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場

圍場

專供皇帝、貴族打獵的場地
圍場,讀音:wéi chǎng,基本詞義是舊時圍起來專供皇帝、貴族打獵的場地[1]。《宋史·禮志二四》:“ 太祖 建隆 二年,始校獵於近郊,先出禁軍為圍場。” 元 陳以仁 《存孝打虎》第二折:“[ 周德威 雲]元帥,除非是打圍射獵得見。[ 李克用 雲]既是這等,義兒家将,你聽咱,快布圍場出塞沙。”2. 指圍獵。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凡圍場,上未發矢莫敢縱鏑。”[2]
  • 中文名:圍場
  • 外文名:
  • 别名:
  • 所在地:河北省
  • 讀音:wéi chǎng
  • 解釋:舊時圍起專供皇帝貴族打獵的場地
  • 出自:《宋史·禮志二四》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概況

主要又分為豐甯壩上、圍場壩上、張北壩上和沽源壩上 。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位于河北省最北面,和内蒙古自治區交界,也是河北省占地面積最大的縣,總面積為9131平方千米,相當冀中平原幾乎20個縣面積的總和,但人口隻有約50萬,和冀中平原一個縣的人口差不多,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區域。

人口民族

全縣人口50.1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53人,少數民族人口達28.2萬,其中滿族人口最多,為24.3萬多人,其次有蒙、回等12個少數民族,分布在全縣各鄉鎮,與全縣人民一同極建設着富饒美麗的圍場。全縣轄32個鄉,5個鎮,縣政府駐地圍場鎮,又名椎子山。

河流

圍場縣是灤河和遼河許多支流的發源地,河道雖然常年有水,但都是上遊河道,水淺流急,不利于通航。縣内也有大片的原生森林分布。目前許多地方已經退耕還林還草,不鼓勵發展農業。由于氣候升高比其他地區晚,現在開始發展換季節蔬菜,農業産值也有所提高。   圍場由于一直是滿族士兵居住的地方,當地口音類似北京話,但略微受到一些東北口音的影響,是比較标準的普通話口音。

地理

圍場縣位于承德市最北部。地理位置為北緯41度35分至42度40分,東經116度32分至118度14分。全縣總面積9219平方公裡,是承德市面積最大的縣。 西北、北、東分别與内蒙古自治區為鄰,西南和南面分别與豐甯縣、隆化縣接壤,是華北地區通往内蒙古和東北地區的要道之一。1989年6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圍場縣地處内蒙古高原與冀北山地的過渡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700~2000米之間,在西部禦道口至白水,有一道自西南向東北蜿蜒的塞罕壩(全稱“塞罕達巴罕色欽”蒙語的意思是美麗的山嶺),把全縣分為圍場高原和壩下冀北山地兩部分。圍場高原,地勢平坦,流水侵蝕微弱,風蝕強烈,多風蝕窪地,地表呈波狀起伏,海拔均在1200-2000米,壩下山地是陰山餘脈,大興安嶺餘脈和七老圖山的交接地帶。深山區山嶺連綿不段,山峰層巒疊嶂,山環交錯,溝谷縱橫,山高林密。整個壩下山地,川大山低,許多山峰海拔在2000米以下。有些山頂部平坦,為桌狀,北部的大光頂子山,海拔1940米為全縣的最高峰。

氣候

冬季酷寒幹燥,夏季涼爽無暑熱,春秋兩季多風沙。本縣臨近冬季風源地,受冬季季風影響特别強烈,冬季受西伯利亞高壓控制,盛行偏北風,寒冷幹燥。一月平均氣溫-13.2度,極端最低氣溫-42.9度,(禦道口1957年1月12日)夏季盛行偏南風,七月平均氣溫20.7度,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春秋季風力較大,最大可達6-8級。圍場縣緯度較高,夏季日照時間長,年均溫3.3,年均降水445毫米,而且雨熱同期,地農林牧業非常有利。九月至次年五月為霜凍期,無霜期短,南北相差懸殊。全縣地形複雜,氣候多樣,北部壩上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蒙古高原季風氣侯,氣溫低。降水少,風大沙多,無霜期短。西北部和中南部屬于北溫帶大陸性燕山山地季風氣侯。氣溫較高,降水較多。全縣旱、洪霜雹凍等自然災害較多,經常給農牧業生産帶來損害。

木蘭圍場

景區簡介

木蘭圍場是清代皇家獵苑,位于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主要由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禦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和紅松窪國家自然保護區等三大景區組成。

塞罕壩,蒙語賽堪達巴罕,又譯紮伊布達罕色欽,即美麗的高原,史稱木蘭圍場。

木蘭圍場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北鄰内蒙古自治區,南距北京350公裡,距承德避暑山莊135公裡。木蘭圍場自古就是一處水草豐沛,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公元1681年,康熙皇帝在這裡建立了方圓一萬平方公裡,含72圍的皇家狩獵場。到嘉慶25年(公元1820)前後140年共舉行“木蘭秋狝”105次。1690年,康熙在這裡舉行了著名的平定噶爾丹叛亂的烏蘭布通戰役。現在,圍場還保留着東廟宮、乾隆打虎洞和石刻、古長城說碑等十幾處清代皇帝行圍狩獵和北巡圍場的文物古迹,以及點将台、将軍泡子、十二座連營等古戰場遺址。

圍場不僅是著名的狩獵名苑,更是一個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塞罕壩景區一百多萬畝森林,一百多萬畝草原,為遊人提供了回歸自然、旅遊觀光的美好去處。春夏時節,萬頃松濤,清風習習;茫茫草原,繁花似錦,遊人徜徉其間,心曠神怡,不知有暑。八月金秋,紅葉滿山,霜林疊翠,吸引無數國内外遊客和藝術家前來觀光、攝影、寫生。一到冬季,林海雪原,莽莽蒼蒼、氣象萬千;雪淞玉樹,無限情趣。豐富的冰雪資源為人們提供了滑雪、狩獵的理想場所。

1991年木蘭圍場被确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8年年接待遊客45萬人次。木蘭圍場秀麗的景色也引起了影視藝術家的矚目,先後有《響鈴公主》《四渡赤水》《江湖奇俠傳》(鄭少秋主演)《荊轲刺秦王》(張豐毅、鞏俐主演)《還珠格格》等二百餘集影視劇在此完成。

曆史變遷

古代帝王四季行圍采獵分别叫做“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在古籍《國語》(相傳由春秋時左秋明所著)中有“秋狝以治兵”的說法,所以“木蘭秋狝” 也稱木蘭習武,借以訓練八旗将士,成為清廷的定制。

木蘭圍場最初叫“興安”。康熙二十二年,康熙陪伴祖母第一次來到木蘭圍場,他自己寫下的紀事詩即題為《夏日奉太皇太後避暑興安》,随後行獵圍場月餘,曾寫下八首詩,題為《駐跸興安八首》,而且在詩序中記述了圍場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觀。不過,這個“興安”僅是一種對木蘭圍場的泛稱。“木蘭”是從滿語“哨鹿”的發音衍生而來的,“哨鹿”是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誘獵方法。

狩獵時,獵人潛伏在草叢中,戴上假鹿頭,口中吹木制的長哨,吹出仿效鹿求偶時發出的“嗚嗚”聲,或者用桦皮做的“狍叫子”,吹出小狍的“唧唧”音,引誘鹿狍以便獵殺。“圍場”的滿語譯音為“輝罕”,所以如果完全用滿語譯音,就讀作“木蘭輝罕”了。 在清帝及文人的詩文中,也用“陰山”代稱木蘭圍場,因為塞罕壩在當時看來是陰山山脈向東延伸的一部分。比如在鈉蘭性德的18首“木蘭”詞中有:“誰道陰山路難行,風毛雨血萬人歡。”、“萬裡陰山萬裡沙,誰将綠鬓鬥霜華?”

清道光帝在即位前曾十二次随架“木蘭秋狝”,即位之後因内憂外患,一次也沒有到圍場。晚清随着西方列強的入侵,清廷國庫空虛,大量流民出關墾荒,而承德、圍場的駐防旗兵缺饷少糧,清廷被迫實行開圍放墾,招墾所得的銀資一部分作軍饷,另一部分補了巨額戰争賠款的缺口,從同治到光緒,皇家圍場一步步地變賣一空。一百多年的“木蘭秋狝”曾對于清廷的強兵固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衰敗和封建王朝的衰敗一樣,是大勢所趨。

交通指南

火車路線  北京北站2559次晚9:19左右發車,次日早4:16左右到達四合永站(北京--赤峰),再從四合永到壩上(租車/公共汽車)。回程坐2560晚11點或下午一點半(車次忘了)。 缺點是因為周未人多,經常得站着回北京。

其他車次 自己去北京站問或上網去查(赤峰方向)。先到四合永,或先到承德再轉圍場,再租車/公車到壩上。缺點是隻适合平時有時間的網友,不适合周未兩日遊。

汽車路線  北京西直門長途汽車站(已撤銷,全部改為南三環六裡橋長途汽車站)從早6:30起每半小時一次直發圍場縣城(持續到下午七點) 缺點是長途車,随叫随停,耽誤時間。二是衛生條件較差安全系數低。

其他車次 六裡橋發承德,車況較好,一般為金龍或依維克。再從承德西站發圍場普通中巴(15分鐘一次),從圍場縣城再轉車到壩上。 缺點是一路全倒車玩了,到壩上一算時間又該回去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