名曰光目。其母生前喜食魚子,犯殺生罪極重。光目女知母死後必堕惡道,請阿羅漢入定觀察,果意其母在地獄中,受大苦難。光目女一心念佛,恭敬供養,以誠孝的力量,拔救母親離地獄苦。

這兩個事迹,說明地藏菩薩提倡孝道,重視超度救濟父母。當然更為重要的,是父母還健在的時候,作子女的要竭盡孝道。對父母除衣食供養,老病侍奉外,最根本的是勸說父母,尊敬三寶,深信因果,止惡行善,具足正見。中國人特重孝道,其慎終追遠的精神,與地藏法門有所吻合。所以地藏菩薩在中國,受到人們普遍的尊敬,不無道理。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法會,七月三十日的地藏法會,在我國各地廣泛流行的原因,是地藏法門與中國孝道結合得很好,所以明朝的紫柏、蓮池、憨山、澫益四大師和先師圓瑛大師,都特别推崇地藏菩薩。其意趣所在,是将佛教的度亡與中國儒家的孝道揉合一起,使佛教進一步與中國社會相适應。

(三)在過去久遠不可說劫前,地藏菩薩曾為大長者子。彼時有佛名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長者子見佛相好莊嚴。心生敬慕。問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佛答:欲得此相,為當久度一切苦惱衆生。長者子遂發願,我今盡未來劫,為一切苦惱衆生,悉令解脫,我方成佛。

佛的相好,是功德莊嚴,具足萬行的體現。地藏菩薩于久遠劫前行菩薩道,說明他是果位很高的大菩薩,為度衆生,故于穢土,現聲聞身。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人相貌長得好壞,是其思想與行為如何的集中表現。今人不察,不在行為美,思想美上狠下功夫,而是采取整容,打扮的辦法,結果是适得其反。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答複地藏菩薩的話:“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衆生”的話,是發人深省的。

(四)過去無量劫前,有佛号一切智成就如來,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衆生。一王發願:早成佛道,普度群生,此即一切智成就如來。一王發願:若不先度一切衆生,脫離苦惱,令其實樂,得至菩提,絕不成佛。此即地藏菩薩是。

這個故事反映了地藏菩薩的大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度衆生的特點:那裡最艱苦,就到那裡去。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最艱苦的地方,當然是地獄。所以地藏菩薩的工作對象,是在地獄裡度極重罪的衆生,那些惡貫滿盈的衆生,隻要改惡從善,至心誦念地藏菩薩聖号,可以解除一切苦厄,使地獄相,隐而不現。醫生治病,要注意防與治相結合,地藏菩薩度衆生也是如此。對已堕地獄的,令其離獄。但工作的重點,還是放在末堕地獄的衆生身上,如何令其護持善根,永遠不造堕地獄的惡業。在《十輪經》卷三,介紹有四類十一種罪,能使人堕入地獄。(一)五無間罪:①殺父,②殺母,③殺阿羅漢,④出佛身血,⑤破和合僧。(二)造五無間四根本罪:①殺、②盜、③淫、④妄語。(三)謗正法。(四)疑三寶。若人犯上述十一種罪中的任何一種,必堕無間獄中。地藏菩薩向人們廣泛宣傳這十一種罪是堕地獄的種子和因緣。使人們認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特别要認清堕地獄的極惡業,才能避惡趨善。不造此類的惡業,就不受惡報,免堕地獄。

菩薩大願

中國熟知的四大菩薩,于名号上皆加一贊詞,如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可見地藏菩薩的願力是特别深廣的。願是十度中第八願波羅密。《瑜伽師地論》說:“由此願故,煩惱微薄,能修精進。是故我說願波羅密多與精進波羅密,而為助伴。”願是精進的動力,精進是達到願力的志趣。實賢大師說:“常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無益。”願有總願和别願,四弘誓願是總願,無論發什麼願,都離不開四弘誓願。藥師佛(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音的六願及十二願,普賢的十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地藏的大願,均稱别願,地藏的大願,又稱本願。本即根本,即最初發心時所立的志願,乃至成佛,與本無異,故稱本願。

地藏的本願是什麼呢?昔婆羅門女于覺華定自在王佛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衆生,廣設方便,令得解脫。”光目女于清淨蓮華目佛前,發誓願言:“若我母永離三毒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衆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地藏菩薩的大願,可以概括為“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由于大願具足,度衆生速度(精進)是驚人的。如《大方廣十輪經》說:地藏菩薩以不可思議功德成就衆生。于過去無量恒河沙諸佛所,久發大悲堅固誓願,皆悉成就一切衆生,莊嚴勢力,猶如雷震。于一食頃而能成就無量億等,那由他人,具足善根。《地藏十輪經》亦說:“此善男子,具足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常勤精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曾于過去無量無數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為欲成就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發起大悲堅固勇猛精進無盡誓願。由于大悲堅固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增上勢力。于一日夜,或一食頃,能使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數諸有情類,皆得解脫種種憂苦。及令一切為法所求意願滿足”。

地藏菩薩的大願,令一切衆生皆成佛道,然後自己才成佛,然衆生無盡,地獄也難以度盡,這樣就成為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薩。地藏菩薩發大願,廣設方便,甯可自己不成佛道,而專心普度衆生,盡令解脫的偉大精神,可以說是真正作到先人後己,是值得我們崇敬和學習的!

殊勝功德

由于地藏菩薩悲願特重,所以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議。《十輪經》卷一說:“諸大菩薩所,于萬劫中,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于一食頃,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悉得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經上又說:若至誠皈依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稱其名号,禮拜供養,求己所願,如求健康,求财富,求斷煩惱等。于一百劫中,求諸大菩薩,還不如有人,于一頓飯間,至心皈依地藏菩薩,稱名念誦菩薩名号,虔誠敬禮地藏菩薩的功德大,若有所求,皆得圓滿達到願望。釋迦佛也曾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說:“如聞是菩薩名字,或贊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镂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惡道”(見《本願經》上)。超越三十劫罪,生天不堕惡道,不受女身,受身尊貴端嚴,鬼神護衛。若人“臨命終時,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曆耳根者,是諸衆生永不曆三惡道苦”(見《本願經》)下。

地藏菩薩為什麼能具有不可思議功德?《占察經》說:“地藏菩薩發心以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薩婆若,即一切智,佛的智慧。薩婆若海,形容佛的大覺悟大智慧,如海洋一樣的深廣。此說地藏菩薩于無量無邊劫修行。早已達到了佛的智慧海。功德圓滿具足,早應成佛了。但菩薩發願要度盡一切衆生,故隐其真實功德。以本願力,自在神通,到處現身說法,普度衆生。《楞伽經》也說:“有大悲菩薩,永不成佛。”是說菩薩以大悲願力,發願度一切衆生,雖然功德智慧與佛齊等,而不現佛身,始終現菩薩身,于十方世界,度脫衆生。

慈悲度生

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昔于忉利天宮,受釋迦世尊囑咐,于釋迦寂滅以後,未來佛彌勒未生之前,在這個過渡時期中,娑婆世界衆生由誰來負責度化?釋迦佛把這一重擔,交給地藏菩薩。并殷勤囑咐他,對那些尚在惡趣受大苦的衆生,要特别關心,令其改邪歸正,離苦得樂。至彌勒佛出世時,使娑婆世界一切衆生,皆得解脫。《十輪經》卷一說:“地藏菩薩已于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世,無佛世界,成熟有情。說明地藏菩薩于無佛出世的過渡時期,教化衆生,非始于今日,無量無數大劫以來,一貫如此。

地藏菩薩每日是怎樣的工作呢?在《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每日清晨,入恒河沙定。從定起已,遍于十方諸佛國土,成就一切所化有情,随其所應,利益安樂。地藏菩薩每日清晨還以定力,除刀兵劫,令諸有情,互相慈悲,除疫病劫,除饑馑劫,利益安樂,諸有情事。

地藏菩薩有二個顯著特點:(一)常居穢土。“我今學世尊,發如是大願,當于此穢土,得無上菩提”(見《十輪經》卷一)。地藏菩薩的偉大精神,越是濁惡世界越要去,越是惡業深重衆生越要去度化,釋迦佛是在穢土成佛的,地藏菩薩發願學習釋迦佛在穢土成佛的高風,可見他是釋迦精神的真正的繼承者。釋迦佛因将無佛時期,在穢土教化衆生的艱巨任務,交給地藏菩薩。自然是十分放心的。(二)現出家相:在諸菩薩中,地藏菩薩與衆不同的,是現出家相。不像其它菩薩,基本上都是現在家相的。如觀音菩薩,現白衣大士,或天人相。文殊菩薩現童子相。普賢菩薩也現在家相。所以現在一般寺廟菩薩的塑像,或畫像,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等菩薩。都頭戴天冠,身披璎珞的天人相。唯獨地藏菩薩則不然,據《地藏菩薩儀軌》,畫地藏像,須作聲聞形,身披袈裟,覆右肩,左手執蓮花,右手施無畏,坐蓮花台上。或有幢幡,左手持蓮花,右手持寶珠。地藏菩薩為什麼要現聲聞形?這是由于他在穢土工作的條件決定的。穢土的衆生,無明癡暗、多諸邪見。地藏菩薩為了令衆生“尊敬三寶,深信因果”,故現出家相。《十輪經》說:出家的僧相,是穢土世界的清淨幢相,可使大家見聞熏習,達到身心清淨。為人們提出一條遠離罪惡,解脫苦難的途徑。

一實境界

《占察經》堅淨信菩薩問地藏菩薩,雲何開示求大乘者?地藏菩薩答說:應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地藏菩薩對一實境界的開示。有以下三方面:

(一)生佛無别,同一真如。衆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别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不别,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衆生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一真如故。這裡可以清楚看出,地藏菩薩的一實境界,即是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說的真如緣起。

(二)妄心無體,妄境不實。地藏菩薩看來天下本無事,隻因衆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着。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若無知覺能分别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

(三)心境互依,似有實無。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與諸妄境,相依而有。所謂心生故則種種法生,法生故則種種心生。諸法從心所起,與心相應,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一切境界,随心所緣,念念相續,生滅不停。一切諸法,這一互相依賴的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如鏡中像,無去無來,本性空寂。

一心二相

地藏菩薩依一實相境界為體,認為心有二相。

一者心内相:有真心和妄心的區分。真心: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遍一切處,常恒不壞,是一切法建立和生長的依據。這個真心。湛然圓滿,無分别相,亦名自性清淨心。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功德,清淨之業,亦名如來藏。遍一切處,圓滿不動,亦名諸佛法身。妄心:起念分别,覺知緣慮,憶想等事,為因為體。雖複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然内虛僞,無有真實。

二者心外相:如夢所見種種境界,為果為因。皆依無明妄識。心俱癡暗,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依妄境界熏習力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名衆生。

二種觀道

第一修唯心識觀:于一切時,一切處,随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随心有所緣念。令心知己内心,自在念想,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自見有差别相。常應如是守記内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是名修學唯心識觀。修學唯心識觀的步驟有以下三點:

(1)修色寂三昧:守記内心,則知貪嗔癡想,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于坐時,随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陽焰,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

(2)修奢摩他觀:得色昧三昧已,進一步當修奢摩他觀,思維内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去無來。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别故。

(3)修毗婆舍那觀:想見内外色,随心生滅。乃至見佛色身,也随心生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非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離一切執,去一切見。

地藏菩薩認為能如是修習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

第二、修真如實觀:修此觀者,當知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别妄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此三昧時,受、想、行、識,粗分别相,不現在前,輾轉得入心寂三昧。

上述二種觀道的修學,利根者已知一切境界,唯心所作,虛诳不實,猶如夢幻。陰蓋輕微,散亂心少,當修真如實觀。鈍根不知一切境界,悉是唯心,染着情深,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令先修唯心識觀。

至于那些善根微薄的人,諸惡煩惱,不得調伏。畏堕惡道,畏不常值佛、菩薩,不得聽聞正法。可于一切時,一切處,常勤念地藏菩薩名号。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菩薩法身及諸佛法身,與己身體性平等,無二差别,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此人舍身,不堕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随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

又地藏菩薩教導,若未來世諸衆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禅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禅定智慧。應當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于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淨而修禅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是故當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

深信因果

地藏菩薩根據穢土衆生惡習很深,多造惡業的特點,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着重宣傳因果報應說,并從業感差别的角度。列舉了二十三種因果報應,說明如是因必感如是果,自作自受,業感緣起的道理。在談由因感果的問題上,說得這樣具體和入理,在别的經裡,尚不多見。地藏菩薩的用意,是将因果關系說清楚,使人們都能對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負責,由少造惡業,到不造惡業,這對個人和社會來說,都有着積極意義。欲知二十三種因果報應的具體内容、請看《地藏菩薩本願經》、觀衆生業緣品第三。

地藏菩薩說因果報應,很少神秘色彩。隻是說明事物的性質和由此而引發的必然後果。這二十三條的内容,包括個人、家庭、社會許多道德範疇。如果我們能仔細玩味,認真尋求,必能從中吸取很大的教益。所以說,佛教的因果報應真理,是有益于社會人心的,這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道理。

希望教友們,常念恭敬“南無地藏王菩薩”,和《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對于我們怎樣做一個真正虔誠的佛教信徒。來報答四恩,是一件非常有益的大事。

地藏比丘

地藏(公元630——729年),生于新羅國王族,俗姓金,号喬覺。生而相貌奇特,頂骨聳出特高。臂力甚大,可敵十人。為人心地慈善,穎悟異常,嘗自誨曰:“六籍寰中,三清術内,唯第一義,與方寸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喬覺時年二十四歲,出家剃發為僧,唐代的中國佛教,如日麗中天,吸引了一些日本、新羅、高麗、百濟等國的僧人來華求法。地藏出家後,即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至安徽省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見山峰狀如蓮花、峰巒聳秀,山川幽奇,便登高覽勝,歎為希有。遂于此山深無人處,擇一盆地,栖居岩洞。渴飲澗水,饑食白土(此土白而膩細,俗稱觀音土)。常被毒蟲傷螫,亦端坐無念,置之泰然。地藏素願寫四大部經,遂下山,至南陵,俞蕩等人寫獻,得以歸山。至德年初。地方紳士諸葛節率村人登山,見深無人迹處,有一和尚,坐禅于洞穴内。洞旁有一破鍋,存在殘粒和着白土,生活異常清苦,大為驚異。詢知此乃新羅王子,遠來求法。諸葛節等人,深愧未盡地主之誼,遂發心倡議為地藏比丘建造禅宇。時九華山地為闵讓和所有,建寺須請其施舍山地。闵公堅信佛教,素懷慈念,樂善好施。每齋僧百名,必虛一位,請洞僧地藏比丘,以足其數。聞知諸葛節等人要在此建造寺院,自然十分歡喜,樂意捐助山地。闵公對地藏說:“九子山頭的土地,盡為我有,任意所需。”地藏答曰:“一袈裟地足矣。”闵公許之。地藏遂将袈裟一展,遍覆九子山峰。闵公見狀甚喜,盡将所蔭之地施與地藏建大道場。并遣其子出家,法名道明。後來闵公亦舍俗離塵,禮其子道明為師。現今所見地藏菩薩像,左道明,右闵公。寺院建成後,各方學者雲集此山,特别新羅國的僧人,來此日多。因國内外僧衆鹹集于此,生活即發生困難。地藏于山中掘石得土,其色青白,細如面粉,供衆食用。寺中僧人為求法而來,雖然一些人餓得皮骨相連,被人稱為“枯稿衆。”但是他們在地藏的領導下,團結、精進,一心向道,以苦為樂。後新羅國王得知地藏在九華山開辦道場,即派人運糧供養。地藏于開元十六年(公元729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時年九十九歲。旋即召衆告别,罔知攸往。但聞山鳴石隕,扣鐘嘶啞,跏趺而滅。其屍坐于函中,三年開将入塔,顔貌如生。舉起則動骨節,若撼金鎖。乃立小浮圖于南台,此即地藏生前宴坐之地。這就是九華山建寺之因緣。由斯九華山與普陀山、五台山、峨嵋山齊名,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全國佛教徒朝拜的聖地。地藏比丘被人們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每年七月三十日,九華山香火鼎盛,深為民衆所信仰。

地藏王菩薩生日農曆七月三,地藏節由來

地藏節是一個和地藏菩薩有關的節日,節期在農曆七月三十。傳說這一天是地藏菩薩的生日,屆期僧衆、俗衆都有相關的儀俗活動,也就形成了節日,就被成為地藏節。在佛教經典中地藏菩薩生在農曆七月十五,九十九年後在七月三十入滅,因此七月三十應該是地藏菩薩的涅槃日,而不是誕辰。

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并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衆生尤其是地獄衆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并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并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鼎盛。

按佛教說法,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托咐,在釋迦寂滅後未來佛彌勒降生前這一段無佛世界裡,擔當起教化六道衆生的重任,其地位相當于“代理佛”。《地藏本願經》又說,釋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永為幽明教主,使世人有親者,皆得極本薦親,共登極樂世界,地藏受此重托,遂在佛前立下大誓願:“為是罪苦六道從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中國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薩形象也很有特點,一般菩薩為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璎珞裝飾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薩則多為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

專誦經文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菩薩爾時世尊告無垢生天帝釋曰:「汝等當知!有菩薩摩诃薩,名曰地藏。已于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今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俱,為欲來此禮敬親近供養我故,觀大集會生随喜故,并諸眷屬,作聲聞像,将來至此,以神通力,現是變化。是地藏菩薩摩诃薩,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之所莊嚴,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此大菩薩,是諸微妙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淨眼目,是趣涅盤商人導首。如如意珠,雨衆财寶,随所希求,皆令滿足。譬諸商人所采寶渚,是能生長善根良田,是能盛貯解脫樂器,是出妙寶功德賢瓶。照行善者,猶如朗日;照失道者,猶如明炬;除煩惱熱,如月清涼;如無足者,所得車乘;如遠涉者,所備資糧;如迷方者,所逢示導;如狂亂者,所服妙藥;如疾病者,所遇良醫;如羸老者,所憑幾杖;如疲倦者,所止床座;度四流者,為作橋梁;趣彼岸者,為作船筏;是三善根,殊勝果報;是三善本,所引等流;常行惠施,如輪恒轉;持戒堅固,如妙高山;精進難壞,如金剛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等至嚴麗,如妙花鬘;智慧深廣,猶如大海;無所染著,譬太虛空;妙果近因,如衆花葉;伏諸外道,如師子王;降諸天魔,如大龍象;斬煩惱賊,猶如神劍;厭諸喧雜,如獨覺乘;洗煩惱垢,如清淨水;能除臭穢,如疾飄風;斷衆結縛,如利刀劍;護諸怖畏,如親如友;防諸怨敵,如塹如城;救諸危難,猶如父母;藏諸怯劣,猶若叢林;如夏遠行,所投大樹;與熱渴者,作清冷水;與饑乏者,作諸甘果;為露形者,作諸衣服;為熱乏者,作大密雲;為貧匮者,作如意寶;為恐懼者,作所歸依;為諸稼穑,作甘澤雨;為諸濁水,作月愛珠;令諸有情,善根不壞;現妙境界,令衆欣悅;勸發有情,增上慚愧;求福慧者,令具莊嚴;能除煩惱,如吐下藥;能攝亂心,如等持境;辯才無滞,如水激輪;攝事系心,如觀妙色;安忍堅住,如妙高山;總持深廣,猶如大海;神足無礙,譬若虛空。滅除一切惑障習氣,猶如烈日銷釋輕冰。常遊靜慮無色正道,一切智智妙寶洲渚,能無功用轉大法輪。」

滅罪真言

地藏菩薩滅定業、碎地獄真言曰:“唵,缽啰末鄰陀甯,娑婆诃”。(梵文:Om, Pramardane, Svāhā! 比較接近的發音應為:唵,頗羅摩何德内,斯瓦哈!ōng,bō là mò lín tuó níng,suō pó hē) 據說效果明顯,所以廣為傳誦。

地藏歌偈

地藏贊

地藏菩薩妙難倫,化現金容處處分。 三途六道聞妙法,四生十類蒙慈恩。 明珠照徹天堂路,金錫振開地獄門。 累劫親姻蒙接引,九蓮台畔禮慈尊。 南無九華山幽冥世界地藏菩薩摩诃薩。

地藏菩薩靈感歌

地藏菩薩南無地藏王菩薩,昔為慈孝心,弘願渡母娘。諸佛前弘願廣,分身化十方。 如意寶命珠,降魔金錫杖。   聖号若稱揚,消災除罪障。 大慈大願,十輪拔苦,本尊地藏王。 慈悲不可量,悲願如海洋。 忉利天禮法王,世尊囑地藏。 彌勒未生前,娑婆作慈航。 願佛莫憂傷,願佛莫憂傷。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猶示聲聞相。   南無地藏王菩薩,降迹新羅鄉。渡海入大唐,九華山建道場。 闵公修供養,化一袈裟地,遍覆九子峰。 大願地藏王,大願地藏王。 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大願地藏王。

地藏菩薩像平時養護方法

地藏菩薩像在養護時,需要用東密的禦守鹽淨化,每3各月淨化一次。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把禦守鹽調和水後擦洗佛像,另一種是用禦守鹽把佛像埋起來24小時,埋起來淨化的效果最佳。每此淨化後用在“禦守宣”上寫祝福、願望、和之前修行的功績,在佛像前放置24小時候。焚燒“禦守宣” 。

法門修學

第一、修唯心識觀:于一切時,一切處,随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随心有所緣念。令心知己内心,自在念想,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自見有差别相。常應如是守記内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是名修學唯心識觀。修學唯心識觀的步驟有以下三點:   

(1)修色寂三昧:守記内心,則知貪嗔癡想,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于坐時,随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陽焰,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   

(2)修奢摩他觀:得色昧三昧已,進一步當修奢摩他觀,思維内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去無來。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别故。   

(3)修毗婆舍那觀:想見内外色,随心生滅。乃至見佛色身,也随心生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非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離一切執,去一切見。 地藏菩薩認為能如是修習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   

地藏菩薩第二、修真如實觀:修此觀者,當知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别妄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此三昧時,受、想、行、識,粗分别相,不現在前,輾轉得入心寂三昧。   

上述二種觀道的修學,利根者已知一切境界,唯心所作,虛诳不實,猶如夢幻。陰蓋輕微,散亂心少,當修真如實觀。鈍根不知一切境界,悉是唯心,染著情深,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令先修唯心識觀。 至于那些善根微薄的人,諸惡煩惱,不得調伏。畏堕惡道,畏不常值佛、菩薩,不得聽聞正法。可于一切時,一切處,常勤念地藏菩薩名号。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菩薩法身及諸佛法身,與己身體性平等,無二差别,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此人舍身,不堕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随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   

又地藏菩薩教導,若未來世諸衆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禅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禅定智慧。應當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于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淨而修禅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是故當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   

希望教友們,常念恭敬“南無地藏王菩薩”,和《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對于我們怎樣做一個真正虔誠的佛教信徒,來報答四種恩,是一件非常有益的大事。

地藏菩薩于十方世界救度無量衆生,在我們娑婆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法,令衆生不堕落黑暗的惡道,得福無窮,故稱之為幽冥教主。而地藏菩薩對我們實施的教育有三種:一為斷惡。二為修福。三為修三昧。斷惡是不堕惡道的保證。修福是福報的源泉。修三昧是超凡入聖的因。   

“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是地藏菩薩的大慈悲拔苦精神。菩薩教導我們行菩薩道要不怕艱難,心不退轉。己身要勤修戒定慧,遠離貪嗔癡。把佛法教與衆生,把财物施與貧苦大衆,深入服務于弱勢人群之中。不管身在任何職業任何身份,要盡職盡份幫助大家。這就是地藏分身無數去度衆生的菩薩精神。   

由于地藏菩薩救度三惡道苦,以及妙法門使大衆不堕落三惡道去受苦,故人們尊敬稱為:南無幽冥教主本尊大願地藏王菩薩。

摘要:中國北方淨土信仰傳播到新羅後,在聖德王時代的朝鮮半島流行開來。青年金地藏受到彌陀信仰和彌勒信仰的熏陶,入唐求法至九華山所開創的早期九華山佛教是淨土宗。淨土信仰流傳至今。金地藏是東亞佛教文化互動傳播的重要人物,在中韓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地藏菩薩中國佛教最早傳入朝鮮大約在高句麗時期小林獸王2年(372年)。前秦王符堅遣使者及僧人送去佛經及佛像。新羅佛教一般認為是衲祗王時期(417-418年)從高句麗傳入的。新羅時代到中國來的著名高僧有玄光、明觀、無相、圓光、智明、慈藏等。對于其中慈藏在中韓佛教史上的地位與貢獻,中韓佛教史研究論者大都比較關注其對于新羅佛教改革、律學的傳播和“新羅佛教根本本土論”的提出上,實際上慈藏對于新羅傳統佛教衰落後時代的淨土信仰流行也做了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理論準備。他對于淨土經典的注疏《阿彌陀經疏》和《阿彌陀經義記》具有開創意義。其後大批的學僧們也參與了注疏工作。較有代表性的有: 圓測:《無量壽經疏》《阿彌陀經疏》 元曉:《兩卷無量壽經宗要》《無量壽經宗要》《阿彌陀經義疏》《遊心安樂道》《般舟三味經疏》《般舟三昧經略記》《彌勒上生經宗要》 法位:《無量壽經疏》《無量壽經義疏》《觀無量壽經疏》 義湘:《阿彌陀經義記》 憬興:《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阿彌陀經略記》《觀無量壽經疏》《三彌勒經述贊》《彌勒經逐義述文》《彌勒上生經疏》《彌勒經述贊》《三彌勒經疏》 遁倫:《阿彌陀經疏》 義寂:《無量壽經疏》《無量壽經述義記》《觀無量壽經綱要》《稱贊淨土佛攝受經疏》《彌勒上生經料簡》。 玄一:《無量壽經記》《觀無量壽經記》《阿彌陀經疏》《随願往生記》 大賢:《無量壽經古迹記》《觀無量壽經古迹記》《阿彌陀經古迹記》《稱贊淨土經古迹記》《彌勒上生經古迹記》《彌勒成佛經古迹記》《彌勒下生經古迹記》。 從以上著作來看,新羅的淨土信仰包括彌勒信仰和彌陀信 仰。①文獻資料又表明,新羅佛教中的彌陀淨土信仰流行開來是在善德王(632-646年)聖德王(702-737年)、孝成王(737-742年)、景德王(742-765年)、慧恭王(765-780年)時期。善德王時,宰相金良圖信仰佛教後,曾在興輪寺塑阿彌陀相。景德王時,布川山有五比丘尼念阿彌陀佛名号長達數十年而成正果。幾乎在同時,南山東麓避裡村有異僧人,常念彌陀名号,全城360坊17萬戶皆聞其聲,莫不敬之。②這裡要特别提到的是名為《白月山兩聖成道記》重要文獻,它表明聖德王時代是新羅淨土信仰最為流行的時期。新羅白月山南仙川村的努月兮夫得與怛怛、樸樸二人在無等谷分别結庵修道,努月兮夫得勤修彌勒,怛怛、樸樸禮念彌陀。到聖德王八年(709年),努月兮夫經受了觀音菩薩的種種考驗,最先得道。怛怛、樸樸雖有曲折,但在努月兮夫得的幫助下,也繼而成聖。景德王即位之第二年(756年)為之建白月山南寺,次年塑彌勒、彌陀二尊像分别奉供,賜額“現身成道彌勒之殿”和“現身成道無量壽殿”。這一記載在新羅流傳甚廣。③一直到元聖王(785-799年)之後,彌勒信仰和彌陀信仰仍然很流行,這從《三國遺事》等文獻中也可窺見。  

依據《九華山大辭典》(黃山書社,2001年)和謝澍田先生的《地藏菩薩九華垂迹考》(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對于金地藏生平和家世可以有三點結論。其一,金地藏是新羅王室金氏近屬或支屬;其二,金地藏生卒年為約696-794年;其三,金地藏涉海入唐求法的時間是約720年,時年26歲。以上觀點為絕大多數九華山佛教史論者所接受,筆者也認為這一考證是合理正确的。綜此,金地藏在新羅大體所處的時間是696—720年,是其青少年時期。這正是新羅淨土信仰最為鼎盛的時期,新羅王室也信仰和支持淨土教。可以判斷,與王室關系密切青年金地藏初涉佛教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淨土信仰的影響。

地藏菩薩唐費冠卿在元和8年(813年)所撰的《九華山化城寺記》是研究九華山佛教最可靠的文獻之一。其中最早記載了金地藏卓錫九華山的經過。其中有“素願寫四部經,遂下山至南陵,有喻蕩等寫獻焉。自此歸山,迹絕人裡。”,被稱為“喻蕩獻經”。對于“四部經”未有詳盡說明,于是有兩種意見。其一是四部經為窺基所定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鼓音聲陀羅尼經》等四部淨土宗所持的經典。由此知其所弘之法與淨土教有關。④其二認為,四部經當為禅林四大部經,即《華嚴經》、《寶積經》、《涅?經》、《般若經》,原因是僧地藏在成都大聖慈寺被稱為禅師,其所弘之法為禅宗一系。⑤筆者認為第一種意見較有說服力,金地藏“素願寫四部經”,與其在新羅的青年時期受流行的淨土信仰熏陶相呼應。淨土信仰發端于古印度,東漢末開始傳入中國,東晉以後日見盛行。淨土宗又名蓮宗。初祖為東晉名僧慧遠(334-416年),他于廬山與“十八賢”、“掘池植白蓮”而成立白蓮社。到唐初善導(613-681年)時這一教義體系已經完成,正式成立了中國的淨土宗。其突出的特色是“口稱念佛”。中國的淨土宗與其他佛教宗派相比,在理論上沒有深奧的哲理,修行方法很簡易,中唐以後民間淨土信仰廣泛流行,後與禅宗相融合。⑥金地藏在九華山諸葛節等人的幫助下創建化城寺時,曾開鑿放生池,栽培很多蓮花,另在“池邊建台,厝四部經,終日焚香,獨味深旨”。因此,後來陳岩的《九華詩集》中有詩稱:“簇簇青蓮開潭間,老僧誇說舊栽培。不染花心性淨安,淨安原從淨土來。”蓮與淨土信仰有密切的關聯。随後梁武帝對淨土宗代表人物之一的昙鸾很崇信,賜名為“肉身菩薩”。唐宋以後,人們把埋入金地藏遺體的塔院稱為“肉身寶殿”,特别是明神宗也在萬曆中期,賜給金地藏塔“護國肉身寶塔”之名。清劉柏又有《登望華亭次韻王文成公》,其中也記載了“深山如太古,淨土生瑤草”的詩句,這是九華山當時佛教淨土信仰依然很流行的寫照。這些都從側面印證了自唐以來九華山淨土信仰的流行。   

九華山佛教文化是儒道釋文化的雜糅。今日九華山肉身寶殿前的靈官殿是便是道教神轉化為佛教護法神的。而在靈官殿之上大肚彌勒殿則是九華山淨土信仰的文化表征。金地藏之後的九華山受南禅在這一地域的興盛影響,淨土宗與禅宗逐漸合流而融為一體,禅淨兼修才成為僧修的主要方式。   

地藏菩薩可以認為,入唐前的青年金地藏生活在淨土流行的新羅,歸依佛門而入唐求法卓錫九華,其所開創的九華山早期佛教是淨土宗。九華山早期僧人多為新羅學僧,所持經典為淨土四部。而且早期九華山道場與外界又相對閉鎖與隔絕的。學術界對于金地藏所學所持佛教宗派一直有争議,筆者認為從金地藏早年在新羅的生活學習的文化宗教背景可以找到答案,即金地藏所學所持為淨土宗,九華山早期佛教也是淨土宗。   

淨土信仰是東亞文化圈國家普遍的文化民俗現象。從文化傳播學的角度觀察,中國北方淨土信仰傳入新羅半島後流行開來,而後由金地藏及新羅學僧輸入到九華山而流傳自今,成為九華山佛教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色。金地藏是中韓淨土信仰互動傳播鍊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在言及金地藏在中韓佛教史上的地位與貢獻時,論者一般都提到金地藏是九華山佛教的開創者,是儒教文化圈國家的佛教信衆中有崇高的威望的地藏菩薩。中韓佛教文化史論者也較多注意到中國佛教對韓國佛教的巨大影響,而金地藏的功績還在于其傳播淨土信仰的過程典型體現了中韓文化交流的雙向性特征,在中韓佛教文化交流史上應該有着突出的地位。

二十八利

念地藏王菩薩能得到二十八種利益

佛告虛空藏菩薩。谛聽谛聽。吾當為汝,分别說之。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贊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

一者.天龍護念

二者.善果日增

三者.集聖上因

四者.菩提不退

五者.衣食豐足

六者.疾疫不臨

七者.離水火災

八者.無盜賊厄

九者.人見欽敬

十者.神鬼助持

十一者.女轉男身

十二者.為王臣女

十三者.端正相好

十四者.多生天上

十五者.或為帝王

十六者.宿智命通

十七者.有求皆從

十八者.眷屬歡樂

十九者.諸橫消滅

二十者.業道永除

二十一者.去處盡通

二十二者.夜夢安樂

二十三者.先亡離苦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

二十五者.諸聖贊歎

二十六者.聰明利根

二十七者.饒慈愍心

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上一篇:蔡倫

下一篇:成親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