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鴻胪井刻石

唐鴻胪井刻石

駝形天然頑石
史載,唐鴻胪井刻石本是一塊重逾九噸,單體十多立方米的駝形天然頑石。[1]公元713年,唐玄宗遣鴻胪卿崔忻從長安前往遼東,冊封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714年夏天,使命完成後,崔忻原路返回長安,路經都裡鎮(今旅順),為紀念這次冊封盛事,于黃金山下鑿井兩口,史稱"鴻胪井"、刻石一塊,永為證驗。刻石文字共29字,分3行自上而下自右向左書寫:"敕持節宣勞靺羯使、鴻胪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做為渤海歸入大唐版圖的曆史見證,史稱"唐鴻胪井刻石"。1895年,清朝将領劉含芳修建四柱石亭("唐碑亭")護衛刻石,并在崔忻題刻左側加刻小字:"此石在金州旅順海口黃金山陰其大如駝唐開元二年至今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光緒乙末年冬前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貴池劉含芳作石亭複之并記。"從公元713年至今,"唐鴻胪井刻石"已經經曆了近1300年的曆史。
  • 中文名:唐鴻胪井刻石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
  • 重:逾九噸
  • 單體:十多立方米
  • 類别:駝形天然頑石

曆史

日俄戰争(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期間,日本占據旅順以後,"唐鴻胪井刻石"引起了日軍的注意。

1905年,日本特務人員來到旅順考察刻石,次年寫出調查報告,認為刻石是遼東一塊稀有的唐代石碑,後将刻石搬移至日本東京。

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軍省以日俄戰争"戰利品"的名義将刻石獻給日本皇宮。

1911年,日本海軍在旅順的刻石遺址上建立了搬移中國文物的"記功碑",也就是今天到旅順黃金山仍然能夠看到的"鴻胪井之遺迹"碑。

索還史

民間後政府的索還策略

為了讨回井碑,中國學者早早開始了準備,首先成立了唐鴻胪井碑研究會,加深對唐鴻胪井碑的曆史研究,包括碑的曆史價值,以及流失到日本的過程。

2001年,北京的6名刻石回歸志願者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唐鴻胪井刻石"研究會。

2005年7月4日,"唐鴻胪井刻石"研究會兩名副會長張永年、王維明遠赴日本東京,探訪"唐鴻胪井刻石"的現狀。當時,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日本皇室宮内廳委托中日友好協會,将5張"唐鴻胪井刻石"的相關照片轉交給了張永年和王維明。

《唐鴻胪井碑》研究論文集也于2010年4月出版。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文物追讨部部長王錦思表示,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已通過函件方式敦促日本歸還刻石,下一步還将組織專家赴日本考察。如果通過民間努力不能促成文物回歸,還将參照韓國讨要"北關大捷碑"等國際先例,請求政府出面。

盡管最終能否成功追讨回井碑,難以預料,但按照牛憲峰(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副總幹事)的話說,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2014年8月,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通過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緻函日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歸還所掠中國文物“中華唐鴻胪井刻石”。這是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讨文物。

2014年12月,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文物追讨部部長王錦思等三位民間人士到達日本東京,計劃23日前往日本皇室,遞交要求歸還中華唐鴻胪井刻石的信函。這天恰好是日皇明仁的生日。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助理孟惠忠表示,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間趕赴日本,一是今年恰好是誕生于唐朝的中華唐鴻胪井刻石建立1300周年;二是明仁天皇在12月23日慶祝81歲誕辰,應該讓他知道他家裡還存放着從中國掠奪去的文物。

這次赴日,他們還将搜集有關中華唐鴻胪井刻石等方面的證據,将在日本皇宮宮牆外慶祝中華唐鴻胪井刻石1300歲生日,并特意從國内帶來十三樣“生日禮物”:曾放置中華唐鴻胪井刻石的遼甯旅順的海水、岩石、楓葉、貝殼、魚幹,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制壽桃、一幅繪畫、四個橫幅等。

孟惠忠表示:“這次前往日本,一定會遵守當地所在國法律,隻是合理合法向日本皇室遞交要求歸還中國文物的信函。”

惦念石頭的古稀老人

1994年,當時職教于吉林省白城師範學院的教授王仁富,在翻看《東北史地考略》時,想起了遠在日本的"唐鴻胪井刻石",從此開啟了他長達20年的國寶追讨路。其間,他自費輾轉全國,搜集、考察相關資料、遺迹,力圖通過民間力量促成石碑的回歸。

2011年日本大地震,王仁富向日本皇宮捐款表慰問,同時詢問"唐鴻胪井刻石"是否保存完好,不久得到日本皇宮回函,确認石碑安全無恙。這也間接成為石碑存于日本皇室的證據。

韓國先例

公元1592年後,日本入侵朝鮮失敗,朝鮮建立"北關大捷碑"。1905年,日俄戰争爆發後,日軍将此碑掠奪到日本。1970年開始,韓國民衆就積極努力地要求日本歸還"北關大捷碑"。2005年5月,韓國政府正式要求日本歸還此碑,同年日本将此碑歸還韓國。

國内學者的研究

73歲的王仁富是白城師範學院教授,知名東北刻石研究學者。目前,王仁富教授是中國鴻胪井碑刻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索引學會理事、崔氏曆史文化研究會顧問。1979年,王仁富在對旅順口黃金山的"唐鴻胪井刻石"拓片上的29個字研究時,對其中的"崔忻"二字的斷句,王仁富認為兩個字應該是分開念,"崔"即代表人名,"忻"字應為動詞。

後來,他從《說文解字》中查閱到,"忻"字為開鑿之意。另外,他又在《後唐書》中找到了唐朝崔氏出使靺鞨的資料,王仁富教授的這個研究成果已經得到了業内人士的認可。

上一篇:福州新區

下一篇:七俠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