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

唐高祖

唐代開國皇帝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甘肅天水)人,,祖籍邢州堯山(邢台隆堯)。唐朝開國皇帝。[1]李淵出身于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開皇中,曆任谯、隴、岐三州刺史,隋炀帝即位後,李淵又曆任荥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内少監,又升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大業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占長安。義甯二年(618年)農曆五月,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并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禅位于兒子李世民。貞觀九年(635年)農曆五月,李淵因病駕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一歲,廟号高祖。同年農曆十月,安葬于獻陵(今陝西三原縣内),其妻窦氏也加号太穆皇後祔葬。[2]作為唐朝開國創業的帝王,史學界對李淵的評價不一。有觀點認為他優柔失斷,賞罰不明,從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其子李世民之力。也有觀點認為他存在深謀多算、富有遠見的一面。其在初唐頒行的一些措施,為後來的“貞觀之治”打下了基礎。
  • 字:叔德
  • 主要成就:晉陽起兵、建立唐朝、抗擊東突厥
  • 姓名:唐高祖
  • 民族:漢族
  • 王朝:唐朝
  • 廟号:高祖
  • 谥号:神堯大聖大光孝皇
  • 陵墓:獻陵(位于現陝西省鹹陽市三原縣一帶)
  • 年号:武德
  • 登基年月:公元618年6月18日
  • 出生日期:566年12月21日(一說4月8日)
  • 逝世日期:635年6月25日
  • 在位時間: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 别 名:唐高祖,唐公,阿婆(隋炀帝稱)
  • 主要作品:為秦王制詩、草堂寺為子祈疾疏

人物生平

出身世族

李淵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世代顯貴。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西北),一說是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

李淵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國之一。

李淵的父親李昞,北周時曆官禦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将軍,襲封唐國公。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後的姐姐。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淵出生在長安。李淵七歲時,父親李昞去世,其襲封為唐國公。李淵長大後,為人灑脫,性格開朗,待人寬容。

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受北周靜帝禅讓,建立隋朝。隋文帝任命李淵為千牛備身(皇帝的禁衛武官)。由于李淵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獨孤皇後,所以隋文帝特别親近器重李淵,累任谯州、隴州、岐州三州刺史。

建立唐朝

615年李淵被調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營。在太原李淵基本解決了塞北突厥的威脅,同時他成功地戰敗了多支反隋軍隊,并通過受納敗軍而不斷地擴大了自己的力量。

617年7月,李淵正式開始起兵反隋。名義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隻反隋炀帝。他從太原出發進攻長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領了長安。他擁代王楊侑做皇帝,自封為大丞相和唐王,受九錫。

618年李淵篡隋稱帝,建立唐朝。

掃除群雄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後李淵開始着手消滅其他群雄割據勢力,在他的兒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的幫助下他用了六年的時間先後消滅了薛仁杲、李軌、劉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蕭銑和梁師都等割據勢力。

武德元年(618年)農曆六月,李世民攻打據有今甘肅蘭州等地的薛舉、薛仁果父子,農曆九月薛舉戰死,農曆十一月俘殺薛仁果,平定了西北廣大地區。

武德二年(619年),唐朝用反間計,使李軌集團内部矛盾激化,從而俘殺了李軌,平定了河西走廊。

同年劉武周、宋金剛勾結突厥,不久為突厥所殺。當時黃河流域形成夏政權窦建德、鄭政權王世充與唐朝鼎足之勢。李淵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窦建德和王世充聯盟對抗李世民的軍隊。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俘殺窦建德。促使王世充降唐。

武德六年(623年),太子李建成俘斬劉黑闼,平定了河北地。武德七年(624年),高開道為其部下張金樹所殺,張金樹降唐。

禅讓退位

晉陽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立李建成為太子。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犯唐朝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

在太子的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馬,并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秦王。”于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

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并将他們從宗籍中除名。

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李淵下诏說:“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

因病去世

李淵做太上皇以後,開始的幾年是在太極宮生活的。一直到貞觀三年(629)農曆四月,他才從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

在大安宮生活期間,李淵除了參加李世民舉行的一些宴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大安宮。李世民經常到九成宮(即隋朝的仁壽宮,位于今陝西麟遊)避暑,李淵也不願意出行。

貞觀八年(634)農曆十月,李世民決定在宮城的東北方向營建大明宮,作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由于第二年李淵病死,大明宮沒有建成,一直到高宗之世,大明宮才漸成規模)。

貞觀九年(635年)農曆五月,李淵因病駕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一歲,廟号高祖。同年農曆十月,安葬于獻陵(今陝西三原縣内),其妻窦氏也加号太穆皇後祔葬。

主要影響

體制

體制方面,李淵繼承了隋朝的制度,又有一些發展。唐朝中央建立政治制度概括地說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

尚書省掌管全國政令,是命令的執行機關。下屬共有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吏的選用、考核與獎懲;戶部掌戶籍和賦稅;吏部掌禮儀和科舉;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刑獄;工部掌土木工程;每部又分四司來作為辦事機關。

中書省負責皇帝诏書的起草,是決策機關。門下省則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诏書,不合适的駁回修改。監察機關是禦史台,職責是監督、彈劾文武百官。

地方的政權機構基本是兩級,即州和縣。長官分别是刺史和縣令。刺史每年要巡查各縣,考核官員政績,還負責舉薦人才。縣令要負責一縣的各種事務,官很小,卻是最繁忙的官員。

戰備

唐朝軍事制度為府兵制,是一種職業兵制。這種制度創始于西魏的宇文泰時期,經過北周、隋朝,沿用至唐朝。在太原起兵進軍長安的途中,李淵就逐步将手下軍隊納入了府兵制度中。

府兵制将練兵權和領兵權分離,以防止将領擁兵自重,對抗中央。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是兵農合一的制度,士卒平時在家生産,戰時出征。

農閑時由兵府負責操練,提高戰鬥力。在隋文帝時期,曾實行過這種制度。府兵的重要職責是輪流到京師或者邊塞服役,叫做“番上”,戰時則出征禦敵。

在服役期間,士兵可以免除自身的租和調,但不論“番上”還是出征,所需的兵器和衣服糧食等都要由自己負責籌備。府兵制從根本上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它不但能擴大兵源,也能保證戰鬥力。

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如突厥,其騎兵來源和府兵制相似,但都是牧民組成,平時沒有什麼軍事訓練,所以,在和訓練有素的内地軍隊的較量中,雖然他們總在數量上占優勢,但戰鬥力卻很弱,經常打敗仗。

唐朝開國後,許多地方還在分裂之中,農民起義軍和隋朝殘餘将領割據各地。李淵在長安安定之後便開始了長達10年的統一戰争。

經濟

唐朝賦役制度主要是均田制和租庸調制。

均田制是丁男授田一頃,包括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

對于貴族田地也有限制: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數從一百頃到五頃不等。在職的官員從一品到九品,授田數從三十頃到二頃不等。

此外,各級的官員還有職分田,用地租補充,作為俸祿的一部分。均田制對土地的買賣也做了限制,官僚和貴族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買賣,百姓在貧窮無法辦理喪事時可以賣永業田,從人多地少的地方往人少地多的地方搬遷時也可以出賣永業田。

唐高祖李淵在實行均田制的基礎上,又實行了租庸調制。

受田的農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這是租;每年交絹二丈、綿三兩,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這是調;每丁每年服役20天,不服役可以折算為每天絹三尺,這是庸。

假如官府額外加了役期,加夠15天則免調,加30天免租調。每年的加役最多30天。唐朝的租庸調制與隋朝的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條件放寬了很多,更有利于農民從事農業生産。

文化

隋朝滅亡後,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

在文化教育方面,李淵推崇儒學,儒家的經書是教學的重要内容,如《周易》、《左傳》、《禮記》、《尚書》。

在文化貢獻方面,李淵下诏編撰了《藝文類聚》,這是一部類編圖書,引用的古籍共有一千多種,為後人保存了很有價值的曆史資料。李淵還下诏開始修訂各朝曆史。

宗教

李淵對佛教采取抑制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相州邺人傅奕。李淵在做隋朝地方太守時和傅奕結識,李淵建立唐朝後任命他為太史令。

武德七年(624年),傅奕請求滅佛,認為佛教宣傳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來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而佛教卻與此背道而馳。但李淵最後沒有采取措施實施傅奕的滅佛思想。

轶事典故

史公相面

有一個叫史世良的人,善于給人相面,他告訴高李淵說:“您的骨骼驚奇,必為一國之主,願您自愛,不要忘記鄙人說的話。”于是,李淵有了遠大的目标。

唐公阿婆

窦氏是京兆平陵(今陝西興平)人,父親窦毅在北周是上柱國,母親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

窦毅認為自己的女兒不是等閑之輩,在選佳婿時想了一個辦法:讓人在門屏上畫了兩隻孔雀,凡是兩箭各射中一隻孔雀眼睛的,就招為女婿。前邊有幾十人都沒有射中,到李淵這兒兩箭都射中了。窦毅歡喜不已,便讓女兒嫁給了李淵。

窦氏的聰明超出了一般人。隋炀帝看到李淵的臉上皺紋多,便戲稱李淵是“阿婆”,李淵回了家很不高興,窦氏問清原因,馬上賀喜道:“這是吉兆啊,你繼承的是唐國公,‘唐’便是‘堂’,‘阿婆面’就是指‘堂主’啊!”窦氏指的是李淵将來要做皇帝,取代隋炀帝。

人際關系

家世

高祖父母

李熙,北魏金門鎮将,唐朝追谥宣皇帝,廟号獻祖。

張氏,追谥宣獻皇後。

曾祖父母

李天錫,北魏幢主,西魏時追贈司空,唐朝追谥光皇帝,廟号懿祖。

賈氏,追谥光懿皇後。

祖父母

李虎,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北周時追封唐國公,谥号襄。唐朝追谥景皇帝,廟号太祖。

梁氏,追谥景烈皇後。

父母

李昞,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将軍,襲封唐國公。唐朝追谥元皇帝,廟号世祖。

獨孤氏,追谥元貞皇後,獨孤信第四女。

後妃

皇後

窦皇後,追谥太穆皇後,北周襄陽長公主與窦毅之女。

妃嫔

萬貴妃

尹德妃

宇文昭儀,宇文述女

莫嫔(莫麗芳)

孫嫔

崔嫔(崔商珪,字叔貞)

楊嫔,楊素女

小楊嫔

張婕妤

薛婕妤,薛道衡女,後封河東郡夫人,出家為尼。唐高宗年間麟德元年(664年)因與上官儀私下書信來往被削去婕妤和河東郡夫人邑号,幽禁于唐高祖别廟靜安宮。

郭婕妤

劉婕妤

張美人

楊美人

王才人

魯才人

張寶林(張寵則)

柳寶林

張氏

子女

隐太子李建成(母窦皇後)

太宗李世民(母窦皇後)

衛懷王李玄霸(母窦皇後)

巢刺王李元吉(母窦皇後)

楚哀王李智雲(母萬貴妃)

荊王李元景(母莫嫔)

漢王李元昌(母孫嫔)

酆悼王李元亨(母尹德妃)

周王李元方(母張婕妤)

徐康王李元禮(母郭婕妤)

韓王李元嘉(母宇文昭儀)

彭思王李元則(母王才人)

鄭惠王李元懿(母張寶林)

霍王李元軌(母張美人)

虢莊王李鳳(母楊美人)

道孝王李元慶(母劉婕妤)

鄧康王李元裕(母崔嫔)

舒王李元名(母小楊嫔)

魯王李靈夔(母宇文昭儀)

江安王李元祥(母楊嫔)

密貞王李元曉(母魯才人)

滕王李元嬰(母柳寶林)

李淵共有19位女兒:

長沙公主,下嫁馮少師。

襄陽公主,下嫁窦誕。

平陽公主,谥号“昭”,稱平陽昭公主,母窦皇後,下嫁柴紹。

高密公主,下嫁長孫孝政,又嫁段綸。

長廣公主,初封桂陽公主,下嫁趙慈景,又嫁楊師道。

萬春公主,初封萬春公主,後改封長沙公主,下嫁豆盧懷讓。

房陵公主,初封永嘉公主,下嫁窦奉節,又嫁賀蘭僧伽。

九江公主,下嫁執失思力。

廬陵公主,下嫁喬師望。

南昌公主,下嫁蘇勖。

安平公主,下嫁楊思敬。

淮南公主(李澄霞),下嫁封道言。

真定公主,下嫁崔恭禮。

衡陽公主,下嫁阿史那社爾。

丹陽公主,下嫁薛萬徹。

臨海公主,下嫁裴律師。

館陶公主,下嫁崔宣慶。

安定公主,初封千金公主,下嫁溫挺,又嫁鄭敬玄。

常樂公主,下嫁趙瑰。

藝術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82

電視劇

《秦王李世民》

張名煜

1984

電視劇

《決戰玄武門》

張英才

1987

電視劇

《大運河》

劉兆銘

1993

電視劇

《唐太宗李世民》

周紹棟

1994

電視劇

《天師鐘馗》

黃世南

1996

電視劇

《隋唐演義》

王文有

1996

電視劇

《隋唐群英會》

黎漢持

2000

電視劇

《亂世桃花》

鮑國安

2003

電視劇

《隋唐英雄傳》

杜志國

2004

電視劇

《大唐雙龍傳》

劉江

2005

電視劇

《秦王李世民》

嶽躍利

2006

電視劇

《貞觀之治》

馬精武

2008

電視劇

《隋炀帝》

劉洪林

2009

電視劇

《開創盛世》

劉文治

2009

紀錄片

《大明宮》

李琦

2012

電視劇

《隋唐英雄》

杜志國

2013

電視劇

《隋唐演義》

寇振海

2018

電視劇

《獨孤天下》

陳柯帆

後世紀念

唐獻陵為唐高祖李淵的陵寝。李淵死後,唐太宗李世民依東漢光武帝原陵之規格修築獻陵。該陵座北朝南,

封土為陵,呈覆鬥型,平面呈長方形,陵園為夯築城恒,四面各壁一門,門外各置石虎一對。陵墓陪葬區位于陵園東北,現存有封土67座,除襄邑李神符在三原縣境内外,其餘均在渭南市富平縣境内。

曆史評價

李世民:臣早蒙慈訓,教以文道;爰從義旗,平定京邑。重以薛舉、武周、世充、建德,皆上禀睿算,幸而克定。三數年間,混一區宇。天慈崇寵,遂蒙重任。今上天垂祐,時和歲阜,被發左衽,并為臣妾。此豈臣智力,皆由上禀聖算。

《新唐書》贊曰:“自古受命之君,非有德不王。自夏後氏以來,始傳以世,而有賢有不肖,故其為世,數亦或短或長。論者乃謂周自後稷至于文、武,積功累仁,其來也遠,故其為世尤長。然考于《世本》,夏、商、周皆出于黃帝,夏自鲧以前,商自契至于成湯,其間寂寥無聞,與周之興異矣。而漢亦起于亭長叛亡之徒。及其興也,有天下皆數百年而後已。由是言之,天命豈易知哉!

然考其終始治亂,顧其功德有厚薄與其制度紀綱所以維持者何如,而其後世,或浸以隆昌,或遽以壞亂,或漸以陵遲,或能振而複起,或遂至于不可支持,雖各因其勢,然有德則興,無德則絕,豈非所謂天命者常不顯其符,而俾有國者兢兢以自勉耶?唐在周、隋之際,世雖貴矣,然烏有所謂積功累仁之漸,而高祖之興,亦何異因時而特起者欤?雖其有治有亂,或絕或微,然其有天下年幾三百,可謂盛哉!豈非人厭隋亂而蒙德澤,繼以太宗之治,制度紀綱之法,後世有以憑藉扶持,而能永其天命欤?”

蘇轍:“唐高祖起太原,其謀發于太宗,諸子不與也。及克長安,誅鋤群盜,天下為一,其功亦出于太宗。蓋天心之所副予,人心之所歸向,其在太宗者審矣。至立太子,高祖以長立建成,建成當之不辭。于是兄弟疑間,卒至大亂。夫建成不足言也,其咎在高祖。”

張燧:“古今殺降之甚者,莫甚于唐高,而項羽、白起弗與焉。薛仁杲降則殺之,王仁本降則殺之,蕭銑降則又殺之,其他蓋不勝數也。或謂出太宗意,然而太宗未嘗殺颉利也。獨當時何無一言救止豈其力不能得之,文靜之死,而無及于數子耶!”

毛澤東:“倜傥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衆,遇事無斷制。”

上一篇:宇智波佐助【咒印】

下一篇:王境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