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虱

土虱

胡子鲇熱帶、亞熱帶小型底栖魚類
俗稱胡子鲶,塘虱,土虱,塘角魚;英文名:Walking catfish。土虱俗稱胡子鲶,塘虱,土虱,塘角魚;土虱魚的顯著特征是周身無鱗,身體表面多黏液,頭扁口闊,上下颌有四根胡須。不僅像其他魚一樣含有豐富的營養,而且肉質細嫩、美味濃郁、刺少、開胃、易消化,特别适合老人和兒童。
    中文名:土虱 拉丁學名: 别名: 界: 門: 亞門: 綱: 亞綱: 目: 亞目: 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長江中下遊和長江以南各省區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外文名:Walking catfish 俗稱:胡子鲶,塘虱,塘角魚 分類學:輻鳍魚綱鲶形目塘虱魚科 外形特征:頭寬圓,平扁,頭腹面平直

基本内容

俗稱胡子鲶,塘虱,土虱,塘角魚;英文名:Walking catfish。土虱俗稱胡子鲶,塘虱,土虱,塘角魚;土虱魚的顯著特征是周身無鱗,身體表面多黏液,頭扁口闊,上下颌有四根胡須。不僅像其他魚一樣含有豐富的營養,而且肉質細嫩、美味濃郁、刺少、開胃、易消化,特别适合老人和兒童。外形特征體延長,背鳍起點向前漸平扁,向後漸側扁。頭寬圓,平扁,頭腹面平直,背面斜平,呈楔形或犁頭狀。頭頂及兩側有骨闆,披以薄皮,并有額囟。吻寬而鈍,突出。唇頗厚,口角唇褶發達,唇溝明顯。口寬大,弧形,略下位,下颌較上颌略短。

牙細小,密集,上、下颌和犁骨均有絨毛狀齒帶,下颌齒帶中間有裂縫。頭部具須4對;鼻須1對,較短,伸達鰓孔後方;上颌須1對和颌須2對,較長,均伸達胸鳍基部或後方。眼頗小,有活動眼睑,眼間隔甚寬平。鼻孔每側兩個;兩鼻孔相隔較遠,前鼻孔為1短管,近吻端。鰓孔寬,鰓腔内具有由第二及第四鰓弓肉質突起構成的樹枝狀輔助呼吸器官,可利用空氣中的氧氣進行氣體交換。體光滑無鱗,側線平直。背鳍1個,基部很長,約占體長的2/3,無硬刺,起點在胸鳍和腹鳍起點之間中央上方,後方鳍條伸達尾鳍基;臀鳍與背鳍同形,較背鳍短;胸鳍小,圓形,具硬刺;腹鳍小,尾鳍圓形,不與背鳍、臀鳍相連。體棕黑色,各鳍灰黑色。

外形特征

體延長,背鳍起點向前漸平扁,向後漸側扁。頭寬圓,平扁,頭腹面平直,背面斜平,呈楔形或犁頭狀。頭頂及兩側有骨闆,披以薄皮,并有額囟。吻寬而鈍,突出。唇頗厚,口角唇褶發達,唇溝明顯。口寬大,弧形,略下位,下颌較上颌略短。牙細小,密集,上、下颌和犁骨均有絨毛狀齒帶,下颌齒帶中間有裂縫。頭部具須4對;鼻須1對,較短,伸達鰓孔後方;上颌須1對和颌須2對,較長,均伸達胸鳍基部或後方。

眼頗小,有活動眼睑,眼間隔甚寬平。鼻孔每側兩個;兩鼻孔相隔較遠,前鼻孔為1短管,近吻端。鰓孔寬,鰓腔内具有由第二及第四鰓弓肉質突起構成的樹枝狀輔助呼吸器官,可利用空氣中的氧氣進行氣體交換。體光滑無鱗,側線平直。背鳍1個,基部很長,約占體長的2/3,無硬刺,起點在胸鳍和腹鳍起點之間中央上方,後方鳍條伸達尾鳍基;臀鳍與背鳍同形,較背鳍短;胸鳍小,圓形,具硬刺;腹鳍小,尾鳍圓形,不與背鳍、臀鳍相連。體棕黑色,各鳍灰黑色。

生存環境

胡鲶為熱帶、亞熱帶淡水魚類,耐寒力差,溫度低于6℃時出現死亡。栖息于河川、池塘、水草茂盛的溝渠、稻田和沼澤中的黑暗處和洞穴内。鰓腔内有輔助呼吸器,故能耐幹旱;在泥漿或水少的地方,能生活一段時間;在幹燥時節營穴居生活,可數月不死。

習性

夜間出穴捕食,行動活潑,喜群居,在溝渠窟中常數十尾至數百尾在一起生活。冬季進入江河或在洞窟中過冬。喜食小魚、小蝦和水生昆蟲及水草等;幼魚則以浮遊生物為食。

繁殖

4月份由越冬地區進入溝渠、稻田及沼澤地區;4-5月間以尾挖掘一圓形窩,在巢窩中生殖。魚卵受精後,雄魚離去,雌魚守窟防敵,直至仔魚能夠遊動覓食方始離去。每次産卵70-200粒,産卵期每年2次,在4-5月及8-9月。夏季水溫升高,胡鲶由稻田返回河溪溝渠中,8-9月又遊至稻田進行生殖。

分布

分布于長江中下遊和長江以南各省區的各種水體中。

胡鲶分布極廣,為南方的養殖魚類;也是常見的中小型食用魚類。養殖5個月,體重可達250克左右。其肉質細嫩,味鮮美,營養價值高。除食用外,它還是一種藥用魚類,曆來被視為滋食品。全魚有養血、補虛、滋腎、調中、助陽之功效,民間常用來為飲食不振之病人或産婦補養身體。

入藥主治瘧疾,久虐不愈;腰膝酸痛;體虛;黃疸,慢性肝炎;小兒疳積;衄血,鼻血時流時止,年久不斷;虛火症(頭暈、心悸、出血、口幹、手與足心發熱、急躁、失眠);外科手術後食之能促使傷口愈合。外貿部門常将此魚作為出口水産品之一。

捕捉胡鲶要特别小心。其胸鳍棘為具毒腺組織的皮膜所包,被刺傷後有劇痛,但不紅腫。

胡鲶科在我國僅胡鲶一種。近幾年來,有關部門從國外引進另外兩種,并已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成為我國南方的養殖新品種。

上一篇:葉子蟲

下一篇:地震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