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稔

地稔

桃金娘目野牡丹科植物
地稔,别名鋪地錦、地紅花,是野牡丹科、野牡丹屬的匍匐狀小灌木,長10-30厘米;幼時被糙伏毛,以後無毛;葉片堅紙質,卵形或橢圓形;聚傘花序,頂生,花瓣淡紫紅色至紫紅色,菱狀倒卵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地稔研究早期主要是作為藥草被人們所利用,其味甘、澀,性涼,具有活血止血、消腫祛瘀、清熱解毒之功效。
    中文名:地稔 拉丁學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 别名:野落茄、地石榴、鋪地錦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超目: 目:桃金娘目 亞目: 科:野牡丹科 亞科:野牡丹亞科 族:野牡丹族 亞族: 屬:野牡丹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地菍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中國南方丘陵地帶廣布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地菍 功用主治:活血止血、清熱解毒

基本信息

形态特征

小灌木,長10-30厘米;莖匍匐上升,逐節生根,分枝多,披散,幼時被糙伏毛,以後無毛。葉片堅紙質,卵形或橢圓形,頂端急尖,基部廣楔形,長1-4厘米,寬0.8-2(-3)厘米,全緣或具密淺細鋸齒,3-5基出脈,葉面通常僅邊緣被糙伏毛,有時基出脈行間被1-2行疏糙伏毛,背面僅沿基部脈上被極疏糙伏毛,側脈互相平行;葉柄長2-6毫米,有時長達15毫米,被糙伏毛。

果壇狀球狀,平截,近頂端略缢縮,肉質,不開裂,長7-9毫米,直徑約7毫米;宿存萼被疏糙伏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長習性

生于海拔1250米以下的山坡矮草叢中,為酸性土壤常見的植物。

栽培技術

植物分布

地稔原産于中國南方地區,越南也有分布。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貴州、香港等地都有自然分布。在浙江省内,除浙北平原未見外。海南省也有分布,海南省屯昌縣境内就有很多,而且是灌木的形式,而不是匍匐狀伏于地表上。

生長特性

地稔适應性強,生長速度快,由于耐旱耐瘠、耐蔭耐踐踏,可粗放管理,适宜作先鋒種植材料,尤其是自然生長于坡地、石崖,特别适宜邊坡綠化中,能充分體現鄉土氣息與自然韻味。

地稔既具有作為地被植物的條件,又有觀賞價值。作為一種鄉土植物,應用成本較之國外引進的多年生宿根花卉要低得多,因此具有很廣泛的應用價值與開發前景。

特殊優點

植株通常不超過10厘米,一般條件下無需修剪。葉片濃密,貼伏地表,能形成平整、緻密的地被層,複蓋效果好。此外,它的觀賞價值也很高,葉、花、果終年都呈現出不同的顔色。葉片可在同一時間内呈現綠、粉紅、紫紅等色,甚至可在一片葉上出現;又如它渾圓的果從結實到成熟也呈現綠一紅一紫一黑的色彩變化。

它花期極長,幾乎長年開花,沒有明顯的無花階段。這一點是一般植物很難做到的。在南方地區大多數草坪與地被植物冬季都呈現不同程度的枯黃現象,因此越在冬季越突顯出地稔的價值。此外,地稔還十分耐陰、耐一定程度的幹旱與踐踏。

繁殖及栽培

人工栽培可分株繁殖,可在早春雨季到來後移栽,此法成活率最高,夏季高溫或秋冬旱季會使成活率大大下降。地稔耐旱、耐瘠,移栽成活後無需太多管理,隻是生長較慢,前期要注意清除雜草。一旦複蓋地表後,雜草就極難侵入進來了。春季如按20×20厘米規格種植,8~12個月左右可形成整齊緻密的地被層。

主要價值

園林觀賞

果實圓形,肉質,可生食,甘甜可口。幼果為青綠色,成熟時紫黑色,形狀像石榴,故又得名為“地石榴”。地稔适宜作園林地被綠化,也可用于點綴草坪、庭院等,又可作為公路擴坡、廢棄礦場、垃圾場所的防砂固土綠化,如按30×30厘米的株行距定植,當年即可收到綠葉如茵、繁花似錦、果實滿地的效果,這種花、果、葉片并美的人造生态環境,别具風光,頗能引人注目。

因為地稔在早春就已莖葉繁茂;到了夏季又有鮮花吐豔;秋天到來果實累累;嚴冬來臨依舊綠意盎然。而且這種葉中有花,花中有果的景色長達半年之久,象征着“四季吉利”、“多福多壽”、“好景長存”。

還可盆栽作觀果盆景或賞葉花卉,很具觀賞價值。據中國藥典記載,地稔還有良好的藥用價值,是治療急性痢疾、腸胃炎、尿路感染等多種疾病的良藥。所以,地稔是集藥用、食用、綠化、觀賞、加工于一體的極具開發價值的多用途植物。

藥用價值

除做園林觀賞地被植物外,地稔的果可食,亦可釀酒,其果實内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天然醇香,酸甜适中,顔色誘人。因此,可考慮将其果實作為新一代水果開發利用。地稔的另一用途還在于根及全株均能入藥,有解毒消腫、清熱燥濕、祛瘀利濕、澀腸止痢、舒筋止血、補血安胎之效,搗碎外用可治瘡、癰、疽、疖,根可解木薯中毒。

【藥用部位】地稔的全草。

【采集】5~6月采收。

【性味】《陸川本草》:“味甘微澀,性稍涼。”

【歸經】《閩東本草》:“入肝、腎、脾、肺四經。”

【用法與用量】内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

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宜忌】《閩東本草》:“孕婦忌用,惡麥冬、硫黃、雄黃。”

【選方】

①治胃出血、大便下血:地菍一兩,煎湯分四次服,隔四小時服一次,大便下血加雉雞尾、粗糠材各等分,炖白酒服。(《閩東本草》)

②治外傷出血:地茄鮮葉搗爛外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痢疾:鮮地茄二至三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④治紅腫癰毒:山地菍鮮葉切碎,同酒釀糟杵爛敷患處,一日一換。或取莖葉陰幹,碾細末,以蜂蜜或雞蛋白調和敷患處,能消腫止痛。(《江西民間草藥》)

⑤治疔瘡:地茄全草搗爛敷,(《湖南藥物志》)日本的男

⑥治風火齒痛:古柑鮮草頭一兩,洗淨,水适量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⑦治咽喉腫痛:鮮古柑六錢至一兩,洗淨,水一碗半,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藥理作用

現代臨床研究報道,将地稔制成制劑,有助于治療消化道出血,止血,還有抗腫瘤、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而對正常細胞沒有毒副作用。還有對傷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八壘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全株供藥用,有澀腸止痢,舒筋活血,補血安胎,清熱燥濕等作用;搗碎外敷可治瘡、癰、疽、疖;根可解木薯中毒。

臨床應用

地稔研究早期主要是作為藥草被人們所利用,其味甘、澀,性涼,具有活血止血、消腫祛瘀、清熱解毒之功效。

臨床用于治療高熱、腫痛、咽喉腫痛、牙痛、赤白血痢疾、黃疽、水腫、痛經、崩漏、帶下、産後腹痛、癰腫、療瘡、痔瘡、毒蛇咬傷等病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