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䱻

唇䱻

是鯉科、䱻屬魚類
唇䱻(學名:Hemibarbuslabeo)是鯉科、䱻屬魚類。體長形,略側扁,腹胸部稍圓。頭大,其長大于體高。吻長而突出,其長顯著大于眼後頭長。[1]
  • 中文名:唇䱻
  • 拉丁學名:Hemibarbuslabeo
  • 别名: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鳍亞綱
  • 目:鯉形目
  • 亞目:鯉亞目
  • 科:鯉科
  • 亞科:
  • 族:
  • 屬:䱻屬
  • 亞屬:
  • 種:唇䱻
  • 亞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Pallas,1776)
  •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7~20;腹鳍Ⅰ-8。側線鱗47~50;背鳍前鱗12~15;圍尾柄鱗16~20。第一鰓弓外側鰓耙15~20。下咽齒3行,1·3·5~5·3·1。脊椎骨4+40~42。

體長為體高的3.7~4.5倍,為頭長的3.5~3.9倍,為尾柄長的6.0~7.7倍,為尾柄高的9.5~11.4倍。頭長為吻長的2.1~2.5倍,為眼徑的4.2~5.4倍,為眼間距的3.2~4.2倍,為尾柄長的1.6~1.9倍,為尾柄高的2.3~3.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4~1.9倍。

唇䱻是鮈亞科中大型魚類,最大3.5~4千克。體長,略側扁,胸腹部稍圓。頭大,其長大于體高。吻長,稍尖而突出,長度顯著大于眼後頭長。口大,下位,呈馬蹄形,口角向後延伸不達眼前緣。唇厚,肉質,下唇發達,兩側葉特别寬厚,具發達的皺褶,中央有1極小的三角形突起,常被側葉所蓋。唇後溝中斷,間距甚窄。須1對,位口角,其長度略小于或等于眼徑,後伸可達眼前緣的下方。眼大,側上位,眼間較寬,微隆起。前眶骨、下眶骨及前鰓蓋骨邊緣具1排粘液腔,前眶骨擴大。體被圓鱗,較小。側線完全,略平直。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條為粗壯的硬刺,後緣光滑,較頭長為短,約為其2/3長度,起點距吻端較至尾鳍基的距離為小。胸鳍末端略尖,後伸不達腹鳍起點。腹鳍較短小,起點位于背鳍起點稍後的下方。肛門緊靠臀鳍起點。臀鳍較長,有的個體末端幾達尾鳍基部,起點距尾鳍基與至腹鳍起點的距離相等。尾鳍分叉,上下葉等長,末端微圓。

鰓耙發達,較長,頂端尖。腸管粗短,為體長的0.9~1.1倍。鳔大,2室,前室卵圓形,後室長錐形,末端尖細,為前室的1.7~2.5倍。腹膜銀灰色。

體背青灰色,腹部白色。成魚體側無斑點,小個體具不明顯的黑斑。背、尾鳍灰黑,其他各鳍灰白色。

栖息環境

唇䱻為底層魚類。栖息于江河上遊有水流處的中下層,喜低溫清水流,湖泊、水庫中較少。

生活習性

屬底栖雜食性魚類,稚幼魚主要攝食浮遊動物、水生昆蟲等;成魚主要以水生昆蟲和軟體動物為食,常見的食物有蜉蝣目、毛翅目、搖蚊科幼蟲以及螺、蚬等軟體動物,也攝食藻類和植物碎片、小蝦和小魚。人工養殖條件下可攝食配合飼料。

分布範圍

分布于中國、韓國、朝鮮、日本;在中國分布于台灣各水系和閩江、錢塘江、長江、黃河等直至黑龍江水系。

繁殖方式

在非生殖季節,雌魚沿腹部後緣有管狀生殖突出,而雄魚沒有;在生殖季節,雄魚頭部從眼到吻端有明顯追星,部分雄親魚體表粗糙,而雌魚體表光滑。中國南方個體2冬齡時可性成熟,東北地區需3冬齡以上。産卵期在4~5月間,東北地區較南方為遲。成熟的卵為橙黃色或灰白色,卵徑1.3~1.5毫米,懷卵量一般在1~3萬粒之間。

上一篇:西湖藕粉

下一篇:海南蕈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