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973

國防973

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計劃
1997年6月4日,原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決定要制定和實施《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随後由科技部組織實施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亦稱973計劃)。973計劃以重大項目和研究專項的方式組織實施。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通過重大項目實施;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等方面的工作通過研究專項實施,研究專項由若幹重大項目組成。[1]制定和實施973計劃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工作作出的重要決策;是實現2010年以至21世紀中葉我國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宏偉目标,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迎接新世紀挑戰的重要舉措。
    中文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外文名: 發生地點: 時間:1997年 簡稱:國防973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目的:提升中國基礎研究自主創新能力、為未來高新技術的形成提供源頭創新

實施概況編輯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的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為加強我國基礎研究做出的重大決策,對推動基礎研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是具有明确國家目标、對國家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具有全局性和帶動性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旨在解決國家戰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學問題,以及對人類認識世界将會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前沿問題,提升我國基礎研究自主創新能力,為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基礎,為未來高新技術的形成提供源頭創新。

1997年,中國政府采納科學家的建議,決定制定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開展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重點基礎研究。這是中國加強基礎研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大戰略舉措。973計劃的實施,實現了國家需求導向的基礎研究的部署,建立了自由探索和國家需求導向“雙力驅動”的基礎研究資助體系,完善了基礎研究布局。

自1998年實施以來,973計劃圍繞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材料、綜合交叉與重要科學前沿等領域進行戰略部署,2006年又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部署,啟動了蛋白質研究、量子調控研究、納米研究、發育與生殖研究四個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共立項384項。

十年來,973計劃始終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立足國際科學發展前沿,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自身發展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顯著提升了中國基礎研究創新能力和研究水平,帶動了中國基礎科學的發展,培養和鍛煉了一支優秀的基礎研究隊伍,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為經濟建設、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支撐。

2014年2月20日,國家科技部發布973、863和支撐計劃2015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其中,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以下簡稱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是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對我國未來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帶動性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重點支持農業科學等9個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的基礎研究,同時,圍繞納米研究等6個方向實施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5年度項目申報指南n

發展模式

973計劃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借鑒國内外重大項目組織管理模式,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組織實施和管理模式,建立了專家咨詢與政府決策相結合的科學決策模式,實現了項目管理與經費管理有機結合的科學管理模式,探索了聯合多部門行業共同推進計劃發展的組織模式,完善了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重大基礎研究項目評價模式。nn

成效體現

(1)顯著提升了中國基礎研究水平

973計劃組織實施的十年,也是中國基礎研究快速發展的十年。在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計劃支持下,中國基礎研究整體水平顯著提升,在國際上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十年來,中國SCI論文數量已躍升世界第二科學技術方陣,主要學科世界綜合排名整體呈現出快速提升趨勢,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和學術影響顯著提高,越來越多的專家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外國科學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在國際重要學會、協會以及國際重要學術雜志擔當重要職務。nn基礎研究常常是厚積薄發,需要長期積累。用中國一句古話來概括,就是“十年磨一劍”。經過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基礎研究在若幹重要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研究居國際前列;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蛋白質結構與功能、腦與認知、創造新物質的分子工程學、古生物學、海洋科學等領域取得系列創新成果,整體研究水平顯著提高,在國際上産生重要影響;數學機械化、辛幾何算法等方面保持中國特色和優勢。

特别是在納米科學、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取得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産生了重要影響。

(2)促進基礎研究與國家目标結合,解決國家戰略需求中的關鍵科學問題

通過長期穩定的支持,973計劃圍繞經濟社會發展解決了一批重大科學問題,尤其是在重大疾病防治及創新藥物發現、礦産資源勘探開發、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預測等重點戰略需求領域取得一批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例如,重大疾病防治方面,通過對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APL)發病機制研究,使初發APL成為第一個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已得到實際應用;建立和完善了新藥創制系列研究平台和方法,發現了一批針對重大疾病的先導化合物和候選新藥,治療早老性癡呆症藥物希普林、抗腫瘤藥物沙爾威辛和力達黴素等新藥已進入臨床研究,其中希普林已在歐洲30多家醫院完成了Ⅱ期臨床試驗。

戰略礦産資源研究方面,圍繞東部環太平洋成礦域,初步建立了中新生代和晚古生代大陸成礦理論,發展了多項找礦預測的新技術和新方法,提出一系列大礦和大型礦集區的靶區,被中國地質調查局陸續列入前期風險勘查。

節能減排方面,創新性地提出了對流換熱強化的場協同理論,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系列傳熱傳質強化單元裝置并用于工程實踐;深入研究了燃煤高溫脫硫反應機理及其影響因素,研發出具有工程應用價值的廉價脫硫劑;開展新一代内燃機燃燒理論研究,提出了汽油機、柴油機低溫燃燒新方案,發展了均質壓燃複合燃燒系統,成功研制了原理樣機。

氣候變化方面,揭示了季風系統突變與全球增暖之間的密切關系,建立有效的區域環境系統集成模式,幹旱化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開展陸地生态系統碳循環研究,獲得了中國10種陸地生态系統通量/儲量的連續觀測數據,闡明了中國主要生态系統的碳通量的日、季節和年際間變化特征及其環境控制機制;定量分析了氣候和土地利用變化對碳平衡的影響,揭示了中國陸地碳彙形成和變化機制;通過研究證明植樹造林将顯著增加生态系統的碳貯量;發現大洋碳儲庫有40-50萬年的長周期變化,揭示了熱帶海區在全球氣候演變中的積極作用。這些新的認識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科學支撐。

(3)引領行業理論和技術的發展,促進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

973計劃注重關鍵科學問題的提煉,注重利用973計劃項目的平台凝聚各方面研究力量,解決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提升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科研能力。十年來,973計劃在化工、鋼鐵、鋁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氣勘探開發等方面解決了一批行業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提高石油采收率方面,通過基礎理論研究,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表面活性劑、新型抗鹽梳型聚合物以及新型高效破乳劑和清水劑。大慶油田工業化礦場試驗表明可提高采收率19%以上,化學複合驅已經成為大慶油田“十一五”後油田開發提高采收率的主體接替技術。

天然氣勘探開發方面,建立了天然氣高效成藏的地質理論與高效資源評價方法。有機質"接力成氣"理論和深層有效儲層保持的五種機理,推動塔裡木庫車和四川龍崗地區6500-7000m深層發現2個千億方以上大氣田和萬億方大氣區;天然氣高效成藏的定量評價新方法及新指标對預測待發現高效資源主要分布區帶、指導勘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在海相油氣勘探方面,973計劃通過盆地的演化曆程、碳酸鹽岩烴源岩發育狀況以及優質儲層的發育機理研究,對中國海相油氣遠景進行了分類;首次建立了碳酸鹽岩油、氣源岩分級評價方法和指标體系,明确提出碳酸鹽岩作為烴源岩的有機質豐度下限為0.5%,為疊合盆地碳酸鹽岩層系油氣資源評價與預測奠定了可靠的理論基礎,有關評價指标已被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所采用,在國家油氣資源摸底和企業評價決策中應用。

在重油高效轉化與優化利用研究方面,發展了重油梯級分離轉化利用的新方法,實現了關鍵技術的重要突破,于2007年完成1.5萬噸/年規模的中試裝置的設計,将于今年8月在中國石油遼河石化分公司投入中試運行。研制出提高劣質重油轉化深度的催化裂化催化劑,獲得大規模工業化應用,已累計試生産催化劑11000多噸,在多家石化企業10餘套百萬噸/年級的催化裝置上獲得工業應用。

(4)凝聚和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形成了一批創新團隊

973計劃的實踐表明,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是凝聚和培養優秀創新人才,特别是培養優秀中青年科學家團隊的重要途徑,是培養科技領軍人才的有效平台。十年來,在承擔973計劃的1.8萬人隊伍中,有兩院院士502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37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140位。通過項目的組織,衆多的優秀人才圍繞共同的科學目标形成了一批有機結合的創新研究團隊,同時還吸引了一批海外學者回國工作,人才高地的優勢日趨顯著。

973計劃組織實施中,注重發揮中青年科研人員的作用,研究隊伍中45歲以下的占3/4,項目首席科學家中45歲以下的占45%,課題負責人中45歲以下的占63%,一批優秀的中青年人才被推上負責人的崗位。在老一輩科學家的大力支持下,通過組織973計劃項目的磨砺,他們中的一大批人才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學術上迅速成長起來,成為各自領域的學術帶頭人。n

農業領域

圍繞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提高我國未來農産品競争力等目标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重點部署了以新品種、新品質為目标的農業動植物功能基因組與分子改良研究,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生物固氮以及水分養分高效利用的研究,針對我國農業生态安全面臨的重大問題,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生物農藥與綠色化學農藥、轉基因生物安全、外來生物入侵、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西部典型森林植被對農業生态系統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統籌部署。n

能源領域

針對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液體燃料嚴重缺乏、能源消耗帶來嚴重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部署了煤炭氣化液化、多聯産、燃煤污染物幹法聯合脫除、預防煤礦瓦斯動力災害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油氣藏勘探、開發和利用等方面重點部署了天然氣、煤層氣成藏機理和高效催化轉化、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礎研究;大規模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探索方面主要部署了氫能規模制備與儲運、太陽能規模制氫、核聚變能、綠色二次電池新體系、新型光伏電池等方面的基礎研究。n

信息領域

重點部署了面向未來競争的數學機械化、高性能科學計算理論及軟件設計新概念,微納電子、光電子器件與芯片的新原理、新結構與新方法,下一代互聯網的體系結構、存儲模式及網絡環境下海量信息處理的新方法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對數字信息理解與融合、和諧人機交互環境、信息與網絡安全等難點問題進行了針對性部署;圍繞信息科學發展中的前沿熱點問題前瞻性地部署了量子信息、量子通信和量子器件方面的研究。n

資源環境

針對我國面臨的自然資源短缺、生存環境質量不斷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等嚴峻現實,在礦産資源方面,主要圍繞我國東部環太平洋成礦域、西部古亞洲成礦域、西南特提斯成礦域及海相碳酸鹽岩層系油氣形成進行了部署;

水資源方面,重點部署了長江和黃河流域水資源演化規律及主要的淡水湖泊富營養化方面的研究;

海洋方面重點部署了邊緣海的形成演化、近海生态環境演變、陸海相互作用及近海有害赤潮等方面的研究;

生态環境方面,重點圍繞青藏高原、西部幹旱區、北方幹旱和荒漠化地區、西南縱向嶺谷地區及長江流域的生态環境問題進行了部署,同時針對首都及周邊地區、長江珠江三角洲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重要經濟發展地區的環境污染控制部署了相關項目;

在重大災害方面,對天氣氣候災害和地震災害的形成機理與預測、火災的演化規律和防治及地質災害環境下重大工程的安全性進行重點部署。n

人口健康

針對我國人口基數大、患者衆多、疾病譜廣,在重大疾病治療措施與藥物研發等方面面臨嚴峻挑戰的現實,重點開展了惡性腫瘤、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腹水、肝癌、心腦血管疾病和老年病等重大疾病發病機理研究,部署了基因治療、器官移植、嚴重創傷等臨床相關基礎研究及生殖健康、出生缺陷的研究,在創新藥物方面有針對性地安排了先導化合物發現與優化、藥物靶标發現與确認和中藥方劑的研究,并對前沿熱點研究領域如疾病基因組、蛋白質組、幹細胞、組織工程、免疫學及表觀遺傳學研究進行了前瞻性部署,同時針對嚴重傳染病和中醫藥基礎研究設立了專項。

973肝細胞分離技術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最具應用前景的治肝技術。主要根據細胞與分子免疫學原理,将所感染的HBV病毒進行生物學分型檢測分型,誘發人體自身産生大量對乙肝病毒(HBV)具有免疫殺傷力作用的特異性細胞毒T淋巴細胞和NK細胞,利用新型疫苗對乙肝進行誘導性、特異性、主動式攻擊,擊殺體内乙肝病毒。

最後将特定型别的病毒抗原(治療疫苗)注射到原患者體内。在抗原的刺激下,免疫活性細胞被激活,利用疫苗的誘導性實時的深入肝細胞核内,徹底殺滅細胞内病毒和組織深層的遊離病毒,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同時,該技術能有效阻斷和逆轉肝纖維化、肝硬化的進程,為慢性乙肝患者系上生命安全的保險。n

材料領域

圍繞促進我國從“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轉化和建立新材料産業等目标,重點安排了納米材料相關基礎研究,鋼鐵、鋁、水泥、通用高分子材料等基礎材料優化和提高性能的基礎科學研究,同時對信息功能材料、超導材料、稀土材料、催化材料等高新技術新材料及複合材料、膜材料、生物醫用材料進行了強化部署,并根據材料科學自身發展的需要部署了材料計算設計、表征與性能預測、材料先進制備、成型與加工的科學基礎等方面的研究。n

重要科學

一方面對先進制造、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态環境問題、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同相關學科領域的交叉研究等方面進行了重點部署;另一方面對腦與認知科學、非線性科學、超強超短激光、非編碼RNA、生物膜和膜蛋白、創造新物質的分子工程學、天體物理、古生物學、大陸科學鑽探、新型人工電磁介質的理論等重大前沿科學問題進行了部署。

973計劃實施以來,在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的深層次科學問題方面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突出進展,與863計劃等緊密銜接,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凸顯;重要基礎科學前沿取得的一批創新成果令人矚目,并已在國際學術界産生重要影響;一批在研項目進展順利,孕育着重大突破的良好勢頭。

973計劃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基礎研究與國家目标的結合,激發了我國基礎研究工作者服務于國家目标的主動意識和攀登科學高峰的信心,凝聚和培養了一批戰略科學家和優秀科學研究團隊,引導和促進了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引領和推動了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提升了我國原始創新能力。n

指導思想

973計劃在“十一五”期間要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一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面向戰略需求,聚焦科學目标,造就将帥人才,攀登科學高峰,實現重點突破,服務長遠發展。

面向戰略需求。面向當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以基礎理論的源頭創新推動技術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産權,提高産業競争力,服務國民經濟建設。聚焦科學目标。遵循基礎研究規律,在國家重大需求與科學前沿的結合點上下功夫,解決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自身發展中的重大關鍵科學問題。造就将帥人才。

穩定一支高水平的國家基礎研究隊伍,組建高水平創新群體,培養優秀創新人才,造就一批能把握宏觀戰略方向和組織重大課題研究的将帥人才。攀登科學高峰。力争在科學前沿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科學成果,在國際科學前沿占有一席之地。實現重點突破。既要根據“擇需”原則考慮整體布局,又要“擇重、擇優”,對重點領域強化部署,加大支持力度。服務長遠發展。面向前沿高科技戰略領域超前部署基礎研究,為新興産業的發展提供知識儲備,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支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貢獻。n

戰略目标

(1)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中的重大科學問題,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基礎,為提高我國産業核心競争力和優化産業結構提供科學支撐,為國家決策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nn(2)在世界科學發展的主流方向和具有我國優勢、特色的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一批在國際上産生重大影響的原始性創新成果,大幅提升我國在國際科學界的地位;nn(3)吸引、凝聚、培養創新人才,造就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标的人才和創新研究團隊;促進重點研究基地的建設,顯著提升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n

農業領域

農業的健康發展是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國農業正受到水資源不足、耕地減少、農業生态環境日益惡化的嚴重威脅。保證21世紀我國16億人口的食物安全,任務非常艱巨。加入WTO既給我國農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也使農産品進出口貿易面臨嚴峻挑戰。“十一五”期間農業領域将面臨以下方面的巨大壓力:nn目前我國糧食問題在數量上有較大的缺口。據統計,2000-2002年我國糧食年産量為4.5億噸,已低于消費量,2003年我國糧食大幅減産,總産降到4.3億噸。“十一五”期間人口數量将突破14億大關,按人均糧食占有量800斤的預定指标,要求有5.6億噸的糧食供給,而目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如稻、麥的單産水平已居世界前列,進一步提高産量的技術儲備有限。由于建設的需要(包括城市擴大,村鎮城市化、高速公路和鐵路建設占地等等),可用耕地面積将進一步縮減。nn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産品品質和食物結構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國目前主要商用畜種依賴進口,優良地方畜禽品種資源正不斷減少。農業生産大環境由于資源利用率不高、環境污染(包括空氣污染、水資源污染、農田土壤污染等)日益加重、生态鍊破壞等因素所導緻負面影響愈來愈強烈。nn農産品安全問題一直是影響我國農業對外貿易的難題,禽流感等重大動物傳染病和人畜共患傳染病的暴發,不僅給廣大農民和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而且對國家的公共衛生安全形成了威脅。nn我國農業生産的整體狀況仍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轉型期,總體上講是“投入高,效益低,農産品結構亟待調整,農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競争力有待提高”。盡管農作物單産較高,但主要是依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犧牲有限自然資源所獲得的,距離我國“走資源節約型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戰略目标仍相去甚遠。nn“十一五”期間,973計劃以保障食物安全供給、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瞄準世界農業科學發展的前沿,緊緊圍繞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業戰略調整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利用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解決農業生物遺傳改良、病蟲害控制、農業資源高效利用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為水資源、土地資源和養分資源的高效利用、農業生物新品種培育和病蟲鼠害控制、優質農産品的安全生産與加工、農業生态環境的改善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方法,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增強國際競争能力、改善農業生态環境提供科學支撐。nn重點研究方向包括:nn(1)農業資源(土壤資源、水資源和養分資源)高效利用的科學基礎;nn(2)農業生物基因資源發掘和重要性狀的功能基因組研究;nn(3)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及區域農業布局的基礎科學問題;nn(4)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環境和生态問題;nn(5)農業生物災害(農業病蟲草鼠害、農業動物重大疫病)預測、控制與生物安全;nn(6)農産品(糧食、果蔬、畜禽水産品)營養品質、農産品儲藏和安全的基礎科學問題。nn能源領域n能源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是我國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能源供需量極大,目前已近20億噸标煤,出現了能源整體(煤、油、電)持續緊張的狀況,今後每年仍将以數千萬噸标煤的速率增長。中國在未來幾十年中,能源需求總量将增長為現在的3倍或更多,其中還應至少包括約5-6億噸液體燃料。這決定了在未來數十年中,我國能源生産仍必須快速增長。同時,我國石油自産率将進一步逐年降低,電力的年人均供應量還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這些決定了能源未來幾十年内以煤為主(占60%以上)的格局難以改變。nn針對我國能源供應緊張、石油安全問題凸現、能源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壓力巨大的嚴峻形勢,973計劃一方面要解決現有能源技術系統提高效率、降低污染和保障安全中的科學問題,另一方面要在解決我國能源新系統創建的科學問題方面實現突破,探索非化石能源規模化利用的可能途徑。通過基礎研究獲得經過驗證的新理論、新方法、新系統,為開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産權的能源高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提供理論依據,為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奠定基礎。nn重點研究方向包括:nn(1)深部煤炭資源分布、安全開發和煤層氣開發的有關基礎研究;nn(2)煤炭潔淨高效利用的基礎研究;nn(3)石油、天然氣資源高效開采和利用的新理論和新方法;nn(4)我國大型電力系統有關的重大科學問題;nn(5)氫能規模、無污染制備、輸運和高密度存儲的關鍵科學問題;nn(6)探索大規模發展新能源(天然氣水合物等)和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途徑的研究;nn(7)探索大規模發展核裂變能的途徑及相關科學問題、發展核聚變能的基礎問題;nn(8)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nn信息領域n“973計劃”10周年紀念大會n“973計劃”10周年紀念大會n近年來,信息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已成為改造我國傳統産業,振興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信息産業正以年均增長速度高于全國GDP三倍的速度快速增長着,業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産業之一。nn但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國信息技術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缺乏已成不争的事實,主要源于我國的信息高技術産業缺乏堅實的基礎,缺乏深厚的基礎研究原始積累。在作為信息技術基礎的微電子産業,由于集成電路的材料、制備工藝、原型器件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比較薄弱,導緻微電子産業在我國還比較落後,具體表現在我國電子工業總産值在全國工業總産值的比例很低,集成電路銷售額隻占世界集成電路市場的總額的0.3%。由于缺乏研制高性能處理器芯片的能力,使得我國在研制和生産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時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十年來我國大部分計算機公司尚處于代理外國産品、積累市場經驗與積累原始資金的階段。軟件行業,軟件的“易使用”和“高可信”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滿意的解決,軟件理論、算法等研究滞後,操作系統等系統軟件一直為跨國公司所壟斷。網絡與通信行業,核心路由器、巨型服務器等關鍵設備仍然大量依賴進口,移動通信中的一些核心技術仍然受制于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前瞻性的基礎研究,為此使我國每年要付出巨額專利使用費用。nn整體來說,正是由于缺乏強大的基礎研究作為後盾,我國信息高科技産品仍然隻能以仿制為主,缺乏自己的創新特色,而信息産品極強的應用性和極大的市場使得基礎研究進一步被忽視。一個隻能憑借别國的基礎研究成果的國家,在未來技術創新的競争中必敗無疑。這一局面隻有在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全面提高我國信息領域的創新能力之後,才能從根本上予以扭轉。nn“十一五”期間信息領域基礎研究的發展目标是根據國際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結合我國的國情和發展狀況,着重從信息獲取、處理、傳輸、存儲、再現、安全、利用,信息系統的基礎元器件、信息處理環境、科學計算、人工智能、控制理論等方面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為我國信息産業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nn重點研究方向包括:nn(1)微納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和集成微系統的基礎研究;nn(2)信息處理環境及科學計算的基礎研究;nn(3)泛在、可控的下一代信息網絡的基礎研究;nn(4)信息獲取的基礎研究;nn(5)高可信、高效率軟件的基礎研究;nn(6)智能信息處理、和諧人機交互的基礎研究;nn(7)海量信息處理、存儲及應用的基礎研究;nn(8)量子通信的基礎研究;nn(9)信息安全的基礎研究。n

上一篇:懸浮照片

下一篇:1·15湯加海底火山噴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