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的路

回來的路

美國2010年彼得·威爾執導的電影
電影根據态斯拉沃米爾·拉維茨的原着《漫漫長路:追尋自由的真實故事》(The Long Walk:The True Story of a Trek to Freedom)改編,講述了1939年,一個從前蘇聯古拉格集中營裡逃出來的士兵,從喜馬拉雅山逃往印度的艱難過程。
  • 中文名:回來的路
  • 外文名:the way back
  • 其他譯名:
  • 類型:
  • 出品公司:
  • 制片地區:
  • 拍攝地點:
  • 發行公司:
  • 導演:彼得·威爾
  • 編劇:
  • 制片人:
  • 主演:
  • 片長:
  • 票房:
  • 對白語言:
  • 色彩:
  • 電影分級:
  • imdb編碼:
  • 主要獎項:
  • 在線播放平台:

基本信息

更多外文片名:

Les chemins de la liberté.....France (imdb display title)

Caminho da Liberdade.....Brazil / Brazil (working title)

Camino a la libertad.....Spain

Niepokonani.....Poland

國家/地區: 美國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MPAA評級:Rated PG-13 for violent content, depiction of physical hardships, a nude image and brief strong language.

級别:USA:PG-13 (certificate #45977)

攝影機:

Arriflex 235, Panavision Primo and Angenieux Optimo Lenses

PanArri 435, Panavision Primo and Angenieux Optimo Lenses

Panavision Panaflex Millennium XL, Panavision Primo and Angenieux Optimo Lenses

Panavision Panaflex Platinum, Panavision Primo and Angenieux Optimo Lenses

攝制格式: 35 mm .....(Kodak Vision3 500T 5219)

洗印格式: 35 mm

演職員表

導演Director 彼得·威爾Peter Weir

編劇Writer 彼得·威爾Peter Weir ....screenplay

斯拉沃米爾·拉維茨Slavomir Rawicz ....novel "The Long Walk: The True Story of a Trek to Freedom"

演員Actor

吉姆·斯特吉斯Jim Sturgess ....Janusz

西爾莎·羅南Saoirse Ronan ....Irena

柯林·法瑞爾Colin Farrell ....Valka

艾德·哈裡斯Ed Harris ....Mr. Smith

馬克·斯特朗Mark Strong ....Khabarov

古斯塔·斯柯施卡 Gustaf Skarsgård ....Voss

德拉戈斯·布庫爾Dragos Bucur ....Zoran

亞力山德魯·波托西恩Alexandru Potocean ....Tomasz

塞巴·烏澤多夫斯基 Sebastian Urzendowsy ....Kazik

紮哈瑞·巴哈沃 Zahary Baharov ....Interrogation officer (uncredited)

Bhawani Singh ....Policeman - India (uncredited)

制作人 Produced by

John Ptak ....executive producer

Dileep Singh Rathore ....line producer: India

Marius A. Markevicius ....associate producer

Jonathan Schwartz ....executive producer

Roee Sharon ....co-producer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

布克哈德·範·達維茲 Burkhard von Dallwitz ....(as Burkhard Dallwitz)

攝影 Cinematography

拉塞爾·波伊德 Russell Boyd

剪輯 Film Editing

Lee Smith

選角導演 Casting

Lina Todd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

John Stoddart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

Aziz RafiqKes Bonnet

視覺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Tim Crosbie ....on-set

Paul Graff ....Crazy Horse Effects

Dennis JonesTakahiro Suzuki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Sylvia Asenova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Natasha Roth ....assistant director

Noureddine Aberdine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Ivan Kotsev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vetoslav Velichkov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Raj Acharya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Richard Goodwin ....key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Mustapha Grumij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leksandr Kosev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Bulgaria

Ivan Mitov ....assistant director

Latifah Naouri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Petur Shipkov ....assistant director

Dea Kulumbegashvili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獲獎記錄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2011

最佳化妝(提名)Edouard F. Henriques

最佳化妝(提名)Greg Funk

最佳化妝(提名)Yolanda Toussieng

上映時間

美國USA2010年9月3日......(Telluride Film Festival)

阿根廷Argentina2010年11月25日

挪威Norway2010年11月26日

阿聯酋United Arab Emirates2010年12月15日......(Dub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英國UK2010年12月26日

美國USA2010年12月29日......(Los Angeles, California)

西班牙Spain2011年1月5日

荷蘭Netherlands2011年1月13日

美國USA2011年1月15日......(Palm Springs Internation Film Festival)

希臘Greece2011年1月20日

美國USA2011年1月21日......(limited)

馬來西亞Malaysia2011年1月21日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2011年1月21日

加拿大Canada2011年1月21日......(limited)

法國France2011年1月26日

比利時Belgium2011年1月26日

瑞典Sweden2011年2月4日

科威特Kuwait2011年2月10日

芬蘭Finland2011年2月11日

澳大利亞Australia2011年2月24日

希臘Greece2011年2月24日

新加坡Singapore2011年3月17日

瑞典Sweden2011年3月25日

丹麥Denmark2011年3月31日

波蘭Poland2011年4月8日

俄羅斯Russia2011年4月11日

俄羅斯Russia2011年4月14日

德國Germany2011年5月12日

影片概況

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故事發生在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正在不斷升溫蔓延。波蘭人亞努茲(吉姆·斯特吉斯 飾演)被蘇聯軍官當作間諜和破壞分子進行審問,雖然他拒絕簽署認罪書,但是他的妻子卻被迫簽了名。亞努茲因此被判勞改二十年。在西伯利亞的勞改營中,他認識了來自各國的囚犯,其中有美國人史密斯(艾德·哈裡斯 飾演)和俄國人瓦爾加(柯林·法瑞爾 飾演)。經過長時間缜密的讨論,他們決定囤積糧食,等冬天一結束就逃離此地。在一個暴風雪的夜晚,他們提前動身,開始了漫長艱辛的逃亡旅程。他們一路穿越4000英裡的無人荒漠,橫跨4個國家,躲避猛獸的襲擊,忍受酷暑和嚴寒,經受饑餓和缺水的折磨,甚至還要徒步翻越喜馬拉雅山。面對種種挑戰,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一直走下去,直到他們自由的彼岸。

劇情簡介

1939年蘇德瓜分波蘭後不久,波蘭青年維斯切克•喬努斯(吉姆•斯特吉斯 Jim Sturgess )因其所謂的“反黨反斯大林”間諜行為,被送入了西伯利亞的勞動營。其時已是1940年,在嚴寒的西伯利亞,喬努斯結識了同為政治犯的演員安德烈,後者有一項醞釀多時的逃跑計劃,美國老人史密斯(艾德•哈裡斯 Ed Harris 飾)、罪犯沃爾卡(柯林•法瑞爾 Colin Farrell 飾)等人陸續加入了他們的小圈子,在一個大雪之夜,喬努斯等七人成功逃出勞動營,他們唯一知道的,是向南前往貝加爾湖,同時躲避無處不在的舉報者。一路上有人難耐惡劣的氣候死去,在将要抵達貝加爾湖時,一個神秘少女伊蓮娜(西爾莎•羅南 Saoirse Ronan 飾)加入了他們,她的加入,令一行人預備穿過蒙古、西藏,翻越喜馬拉雅抵達英控印度尋找自由的路程又平添了幾許困難……

詳細劇情

鐵窗,監獄。牆上,挂着斯大林畫像,眼神冷峻。一紙捏造的認罪書,幾句至親的僞證,波蘭士兵亞努茲(吉姆·斯特吉斯)便成了間諜,和另外幾名士兵同伴被押送到了西伯利亞臭名昭着的古拉格集中營。狗、槍、哨所、鐵絲網……尋常的禁锢,在這裡根本不算什麼,西伯利亞冰天雪地的嚴酷,足以讓人崩潰。到古拉格的第一天,亞努茲就發現,這裡之所以被稱為世上最惡劣的監獄,絕不是以訛傳訛。古拉格缺少食物、衛生惡劣不說,不管氣候如何恐怖,在這裡,囚犯每天都必須伐木、開礦、做苦工。而且,政治犯是所有囚犯裡最低賤的一種,普通囚犯甚至可以随意欺壓政治犯,隻因為政治犯是“人民的敵人”,怎麼被欺淩都不為過。在暗無天日的暴風雪與饑寒交迫中,每天,都有人被榨幹最後一絲勞動力,然後默默死去。友善和同情心,隻會讓自己大吃苦頭。這大獄繼續蹲下去,隻會有三種可能:凍僵、餓斃,或是被同獄的兇徒捅死。反正都是一死,不如看準時機逃獄,或許還有一線微弱的生機。亞努茲心一橫,決定和六個古拉格裡認識的同伴一起,想辦法離開這個鬼地方。

又是一場複天蓋地的暴風雪夜,被染成了渾色。四周彌漫着死亡的氣息,可這卻也是生還的唯一希望。暴風雪中,亞努茲和同伴剪破了鐵絲網,逃過追捕,開始了追尋自由之路。一路往南,他們原本預計抵達貝加爾湖。然而,黑暗和嚴寒,幾乎讓他們徹底迷路,在無意中“撿”到從集體農場逃出來的波蘭小孤女艾琳娜(西爾莎·羅南)之後,他們的計劃更是被全盤打亂。而且,當曆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蒙古邊境,他們看見的卻是界碑上上的五角星和斯大林的肖像,那一刻,絕望幾乎将他們吞沒。如果繼續往南,前方會是戈壁沙漠和喜馬拉雅,會是4000英裡的遙遙之路,他們,還要走下去麼?

影片看點

古拉格,一個地理位置上并不存在的符号,它的得名,來源于俄語中“勞改營和教養院主要管理處”的音譯縮寫,主要用來關押政治犯和宗教界人士。它現身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索洛維茨基群島,而後瘋狂擴展,自二戰爆發前,數量多達80馀所,犯人數量達到193萬,幾居世界之最。古拉格之所以聞名于世,和被稱為“俄羅斯的良心”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仁尼琴史詩般巨着《古拉格群島》不無關聯。當然,這個常被中國學者叫做“古拉格集中營”的地方,第一次被真實曝光于文學作品的聚光燈下,卻是在一本名為《漫漫長路:追尋自由的真實故事》的回憶錄中。那本書據說是由曾經的波蘭軍官斯拉沃米爾·拉維茨的親身經曆改編,經英國記者羅納德·唐甯代筆,自1956年出版後被翻譯成了25種文字,數次賣到斷貨。不論有多麼黑暗,終有結束的一天——像大多數集中營一樣,古拉格這個代号也漸漸在時間的洗刷下,成為了遙遠的記憶。1992年,位于波姆的最後一座古拉格營被關閉,黑牢制度宣告結束。白紙黑字的特點,就是不管過去多少年不管被遺忘得多深,隻要當時的文本還存在,就可能會有重見天日的一天。大浪淘沙,一次偶然,澳大利亞著名導演彼得·威爾發現了它。老威爾在當時是否兩眼放光相見恨晚咱們不得而知,但能讓這位在《怒海争鋒》之後渺無音訊的老頭子花費五年多的時間打磨改編劇本,不用疑問,他必然是蓄勢而發。而随着一衆實力派演員的加入,他手下古拉格集中營的框架也漸趨清晰。在冰天雪地中依然保有堅定信念的吉姆·斯特吉斯(《決勝21點》),證明了他不隻擁有天使的聲音和漂亮的臉蛋;因為《楚門的世界》奪得小金人的艾德·哈裡斯,算是回饋昔日伯樂導演,出演睿智的老硬漢;渾身刺青的柯林·法萊爾一臉兇悍,仿佛果真是從集中營中逃出的罪犯;還有小小年紀就成為奧斯卡寵兒的西爾莎·羅南(《贖罪》),在清一色的硬漢堆裡,她的光芒卻絲毫不減等等。

影片題材

尋找曆史真相

為了在國内施行獨裁統治,蘇聯政府在本國譜以及占領的國家境内設置了諸多的戰俘營和勞改營。這種勞動懲戒營的管理部門的俄文縮寫為古拉格,随着時間的推移,古拉格這個詞便成了一個寬泛的詞,它所指的是整個蘇聯的勞改體系。

影片故事的起點就是這麼一個古拉格,它改編自斯拉沃米爾·拉維茨的回憶錄。這本回憶錄記載了他在波蘭被蘇聯占領後被軍隊抓到集中營,之後又和幾個同伴設法逃脫的故事。1956年,死裡逃生的拉維茨口述了這本名為《漫漫長路》的回憶錄。雖然沒有任何人證和物證能證明他所訴說的“曆史”的真實性,但是這本充滿了冒險、尋找和信仰以及對當時蘇維埃政權的的敵對與仇視的回憶錄還是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轟動。恰如其名《漫漫長路》所昭示的那樣,這本回憶錄幾乎全是“在路上”的故事--1940年,拉維茨從位于西伯利亞的集中營裡逃出,在和同伴走了6437公裡之後,僅存的幾個人來到了印度。2006年,BBC制作了一部關于拉維茨和他的“旅途”的紀錄片,希望能從中找到一點這次逃亡真實存在的證據。正是這部“考證派”的紀錄片,讓澳大利亞導演彼得·威爾第一次知道了拉維茨的故事。

這個故事在彼得·威爾的腦子裡一直揮之不去,并漸漸形成了要拍攝電影的念頭。威爾說:“這是一個講述人類忍耐力和勇氣的極好的故事,不僅有人物、有血肉,而且還有曆史。人類為了生存下來究竟能承受多少痛苦、忍受多少折磨?誰也不知道,而這個故事恰好就給了我們這麼一個樣本。我決定要拍攝一部影片之前,總要對影片要講的故事做一個簡單的測試,那就是看我是不是會将他遺忘。如果我不能忘記它,而它又能在某些層面上促使我将其擴展成電影,那麼就拍攝吧。拉維茨的故事恰好就征服了我。”雖然彼得·威爾很想拍攝根據拉維茨真人真事改編而來的影片,但是BBC的一部紀錄片卻給他澆了一潑冷水。那部紀錄片證實:拉維茨根本就沒有進行所謂的逃亡,雖然他曾經是波蘭的軍官,雖然他也曾在西伯利亞接受過勞改,但是他本人并不是回憶錄裡的“原型”。BBC的制作人休·萊文森說:“拉維茨并不似那個經曆了逃亡的人,因為沒有資料、文件和人證能夠證實這點。”

看起來威爾的影片計劃就要擱淺,但事情很快有了轉機。就在紀錄片播出後幾天,一個名為韋特陀德·傑林斯基(Witold Glinski)的老波蘭人找到了BBC,他告訴BBC的制片人,他才是那部紀錄片主角的原型。傑林斯基向BBC的工作人員回憶了自己的故事,講述了發生在路上的一切。這一切和拉維茨回憶錄中的一切高度吻合。而且全世界各地接連出現的證據和資料都能證明傑林斯基才是那個“正确的人”。難道是拉維茨“盜竊”了傑林斯基的故事?很顯然,并不是這樣,因為傑林斯基回憶起來了一個細節:曾經有一個叫做羅納德·唐甯的英國記者采訪過他,與其詳談了很多發生在集中營以及路上的故事,而他又是拉維茨回憶錄的代筆人。很明顯,唐甯把傑林斯基的故事安插在了拉維茨身上,為世界造出來了偉大的“曆史”。真相大白之後,威爾更加确定了要把《漫漫長路》搬上銀幕的想法,他說:“這是一個偉大的故事,表明了人類的非凡。這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值得我去為它拍一部電影。”

大腕班底

拍攝這麼一部穿越了西伯利亞、蒙古、戈壁灘、喜馬拉雅山和印度“公路電影”,難度之大,可以想見。除去自然的難度,另一方面還有演員表演上的難度。所以,對于彼得·威爾而言,為影片找到一群合适的演員,是當務之急。

威爾最先找到的是曾經和他在《楚門的世界》裡有過合作的艾德·哈裡斯。對于這次合作,哈裡斯可謂是望眼欲穿。他說:“自從《楚門的世界》之後,我就一直向往能再和威爾合作一部電影。因為他是一個有着獨特藝術創作力的導演,不管是什麼樣的角色,隻要他開口,我就願意去扮演。我第一看劇本,就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劇本。隻是當時我覺得史密斯這個人物和我以往所扮演的形象差距有點大。但是威爾還是一直鼓勵我說,要我自己去體會人物當時的環境和情緒。其實,威爾在片場一直就是這麼教導演員的。因為我扮演的是一個在蘇聯的美國人,所以我找來了一些關于在1930年移居蘇聯的美國人的紀錄片和書籍學曆。這是一段曆史,也是一段國家之間的交流。看過這些書籍之後,我開始理解影片中的史密斯,并且能去塑造這個角色了。”

随後,英倫群島上的吉姆·斯特吉斯、西爾莎·羅南和柯林·法瑞爾也加入到了影片的演員陣容中來。法瑞爾說:“能和威爾合作絕對是一次美好的體驗,他是一個有着充足經驗的老前輩,我是他的一個粉絲。我先是和威爾見了一面,然後才讀到的劇本。讀完劇本之後,我便決定要參演這部電影,雖然我不是主角,但是我覺得在路上逃亡的那些人實際上是一類人的代表。他們都在尋找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本身,一路上,大家都經曆了不同程度的成長。我扮演的瓦爾卡是一個很絕望的人,換句話說,他是前後轉變最大的人,因為從他經曆了從絕望到希望的轉變。于我來說,能扮演這樣的角色,是一件幸事。”愛爾蘭蘿莉西爾莎·羅南在影片中扮演了幾乎是唯一的女性角色,一個波蘭孤兒,愛蓮娜。談起影片的拍攝,羅南表示說,這是一次有趣的體驗。她說:“很有趣,幾乎所有的鏡頭都很好玩,尤其是那個我在冰面上跑步的鏡頭,是整部影片裡拍攝得最為輕松也是最為好玩的鏡頭了。另外,我在俄羅斯工作了一段時間。那裡非常美,我很喜歡那個國家。

幕後花絮

·影片的拍攝版權一開始入被演員勞倫斯齋·哈維騷購買到,但此後這個版權被易主多次,最終被交到彼得·威爾的手上開拍。

·影片根據波蘭軍官斯拉沃米爾·拉維茨的回憶錄改編。這本名為《漫漫長路:追尋自由的真實故事》(The Long Walk:The True Story of a Trek to Freedom)回憶錄出版于1956年。它并非由拉維茨親自撰寫,而是由英國記者羅納德·唐甯代筆的。

·《漫漫長路》被翻譯成了25種文字,全世界銷量高達50萬冊。

·2006年,BBC曾經就斯拉沃米爾·拉維茨的逃亡故事拍攝過一部紀錄片。

·雖然有諸多大腕參演,并且影片在多個國家取景拍攝,但是《回來的路》的成本隻有2900萬美元,拍攝周期也隻有4個月。

·西爾莎·羅南在片場度過了自己16歲的生日。

更多介紹

本片根據波蘭軍官斯拉沃米爾·拉維茨的回憶錄改編而成。在這本回憶錄中,斯拉沃米爾·拉維茨記載了自己曾經從古拉格中逃離并一路翻山越嶺穿越國境來到印度的故事。這本回憶錄出版後意外的受到了讀者的喜愛,一舉賣出了50萬冊,尤其受到許多戶外運動者的推崇。然而,在2006年回憶錄的真實性受到了人們的懷疑,因為BBC發現根據當年留存的記錄,斯拉沃米爾·拉維茨在1942年就被蘇聯政府所釋放。在2009年5月,一名在英國的波蘭二戰的老兵又站出來聲稱斯拉沃米爾·拉維茨的回憶錄并不是虛構的,隻是裡面所講述的其實是他的故事。而這一說法同樣遭到了人們的懷疑。幾經周折之後,關于回憶錄的真實性早已變得撲朔迷離,連本片導演彼得·威爾到最後也不得不将本片形容成為一部“虛構”的劇情片。本片距離彼得·威爾上一部作品《怒海争鋒》已經時隔7年之久。當年《怒海争鋒》雖然口碑尚可,然後票房表現平平,雖然提名了奧斯卡,但也遠不如當年《死亡詩社》有着那般的影響力。而彼得·威爾至今為止已經6次被奧斯卡所提名,卻無一中标。不知道這回隐忍七年之久的重裝力作是否能夠為他首開紀錄。單單了為了本片的劇本創作彼得·威爾就花去了5年的時間,可見其精益求精的程度。而真正的拍攝雖然要橫穿4個國家,綿延千裡,卻也隻用4個月的時間就全部搞定。也許這樣的高效也正是其前期準備充足的結果。而影片全部的花費也是僅有兩千五百萬美元,雖然本片中沒有特效和超級大牌這種奢侈品的存在,但是異國的拍攝和超長戰線的戶外取景也不是省錢的玩意。最後能夠如此有效的控制預算,除了彰顯彼得·威爾對劇組的掌控管理能力之外也可以看出他對于本片票房不高的期待。

該影片爛番茄網上對于本片的好評率為82%,平均得分6.4/10,隻能算是中等偏上。媒體對于本片一緻的評價為“影片并沒有如想象中那樣感情強烈,但是彼得·威爾還是向我們奉獻了一部充滿精彩表演和景觀的史詩。的确算得上優秀,但是原本我們期待的是偉大”。

相關簡評

媒體綜評66分,爛番茄新鮮度達到令人驚喜的78%,64人支持,19人反對;Yahoo方面影評人B,觀衆評分A-,獲得了出乎意料的追捧。

“緊張激烈的格調伴以令人歎然的映畫”,“導演将濃烈地熱情精準地融彙于電影的每一個風景鏡頭中”,“我們應感謝導演對于好萊塢商業化運作與宣傳幾乎粗暴地抗拒,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欣賞到這個充溢着美妙細節的故事”,“傳統學院派的裡程碑式作品,沒有CG特效的摧殘,摒除轟鳴音效的侵襲,大衛-裡恩若九泉下有知,必将欣慰入眠”,“視覺上的絢麗足以讓人神迷,而淩駕于其上的是灼熱地情感”,“讓一部影片擁有史詩氣魄的畫面已是困難,而做到用史詩級的角色去填充史詩級的映畫,絕對是神術”,“采樣《勝利大逃亡》、融彙《阿拉伯的勞倫斯》,《歸途》在生命的激情與宏偉的映畫後,是對人類靈魂的撕扯”,“迸發熱淚的片段頻繁之至,《歸途》的成功已然”。

相關資訊

西伯利亞—>蒙古—>喜馬拉雅—>印度,沒有裝備、缺糧斷水、一路還要躲避蘇德爪牙,徒步穿越可能是地球上最危險的荒原,說這是史上最不可思議的曆險恐怕也不為過。掙紮近5000英裡的絕地險途,隻有一個目标:自由!當講述身處變革大潮或者是遭到突變的男人故事時,彼得·威爾大概是最具實力和深度的導演之一。和許多跟着好萊塢大潮随波逐流的導演不同,他更在意人性内心深處的掙紮,而不僅僅是千篇一律的眼球刺激。

所以,當取景于摩洛哥、印度和保加利亞的本片,在雪山、森林、沙漠、河流、嚴寒、酷暑的巧妙轉換之中,并沒有隻是一根筋地繼續向前,也并不是隻顧着對毫無人道的流放和勞改進行激昂控訴或憤怒譴責。那條漫長的回家之路背後,除了逃生的本能和身體的自由,更多的是被賦予了人性的回歸和寬恕。可惜,這部堪稱史詩的影片,卻因為威爾并不願跟大片廠妥協,隻能由獨立于“好萊塢八大”之外的小型發行公司接手。這很可能意味着以後來者身份加入奧斯卡混戰的本片,還未出手,就已經注定成為小衆的獨舞。

上一篇:海盜系統

下一篇:競走運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